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版畫藝術是起瞭革命藝術的先鋒作用的,它以藝術的形式錶現瞭現代中國的革命曆程和革命鬥爭的魂魄,是富有時代精神並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理想追求血肉相連的。因此這本中國現代版畫史,緊緊把握住時代的主鏇律,將眾多版畫傢的藝術成果,作為一個個響亮、優美的音符,譜寫成一麯動人的交響樂章。
《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將中國新興版畫的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非常期、繁榮期和調整期這六個時期,作為全書的總綱,又以版畫運動、版畫傢和他們的作品、中外版畫交流、版畫的理論建設為框架,以現實主義的理論立場來深入論述不同時期的中國新興版畫的活動和發展,既是中國新興版畫七十年的發展縮影,也是對七十年來中國新興版畫創作的剖析和鑒定。既有理論深度又有較高的文化與齣版價值。
李允經,曾任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講師,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室主任,研究館員。中國版畫傢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有《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中國現代版畫史》、《藏書票史話》等。
序言1
概說7
關於版畫的一些基本概念 7
中國古代版畫發展述略 9
歐洲版畫發展概觀 12
第一編 萌芽期的中國現代版畫(1929-1937) 15
第一章 萌芽期的木刻運動 16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6
第二節 魯迅為什麼倡導版畫 18
第三節 介紹歐洲的版畫和復印中國的古刻 20
第四節 滬杭木刻社團的勃興24
第五節 平津木刻研究會和北方木刻運動32
第六節 廣州現代版畫會和南方木刻運動37
第七節 上海木刻運動的復蘇和版畫導師魯迅的逝世40
第二章 萌芽期木刻創作一瞥43
第一節 概況和特點43
第二節 革命現實主義諸傢46
第三節 錶現主義傾嚮諸傢55
第三章 萌芽期的中外版畫交流60
第四章 魯迅對版畫理論的貢獻62
第二編成長期的中國現代版畫(1937-1949)74
第五章成長期國統區的木刻運動75
第一節時代背景75
第二節全國性木刻社團的成立及其衍變77
第三節國統區的省區木刻運動87
第四節香港木刻運動96
第五節颱灣木刻運動99
第六章成長期國統區木刻創作掠影102
第一節概況和特點102
第二節國統區革命現實主義畫派104
第七章成長期解放區的木刻運動122
第一節延安木刻運動紀盛122
第二節魯藝木刻工作團在敵後125
第三節晉察冀和晉綏木刻運動130
第四節新四軍木刻運動133
第八章成長期解放區木刻創作巡禮136
第一節概況和特點136
第二節解放區延安畫派138
第九章成長期的中外版畫交流153
第十章《講話》的發錶及其對版畫藝術的影響159
第三編發展期的中國現代版畫(1949-1966)165
第十一章發展期的版畫運動166
第一節時代背景166
第二節中國美術傢協會的成立和全國第一至第五屆版展的舉行168
第三節關於風景畫和套色木刻的討論
第四節四川畫派的獨領風騷175
第五節北大荒畫派的異軍突起177
第六節江蘇水印畫派的蓬勃發展180
第十二章發展期版畫創作管窺182
第一節概況和特點182
第二節北京版畫的先驅和新秀185
第三節滬杭版畫的先進和新銳201
第四節廣東版畫三傑200G
第五節四川畫派的前輩和新人215
第六節北大荒畫派的精英226
第七節江蘇水印畫派的支柱234
第八節其他省區的版畫健將238
第九節銅、石版畫的開拓者24
第十三章發展期的中外版麵交流流247
第四編非常期的中國現代版畫(19661976)251
第十四章非常期的版畫運動252
第十五章非常期版麵創作舉賢257
第十六章非常期藝術理論之分野265
第五編繁榮期的中國現代版畫(1976-2000)271
第十七章繁榮期的版畫運動272
第一節時代背景272
第二節中國版畫傢協會的成立和全國第六至第十五屆版展的舉行273
第三節四川川畫派的繼續活躍278
第四節北大荒畫派的風格蛻變281
第五節江蘇水印畫派的欣欣嚮榮榮285
第六節雲南畫派的齣奇製勝287
第七節群體和工業畫遍地開花289
第八節藏書票藝術的備受青292
第九節兒童版畫的生機勃勃295
第十節颱灣和香港的版畫潮流298
第十八章繁榮期版畫創作巡禮302
第一節概況和特點302
第二節北京版畫的老中青作傢304
第三節滬杭版畫的新奉獻315
第四節四川畫派的新進展326
第五節北大荒畫派的三代人333
第六節江蘇水印畫派的作傢們342
第七節雲南畫派的主將349
第八節群體和工業版畫的名傢353
第九節其他省區的版畫群星363
第十節“三版”藝術的新發展384
第十一節颱港版畫的優秀代錶392
第十九章繁榮期的中外版畫交流396
第二十章繁榮期版畫理論之我見401
附文:魯迅和現代派繪畫藝術一一兼論當前我國現代派藝術的中興403
後記418
序言
李允經是一位知名的魯迅研究傢,曾齣版過《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魯迅與中外美術》等專著。這說明他是繼承瞭魯迅先生所關心的中國美術,尤其是中國新興版畫藝術事業的。而更使我高興的是他不僅已涉足美術領域,而且竟由一般的美術愛好者變成瞭一位研究中國現代版畫的瞭不起的“裏手”。因此他能成功地寫齣這本齣色的《中國現代
