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修訂在繼續貫徹國傢規劃教材修訂原則的基礎上,還期望實現“新品位、新模式”的目標。新品味就是國際化的品味,“新模式”就是信息組閤符閤現代教材模式,即理論性和現實針對性的結閤,趣味性和邏輯嚴謹性的結閤,知識基礎性和知識相結閤。具體是保留三版教材的基本框架;著重對原有內容做調整、更新、補充和完善,注重各個章節之間結構性和功能性聯係,使脈絡體係更為清晰;嘗試對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進行改進。
該書以社會保障領域中的公平與效率、乾預與自由為主綫,以再分配主張為靈魂,介紹、分析、評價和發展瞭社會保障領域中的基礎理論和社會保障各項目的應用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對社會保障製度在主要國傢的實踐以及在中國的實踐進行瞭介紹、分析和討論。
李珍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她1986年獲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8年晉升為武漢大學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導師至今。李珍教授在2000—2005年間,曾任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3月至今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
李珍教授長期緻力於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國際比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在《管理世界》《中國軟科學》《經濟學動態》等雜誌發錶瞭數十篇論文;獲得十餘項***、省部級優秀成果奬和董輔礽經濟科學奬。近年主要獲奬代錶作品有:《農村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獲中國社會保險學學會首屆優秀成果一等奬(2006年);《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以國際比較研究為基礎》(人民齣版社,2005)獲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2008年);《關於社會養老保險私有化的反思》(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獲第四屆中歐社會保障論壇優秀成果二等奬(2010)。李珍教授的主要代錶著作有:《社會保障製度與經濟發展》,武漢大學齣版社,1998;《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以國際比較研究為基礎》,人民齣版社,2005;《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分析與評價——基於養老金水平的視角》,人民齣版社,2013。
第一章社會保障製度概論
第一節社會保障製度的定義和內容/003
一、社會保障製度的定義及其本質特徵/003
二、社會保障製度的內容/007
三、不同的社會保障製度模式/011
第二節社會保障製度的運行機製及作用/014
一、社會保障製度的運行機製/014
二、社會保障製度的地位和作用/018
第三節世界社會保障製度簡史/020
一、世界社會保障製度形成時期/020
二、世界社會保障製度的發展時期/021
三、世界社會保障製度的繁榮時期/022
四、擴張與收縮並存的世界社會保障製度改革時期/025
五、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思考/028
第四節世界範圍內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的理論及實踐/030
一、高收入國傢關於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的理論/030
二、高收入國傢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的實踐/032
深度閱讀/036
本章小結/036
重要概念/036
思考題/036
第二章中國社會保障製度概論
第一節中國計劃經濟體製下社會保障的曆史/037
一、計劃經濟體製下城鎮的社會保障製度及其特點/037
二、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村的社會保障製度/039
第二節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社會保障體製的建立與發展/040
一、中國社會保障製度的裏程碑/041
二、中國社會保障製度的基本原則及其重要意義/041
三、城鎮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與發展/042
四、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與發展/047
五、中國社會保障製度的評價/051
本章小結/054
重要概念/054
思考題/054
第三章現代政府與社會保障製度
第一節政府通過社會保障乾預分配的閤理性/055
一、風險、保險市場失靈與社會保障/056
二、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製度/057
三、政府的政策目標與社會保障/059
四、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與社會保障/061
五、有效需求管理與社會保障/061
六、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保障/062
第二節公平、效率與社會保障/063
一、公平是人類共同的偏好/064
二、公平相關的概念/064
三、公平三要素與政府的責任/066
四、經濟公平和收入平等的重要性/068
五、主觀公平及其對管理者的意義/070
六、公平與效率的對立統一/071
七、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對公平與效率的影響/072
第三節分配不公平、不平等的廣泛性/074
一、市場機製與收入分配/074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種普遍現象/075
第四節奧肯漏桶:再分配領域中的政府失靈/078
一、奧肯漏桶:稅收製度可能損失效率和公平/079
二、奧肯漏桶:社會保障支齣可能是反再分配、反激勵的/082
三、奧肯漏桶:社會保障製度管理不當引起效率損失/083
四、奧肯漏桶:社會保障支齣超載引起的宏觀效率損失/083
深度閱讀/085
本章小結/085
重要概念/086
思考題/086
第四章社會保障與資源配置理論
第一節社會保障對消費—儲蓄的影響/087
一、社會保障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087
二、有關養老保險製度對儲蓄影響的理論/094
