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宗达,王宁,宋永培 著
图书标签:
  • 训诂学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经学
  • 文本考证
  • 语义分析
  • 文化研究
  • 学术研究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6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训诂大师写的普及小书。薄薄一册,却汇集了陆宗达、王宁、宋永培三位训诂专家所撰写的训诂学普及与应用小文章之精华。

2.浅语言讲深道理,小例子说大学问。用日常语言中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讲述原本古奥的训诂学,以今溯古,以小说大,让这门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变得“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3.普及和提高兼顾。本书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训诂学的入门书,又适合相关专业领域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内容简介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中国当代训诂大师陆宗达及其弟子王宁、宋永培著。这部书集结了作者发表在多个刊物上的一些训诂学方面的通俗小文章,主要包括:一、关于论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的专文;二、围绕着训诂原理,对古注和今注、求本字、同源通用等训诂问题的普及性说明文章;三、介绍《说文》学及清代以来的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黄侃的小学成就的专文;四、对古代汉语词义、礼俗所作的普及考证。文章以应用和普及为目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许多训诂学相关的知识和著作,举例贴近生活,生动而富于趣味性,即适合专业人员,又适合一般读者。

作者简介

陆宗达(1905-1988),训诂学家,字颖民(一作颖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受黄侃推荐,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后曾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辅仁大学讲师、中国大学讲师、东北大学讲师、民国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会委员等。 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36年7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分配至刚刚建校的青海师范学院从事语言学教学3年后,于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1964年毕业后仍回青海师范学院任教。1972-1980年,曾在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8年,其间曾借调到国家文化部工作一年。1983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作陆宗达先生的科研助手,1988年陆宗达先生逝世后,继续在中文系(现文学院)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至“十二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宋永培(1945-2005)男,汉族,四川雅安人。198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陆宗达、王宁先生指导下系统研究《说文》与上古汉语文献。 1988 年 7 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 12 月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 1990 年晋升副教授, 1995 年晋升教授, 1996 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2 年 3 月被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目录

说明

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

训诂学的理论建设

学点训诂

谈训诂材料中的词与词义

谈古代训诂的释词材料

今注与古注

论求本字

从“武”的本义谈因字形求本义的原则

同源字和同源通用现象

训诂学和现代词语探源

《说文解字》与训诂学

《说文解字》及其在文献阅读中的应用

《说文》“读若”的训诂意义

文字的贮存与使用——《说文》之字与文献用字的不同

论“段王之学”的继承和发展

章太炎与中国的语言文字学

论《说文》字族研究的意义——重读《文始》与《说文同文》

“络绎不絶”本义考

“动辄得咎”解

“不速之客”古义考

“不可救药”解

“朝夕相因”与“朝不及夕”

释“尾大不掉”

“纵横捭阖”解

“囫囵”本字考

“雅座”与“雅量”

释“不介马而驰之”

说“雉”

“且”和它的同源词释证

“起”、“兴”、“翕”同源考

“咸”、“諴”、“协”、“恊”、“□”同源考

从“卑”、“罢”得声的词

“通”、“达”之别

话说“丹青”

衩衣趣谈

释“厕”

皋比与虎皮

古代尊师之礼——释菜

伙伴与伙计

烹饪与医药

烹饪与用火

说“炙”

割与烹

和·调·齐——谈古代烹饪的辩证法

陆宗达论著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释“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这个成语的前面本还有半截的,即所谓“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31年,楚灵王修建陈、蔡、不羹这三座城邑,想派贵宠公子弃疾去驻守蔡城,但是又不知这个措施妥当不妥当,便派人去问手下的大夫申无宇。申无宇劝告灵王说,“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这是很多朝代的历史教训。所谓“五大”,指的是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和累世正卿,也就是地位特别显赫的人。这些人权势过大,容易专盛,成为国害。也就是说,容易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上面闹独立性,妨碍中央集权,所以不可以任命作边城的戍守者。申无宇还举出宋萧、亳杀子游,齐渠丘杀无知,卫蒲、戚出献公等历史上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最后,他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这件事《国语·楚语》也有记载。

“末大必折”,是以树木比喻。树梢长得太大,就容易脱离树干而折断。这个比喻容易理解。“尾大不掉”是什么意思呢?《楚语》上解释说:“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蝱?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这个解释是很形象准确的。意思是说,边境的势力过大,就好像牲畜长了一条大尾巴。尾巴本来是可以驱赶虻蝇的(大虻叫蝱,小虻叫?)。到了天气最热的时候,牛马的尾巴又大又重,甩不起来,不但不能驱赶虻蝇,而且成为一种冗赘。这正如驻守边境的人势力过大,到需要的时侯,调而不动,无法藩屏王室,一旦调转武器,则必为害无疑!

