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你值得拥有更好的,布里特-玛丽。"外婆说,"哪怕你是个老太婆!"
◆《外婆的道歉信》并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新的开始。
◆布里特-玛丽,63岁,每天的生活严格遵守清单。6点起床,12点用餐,必须买到小苏打。如果是打发时间她就玩填字游戏,爱站在阳台上俯视街上人间,而不必接触任何人。结婚40年来,她从未出过家门。现在,她必须一个人远行,去看看这个世界。
◆《欧维》《外婆》之后,"巴克曼暖心三部曲"第三弹!
◆请再次准备好纸巾,迎接这个笑泪交织的神奇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新开始",而每个重新开始的人,都值得鼓舞。
◆随书附赠一枚布里特-玛丽心爱的北欧风咖啡杯垫,她认为"文明人的生活离不开杯垫!"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依旧是全球治愈系作家,全系列销量突破900万册。
也许你读过《外婆的道歉信》,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读完后大哭着笑或者大笑着哭的感觉。
即便你没读过,我保证在《清单人生》第一章之后,你会爱上这个63岁的古怪女人。
因为她真的太好笑了!
布里特-玛丽的情商接近于零(也许会让你想起家里某个亲戚)。她夸奖别人的新发型:"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她管别人要一杯水时,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关键是,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会得罪人!
她内向、胆怯,渴望改变却不敢改变。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可是生活从来不会这样服从安排。丈夫出轨后她不得不离开无比熟悉的生活,抛下一切重头开始。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许是你心中暗暗定下的新目标,也许是你决心离开一段情感生活,也许是要摆脱舒适区面对新的挑战,也许是背井离乡只为了更加接近梦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重新开始",而每个重新开始的人,都值得鼓舞。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近年全球畅销书榜单上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不仅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一炮而红,第二本《外婆的道歉信》也同样受欢迎。在《清单人生》里他选择突破自己擅长的模式,没有外婆的庇护,没有爱莎和童话,他想讲一个穷途末路的老太婆重新找到自己归属的故事。到今天,已经有900万读者体验过巴克曼的魅力,相信你也会喜欢。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布里特-玛丽是那种你能想象到的很无趣的63岁女人,因为她不允许生活里有任何波澜。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床单整理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她有许多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以保证她和丈夫的太平日子万无一失。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呢?丈夫出轨,她对美好婚姻的期待摔成了无从清理的碎片。布里特-玛丽被迫离开她无比熟悉的生活。为了糊口,她接受了一份看管废弃娱乐中心的工作,来到小镇博格,可迎接她的却是一只砸向脑门的足球……从此,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然而人生却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1981年出生于瑞典赫尔辛堡,以撰写博客和专栏起家。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在全球创下惊人销量记录后,第二部小说《外婆的道歉信》再掀阅读狂潮,巴克曼因此当选瑞典年度作家;中文版问世仅6个月就销售超过50万册,令他在中国读者中收获极高人气。巴克曼的作品语言妙趣横生,并且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日常中的细节,通过小动作和微表情让每个角色都活起来。
巴克曼曾在采访中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第三部小说《清单人生》便以63岁的布里特-玛丽为主角,故事紧跟《外婆的道歉信》,讲述从没走出过家门的布里特-玛丽,在遭遇命运背叛后离开家寻找自己的人生。这部作品继承了巴克曼风趣又催泪的风格。
如今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居住在斯德哥尔摩。
"巴克曼的又一力作。布里特-玛丽也许让人抓狂,但你很快就会爱上这个口无遮拦的直肠子。她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显然与常人不同,既可笑又可爱。合上书后,你会回味很长一段时间。"--《RT杂志》
"《外婆的道歉信》之后,巴克曼再次送上一个暖心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经历人生危机后,重新发现自己。"--《出版人周刊》
"巴克曼迷倒了全世界……他的小说从不天真幼稚,也不会比惨来赚取眼泪。他总是用人与人之间美妙又痛楚的相遇来打动读者。"--《图书馆刊物》
"布里特-玛丽在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化茧成蝶,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书单》
"你会笑到肚子痛,也会流泪感动。巴克曼用一连串失控的事件和一大堆妙趣横生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荒凉世界里的美好人性。"--《书架意识》
第一章
叉子。刀子。勺子。
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布里特-玛丽当然不是那种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而且她的性格跟"说三道四"差得很远。
可是,无论哪个有教养的文明人,恐怕都不会打乱正确的顺序,随心所欲地排列餐具抽屉里的刀叉吧?