版畫史》。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版畫藝術是起瞭革命藝術的先鋒作用的,是以藝術的形式錶現瞭現代中國的革命和戰鬥的魂魄的,是最富有時代精神並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理想追求血肉相連的。因此為中國現代版畫寫史,就應緊緊把握時代的主鏇律,將眾多版畫傢的藝術成果,作為一個個響亮、優美的音符,譜寫成一篇動人的交響樂章。李
允經的這部版畫史是顯示瞭他較好地完成瞭這一偉大樂章的。
作者以中國新興版畫的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非常期、繁榮期,這五個時期作為本書的總綱和經,又以版畫運動、版畫傢和他們的作品、中外版畫交流、版畫的理論建設為緯來論述不同時期的中國新興版畫的活動和發展。因此,這本書既是中國新興版畫60年的發展縮影,也是對60年來中國新興版畫創作的剖析和鑒定。雖然作為文藝史傢是理應忠於中國新興版畫發展的客觀曆程的,但如何評價版畫傢和他們的創作,卻可能由於作者的藝術觀的不同和用心的各異,而有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側重,更會有不同的褒貶。而李允經是始終以魯迅和毛澤東的文藝理論為其指導思想的,因而也是始終以現實主義為其立論的基本立場的。
我很仔細地讀瞭他長達40多萬字的書稿,總體而言,他的的治學態度很嚴肅,全章節布局有清明之感,敘述版畫運動也要而不繁,沒有流水賬似的羅列,對書中所評的版畫傢的優秀作品竟有90%以上和我的想法和看法不謀而閤,也和版畫界公認的情況相符。如評論李樺後期的創作時,特彆贊揚瞭他的《一樓蓋成一樓又起》以及《徵服黃河》;論述古元的作品時,特彆贊揚瞭他的《祥林嫂》;評論晁楣的創作時,特彆贊揚瞭他的《北方九月》;論述李煥民的作品時,特彆贊揚瞭他的《藏族女孩》和《初踏黃金路》……凡是被贊揚的作品,都具有代錶性。而他的文字也精練生動,分析作品相當深入,能做到鄭闆橋所說的“入木三分”,而非“隔靴搔癢”,顯示瞭他不愧是研究我國現代版畫藝術作品的齣色“裏手”。
蘇聯女作傢L.綏甫林娜在她的小說裏描寫到播種時,謂之土地在“受孕”。這比喻得非常好。而我們的文學藝術傢在創作一件成功的作品時,也有一個“受孕”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局外人是不知道的,隻有作者自己知道,正像一個女人“受孕”別人無法知道一樣。因此當評論傢研究創作者的作品時,要想獲得關於作品“受孕”過程的資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李允經在論述李煥民的《藏族女孩》這幅優秀的版畫創作時,竟然得到瞭李煥民創作這幅作品時“受孕”過程的資料料,或者謂之為從生活中獲得感受的過程吧。總之,這是不大容易取得的資料。作者在書中用牛文的話說:
李煥民深入藏區時常常發現一些天真無邪的兒童在他住的帳篷口悄悄地看,孩子們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眼睛裏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當人們去抱她時,她又突然逃走瞭,過一會兒又悄悄地站在那裏。這種反復齣現的誘人的形象,曾給作者很大感動,激發瞭他許多聯想,促使他觀察更多的兒童,從臉到動態,從眉宇到嘴角,感受漸漸具體和豐滿起來,於是他創作瞭水印木刻《藏族女孩》。
我想這個“受孕”過程一定是李煥民對牛文講的,否則牛文又何以得知。但能夠為李允經發現,就足見他寫這本書時在搜集資料方麵所下的苦功。因為要查找和閱讀許多作品和文章,纔能像海裏撈針似的,找到於自己有用的資料。從這裏可以看齣一個人的治學精神。我不過僅僅舉瞭一個例子,他寫的其他優秀作品的“受孕”過程還有不少。有這個
過程,是非同小可的,這既有利於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有利於美術青年們從中認識到進行現實主義的版畫創作時從生活中獲得感受的重要性。
當李允經論述版畫傢們的作品時,也能做到一分為二,既贊揚優點也指齣缺點。毛澤東曾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我們的即使是成功的版畫創作吧,也不可能全是美玉無瑕。例如作者論述老版畫傢牛文時說:新時期的牛文“他的版畫創作有新的突破和飛躍,被版畫界譽為“花甲變法',這在四川畫派的老版畫傢中是絕無僅有的。他毅然將先前黑白色塊的傳統技法揚棄,轉嚮古典版畫畫的綫刻,將古刻中細膩、清新的東方韻味與現代版畫黑白強烈對比的特點相結閤,創造瞭一種主要由綫刻而形成的明快、秀麗的新風格”。“這種風格在《草地新徵》中開始形成,後來(他)又創作瞭《芳草地》《朝陽》《驚雷》等新作。”“這些作品由於充分展現瞭綫的韻律美,創造齣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風格和新風貌,因而獲得瞭較高的評價和普遍的贊揚。但是,古典的東方韻味如何和現代的生活相結閤?作者似乎還沒有獲得理想的解決。”後來又說:“牛文的“花甲變法”得失參半。所得者,是對於形式美和裝飾感的自覺追求和頗具東方情味的新風格的創造;所失者,是人物內心的開掘和揭示顯得遜色。牛文本是長期深入藏民生活的版畫傢,對藏胞有著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所失不應視為生活之源的枯竭,而是在藉鑒傳統的創新過程中,反被傳統束縛瞭。這恰如魯迅所說:古文化之裨助著後來,也束縛著後來。'這種得失參半的情形,在藝術史上並不鮮見。由此可見,藉鑒傳統而又能突破傳統的束縛,乃是藝術創新者的神聖使命。”我感到李允經論述牛文作品的這段話是“入木三分”地指齣瞭作品存在的問題的。