“尾”,本义是畜兽的尾巴,引申有边境、水滨之义。《愚公移山》有“投诸渤海之尾”之说,“尾”就是水滨。“尾大不掉”的“尾”也可以直接当边鄙讲。“掉”《说文·十二上·手部》训“摇也”。段玉裁说:“掉者,摇之过也;摇者,掉之不及也。”可见“掉”指大幅度地摇晃,正好形容由边境调兵遣将。用词是很确切的。


前言/序言

本书所编入的,是我们一九八三年之后所写的关于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比较集中,为了体现普及和应用这一特点,在引用实例时,我们有意做到将采例面缩小,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证从不同角度反复申说,这样做,有助于读者从多个侧面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例证,以便在此基础上比较容易地理解有关的训诂原理。因此,在这次编选文章时,这些例证虽出现不止一次,我们都因论述中心各异而一并保留了。

近年来,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训诂学是一门与普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它本应有较高的社会实用价值,只是因为旧训诂学的一些局限,才使一般人苦于它的古奥而不敢涉足,因此,我们希望在训诂学的普及方面多做一点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普及工作做起来也有很多困难,我们所能做的实在也很微小。至于普及的对象,也只是一般的语文工作者,最多能达到文言文阅读水平较高些的高中学生。就旧训诂学仅为极少数人懂得的状态来说,这不能不说是普及;而就训诂学在当代应有的实用价值来说,这种工作似乎又应划归提高的范围。不过,我们始终坚信,在训诂学不断提高、深入研究的同时,把眼光放在多数人的需要上、放在民族文化的普及上,让更多的读者来关心它、应用它,这应当是训诂学在当代能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有很多人严肃地为之付出力量。这本书,就算是我们对这一主张的初步实践吧!

本书按五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我们对训诂学的理论建设和普及应用的意见;第二部分是对一些训诂原理的普及性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一些训诂书和训诂家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关于词语的解释;第五部分是关于古代礼俗的考证。我们的工作存在很多缺点,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也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投入普及训诂学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语海拾贝:汉字溯源与文本解读》 一、 探寻文字的根脉:汉字溯源的奥秘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最核心的载体之一,其每一个方块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书《语海拾贝:汉字溯源与文本解读》将带领读者深入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揭示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刻智慧。 我们首先从汉字的“六书”说起。“六书”是古代对汉字构造和使用方法的一种分类,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一类都揭示了汉字构字的不同逻辑。例如,象形字如“日”、“月”、“山”、“水”,直观地描绘事物形象,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仿佛一幅幅简笔画,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眼中世界的模样。指事字如“上”、“下”、“本”、“末”,则通过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如在“木”字上加一横表示根部,即“本”。会意字如“休”、“看”、“信”,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来,取其意义之合,如“休”由“人”和“木”组成,人在树下休息,生动地表现了休息的意境。“看”由“手”和“目”组成,用手遮住眼睛,表示观看。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庞大的一类,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如“江”、“河”的“氵”旁表示与水有关,“工”、“可”的声旁决定了它们的读音。转注字如“老”与“考”,它们意义有相近之处,可以互训。假借字如“其”,最初是一个簸箕的象形,后来借来表示代词。 本书将详细解读这“六书”的理论,并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通过分析这些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现汉字形体变化的轨迹。我们将追溯“马”字从一匹奔腾的骏马到如今简洁形态的演变,理解“龙”字在不同时期的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换,感受“福”字从“示”旁(祭祀)与“畐”(盛满)结合所蕴含的祈求丰收、幸福美满的愿望。通过对这些字源的追溯,读者将不仅仅是认识字形,更能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古人的生活经验、生产实践、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诸多文化基因。 更进一步,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汉字的“一字多义”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含义,这正是汉语的魅力与复杂所在。例如,“行”字,它可以表示行走、道路、职业、行列、也可以表示行为、可以等等。本书将通过分析“行”在《论语》中的不同用法,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里的“坦荡荡”可以理解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而“长戚戚”则指忧愁不乐。又如“为”字,它可以表示做、成为、替、因为、如此等等。在《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指可以言说的道理,“可道”指可以言说。又如“乐”,它可以表示快乐,也可以表示音乐。我们将分析“乐”在“孔子乐其乐,子生乐其乐”中的不同含义。 《语海拾贝:汉字溯源与文本解读》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汉字溯源的兴趣,掌握分析汉字意义演变的工具。这不仅能加深对单个汉字理解的深度,更能为理解古籍、诗词、文章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开启文本的智慧:解读的艺术与方法 如果说汉字溯源是挖掘语言的基石,那么文本解读就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宏伟大厦的技艺。本书将聚焦于文本解读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引导读者掌握一种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本的思维方式。 文本解读并非简单地罗列字词的含义,而是要探究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结构、语言的张力以及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文本解读的奥秘。 首先,语境分析是文本解读的生命线。任何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语境而孤立存在。本书将强调“因语生义”的原则,即字的意义和句子的含义,往往是由其所在的上下文决定的。我们将分析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如何通过上下文来排除这些歧义。例如,在分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请奏璧”一句时,我们将解释“奏”在这里是“呈献”的意思,而非奏乐。再如,分析“可”字在不同句式中的含义,它既可以表示“可以”,也可以表示“值得”。 其次,修辞手法的辨识与理解是文本解读的另一重要维度。夸张、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是作者表达情感、增强语气、深化主旨的重要手段。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实例,并深入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将分析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夸张手法,其磅礴的气势如何表现出时光流逝的紧迫感。又如,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对仗和意象,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依旧,反衬出战乱的疮痍和作者内心的悲凉。 再者,深层意义的挖掘是文本解读的高阶追求。许多文本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哲理、社会批判或文化隐喻。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通过对文本的细致体察,例如作者的遣词造句、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来发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我们将分析《红楼梦》中“好了歌”及其注解,如何揭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深刻主题。又如,对《论语》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分析,不仅是理解仁、智、勇的定义,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探讨。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文本解读的常见误区,并提供避免这些误区的策略。例如,过度主观的解读、脱离历史文化背景的解读、孤立地看待字词的解读等。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阐释这些误区的危害,并引导读者回归文本本身,进行严谨、审慎的解读。 《语海拾贝:汉字溯源与文本解读》不仅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它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的能力,让读者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文本,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无论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是希望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我们将一起在语言的海洋中拾取珍贵的珍珠,在文本的宝库中发掘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时,我最欣赏它那份对“方法论”的执着与深入。很多关于古典文献学的书籍,往往侧重于罗列考据的结果,告诉你这个字应该这么解,那个词在那时就是那个意思,但却很少深究“为什么”要这么解。这本书则不然,它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系统性地介绍各种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从传统的“异文对照法”到现代引入的“语料库分析法”,讲解得细致入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语境分析”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孤立地解释一个词是极其危险的,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篇章的结构、作者的时代背景乃至当时的社会风俗中去考量。我记得其中一节专门讨论了“同音互训”的现象,并列举了多个古代文献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精妙,都是那些容易被现代读者误读的关键点。读完这部分,我深切地体会到,训诂学并非是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一套严谨的、需要高度批判性思维的学术训练。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操作指南,其价值远超出了任何一本基础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对于“应用性”的强调上,这使得它区别于许多纯粹的理论专著。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用”。在后半部分的章节中,作者开始集中展示如何运用前面建立起来的训诂学框架去解决实际的文本解读难题。他挑选的案例涵盖了经学、史学乃至古代的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报告,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诗歌意象的时代性解读”的探讨,作者指出,一个在唐诗中常见的美学意象,在宋词中可能已经产生了微妙的语义偏移,这种跨越时代的细微差别,如果仅凭常识去理解,是很容易产生偏差的。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学会了带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熟悉的作品,这种“应用之学”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文献理解能力和研究方法论的构建。这本书无疑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知识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流,封面那种淡淡的、泛着岁月痕迹的米黄色纸张,配上那套沉稳的宋体字,就让人嗅到了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我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的,因为我对古代文献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些古籍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然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非常平易近人地阐述了“训诂”这门学问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解释字义”,更是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桥梁。作者在开篇就引入了几个非常生动的小例子,比如某个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在古代语境下的微妙变化,这种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特别是关于“词义演变”的章节,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从词源的考证到引申义的形成,每一步都像是侦探在解谜,逻辑严密却又不失趣味性。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感觉自己对许多经典篇目中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让我愿意反复翻阅的案头书,不只是为了查阅资料,更是为了沉浸在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之美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学术旅行,而不是一次枯燥的知识灌输。作者在行文风格上采用了极为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有时候,他会突然转为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口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茶馆里为你讲解他毕生的心得。比如在谈到版本校勘与训诂的关系时,他插入了一段关于古代抄写错误是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字义流变的生动描述,那段文字写得极富画面感,仿佛我能看到那些墨迹未干的卷轴在灯下被小心翼翼地翻阅。再比如,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词义解释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不同的流派观点,并分析各自的优劣,这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避免了阅读上的疲劳感。我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对某个古代概念的深层探索之中,完全忘记了时间。