我们毕竟不是动物,对不对?
那是一月份的某个周一,她坐在劳动就业办公室的桌子前,这儿当然看不到什么餐具,可是她脑子里还在想着那些刀子叉子,因为刀叉代表了最近的乱象:它们的排列原本应该遵循既定的规则,正如日子需要一成不变地照旧过下去那样,只有正常的生活才是体面像样的生活。在正常的生活里,你得收拾厨房、打扫阳台、照顾孩子,辛苦得很--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在正常的生活里,你当然不会跑到劳动就业办公室里坐着。
在这儿工作的那个女孩,头发短得吓人,布里特-玛丽觉得那简直是男人的发型。当然,女人剪个男人头也没什么问题,这是时髦,肯定的。女孩指着一张纸,朝布里特-玛丽微微一笑,显然不打算和她浪费时间。
"只要把您的姓名、社会保险号码和住址填在这里就可以了。"
布里特-玛丽必须登记,像个罪犯那样,她似乎不是来找工作,而是偷工作的。
"加奶加糖?"女孩往一只塑料杯里倒了些咖啡。
布里特-玛丽从来不评判任何人,她的性格和"说三道四"根本不沾边,可这是怎么回事?一只塑料杯!难道我们国家在打仗吗?她很想把这些话告诉女孩,但肯特总是嘱咐布里特-玛丽"要随和",她只好装模作样地挤出一点笑意,等待女孩为她把杯垫拿过来。
肯特是布里特-玛丽的丈夫,一位企业家。极其难得的是,他还是位极其成功的企业家,和德国人做生意,性格极其随和。
女孩给她两小盒牛奶,一次性纸盒包装的,不需要冷藏,又递过来一只塑料杯,里头几支塑料茶匙探出杯沿。见到这一幕,就算突然看到女孩捧出一只被汽车撞死的小动物,布里特-玛丽也不会比现在更吃惊。
她摇摇头,手开始在桌子上抹来抹去,仿佛上面有许多看不见的碎屑。桌上到处都是文件,乱七八糟,布里特-玛丽意识到女孩显然没有时间整理桌面--大概是她工作太忙的缘故。
"好啦,"女孩和气地说,回头指指表格,"在这儿写一下您的住址就可以了。"
布里特-玛丽凝视着自己的膝盖,怀念起在家整理餐具抽屉的日子,她也想念肯特,因为所有的表格都应该由肯特来填。
女孩似乎又想说些什么,布里特-玛丽打断了她。
"您忘记给我杯垫啦,"她告诉女孩,面带微笑,尽可能显得随和,"我不想弄脏桌子,能不能麻烦您拿点什么东西给我,我好把我的……咖啡杯放上去?"
她故意用了特别的语气,每当情势要求她调动起内心的全部良善时,布里特-玛丽都会用这种语气说话,比如这一次,出于善意,她不得不把塑料杯称为"咖啡杯"。
"噢,不用担心,请随意。"
说得好像生活只有那么简单似的,好像用不用杯垫、是否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餐具都根本不重要一样。就凭这女孩的发型,她显然不会明白杯垫、合适的杯子以及镜子有着怎样的价值。女孩提起笔来,指点着表格上"住址"那一栏。
"可是,肯定不能直接把杯子放在桌上吧?会在桌面留下印子,您不会不理解的吧?"
