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生平資料的重要補充:符氏雖終其一生未能身居顯位,但交遊極廣,遍及軍政、司法、工商、學術、教育、文藝、宗教各界,與許多晚清民國要人關係密切,日記中就有許多關於陳黻宸、洪炳文、冒廣生、馬敘倫、劉承乾等人的記載,許多材料為已刊各種年譜、傳記所失收,可補史乘之闕。
★近帶日記文獻研究的重要對象:以往的日記文獻整理與研究,偏重於人物的影響力,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第一綫人物的日記文獻已被開采殆盡。加之重名聲輕文獻本身價值的偏頗,使研究有所缺失。似符璋這種聲名不彰但日記頗具史料價值的日記文獻,則在近來越發受到學者的關注,可補此前之偏失。
★近代基層權利運行的重要史料:符璋多年宦遊,曆任幕賓、文案、縣長、知事,雖非顯宦,但恰恰是中下層官員的身份,使其日記中保留瞭大量對當時基層權力運行機製、社會風氣等方麵的具體而微的記錄,彌足珍貴。
符璋(1853—1929)字聘之,原籍江西宜黃。晚清時曆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颱州防營提督羅大春文案、提督楊岐珍文案兼幕賓、瑞安縣知縣,辛亥革命後曾任民事長,九江交涉署秘書,宜春、虔南、廣昌知事等。其日記稿本存世者起自光緒十九年(1893),訖於民國十八年(1929),保存瞭清末民初江南社會風俗、政壇學界的大量記載,對於研究晚清民國中層知識分子的宦海沉浮、遊曆交往、文化心態等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書後附編人名索引。
陳光熙,長期從事地方文獻檔案整理與研究工作,整理齣版《明清之際溫州地方史料集》、《劉安節集》等。
上冊
前言1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宣統三年辛亥(1911)1—445
中冊
民國元年壬子(1912)——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447—881
下冊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883—1207
附錄1209
主要人名索引1227
符璋字聘之,一字笑拈,號盦、蠡傭、傎叟、市隱、蛻盦、後江東生等。原籍江西宜黃,鹹豐三年二月十四日(1853年3月23日)生於福清,十二歲父親去世,成年時傢境更趨貧睏,沒有功名,親舊勸他捐資作小官養傢,遷居浙江。同治十一年(1872)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光緒八年(1882)任颱州防營提督羅大春文案,後任提督楊歧珍文案兼幕賓。十一年因積勞保以府經曆用。十九年任海門鎮軍趙永銘幕友,保浙江候補知縣。二十九年,得罪颱州官員,調往處州,任鬆陽知縣,以“性情貪鄙,肆無忌憚”丟官,遷居溫州。三十一年,齣任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幕僚,總辦講武學堂,薦入總督幕三年。宣統元年(1909)報捐四品頂戴花翎,引見迴浙江,任溫處道文案及統計科科長。三年署瑞安縣知縣,辛亥革命後留任民事長。民國元年辭職到江西,任九江交涉署秘書,曆任宜春、虔南、廣昌知事,因上書觸忤巡按使戚揚和都督李純被劾,遂生退意,離開政界。五年赴平陽任《縣誌》總纂。八年,老友章一山薦總辦哈同愛儷園文牘,次年迴溫州過年,因日記中斷,任期不詳。十一年開始賣文為生,兼甌海道谘議、甌海關顧問與文獻保存會文牘,後期還領過招商局津貼,並在傢為青年授課。民國十三年八月初一日曾應聘任浙軍郝國璽部秘書,十八日隨軍赴麗水,廿三日退迴溫州,從此沒有再離開溫州。十八年九月初八(1929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7歲。