第二節社會保障與資本市場/099
一、社會保障基金需要資本市場/099
二、社會保障基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100
三、中國的三個養老基金及其管理體製/103
第三節社會保障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106
一、社會保障與勞動力供給/106
二、社會保障與勞動力需求/109
三、社會保障與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110
第四節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112
一、社會保障製度與經濟增長的一般關係/112
二、養老保險財務製度與經濟增長的關係/113
深度閱讀/114
本章小結/115
重要概念/115
思考題/115
第五章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製度
第一節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的相互關係/116
一、公共財政製度是社會保障製度運行的經濟基礎/116
二、社會保障支齣的一般規律/117
三、設計精良的社會保障製度有利於減輕財政負擔/118
第二節社會保障支齣水平與結構/119
一、社會保障支齣水平/120
二、社會保障支齣結構/122
三、社會保障支齣效益/125
第三節社會保障預算/127
一、社會保障預算的製度內涵/127
二、社會保障預算的收支管理/130
三、中國社會保障預算製度的現狀及未來/133
深度閱讀/135
本章小結/136
重要概念/136
思考題/136
第六章西方社會保障思想史的演變
第一節建立初期的社會保障思想(20世紀30年代以前)/137
一、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思想及其政策主張/137
二、德國新曆史學派的政府乾預理論及其政策主張/139
三、舊福利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及政策主張/140
四、瑞典學派的分配理論及政策主張/144
第二節發展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20世紀30—70年代)/146
一、新福利經濟學及其政策主張/146
二、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理論及政策主張/148
三、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及政策主張/152
第三節改革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20紀70年代末以後)/154
一、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政策主張/154
二、信息經濟學及其政策主張/158
三、“第三條道路”及其政策主張/161
深度閱讀/166
本章小結/166
重要概念/166
思考題/16
下篇應用理論篇
第七章老年收入保障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老年收入保障製度的基本理論/171
一、老年收入保障體係的內涵和外延/172
二、國民年金製度及其本質特徵/173
三、社會養老保險及其本質/174
四、老年收入保障製度的變遷:從養兒防老到社會養老保險/176
五、老年收入保障製度的變遷:社會養老保險嚮“五支柱”轉變/179
六、多支柱案例:美國的老年收入保障體製/183
七、OECD國傢經驗數據分析/185
第二節豐富的養老金保障製度及其分析/188
第三節社會養老保險與個人賬戶的相關理論/195
一、兩種製度的利弊分析/195
二、現收現付與個人賬戶積纍製度的平衡式分析/201
第四節最具影響力的變量:退休年齡及相關理論/204
第五節中國的老年收入保障製度/206
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特點/207
二、中國的老年收入保障體係/207
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分析/208
深度閱讀/211
本章小結/21
重要概念/212
思考題/21
第八章醫療保障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市場失靈與政府乾預/213
一、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及市場失靈/213
二、保險市場的特點及保險市場的失靈/215
三、政府乾預醫療保障領域的方式/216
第二節醫療保障製度的典型模式/218
一、國傢衛生服務模式/218
二、社會醫療保險模式/220
三、商業醫療保險模式/223
四、儲蓄型醫療保障模式/227
五、醫療保障製度模式績效比較/230
第三節第三方支付製度下醫療保險市場主體間的博弈/232
一、從患方自付到第三方支付/23
二、第三方支付時醫療服務市場供需雙方的反應/233
三、醫療保險機構的博弈/234
第四節中國醫療保障製度的發展/241
一、計劃經濟時期的醫療保障製度/241
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242
三、新型農村閤作醫療/244
四、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製度/245
深度閱讀/247
本章小結/247
重要概念/248
思考題/249
第九章失業保險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失業的一般理論/250
一、失業的相關概念/250
二、失業的基本類型/253
三、現代經濟學中的失業理論/254
四、失業正反兩方麵的意義/256
第二節失業保險的理論/257
一、失業保險及其作用/257
二、失業保險中的效率損失問題/259
三、失業保險基金與經濟周期關係/261
第三節典型國傢失業保險製度的實踐/261
一、典型國傢失業保險製度的實踐/261
二、典型國傢失業保險製度實施中的失業陷阱問題/269
三、從失業保險到就業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270
第四節中國失業保險製度的實證分析/273
一、經濟體製轉型與中國失業保險製度的建立/273
二、失業保險製度的最新發展動態與趨勢/277
三、中國失業保險製度的現狀與問題/27
深度閱讀/283
本章小結/283
思考題/283
第十章社會救助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貧睏的概念和測量/285
一、貧睏的概念/285
二、貧睏的測量/289
第二節社會救助製度的基本理論/291
一、社會救助製度的內涵/291
二、社會救助的政府責任/291
三、底綫公平理念/294
四、謹防效率損失和貧睏陷阱/295
第三節社會救助製度的方式和主要內容/296
一、社會救助的方式/297
二、社會救助的主要內容/298
第四節主要國傢的社會救助製度實踐/300
一、主要國傢的社會救助製度內容/300
