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講述直至二戰以及以後,大不列顛都是一個版圖巨大的帝國。對於英帝國的過去,現代文明的態度要麼是對英帝國勢力的懷舊,要麼是對權力濫用的憎惡。《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摒棄兩者,旨在提供一種對於大英帝國曆史全新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對於人們正確評價當代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更是配有大量首次與讀者見麵的精美的珍貴圖片,11位專傢為《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撰稿。其全麵迴顧瞭英帝國在北美、印度、非洲、澳大利亞和加勒比海的殖民經曆,以及英帝國對大不列顛自身的影響。《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側重於介紹社會及文化曆史,包括奴隸製度、貿易、宗教、藝術、交通和思想演變。大不列顛如何統治他們的帝國?誰從帝國得到瞭經濟利益?誰又因此受到損失?廣大讀者都將在這部堪稱全方位披露英帝國史料的著作中得到答案。全世界都企盼著能夠重新評價英帝國曆史和作用。這正是《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的初衷:把近年來史學傢的發現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廣大讀者。 對於想深入瞭解英帝國基本情況和背景的讀者,這部恢弘的巨著包括瞭英帝國曆年的發展及曆史影響,同時從多方麵創新性地解釋瞭英帝國在所觸及的地區的影響。
十八世紀以來,偏居一隅的英國人通過其帝國,嚮世界傳播著他們的製度、文化和思想。時至今日,大英帝國雖已作古,但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依舊可見。在此背景下,英國著名史學傢馬歇爾(P. J. Marshall)匯集眾方傢之言,編纂瞭這本圖文並茂的《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力圖通過精心編織的帝國百衲,為廣大讀者還原齣大英帝國在文明的碰撞中改變自身、影響世界的全貌。
本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詳述瞭大英帝國從1783年到20世紀60年代的發展曆程,從英國的觀點、帝國的擴張以及海外的情況三個維度,描繪瞭帝國盛衰興廢的全景;第二編圍繞經濟關係、政治生活、民族移民、文化思想、城市藝術等方麵,編織瞭大英帝國具體生活;第三編突破瞭從中心到邊緣的傳統敘事,精選瞭澳洲、印度和尼日利亞知名學者的文章,讓讀者可以聆聽到從邊緣到中心的不同聲音。
P. J. 馬歇爾 (P. J. Marshall)享譽全球的大英帝國史學傢,英國皇傢曆史學會前主席。馬歇爾教授於1933年齣生於加爾各答,1962年在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獲得史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執教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980年被正式任命為該校羅德帝國史教授。馬歇爾教授著述頗豐,主要代錶作有《對沃倫?黑斯廷斯的控告》(1965)《東印度的財富:18世紀在孟加拉的英國人》(1976)《人類的偉大地圖:啓濛時代英國人對世界的認識》(1982)《帝國的破與立:英國,印度和美國 1750-1783》(2005)等。
這是一次批判而不失平衡、透徹而不缺精彩的對大英帝國的俯瞰……
——《波士頓書評》
馬歇爾主編的這本書,無論是其廣度還是深度,都十分令人欽佩。
——伯頓?安托瓦內特(伊利諾伊大學知名教授)
這本書是大英帝國的曆史書寫應始於自我辯護的時代標誌。
——斯圖亞特?麥金太爾
序 言 大英帝國塑造的世界/001
第一編 帝國曆史
第一章 18世紀末的大英帝國 /010
第二章 1783-1870年:日益擴張的帝國 /018
第三章 1870-1918年:受到威脅的帝國 /047
第四章 1918年-20世紀60年代:風雨飄搖的帝國 /076
第二編 帝國生活
第五章 殖民地是更窮還是更富? /104
第六章 權力、權威和自由 /143
第七章 帝國精神文明麵麵觀 /181
第八章 帝國的城鎮 /222
第九章 英國移民與新的歸屬感 /252
第十章 非洲人和亞洲人的大遷徙 /279
第十一章 藝術與帝國 /29
第三編 帝國經曆
第十二章 帝國中的英國 /318
第十三章 澳大利亞 /339
第十四章 非洲 /350
第十五章 評英國對印度的統治 /361
結束語 對帝國的迴顧 /375
參考指南 1783年以來的大英帝國版圖 /388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咀嚼關於“文化輸齣與身份認同”的那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全書中最具思辨色彩的部分,遠遠超齣瞭傳統曆史敘事的範疇。作者不再局限於軍事和政治的角力,而是深入探討瞭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如何通過文學、教育乃至體育運動,來構建和傳播其“文明使命”的敘事。書中分析瞭那些廣受歡迎的冒險小說,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將異域描繪成需要被拯救或馴化的“他者”,這種對意識形態建構的解構,非常到位。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那些邊緣化聲音的挖掘,比如那些來自殖民地知識分子對帝國體係的反思與模仿,這種多聲部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對帝國復雜性的理解。讀到這裏,你不再是看一個單嚮度的徵服史,而是在麵對一個充滿自我辯護、內在矛盾與抵抗的龐大文化機器。
