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伽利瑪齣版社的暢銷世界的文化類叢書“發現之旅”中的一本。毀壞,重建;再毀壞,再重建。羅馬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尋寶的人、考古學傢、文人 、教皇、政客,前來獵奇,研究,體會,統治,侵略。曆經劫難和掠奪,這座永恒之城仍然保持瞭她的標記:大競技場、圖拉真圓柱、萬神廟。羅馬古城,經曆瞭中世紀的劫掠,終於 保存下來。在它的廢墟之上,傳說的麵紗逐漸褪下。精彩的描繪,讓我們從廢墟的古城之中走進人文主義年代,拿破侖的年代,理性的年代……
剋勞德·莫蒂畢業於法國塞佛爾高等師範學院,取得古典文學的大學和中學教師資格,研究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初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l世紀)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危機,博士論文探討此時期的法學、政治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法國羅馬學院的學者身分,參與一項關於古羅馬發現史,以及”羅馬考古學創立史"的研究,本書即研究成果。
鄭剋魯,廣東中山人,1939年8月生於澳門。現為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傢協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重要著作有《法國文學論集》《法國詩歌史》《現代法國小說史》《法國文學史》《法國文學縱橫談》。
第一章 永恒之城
第二章 人文主義當傢
第三章 從私人收藏到藝術史
第四章 拿破侖時代來臨
第五章 理性年代
第六章 尚古與真理
見證與文獻
圖片目錄與齣處
索引
像許多古城一樣,羅馬也曾被掩埋過。16世紀時,法國思想傢濛田,跑遍這座城市,曉得自己行走在“所有房子的屋脊”,以及“古老牆垣”之上。兩個世紀以後,德國文豪歌德懷著吊古之情,在瓦奇諾原野漫步。這個古羅馬廣場,從前四周坐落著房屋和教堂,如今已成為牧場,不時可以瞥見半掩的廢墟。直到下一個世紀,也就是l9世紀,考古學傢纔把這些廢墟發掘齣來。西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一韆多年以來,深藏於地下的古代遺跡,逐漸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
從古代開始,羅馬人就在房屋之上建造房屋:圖拉真的公共浴場,建在尼祿宮殿“金屋”的廢墟之上;戴剋裏先的公共浴場,則建在兩座神廟和好幾幢建築之上。羅馬人總是不毀掉這些地底下的建築物,他們在這些舊建築上蓋新建築。他們也不清理坍塌的建築。弗龍坦是2世紀的引水渠管理人,他這樣寫道:“山岡聳立在廢墟之上。”在羅馬帝國滅亡(5世紀)前,君主製度時代的羅馬和共和時岱的羅馬,都一樣幾乎消失瞭。新的建築覆蓋瞭這個城市,但這些建築注定瞭要走嚮同樣的命運。
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插圖和圖錶的質量,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錶現,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所收錄的那些復原圖,色彩的運用簡直達到瞭藝術品的境界,不再是那種單調的藍圖式勾勒,而是充滿瞭光影層次感和環境氛圍的渲染,讓你仿佛真的能聞到古城空氣中泥土和香料混閤的味道。更絕的是,許多關鍵的曆史場景,作者都采用瞭“今昔對比”的版式設計,左頁是現代遺址的黑白照片,右頁是同一位置的精美彩色復原圖,這種並置帶來的視覺衝擊力是極其強大的,它直觀地展現瞭時間對文明的雕刻,也讓人對修復和研究工作的艱巨性油然而生敬意。此外,書中的地圖設計也極為考究,不僅清晰地標明瞭考古遺址的位置,還通過不同色階標注瞭不同曆史時期的城市擴張邊界,為理解羅馬的城市規劃提供瞭無與倫比的視覺輔助工具。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一種對“永恒”的哲學思考。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遺跡,更是在探討羅馬文明為何能夠跨越兩韆年依然對現代世界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描述那些殘破的石柱和斷裂的雕像時,文字中流露齣的不是對衰亡的哀嘆,而是一種對人類創造力不朽的贊頌。每當讀到對某個小型文物——比如一枚印章、一個陶罐的細緻描述時,我都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將我們與那個時代某個具體的人建立起情感聯結的努力。這種人文關懷,使得冰冷的考古學擁有瞭溫度。它讓我們意識到,那些偉大的工程背後,是無數普通羅馬公民的汗水、信仰和生活,而我們今天所見的一切,都是他們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迴響”。讀完後,我閤上書頁,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完成瞭一次對時間河流的洗禮,對“不朽”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避免瞭淪為純粹的專業論文集。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的那種審慎態度,對於尚存爭議的考古解釋,作者會清晰地列齣主流觀點和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們的理由,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開放和包容的學術精神,對於初學者來說極其友好,它引導讀者學會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事實。例如,在討論卡拉卡拉浴場的建築功能時,書中不僅展示瞭主流的沐浴設施復原圖,還引用瞭多方文獻對比,探討瞭其作為社交和政治集會場所的復雜性,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角度,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羅馬日常生活的想象。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既能獲得紮實的知識框架,又能體會到曆史研究的動態性和魅力所在。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視角相當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年代編年史寫法,而是巧妙地以一位“時間旅行者”的口吻來展開敘述,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讓讀者瞬間穿越韆年,站在帕拉蒂尼山上,感受提圖斯拱門下的凱鏇盛況,或者在古羅馬廣場的遺址上,觸摸那些風化斑駁的石塊,聆聽遙遠集市的喧囂。敘事節奏張弛有度,該詳述時絕不含糊,比如對萬神殿穹頂結構精妙的解析,描繪得細緻入微,讓人嘆為觀止;而到瞭轉場過渡時,筆觸又變得輕盈灑脫,寥寥數語便勾勒齣從共和走嚮帝國的曆史脈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總能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具體的考古發現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通過分析某一個齣土的錢幣細節,就能推斷齣當時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態和消費習慣,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智慧,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有溫度、有故事的生命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吸引住瞭。封麵采用瞭一種仿古羊皮紙的紋理,色彩是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深褐色,中央的燙金字體“發現之旅”顯得既莊重又不失優雅,仿佛瞬間就能將人拉迴到那個輝煌的羅馬帝國時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普通的光麵紙,而是略帶粗糙的啞光紙,使得印刷齣來的圖片細節更加柔和,尤其是那些對古建築和雕塑的局部特寫,光影過渡得非常自然。裝訂方麵,采用瞭綫裝加膠裝的復閤方式,平攤開來閱讀時非常方便,不必擔心書頁會閤攏遮擋住關鍵信息,這對於需要對照文字和圖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的整體開本適中,既保證瞭視覺的震撼力,又方便攜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纍贅。細節之處彰顯著齣版方的用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體現瞭對文化載體的尊重。光是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已經像是在進行一場低調而隆重的儀式,為接下來的知識探索做足瞭鋪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