二、社會救助製度的機製/303
三、社會救助製度的經驗及教訓/304
第五節中國社會救助製度的實踐/305
一、中國的貧睏問題/306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救助製度的建立和發展/307
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現狀分析/311
深度閱讀/315
本章小結/315
重要概念/315
思考題/315
第十一章社會福利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社會福利的一般理論/317
一、社會福利概念的內涵與外延/317
二、社會福利模式的思想基礎/321
三、社會福利理論的發展/324
第二節西方國傢社會福利製度及改革/327
一、西方國傢社會福利製度的項目構成/327
二、西方國傢社會福利製度的改革與發展前景/331
第三節中國社會福利製度發展路徑的理論及實踐/335
一、中國社會福利製度的發展曆程/335
二、中國社會福利製度的體係現狀/338
深度閱讀/343
本章小結/343
重要概念/343
思考題/343
第十二章住房保障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住房保障的基本理論/345
一、住房的屬性及住房保障相關理論/345
二、政府與住房保障製度/347
第二節住房保障的主要模式/353
一、以公共住房為主要特徵的英國模式/353
二、以抵押貸款為主要特徵的美國模式/358
三、以中央公積金支持組屋製度為主要特徵的新加坡模式/362
第三節中國的住房保障製度/368
一、傳統的住房福利體製與我國城鎮住房製度改革/368
二、中國住房保障政策與實踐/369
三、中國住房保障製度評估/3
深度閱讀/376
本章小結/377
重要概念/377
思考題/378
參考文獻/379
?
上篇 基礎理論篇
社會保障製度概論
中國社會保障製度概論
現代政府與社會保障製度
社會保障與資源配置理論
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製度
西方社會保障思想史的演變
?
下篇 應用理論篇
老年收入保障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醫療保障的理論與實踐
失業保險的理論與實踐
社會救助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社會福利製度的理論與實踐
住房保障的理論與實踐
《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的閱讀體驗,讓我對社會保障的演變曆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覺得,瞭解曆史是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的重要前提。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社會保障製度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思潮和文化觀念的分析,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維度。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勾勒齣社會保障從最初的慈善救濟、雇主責任,發展到國傢主導的、全民覆蓋的現代福利體係的脈絡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轉摺點和重要的理論突破?我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保障所麵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有何不同?例如,在工業化早期,它主要解決瞭什麼問題?在經曆兩次世界大戰後,它的功能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保障與國傢、市場、傢庭之間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這對於理解當下社會保障製度的形成基礎,以及其麵臨的深層原因,至關重要。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保障模式,例如俾斯麥模式、貝弗裏奇模式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樣的藉鑒意義?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是什麼?通過梳理這些曆史脈絡,我希望能更全麵地理解社會保障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嚮。
評分《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這本書,讓我在麵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浪潮時,對社會保障的國際視野有瞭更深的認識。我一直認為,社會保障並非孤立存在於一國之內,而是與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書中在深入探討不同國傢社會保障模式的同時,也觸及瞭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保障麵臨的共同挑戰和閤作機遇。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分析,全球化進程如何影響各國的社會保障體係,例如,跨國資本流動、勞動力遷移、信息傳播加速等,是否會對傳統的社會保障模式構成衝擊?又如,在應對氣候變化、 pandemics 等全球性風險時,社會保障體係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是否也探討瞭加強國際社會保障閤作的可能性和途徑?例如,如何通過國際條約、區域閤作、信息共享等方式,來共同應對全球性社會保障挑戰,促進全球社會的公平與福祉?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全球治理”與“社會保障”的關聯。在日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社會保障治理框架,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寶貴的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構建一個更加安全、公平、可持續的全球社會保障未來。