符璋生於清末,雖欲仕進,因厭惡“好諛惡直、黨同伐異、妒賢嫉能、幸災樂禍”的官場風氣,鬱鬱寡歡,對封建統治很不滿。入民國以後,新政權風雨飄搖,他又大失所望,往往稱清代為“國朝”,還用宣統年號,關心遜帝,同情遺老、八旗子弟,思想十分矛盾。在江西時接到同盟會與國民黨並閤的傢書,可能是同盟會員。他在九江曾任國民黨評議員,但對國民黨活動並不熱心,開會經常缺席,囑撰《歡迎孫中山祝詞》也是“不得已,為草一篇”。1913年饒虔生、陳紫星介紹他參加進步黨,似乎贊成“取國傢主義,建設強善政府;尊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利”的進步黨主張,然而此後日記中沒有再提到進步黨的事。袁世凱當選大總統,各國正式承認,他認為是“第一可喜之事”。符璋對國民黨派係林立,新機關疊床架屋,搜颳民脂,耗費國帑痛恨有加,早就指齣蔣介石是右派,對他休棄發妻相當反感,1927年9月蔣介石去職,“其事固在意中,不料如是之速也”。
符璋嗜書如命,一生手不離捲,讀書之多,當時溫州推為第一。他買書也是舟車所至,必增捲帙,可惜阮囊羞澀,不但無法多買,連到手的也常常忍痛割愛。好在後來有瞭圖書館,常常一次就嚮籀園圖書館藉上百本書。詩歌方麵他偏愛唐杜甫、韓愈、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宋蘇軾、陳師道、陳與義、劉剋莊,清吳偉業、黃任、黃景仁、舒位;文章喜歡清侯方域、魏禧、袁枚、惲敬、包世臣、汪中、曾國藩,不喜歡桐城派;日記崇尚曾國藩、李慈銘、翁同龢和王闓運四傢。符璋文思敏捷,詩鍾經常奪冠,代作壽序被評為“友朋之最”,陳三立對他的詩贊不絕口,張宗祥比擬其文章以王仲瞿,這些評價絕非阿諛之辭。
符璋著作,見於日記已完成的有《知昨非集詩存》等三十三種,多未齣版,擬撰的有《駢文舉隅》等九種,擬編的有《國會公案》等九種,擬輯、擬抄、擬錄的有《詠明妃近世〈無題〉七律》等十六種,擬選的有《吳王近體詩選》等十一種,可謂洋洋大觀。
符璋日記行文簡潔,除瞭天氣情況、日乾支、“竟日在營”、“××招飲”、收發函件等流水帳外,還保存瞭豐富的清末民初社會、曆史資料。
日記記載的傢事,有生老病死,子女上學、就業、婚嫁等;公事,有起草文件、齣差辦案、職務交接、浪人滋鬧、平糶、彈壓等;國事,有甲午戰爭、廢除科舉、更改幣製、溫州獨立、五四運動、革命軍北伐、“四一二”大屠殺等;天下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革命、東京地震等。
日記對清末民初官場腐敗黑暗多有揭露,其中有帶頭開門揖日寇的都統,製造冤案中飽私囊的知縣,徇私縱放要犯無法無天的知府,幃薄不修臭名遠揚的相國,不顧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製造豆腐渣水利工程的同知等,活生生一部官場現形記。
民不聊生,刑事案件層齣不窮。日記中盜竊案有商鋪失竊,內監竊賣故宮文物,政府官員盜用總統印;搶劫糧食、商品、錢財、火車、輪船,綁架商人、官吏,直至綁票事無日不有,每夜沒有五分鍾不聞槍聲;土匪猖獗,名目繁多,聚眾成韆上萬,無惡不作,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可見一斑。
戰亂不已,兵患頻仍,“助餉”動輒幾萬、幾十萬元。1924年閩浙戰爭,難民避入周宅祠巷法國天主堂二韆馀人,閤男女醫院共有四韆人,男女老幼如蟻,幾無隙地,法國水兵巡守,架機關炮於大門,連道尹都避入簡巷英國醫院。一年內戰直接、間接損失足以償還所負外債而有馀。軍人願敗不願勝,勝未必升官,敗尚可發財。連年徵伐,符璋晚年三個孫子都在軍隊服役,其憂慮為何如哉!
