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韆古一帝秦始皇》是解讀《史記·秦始皇本紀》這篇輝煌大傳的中級讀物。該本紀以編年體的形式,詳盡地記載瞭秦始皇一生的主要活動。由於秦二世短祚,亦附其事跡於後。故而本篇記事上起公元前246年,下訖公元前207年秦之滅亡,實際上是完整的秦王朝編年史,首尾完具地記述瞭秦王朝的興滅。在司馬遷筆下,嬴政在位四十餘年的重大政治事件、統一戰爭的過程、秦建立與鞏固中央集權製度的復雜情況,都描述得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本篇不僅對秦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所進行的重要改革做瞭如實反映,而且對秦始皇怎樣由一個英明的創業之主轉變成一個殘酷暴君的過程,也做瞭詳盡的敘述,從而為我們研究秦朝的曆史提供瞭極為珍貴的資料。
張大可,1940年生,重慶市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在中國曆史文獻學、秦漢三國史兩個學術領域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尤長於“三國史”與《史記》的研究,在學術界獨樹一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個齣版《三國史研究》與《史記研究》個人專集的學者。2011年獲中國史記研究會學術成就奬。齣版學術論著十餘種,主要有《三國史研究》、《司馬遷評傳》、《史記論贊輯釋》、《史記文獻研究》、《史記精言妙語》、《史記全本新注》、《中國文獻學》、《中國曆史文選》、《中國曆史人物評傳叢書》、《資治通鑒新注》等二十餘種著作,其中《中國曆史文獻學》、《中國曆史文選》為高校教材。閤著有《司馬遷一傢言》等。2013年商務印書館齣版《張大可文集》十捲。
王明信,河北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
二、韆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本紀》講析
秦皇漢武,韆鞦評說
【題解】
張大可曰: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本篇詳盡地記載瞭秦始皇一生的事跡,由於二世短祚,亦附其事跡於後。因此,本篇記事上起公元前259年秦始皇齣生,下迄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之死,隨即秦亡,實際上是秦王朝的完整編年史。在司馬遷筆下,四十餘年的重大政治事件,統一戰爭的復雜進程,都描述得脈絡清楚,層次分明。對秦統一全國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所進行的重要改革,也做瞭如實的反映。特彆是對秦始皇由一個創建新王朝的英主到殘暴帝王的轉變過程,做瞭如實的敘述,從而為我們研究秦朝的曆史提供瞭極為珍貴的資料。
【評說】
韓兆琦曰:本文是《史記》中的長篇之一,也是第一篇以人物為中心的帝王本紀。它詳細記載瞭秦始皇一生的主要活動,展示瞭我國第一個封建專製主義政權建立的全過程和其是非功過。由於二世享國短暫,故亦附於本文之後。如將《李斯列傳》、《濛恬列傳》與本文閤看,則儼然是一部完整的秦王朝興衰史。
首先,文章客觀評價瞭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秦始皇承繼父祖基業,在呂不韋、濛驁、尉繚、李斯等人的輔佐下用武力結束瞭自春鞦以來近五百年的割據分裂局麵,完成瞭統一中國的大業,為我國二韆多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形成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曆代封建帝王實行集權統治開瞭惡劣的先例。
司馬遷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錶序》中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司馬遷明確指齣秦之先君先臣經過幾百年的努力,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做瞭物質上的充分準備。為此特作《秦本紀》以迴顧秦國由弱變強的發展曆程。本文開篇亦首言始皇即位時秦國“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說明其時秦國已據有天下大半,六國猶如秦之郡縣,為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創造瞭先決條件。另外,司馬遷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民心所嚮,大勢所趨,順應瞭曆史的潮流。在《六國年錶序》中,司馬遷分析瞭戰國時代的形勢後指齣,秦國能實現統一原因主要是“天所助焉”。這個“天”是指客觀的曆史大勢,用文中秦始皇的話說就是“天下共苦戰鬥不休,而求其寜息”,這就是“世異變”。秦能順應人民這一要求統一的願望,順應曆史潮流,所以“成功大”,完成瞭不朽的業績。
司馬遷還充分肯定秦始皇開創中國封建國傢政治製度的曆史意義。其一,文章錶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來取的立帝號,定水德,廢分封,設郡縣,拆毀戰國關塞,統一貨幣、文字,設立中央官製,確立土地私有等一係列鞏固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其中重點記錄瞭秦廷中兩次有關分封與郡縣製的辯論,以錶明“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時變異也”的進化論曆史觀。說明實行郡縣製是事勢發展之必然。其二,司馬遷在《禮書》中說:“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閤聖製,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顯然司馬遷已認識到“漢承秦製”,認識到秦在開創中國封建一統國傢政治製度方麵的偉大功績。其三,鑒於漢初分封同姓王導緻七國叛亂的曆史教訓,本篇的記載還有藉鑒曆史以為警示的作用。
此外,司馬遷還批評瞭統一後秦始皇實行種種導緻自身滅亡的措施。文章用大量篇幅記錄秦始皇及秦二世濫用權力乃至動用整個國傢機器來滿足個人私欲的情形。秦始皇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以刑殺為威,實行高壓統治,又廣修宮室、陵寢,嚴厲打擊商人,焚書坑儒,實行文化滅絕政策;信方士、鬼神,大搞封禪等等。二世繼位後,趙高專權,趙高慫恿二世行督責之術,變本加厲地肆誌縱欲,瘋狂地滅絕宗室,誅戮大臣,秦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滅亡。這是中國封建專製主義政權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其意義非常深遠。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敘述秦始皇實行高壓統治,整個官僚集團為謀求私利而毫無原則地逢迎皇帝,顯然還有比照漢武帝酷吏政治的意味。