李允經論述老木刻傢彥涵時說:“如果說彥涵先前的版畫重於現實主義的寫實,那麼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前期的作品,則是浪漫主義的抒情寫意,充分顯示瞭版畫大師的風采。”
“《飛翔》這幅黑白木刻,嚮人們報告瞭他風格的轉變:即由寫實到抒情寫意,由情節描繪到激情噴發的鮮明變化。這幅作於1979年的新作,是他落實政策、平反昭雪後苦盡甘來、時來運轉的愉悅心態的錶露。畫麵所錶現的是迎著海浪在空中展翅飛翔的海鷗。這海鷗恰似作者的化身,象徵著他政治上和藝術上的重新起飛。彥涵說,他之所以喜歡畫海雞,是因為那是“堅強、勇敢、力量、自由的象徵”,人生大海的急風驟雨沒有摺斷他的翅膀,他正抖落身心的創傷,飛嚮瞭自由的太空。”
“80年代中後期,彥涵改變瞭當年延安時代的藝術作風,衝破瞭原有的藝術觀念,銳意追求現代派風格,作品步入抽象和前衛領域。他以更加強烈的主體意識去分解和組閤畫麵圖像,驅使綫形的走嚮,錶達內心的追求……也因此,彥涵被國內外人土稱為“中國新時期的新潮流畫傢”。但是,一些與他同輩、恪守版畫革命傳統的名傢,對他的晚年變法,多持睏惑不解、瞠目結舌之態度。但彥涵是義無反顧的,他說:“我不能總吃小米加步槍那碗飯。但另一方麵,是他的這些新作,盡管彆具一格,卻也為普通的觀者難以理解瞭。”而這也是從藝術的“十字街頭”走入“象牙之塔”的一個例證。
中國的現代版畫創作,由於在後期受到歐洲現代繪畫諸流派的影響,一麵固然也多樣化瞭,繁榮瞭,但同時也不像早期創作得那麼單純而變得復雜化瞭,可謂派彆繁多,良莠雜陳。一些人背離瞭魯迅先生提倡木刻的初衷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的精神,産生瞭嚴重脫離生活現實、脫離人民的現象。作為魯迅學生的美術史傢,對此種創作現象絕不應“有聞必錄”,一齊叫好,從而對天書似的《析世鑒》和以自然主義描繪一個椅子和桌子的版畫也津津樂道,似乎這都是瞭不起的創作。如果是這樣,則既是不嚴肅的,也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的。而李允經則既有人民的立場,也不人雲亦雲。作者雖未著力去批判它們,但決不荷同。因此在這本藝術史的著作中沒有肯定它們的地位,這是一種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寫史,對待曆史資料絕不應真假雜陳,“撿到籃裏的都是菜”,而是需要艱苦地尋覓,認真地核實和鑒彆,然後纔能得齣正確的答案。在這方麵李允經是非常認真嚴肅的。例如當年延安“魯藝”的建立,《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中寫的是1938年10月1日“魯迅藝術文學院在延安成立”,而李允經把它改正為“1938年4月10日”,就說明他的細心認真瞭。按說《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裏的資料是相當可靠的,其中的有關年月也似乎不容懷疑,但也難免有錯。還有關於1938年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的情況,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而李允經卻最終從木刻傢沙清泉保存的報紙中找到瞭真實的記載。
我相信李允經這本花瞭五年光陰而寫的認真嚴肅的著作定會在美術界和社會上受到好評的。
力 群
作為一名對藝術史研究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中國現代版畫發展脈絡的書籍。市麵上不乏零散的畫冊和斷代的介紹,但真正能夠將前後邏輯、風格演變、代錶人物及其作品之間的關聯性清晰呈現的,卻屈指可數。《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則是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瞭各個時期版畫發展的社會背景、思想潮流,以及西方藝術思潮對中國版畫的影響。我最欣賞的是其中對“新興版畫”的解讀,它如何承載瞭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如何成為一種具有強烈社會功能的藝術形式,並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揮瞭巨大的作用。讀完這部分,我對那個時代的藝術傢們,特彆是魯迅先生倡導的版畫運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的勇氣和擔當,真的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對於一個不太熟悉版畫的讀者來說,《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的閱讀難度並不大,反而充滿瞭驚喜。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邏輯清晰,即使是對藝術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入中國現代版畫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詳細解讀,不僅僅是介紹其創作背景,更深入分析瞭作品的藝術語言、錶現手法以及其在當時所産生的社會影響。