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序
引言
一 金华
二 金华方言
三 凡例
壹·房屋建筑
一 住宅
二 其他建筑
三 建筑活动
贰·日常用具
一 炊具
二 卧具
三 桌椅板凳
四 其他用具
叁·服饰
一 衣裤
二 鞋帽
三 首饰等
肆·饮食
一 主食
二 副食
三 菜肴
伍·农工百艺
一 农事
二 农具
三 手工艺
四 商业
五 其他行业
陆·日常活动
一 起居
二 娱乐
三 信奉
柒·婚育丧葬
一 婚事
二 生育
三 丧葬
捌·节日
一 春节
二 元宵节
三 清明节
四 端午节
五 其他节日
玖·说唱表演
一 口彩禁忌
二 俗语谚语
三 歌谣
四 戏剧
五 故事
调查手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与精妙。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百科全书式的机械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知识网络。初读时,你会感觉到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它又像无数条支流汇入大海,深入到具体语言现象的微观层面进行探讨。我惊喜地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解释复杂的文化现象。比如,在论述不同朝代书写风格的演变时,他们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定义,而是选取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范例进行并置,配上精到的文字解读,瞬间就能让读者把握住两者间的微妙差异。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学术内容变得亲切可感。而且,书中对一些文化符号的溯源考证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次的注释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侧门,通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让人不得不感叹编撰团队的严谨与博学。这种设计,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吸收,而是一场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评分总而言之,这部典藏带给我的感受是多维度的,它成功地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漫游指南,那些精美的配图和充满故事性的文字描述,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又像一座坚实的知识堡垒,其内部的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足以支撑起更高层次的学术探讨。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将“中国文化”视为一个静止的、完美的整体来描绘,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其内部的矛盾、张力与不断演进的生命力。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经典的姿态,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活力与现代感。它是一份值得反复翻阅的珍贵资料,每一次重温,都会因为自身认知水平的提升,而从其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意义。
评分这部汇集了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典籍,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原以为只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整理,没想到它以一种近乎艺术品的形态呈现出来。首先,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心细细摩挲。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代汉字和插图,也展现出惊人的清晰度。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千古智慧。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他们似乎懂得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准地撷取出最能代表某一时代精神风貌的精粹。无论是对古代诗词韵律的剖析,还是对地方方言演变的考证,都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那丰富多彩、层层叠叠的文化肌理。每读一页,都会有新的发现,那种知识被系统而美观地呈现出来的满足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沉醉的体验。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部典藏的扎根之深,令人肃然起敬。它显然不是一时兴起、拼凑而成,而是建立在一个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之上。我注意到,在涉及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甚至社会学的交叉点时,作者群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慎的态度。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作为支撑,对于每一处引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溯源路径。特别是关于某个历史时期语言变迁的论述,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时间点作为断代标准,而是细致分析了政治、经济、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表达习惯,这种多因素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现了极高的研究水准。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中国语言文化发展脉络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里程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成熟的、辩证的学术思维方法。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价值,我会选择“传承”。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充满敬意的保存与发扬。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濒临失传或鲜为人知的民间语言艺术的抢救性记录。我们知道,很多活态的文化表达,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随着社会变迁就会永远消失。这本书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是功德无量的。我看到了一些过去只在乡间听闻过的老歌谣、老谚语,它们被细致地记录下来,不仅有文字版本,甚至还配有简单的发音指导,这种对“活文化”的珍视,远超出了普通典藏的范畴。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规范的书面语,更在于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百姓生活中的鲜活运用。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久违的乡音,那种强烈的文化代入感,是任何严肃的学术论文都难以比拟的。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底蕴,往往深藏于最朴素的生活细节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