評分當我翻開《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這本書時,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的暢想。我一直認為,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彆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對社會保障體係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能夠深入探討這些前沿技術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例如,人工智能在風險評估、欺詐檢測、個性化服務等方麵,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大數據分析又如何幫助我們更精準地識彆社會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保障效率?然而,我也同時對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和隱私風險感到擔憂。書中是否也觸及瞭這些方麵,並提供瞭相應的思考和對策?例如,如何在使用大數據分析的同時,保障公民的隱私權?如何確保人工智能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應用是公平、公正、透明的,而不是加劇社會不平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前瞻性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科技進步對社會保障體係帶來的深刻影響,從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未來社會保障模式。
評分拿到《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厚重的理論體係所吸引。我一直認為,任何一項社會製度,其背後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支撐,纔能在實踐中行穩緻遠。這本書在深入探討社會保障的各種理論範式,比如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馬剋思主義等,以及它們在解釋和構建社會保障體係時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不同理論流派在社會保障的目標、原則、製度設計和實踐路徑上存在的差異與聯係的?例如,自由主義更強調個人責任和市場機製,而社會民主主義則更側重集體分擔和社會公平,那麼,這兩種理論在實際的政策製定中會産生怎樣的具體影響?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又是什麼?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的辯論,這不僅是社會保障領域的核心議題,更是關乎社會公正的根本性問題。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來幫助我們理解和權衡這兩種不同維度的平等追求,以及如何在政策實踐中加以實現?此外,我對書中關於“社會風險”的界定和分類,以及不同風險如何對應不同的保障製度的設計,也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科學、更係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保障體係的整體邏輯和內在聯係?
評分《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加包容和公平社會的大門。我一直深信,一個文明的社會,不應該落下任何一個人,而社會保障製度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書中在深入闡述各種社會保障製度的同時,也觸及瞭與社會公正、弱勢群體保護等議題的緊密聯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分析,在設計和實施社會保障製度時,如何纔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機會均等和社會包容的原則?例如,對於那些身處社會底層、麵臨特殊睏境的人們,現有的保障體係是否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是否存在一些製度性的障礙,限製瞭他們的發展機會?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來幫助我們彌閤社會差距,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反貧睏”和社會“排斥”問題的討論。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如何纔能有效地識彆和幫助那些處於貧睏邊緣的人們?如何纔能讓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獲得尊嚴和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可行的建議,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的社會保障體係指明方嚮。
評分閱讀《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的過程,是一次觀念被不斷刷新和拓展的旅程。我過去對於社會保障的認知,更多地集中在一些具體的福利項目,比如失業救濟金、退休金等等。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更加係統的圖景。它不僅僅是關於“給付”和“保障”,更是關於社會成員之間如何建立一種契約關係,如何共同應對不可預見的風險。書中關於“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的區分和聯係,讓我對不同保障形式的性質和作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非常好奇,在麵對經濟下行和全球化帶來的衝擊時,社會保障體係的韌性是如何體現的?這本書是否深入分析瞭社會保障在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例如,它是否探討瞭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能夠有效地刺激消費需求,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預防性社會政策”的論述。我一直認為,與其等到問題齣現後再去解決,不如在問題發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那麼,社會保障體係在預防貧睏、疾病、失業等方麵,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它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來幫助社會成員更好地規劃未來,降低風險?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社會保障不僅僅是一種“福利”,更是一種“投資”,是對人力資本和社會活力的投資?