這讓我對版畫藝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們有瞭更深的敬意。它像是一本啓濛讀物,讓我對版畫這門藝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我一直覺得,藝術史的研究,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需要飽含情感的敘述。《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則在這方麵做得相當成功。作者在客觀梳理曆史事件和藝術流派的同時,融入瞭對藝術傢們命運的關懷,對作品背後情感的挖掘,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我尤其被書中對戰火年代版畫藝術傢們艱難創作的描寫所感動,他們如何在極端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藝術創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韌性,看到瞭藝術傢們在睏境中綻放的光芒。
評分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左翼美術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美術創作,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變革,《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現代版畫的窗口。我一直覺得,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它能夠摺射齣社會的麵貌,反映人民的思想。《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正是通過對版畫藝術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在過去幾十年中所經曆的巨大變遷。書中對不同時期版畫作品的解讀,不僅僅是對藝術本身的評價,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思潮、政治格局以及人民精神麵貌的深刻洞察。它讓我看到瞭版畫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始終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
評分這本《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像一本陳年的佳釀,初翻開時,或許你會覺得有些沉重,因為撲麵而來的是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氣息,但細細品味,卻能從中咂摸齣無數深刻的韻味。我一直對視覺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真實反映社會變遷和人民心聲的作品。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探究的欲望。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開始,到世紀之交的繁榮景象,作者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在中國現代版畫發展的漫長畫廊中。我尤其被那些在戰火中孕育齣的、充滿力量和呐喊的作品所打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們不屈的精神寫照,是他們對現實的憤怒、對未來的渴望,甚至是他們生命中最原始的呐喊。我仿佛能聽到版畫刀刻在木闆上發齣的鏗鏘聲響,感受到藝術傢們指尖傳遞齣的熾熱情感。
評分我並非專業齣身,隻是一個普通的讀者,偶然間翻閱到這本《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起初,我對“版畫”這個概念可能隻停留在一些比較具象的認知上,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讓我看到瞭版畫不僅僅是一種印刷技術,更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媒介。作者筆下的文字,生動形象,仿佛我正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目睹著藝術傢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用手中的刻刀和油墨,創造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麵。從早期的現實主義風格,到後來受到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影響的創作,再到改革開放後齣現的更加多元化的錶現手法,這本書就像一部生動的視覺史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版畫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吸收外來養分,同時又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藝術史書籍,不僅僅是記錄,更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恰恰具備這樣的特質。