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书写小人物命运的6个中篇:一次阴差阳错的死亡成了挥之不去的道德重负,它到底该由谁来承担?普通的中年女性某天突然决定出门寻死,清贫、固执而善良的下岗工人无意中捡到价值不菲的失物,视生活的遭遇全为定数的大学教师,一场绝无可能的爱情,她每天都等一个电话,却发现自己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电话那头的人……最后,武汉的街头空无一人,剩下的只有对于生存和命运的浩叹。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上大学前写诗,曾获中国《诗刊》新诗一等奖。现为湖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武昌城》等,中篇小说《风景》《琴断口》《万箭穿心》等。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年度杰出作家奖,其中篇小说《风景》《琴断口》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其他作品多次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国内重要奖项并入选中国小说年会排行榜。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一百余部。多部小说被译为法、日、意、葡、韩、泰、西班牙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琴断口
春天来到昙华林
中北路空无一人
出门寻死
树树皆秋色
定数
这本书的开篇真是引人入胜,那种扑面而来的孤独感和空旷感,让我一下子就被代入了故事的氛围中。作者对环境的描写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落似乎都藏着一个说不完的故事,然而那里却空无一人,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曾经喧嚣的地方变得如此寂静?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光影的处理,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温暖和凄凉交织在一起,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留下的痕迹。主角的内心挣扎和他在空旷空间中的渺小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填补这片虚无的努力,但最终,空气似乎比他的呼吸更加沉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点的空寂,更像是在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那种即便身处人群中,内心依然感觉被世界遗忘的恐慌,这本书将这种情绪具象化了,让我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时间去消化这份沉甸甸的静默。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哲学意味非常浓厚,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小说,更像是一篇关于存在主义的散文诗。作者似乎对“消失”这件事持有一种近乎敬畏的态度,笔下的空旷并非是令人恐惧的废墟,而更像是一种彻底的、被净化了的宁静。我个人对那些探讨时间流逝和空间静止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挑战了我们对“热闹即繁荣”的传统认知,成功地将“无”转化为一种极具力量的“有”。读到后半段,我开始思考,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中北路”式的空地,那里存放着所有未竟的梦想和被搁置的情感。作者通过这种极端的环境描写,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内在的景观,那种与自我独处的、不被打扰的对话,是现代生活极度稀缺的体验。这本书提供的这种“空白”,反而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填充的空间。
评分我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一种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尽管文字很少直接批判,但那种无声的控诉力量却异常强大。中北路,作为一个象征,它代表了所有被快速发展抛弃的角落,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如今只剩下钢筋水泥骨架的地方。作者没有采用煽情的笔调去控诉这种变化,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记录的、近乎疏离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克制反而让情感的冲击力更加深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空间和时间的辩证处理,在这些空无一人的地方,时间似乎凝固了,但同时,由于没有人来见证,时间的存在本身也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它把你吸引进去,然后让你迷失在里面,直到你开始质疑自己对“存在”的定义。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页,而是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留白,去聆听那些不存在的声音。这是一次对感官和心智的全面洗礼,读完后,我的世界观似乎被轻轻地拨动了一下,变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急于抛出情节,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游,慢慢地引着你走进这座“空城”的深处。作者似乎对“等待”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些漫长的、近乎静止的场景,反而蕴含了巨大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比如老旧的招牌上褪色的油漆,自行车停放处锈迹斑斑的车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和逝去的生活气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一段漫长的冥想。有那么几次,我甚至放下书,望向窗外,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那种被时间遗弃的角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富有诗意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在朴素的文字中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精神世界,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从中咂摸出更深层的况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氛围营造上的功力,简直可以用“令人窒息的美感”来形容。作者的笔触是冷静的,带着一种近乎科学的精确度去描摹那些破败的景象,但这种冷静之下,却涌动着一股巨大的、无法言喻的悲悯情怀。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声音的描写——或者说,对“寂静”的描述。那种万籁俱寂中,偶尔被打破的微小声响,比如远方传来的模糊汽笛,或者风吹过窗棂发出的低吟,都被放大到了极致,它们不是对空旷的打破,而是对空旷的确认和烘托。这种对感官体验的细腻调校,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能够看穿表面的灰尘,直达物体深处的孤独本质。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缺失”在不断回旋,每一次回旋都带来新的视角,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开放性是它魅力所在。
评分鲁敏的小说,是苏军的后起之秀,值得好好的读一读。
评分正版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真好,非常好,下次还要买,推荐给好朋友!
评分装帧常好,有塑封,价格也还可以,值得收藏,内容还没看,不好评价。
评分大促买的,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成长的惶惑与生硬,生活的边缘与要害,人类经验的复杂与卑微人生的艰难,这本《水边书》都有很好的呈现。
评分太多书了,真不想买了,可又忍不住!
评分支持京东,活动买的很划算,书也很新,下次还来!
评分成长的惶惑与生硬,生活的边缘与要害,人类经验的复杂与卑微人生的艰难,这本《水边书》都有很好的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