評分這次閱讀《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的體驗,仿佛一次深入社會保障肌理的探索之旅。我原以為社會保障隻是一係列政策的集閤,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經濟學原理。書中對於“風險分擔”和“社會公平”這些核心概念的闡釋,猶如撥開迷霧,讓我明白瞭社會保障為何是現代國傢不可或缺的功能。它不僅僅是為窮人提供救濟,更是一種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抵禦風險、共享發展成果的機製。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福利國傢模式演變的章節所吸引,從早期的國傢乾預到後來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下的調整,再到如今麵對新挑戰的再思考,這展現瞭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讓我意識到,社會保障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不斷進行創新和完善。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當前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福利國傢財政壓力問題的?它是僅僅呈現問題,還是給齣瞭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對於可持續性問題,它是否探討瞭如何通過多元化籌資渠道、優化支齣結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來緩解壓力?此外,書中對“社會資本”在社會保障體係中的作用的探討,也引起瞭我的高度關注。我一直認為,個人的努力和傢庭的支持是重要的,但當這些不足以應對突發風險時,社會保障就顯得尤為關鍵。這本書是否深入分析瞭如何通過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設,來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從而構建一個更加穩固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對於理解個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彈性的社會,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的閱讀,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原以為,社會保障更多的是一種經濟層麵的考量,是國傢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産物。然而,書中對於社會保障的社會功能、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它更廣泛的意義。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社會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整閤、提升國民凝聚力方麵的作用的?例如,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能夠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犯罪率,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它是否也觸及瞭社會保障與民主政治的關係?例如,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治參與,以及如何被用來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目標?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會保障的“公共産品”屬性的討論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意味著,社會保障的提供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那麼,如何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保障建設的同時,確保其公平性和有效性?它是否也探討瞭社會保障在文化轉型中的作用?例如,如何通過社會保障來塑造一種新的社會價值觀,比如風險意識、互助精神、責任擔當等?這讓我看到瞭社會保障的深遠影響,它不僅僅關乎個體的福祉,更關乎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評分《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帶給我的,遠不止對概念的理解,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對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麵臨特殊睏難的人們充滿同情,也一直在思考,社會究竟應該如何有效地為他們提供支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的關懷。這本書在深入闡述各種社會保障製度(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的運行機製的同時,也觸及瞭這些製度背後所蘊含的倫理價值和道德考量。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讀,在設計和實施這些保障製度時,如何纔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公正和效率的原則?例如,對於醫療保障,它是否能夠深入分析不同醫療模式(如公共醫療、混閤醫療、私人醫療)的優劣,以及如何在保證基本醫療需求的同時,鼓勵創新和提高服務質量?對於養老保障,它又如何權衡代際負擔的公平性,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長期護理需求?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的討論,在社會保障領域,我們應該追求哪一種,或者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導我們在製定相關政策時,做齣更明智的決策,確保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分配,真正惠及最需要幫助的人群?我對書中對於社會保障的“排斥性”和“包容性”的分析也充滿期待,如何設計一個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社會保障體係,是現代社會麵臨的巨大挑戰。
評分拿到《社會保障理論(第四版)》這本書,我懷揣著對國傢基本福利體係運作原理的探求,以及對未來社會保障製度發展趨勢的好奇。我一直認為,瞭解社會保障的內在邏輯,不僅能幫助我理解當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更能讓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翻開這本書,我期待能獲得係統、深入的理論闡釋,能夠解答我心中關於社會保障的種種疑問。例如,在麵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時,社會保障製度究竟應該如何調整纔能有效應對?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結構下,如何纔能確保所有群體都能公平地享有社會保障的權益?麵對經濟波動和全球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社會保障體係又該如何保持其韌性與活力?這本書是否能夠為這些復雜的問題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探討,更能觸及現實的痛點,為政策製定者和普通民眾都帶來啓示。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不同國傢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研究,這對於理解世界各國在應對相似挑戰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優劣得失,至關重要。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能從中汲取經驗,為我國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提供藉鑒。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關於技術進步對社會保障影響的討論抱有濃厚的興趣,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社會保障管理、風險評估、個性化服務等方麵的應用前景,以及可能帶來的倫理和隱私問題。這本書的齣版,正值社會保障體係改革進入關鍵時期,我期待它能提供深刻的洞察,幫助我們理解改革的邏輯,把握改革的方嚮,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可持續、有韌性的社會保障體係,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感受到溫暖和安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