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思考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時代之間的復雜關係。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版畫風格的演變,為何會呈現齣某種特點,其背後的思想動因是什麼,作者都做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改革開放後,中國版畫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尋求自身獨特的語言和發展道路的討論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中國版畫藝術傢們在麵對機遇與挑戰時,所錶現齣的開放、包容和創新精神。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版畫藝術本身的好奇,更是對那個時代的深刻體悟。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激昂慷慨,到建國初期的蓬勃發展,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探索,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故事。《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通過精選的代錶性作品和深入的學術分析,將這些曆史片段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清晰的藝術發展軌跡。我喜歡書中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版畫傢的關注,他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名氣,但他們的作品同樣閃耀著藝術的光芒,同樣承載著時代的記憶。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與那些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
評分說實話,在閱讀《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之前,我對二十世紀中國版畫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和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這本書的齣現,則像一道曙光,照亮瞭我對這段藝術史的認知盲區。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還著重介紹瞭不同時期重要的版畫團體、展覽以及學術研討,這使得全書的內容更加立體和豐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水印木刻”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發展部分,它如何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創造齣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版畫,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藝術的啓迪,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版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美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思想。《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從建國初期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帶有鮮明政治色彩的創作,再到改革開放後,版畫藝術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與轉型,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印記和錶達方式。我尤其被那些反映民生疾苦、贊美勞動人民的作品所打動,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最樸實的力量。通過這些版畫,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不拔,都深深地烙印在瞭藝術傢的作品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