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 [China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 [China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编
图书标签:
  • 统计年鉴
  • 城市统计
  • 中国统计
  • 区域经济
  • 人口统计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数据分析
  • 城市研究
  • 宏观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84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25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城市行政区划,列有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城市分布情况;第二、三部分分别是地级以上城市统计资料和县级城市统计资料,具体包括人口、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综合经济、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贸易、外经、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数据;第四部分是附录,为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从1997年开始,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制度,有些指标在两类城市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故《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将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统计资料分为独立的两部分。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所涉及的全国或全部城市统计资料,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年鉴表中所列“全市”为城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包括城区、辖县、辖市;“市辖区”包括所有城区,不包括辖县和辖市。武汉市辖区不包含黄陂区、新州区、江夏区和蔡甸区数据。年鉴中一些数据为时点数据,时点为2016年年底。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适用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城市社会经济研究机构、市政建设及房地产机构、各种中介服务及信息咨询机构等单位的工作者,也是大专院校师生、工商界人士、境外投资者以及关心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全国城市行政反划
1-1城市行政区划和区域分布
1-2分地区城市情况一览表

二、地级以上城市统计资料
(一)人口、劳动力及土地资源
2-1人口状况
2-2劳动力就业状况
2-3按产业划分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2-4按产业划分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构成
2-5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一)
2-6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二)
2-7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三)
2-8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四)
2-9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五)
2-10按行业分组的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六)
2-11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及水资源总量

三、县级城市统计资料
3-1人口状况
3-2劳动力就业状况
3-3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3-4地区生产总值
3-5公共财政收支
3-6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3-8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9在校学生数

附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7 简介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是一部全面、翔实记录2016年度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统计资料汇编。本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组织编纂,旨在系统梳理、客观呈现我国各级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发展变化,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评估发展成效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它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关注中国城市发展人士了解和研究中国城市现状的宝贵参考。 本年鉴内容涵盖范围广泛,结构严谨,数据来源权威,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2016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图景。具体而言,年鉴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展开: 一、综合指标:宏观视野下的城市经济脉搏 本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整体面貌。它包含一系列关键的宏观经济指标,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不同城市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等方面的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 涵盖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三次产业构成、人均GDP、GDP增长率等核心数据。这些数据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最直接指标。年鉴会详细列出各城市的GDP总量、增长速度,并分析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反映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例如是侧重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以及其发展趋势。 财政收支: 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及其增长情况,以及税收构成等。财政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政府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城市财政可持续性和服务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各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以及分行业的投资构成。这能够反映出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新项目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先行指标。 市场价格: 涵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等。价格数据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企业成本,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和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 对外经济贸易: 包括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等。这些数据反映了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对外开放的程度。 二、人口与就业:人力资源的动态与结构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本部分数据详细描绘了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变动及其就业状况。 人口状况: 统计各城市的总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关注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深入分析人口结构的特点和趋势,例如老龄化程度、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等。 劳动力资源: 包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数据。详细分析各行业的就业人员构成、工资水平、社会保障覆盖情况等,揭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就业结构特征。 居民生活: 深入分析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覆盖情况。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全面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 三、工业与建筑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建筑业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部分提供了衡量这两个行业发展状况的关键数据。 工业: 涵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率等。详细分析各工业行业的构成、能源消耗、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情况,揭示城市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建筑业: 统计建筑业总产值、房屋施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建筑业从业人员等数据。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 四、交通、邮电与信息:城市运行的“血脉”与“神经” 便捷的交通、高效的邮电通讯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 包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周转量、运输线路、港口和机场吞吐量等。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密度、效率和承载能力,反映城市物流和人流的畅通程度。 邮电通讯: 统计邮电业务总量、电话用户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等。展示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信息传播的效率。 五、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市场的活力与开放的广度 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是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维度。 国内贸易: 涵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品市场构成、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经营情况。分析消费趋势、消费结构和市场供需变化。 对外经济: 详细列出进出口贸易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反映城市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知识经济的基石与文明的传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科技: 统计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人员数量、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等。反映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水平。 教育: 涵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教职工数、教育经费等。分析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情况,是衡量城市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 文化、卫生与体育: 包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数量,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覆盖情况。统计卫生机构数量、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疾病发病率、人均期望寿命等。列出体育场地、体校、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情况。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七、城市建设与环境:宜居城市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的成就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 统计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密度、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排水、 sewage treatment capacity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nalyse the urbanisation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环境保护: 涵盖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以及绿化覆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反映城市在应对环境挑战、建设美丽中国方面的努力。 八、社会保障与福利:民生托底与共享发展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 统计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参保人数、待遇水平、社会福利机构数量、服务对象、民政事业费支出等。反映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人民生活: 再次强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恩格尔系数等,全面展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统计方法与数据说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在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统计局的统一制度和方法。年鉴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级统计机构的年度统计报表、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并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使用,年鉴在各章节或表格下方会附有详细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注释说明,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用途与价值: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是: 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财政预算等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 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地理学家等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区域发展等问题提供权威的实证数据。 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参考: 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城市的经济环境、市场潜力、产业布局、营商环境,为投资决策和市场拓展提供参考。 公众了解城市发展状况的窗口: 使公众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工具: 为外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了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 总之,《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是一部集权威性、系统性、全面性于一体的统计巨著,它以翔实的数据语言,描绘了2016年度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备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费力地在成百上千的指标中梳理我的兴趣点——比如某二线城市过去五年间服务业产值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率的微妙变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年鉴在信息密度上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它不是一本给你闲暇时翻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特定工具才能解锁的密码本。每一个交叉引用、每一个时间序列的对比,都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学背景或者统计学常识,否则,那些图表和附注之间的关系就会像迷宫一样让人迷失方向。我尝试去寻找一些“趋势的拐点”,那些城市化进程中不经意的转折,但年鉴的编排似乎更偏向于“现状的描摹”,而非“动态的解读”。你必须自己去搭建那个解读的框架,它只负责提供最坚实、最无可辩驳的砖块。这种克制,使得它在信息的可获取性上设置了一道门槛;只有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要问什么问题的人,才能从中挖掘出黄金。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它的详尽反而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像面对一座堆满了专业书籍的图书馆,却不知该从哪一页开始。