女孩瞥了一眼桌面,那里的状况嘛,就仿佛有小孩刚刚在上面吃过土豆,而且还是黑灯瞎火时用干草叉铲着吃的。
"真的没关系,这张桌子很旧,也已经有许多划痕了!"女孩笑着说。
布里特-玛丽在心里暗暗尖叫。
"难道这不正是您不用杯垫的结果吗!"她喃喃自语,不过半点都没有"消极挑衅"的意思。肯特的孩子们觉得她没在听他们说话时,曾经用这个词形容她的态度。其实,布里特-玛丽不是消极挑衅,而是慎重体贴。听到肯特的孩子们说她"消极挑衅"之后,她更是格外慎重体贴了好几个星期。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初期阅读体验略显挑战,它的开篇部分似乎专注于建立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基础,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一旦跨过了最初的几章,进入到具体的应用层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论证“简化”的过程中,展示了惊人的逻辑链条,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并非复杂,只是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将其捆绑了过多不必要的元素。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环境构建”的论述,那种将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乃至于人际关系都纳入一个统一“优化”系统内的宏大视角,令人叹服。它鼓励的不是盲目的断舍离,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功能性重组”,让每一个元素都服务于最终的效能。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冗余的信息摄入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排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发生的结构性转变,效果是持久而深刻的。
评分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强烈的、近乎“非人化”的理性光辉。它几乎没有提及情感波动、冲动消费或浪漫主义的幻想,所有的叙事都围绕着“效率最大化”和“能量守恒”的原则展开。这种独特的视角,反而让它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完全抽离的观察角度,让我们得以跳出自身情绪的泥沼,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底层代码。作者对于如何设计一套“反馈循环机制”的描述,让我联想到精密的机械设计。他将人生的多个维度——从财务规划到健康管理——都视为可以被精确测量的变量。这种对“可控性”的极致追求,虽然可能让一些感性读者感到疏离,但对于我这种极度追求秩序和确定性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不是教你如何“感觉良好”,而是教你如何“运作良好”,这是一种更高级、更持久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我最欣赏作者在处理“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他没有提倡那种一蹴而就的激进变革,而是着重于“微小、持续的压力累积”。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并消除那些“隐形的阻力点”的章节,非常具有操作指导性。它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系统漏洞”,比如睡眠周期的轻微偏差,或是邮件处理流程中的不必要点击。这些细节的捕捉和优化,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艺术的深刻洞察力。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彻底的“系统维护与升级”,让人感到思路空前清晰,步伐也变得更加坚定有力。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行动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带着一种老派的、古典的韵味,仿佛是某位隐居的学者留下的手稿。它很少使用那些花哨的比喻或煽情的辞藻,而是选择用精准、沉稳的词汇来构建场景和观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取舍的艺术”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然后让读者自行在那种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性,因为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爽文,更像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冒出来,仿佛书页本身也在随着读者的阅历而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宁静,却又深陷于外部噪音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精神锚点”,让你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必须抛下的浮沙,哪些是真正需要紧握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关于生活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清晰思考”的范本。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之下,我几乎要被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细和条理所震慑。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描摹一张极其庞大且错综复杂的系统蓝图。作者对于“流程”、“规则”以及“优化”的探讨,达到了近乎哲学思辨的层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碎片化时间管理”那一段的深入剖析,它没有流于表面地喊出“高效”的口号,而是拆解了时间本身的物理属性,以及人类心智在面对信息洪流时的天然抵抗力。那种将日常琐事提升到科学实验的高度来审视的做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描述的那个框架结构,它庞大、严密,但又隐藏着一种冷峻的美感。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套完全个性化、能够自我迭代的决策树体系的描述,堪称精妙,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行为决策学的微观教程。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投入了长期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导,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会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未经审视的习惯,并开始尝试用更具结构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运转。
评分看到推荐就买了,还没看。活动入手,一次性买了好多书,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现在喜欢京东买书,同样的钱可以多买几本了。知识无价
评分东西今天收到 很满意 谢谢老板!
评分由于文革时期原稿第三部丧失,《四世同堂》一直没有完整版本出现,这次根据最初未经发表的英文译稿重新译回的第三部后16章,《四世同堂》得以完整出版,恢复了一代文学名著的原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此文学爱好者可以完整地阅读到这部文学经典,不再带有任何缺憾;同时,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也将以这个完整版为新的基准,重建相关标准和认识。
评分说来惭愧,《外婆》看哭我了,我四十岁。看到这本《清单人生》的主角是《外婆》里那个烦人老太婆,应该会很有趣。
评分送货速度快,五星好评!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喜欢的
评分以下言论不针对本店!
评分乘着一叶扁舟,我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各式各样的书籍映入眼帘,使得我们眼花缭乱。
评分618买的,真的很实惠,虽然还没有拆,但看起来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