評分進入到十九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的高峰期,全書的節奏明顯加快,仿佛能聽到蒸汽機轟鳴的聲音。作者對技術進步與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之間的互動關係有著獨到的見解。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城市化進程的那部分,書中對於曼徹斯特、利物浦這些新興工業中心的描述,既展現瞭財富的爆炸式增長,也毫不避諱地揭露瞭底層工人階級的悲慘境遇。那些關於工廠法案的爭論,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對“進步”定義的衝突,寫得極其尖銳和深刻。與其他側重於技術突破的書籍不同,它把重點放在瞭社會成本和政治妥協上,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矛盾的“日不落帝國”。此外,作者在處理殖民地資源掠奪與本土工業發展之間的依存關係時,所采用的經濟史分析框架,極具啓發性,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地區會長期處於被剝削的地位。
評分讀完關於“光榮革命”及其後續影響的那幾個章節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多曆史讀物在談論英國政治製度的演變時,往往會過度強調抽象的憲政原則,使得讀者難以把握其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運作。然而,這套書的敘事方式卻極其接地氣。它不僅僅講述瞭議會如何限製王權,更重要的是,它細緻地描繪瞭商業精英階層是如何通過金錢和影響力滲透到權力核心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南海泡沫事件”的處理,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投機狂熱,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金融創新與國傢信用體係構建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這使得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變得清晰起來。文字的邏輯推進極其嚴密,每一步論證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鏈條,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信服。它不是在教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在引導你“如何去思考”那些復雜的曆史因果關係,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套書的開篇就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非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敘述,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曆史場景再現。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早期航海時代的那種筆觸,仿佛能感受到船艙裏的濕冷與甲闆上的鹹腥海風。他們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那些宏偉的戰役或條約上,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關於普通人在帝國擴張中的生活側寫。比如,對於東印度公司早期在印度次大陸的滲透過程,書中描繪瞭精明的商人如何利用當地的政治裂痕,那種細緻入微的心理博弈,比純粹的軍事史要有趣得多。而且,插圖的選擇非常考究,那些泛黃的地圖、肖像畫以及當時的版畫,簡直就是一扇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花瞭很長時間在研究那些關於殖民地行政體係的圖錶上,那些復雜的層級結構,即便隔瞭幾個世紀,依然能看齣其運作邏輯的精妙與殘酷。這套書在宏大敘事和微觀細節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脈絡鮮活瞭起來,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全球化早期形態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最後關於帝國衰落與解體的部分,處理得極其剋製而富有張力。作者避免瞭簡單地將二戰後的權力真空歸咎於外部壓力,而是著重分析瞭帝國自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暴露齣的結構性疲態。特彆是對於英聯邦的建立與演變過程的梳理,展現齣瞭一種從“統治”到“共存”的艱難過渡。我尤其贊賞作者對印度獨立運動後期各方博弈的描繪,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具體人物的偶然選擇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感,處理得非常高明。通讀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看待世界格局的全新視角,理解當代國際關係,很多根源都能在這部厚重的曆史畫捲中找到綫索。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力作,它的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絕對值得為它騰齣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