评分

阅读这份统计资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尺度”的冲击。当你看到那些以“亿”为单位的投资额,或者以“百万”计的人口流动数据时,个人的存在感几乎是瞬间消散的。它展现的是一个宏大叙事下的中国城市群像,一个由决策和资源分配共同雕刻出来的巨型景观。我特别留意了环境质量指标部分,那些关于空气污染指数和水资源消耗的数据,它们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了高歌猛进的工业化留下的生态足迹。这种数据上的“无情”,迫使你直面一些被日常话语所淡化的议题。它不带有任何煽情或批判的色彩,只是客观地陈列事实:城市在成长,但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种对比——增长的喜悦与环境的压力——就隐藏在那一组组数字的并置之中。它要求读者自己去完成那句未说出口的感叹,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是通过数字的量级对比自然产生的,而非任何修饰的文字引导。

评分

坦白说,如果期望从这本统计年鉴中找到任何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或者“市民幸福感”的定性描述,那注定是徒劳的。它对“投入”的记录是详尽的——比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文化设施的覆盖率——但对于这些投入最终转化为何种“体验”,它选择了沉默。例如,它会告诉你一个城市图书馆的藏书量是多少,但不会告诉你,那个图书馆里某天下午最受欢迎的书籍是哪一本,或者读者翻开书页时内心的波澜。它更像是一张城市的体检报告,精确地测量了心跳、血压、血液成分,但关于这个“有机体”的生命力与情感世界,则完全留白。这种“只问硬指标,不问软性情”的倾向,使得它成为一个极佳的“硬数据”参考,但对于那些试图理解城市活力、创新氛围这类难以量化的特质的读者来说,他们需要从这些数据背后,自行去构建一套推论体系,而这本书本身,则坚定地守在事实的最前沿,拒绝任何主观的臆测或诗意的渲染。

评分

这套年鉴的排版和装帧,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官方文书气质,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一丝陈旧感,这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它不是那种追求视觉享受的商业出版物,它存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准确无误地记录“某年某月某地发生了什么”。在查找特定年份特定指标的数据时,那清晰的章节划分和严密的索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像一把瑞士军刀,尽管外表低调,但内里的工具却异常锋利和实用。我曾尝试用它来追溯一个我童年记忆中迅速崛起的郊区小镇,看它在统计学上是如何被“定义”和“量化”的。我发现,那些模糊的、基于记忆的快速发展感,在这里被精确地分解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城镇化率提升百分点等具体的数值。这种从模糊的感性体验到清晰的量化事实的转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阅读体验,它让你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数据结构所塑造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仅仅是翻开它,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严谨到近乎冷酷的秩序感。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是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仪器,每一个刻度都指向了城市发展的某个侧面。我盯着那些表格,试图在其中捕捉到一丝鲜活的气息,但它似乎更专注于呈现“平均值”和“总和”,而非个体生命的波动。我注意到关于人口密度的那一章,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挤压程度,但你很难从这些冰冷的数字中体会到早高峰地铁里人们的喘息,或是老城区里弄深处邻里间的低语。它像是一位极其专业的规划师,拿着尺子和量角器丈量大地,但唯独遗漏了烟火气这件事。我猜想,对于一个渴望了解中国城市“灵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是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图,却未能描绘出那张生动的面孔。它要求你用逻辑去理解世界,而不是用情感去感受它。这种纯粹的数据呈现,对于政策制定者或许是至宝,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从统计中窥见时代变迁微小纹理的普通人来说,未免有些过于“抽象”了。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座用数字筑成的纪念碑,庄重、详实,却也因此隔绝了日常的喧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