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史论集》收录的是著者张其凡近年研治五代史、宋代史和宋代文献的11篇论文,另有2篇序言和1篇自传,内容涉及人物、著作、史料、研究综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上述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著者治史的领域和取向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借此不仅可以窥见学术论题引发的缘起、分析与展开,加深读者对所涉课题的理解,形成对著者学术风格的初步判断,而且便于了解宋代史史料的基本概况和20世纪以来中国宋史研究的发展脉络。
张其凡(1949—2016),四川篷溪人,生于重庆,长在新疆。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1996—2005年,培养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累计40余名。主要研究宋代政治、军事、人物、文献诸方面,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文史哲》《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合著多部。
序言
卷一 五代史
陶懋炳著《五代史略》引文正误
五代翰林学士考
谈谈高氏荆南国史研究
卷二 宋代史
王素——名扬庆历真谏官
南宋史籍《中兴遗史》及其作者赵牲之研究
《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序
崔与之著述版本源流及其价值
《陈乐素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文集》序
卷三 文献
20世纪以来中国关于唐宋翰林研究之综述
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回顾(至2008年)
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概说
卷四 自传
从帕米尔高原到南海之滨——我的求学之路
附录 论著一览
最后的印记永远的别离——忆先师张其凡教授(代后记)
拿起这本书,我仿佛被直接拉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硝烟弥漫的时代现场。作者的叙事笔法极为生动,犹如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那些久远的朝代更迭讲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擅长捕捉历史转折点上的细微情绪和复杂动机。比如,书中描述某次决定性的战役时,不仅仅记录了兵力部署和胜败结果,更细致描绘了当时将领们在进退抉择时的心理博弈,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几乎要穿透纸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生活场景时所展现的细腻观察力,比如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审美趣味上的转向,如何从唐代的雄浑转向内敛和对精致的追求,这些细节的描摹,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图景。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与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共鸣,这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富有文学张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着一种沉稳的历史感,纸张的质地和字体选择都十分考究,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从内容上看,作者似乎有一种对“边缘人物”和“被忽视的侧面”的特别关注。在主流史学叙事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时,本书却花费了相当笔墨去探讨区域性的割据势力如何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以及底层文官集团如何在朝代更迭中维持行政体系的运转。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五代宋初社会结构的认知。书中关于某个特定军事集团的财政结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权力与资源之间微妙而残酷的制衡关系。阅读此书,如同得到了一副高清的、多层次的历史剖面图,远比那些平面化的叙述要立体得多。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阅时便被其严谨的考据和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对五代到宋初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将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社会风气的变迁,编织成一张细密而富有逻辑的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几个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了传统史书的脸谱化处理,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例如,对某位以“文治”著称的君主,作者并未一味颂扬其德政,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位期间地方豪强势力滋长,为后世埋下的隐患。这种冷静而批判性的审视态度,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思考,因为书中的观点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挑战既有的历史定论。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中古史有严肃研究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其扎实的史料基础和精到的分析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门槛相对较高,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充分领会的深度论著。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史料来源极其广泛,从地方志到出土碑刻,无不被熔铸在论证的核心之中。作者在论证某一特定历史现象的成因时,往往会构建一个极为复杂的因果链条,涉及经济基础、文化思潮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径,使得其结论的稳固性非常高,但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有些段落确实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中精妙的逻辑推演。不过,一旦攻克了这些难点,所获得的知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教给我的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思维方法论。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套作品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智力探险。它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精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感。章节间的过渡极其自然流畅,仿佛一条条河流最终汇入历史的海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性论述中展现出的历史哲学思考。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描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关于权力更迭规律、文化惯性与时代精神之间的永恒命题。例如,书中对“士人精神”在宋代如何从魏晋的洒脱转向内敛的功利主义的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对文化心理的捕捉,极具穿透力。对于那些醉心于探究历史深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与作者一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审视那段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洪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