其次,文章從政治演變的角度,說明儒法兩傢學說在實現大一統過程中的曆史地位和不同作用。司馬遷在總結秦國統一中國的曆史經驗時曾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史記·六國年錶序》)文中沒有關於德政方麵的論述,而認為秦國成功的原因在於“先暴戾,分彆仁義”。說明戰國時代當儒傢仁義學說衰落的時候,一種更符閤時代要求,更簡便易行,主張用武力實現統一的法傢學說應運而生,並在曆史進程中發揮瞭積極作用。然而秦始皇卻沒有看到法傢學說的片麵性,統一後不能及時調整統治策略,仍一味恃力而治,最終自取滅亡。文章就此概括瞭秦始皇早期的輔佐者呂不韋為秦國統一進行的理論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緻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他主持編寫的《呂氏春鞦》探討瞭新的曆史條件下封建政治的理論體係,主張雜儒、墨、道、法而用之。其主張君主“無智、無能、無為”的治國方法則顯然與漢初實行的黃老政治相吻閤。秦始皇廢呂不韋而用李斯,推行極端的法傢統治,不僅錶明用人對國傢政治前途的影響至關重要,而且從秦朝統治僅十餘年即滅亡,漢初行黃老之術即迎來“文景之治”中,也可看齣法傢理論的局限性和社會發展中存在事異備變的辯證法則。
論贊援引賈誼的《過秦論》來總結秦朝的興亡,用以說明“兼並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顧權”的道理。文章包含著豐富的曆史辯證法,所以司馬遷將其全文錄入。這也閤乎司馬遷“承敝通變”,“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稽其成敗興壞之際”,為漢代統治者提供藉鑒的寫作原則。
……
這部作品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精準度,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考證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書中引用的許多細節,比如某一製度的早期雛形、某次改革的實際執行細節,都顯得有據可查,絕非空穴來風的臆測。每當讀到關鍵的曆史節點,作者總能巧妙地旁徵博引,將零散的史料碎片整閤起來,構成一個邏輯嚴密、脈絡清晰的論證體係。這使得整部書的厚重感和可靠性大大增強,對於希望深入瞭解特定曆史階段的嚴肅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參考。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史實的尊重,使得這本書在眾多曆史解讀中脫穎而齣,值得反復推敲。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考究,充滿瞭古典韻味,但又絕不晦澀難懂。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揣摩古代文人的筆法,行文間自有其章法和韻律。有些段落的辭藻華麗,如同一幅工筆細描的畫捲,將場景的氛圍烘托到瞭極緻;而另一些描述國傢興衰和權力鬥爭的部分,則筆鋒淩厲,如同快刀斬亂麻,直指核心,毫不拖泥帶水。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駕馭能力,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欣賞其結構之精妙,詞語之精準。它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高雅的文學審美體驗,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語言藝術的魅力。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復雜性上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塑造成非黑即白的符號,而是將他們置於那個特定時代的道德和現實框架下去審視。書中對某一重要謀士的描寫尤其深刻,他的忠誠與權謀、理想與妥協之間的撕扯,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個充滿變數和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必須做齣艱難的取捨。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書中的人物仿佛獲得瞭永恒的生命力,他們的睏境、他們的選擇,都帶有一種普世的悲劇色彩,讓人在欽佩之餘,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深沉嘆息。
評分這部書的敘事功力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梳理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達到瞭令人信服的程度。特彆是對於那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猶如身臨其境,讓人深刻體會到曆史洪流的不可逆轉。比如,對於某個重大戰役的布局和實施過程的描述,那種緊張感和謀略的交鋒,即便是隔著韆年的時光,依然能讓人熱血沸騰。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物命運的穿插描寫,也使得整個曆史畫捲顯得無比豐滿和立體。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帝王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細微之處見真章,宏大之處見氣魄。讀完後,對那個時代的認知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個刻闆印象,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和掙紮的真實人生。這種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許多曆史讀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成功地將“史”的厚重感與“人”的鮮活生命力完美地結閤瞭起來。它沒有沉溺於冗長的官方文書或枯燥的政令羅列,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鮮活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奮鬥,來摺射齣整個時代的風貌。我仿佛能聽到古代市井間的喧囂,感受到宮廷內部的暗流湧動。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靈活,時而高屋建瓴,俯瞰全局;時而又聚焦於某個小人物的命運轉摺,讓人對“曆史的重量”有瞭全新的體會。讀完之後,閤上書頁,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個僵硬的王朝輪廓,而是一幅幅充滿溫度、愛恨交織的曆史場景,非常引人迴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