评分

坦白地说,我最初对这类书籍的预期是会充满大量的古文引文和密集的注释,读起来会非常吃力,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来回切换。然而,这本书在“引文的选取与释义”上做得非常人性化。作者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他引用的所有古代文本,无论多么晦涩,都会在紧随其后给出清晰、精炼且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简单的词对词的翻译,而是对整个语境的重构。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涉及复杂文化背景的词汇,作者会特意增加“文化背景补注”的小栏目,比如涉及到古代的祭祀礼仪、官职制度甚至是特定的服饰用语时,都会有简明的插图或图表辅助说明,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让阅读过程的流畅度大大提高,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变得非常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知识点堆砌”感。

评分

这个系列的都很喜欢 不知道一共出了多少了 目前已买了三种 都很满意

评分

Pianzi pianzi Pianzi pianzi Pianzi pianzi Pianzi pianzi

评分

好好学习,方能补虚此生。

评分

中华书局出的这一系列的小册子都不错。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陆宗达先生在训诂学上的研究成果。

评分

购买索尼(SONY)电视 49英寸 4K超高清 安卓智能液晶平板电视 腾讯视频 HDR(黑色)KD-49X7500E,说有腾讯会员服务,最终说没有这一项。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慢慢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训诂学界泰斗陆宗达与其高足合著。质量有保证。

评分

不是很厚的一本书,装帧很好啊,内容更是没得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