符璋日記對苛捐雜稅屢有鞭撻:魯省地丁民國十四年已藉至廿三年。河南懷慶嚮例每年納錢糧兩次,上年曾納至八次之多,而今催繳第九次之鑼聲又鏜鏜鳴於四鄉矣。湖南長沙雜捐名目有車捐、轎捐、旅館捐、妓捐、筵席捐、茶館桌捐、戲捐、孤兒院挨戶捐、貧女院挨戶捐、醫院挨戶捐、房捐、牌照捐、垃圾捐、煤炭捐、肥料捐、捲煙吸戶捐,現又厲行登記捐及電燈市政捐。
符璋日記也記錄瞭眾多災害。1904年麗水洪水,南明、括蒼二城門高已滅頂;龍泉發蛟水,傷人韆馀,城內民房、官衙牆壁多衝倒。1909年薊州亢旱,飢民道斃者多,兼又疫癥流行;甘肅三年不雨,奇荒,人相食。1925年大理地震巨災,政府給恤一萬元。1926年溫州颱風,妝樓下徐宅樓飛牆圮,幸未移居。溫州火災頻仍,符傢也曾數次曆險,1919年隻隔一屋,1924年近在咫尺。其他災難如普濟輪失事、江永輪炸裂,日記均有敘述。
日記保存瞭大量經濟資料,如符璋本人收入,1893年月薪三十元,外加金殿傳餉五元四角一分三,1894年海防營務處文案津貼每日四角,1905年提督文案月薪六十二兩,總督文案月薪一百二十兩,1912年交涉署秘書月薪七十四元六角,1916年月脩洋五十元,1918年每月津貼四十元,1919年愛儷園總文牘月脩百元,1922年道署、海關顧問脩月各二十元,1924年8月郝旅秘書月薪百元、文獻保存會季脩八十元。此外,政府機關官員、海關稅務工作人員、銀行郵局職員、教授、教員、圖書館員、工匠、謄錄生、僕人等,工資收入都有記載。又如物價,1909年蟲草每兩八百文,甘肅小麥每石三十六七兩,1922年趙叔畫一幅二十元,1927年青石端硯一方十五元,今天看來,不異天方夜譚。
符璋日記也涉及文學、書法、版本、民俗、宗教、堪輿、科技、醫藥、軼聞等內容,有獨特見解,其中有些“單方”頗荒唐,大概不會有人信以為真。
由於符璋日記提供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讀者也許能發現其中有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我就從日記中第一次發現瞭自己的夜大學同學鬍濟與東甌三先生之一陳虯的親緣關係。我們的父輩是同學,以前隻知道其父是溫州首任市長,祖母曾任溫州圖書館館長,日記中丁卯年六月廿六日就有“姚平子定一號接事”一條;查閱姚平子資料,丈夫鬍同穎,留東習醫,同濟大學教師,是名醫鬍潤之之子;符璋常請鬍潤之看病,並嚮他藉閱陳虯遺著,曾喟嘆“陳誌三之學未易及也”;而鬍潤之是陳虯女婿,則鬍濟是鬍潤之的曾孫、陳虯的外玄孫。
符璋日記能補充名人傳記資料。符璋交遊極廣,軍界、政界、司法界、工商界、學術界、教育界、文藝界、宗教界、市井平民都有交往,與許多人關係相當密切,日記中就有許多符璋好友陳黻宸、洪炳文、冒廣生、馬敘倫等人的年譜、年錶中未曾記載的重要內容,馬亦釗先生為編傢譜也曾嚮溫州圖書館藉閱這部日記以查找馬孟容、馬公愚的資料。
符璋日記可鑒彆文集詩文的真僞。符璋一生為他人代寫大量詩文、聯語,潤筆是他晚年的重要收入來源,這些詩文符璋習慣不收入自己的集子,卻見於他人詩文集。呂文起與符璋關係特彆好,他的《於園集》中《臥雲東遊詩鈔序》、《永嘉東山詞人祠堂記》等文章和《鑒宗將軍雲居山新第落成》、《硃曉嵐方伯七十壽》等詩就齣自符璋之手。
符璋日記能糾正報刊文章的齣入。2011年6月18日《溫州晚報》發錶肖伊緋先生《鶺鴒不返化鵑魂》一文,說“還有當時寓居上海的符璋、符鼎升”為章履平《衝冠怒傳奇殘篇》題詞,符鼎升“或於同鄉同族的長輩符璋那裏得觀章氏遺稿,即為其題詩紀念”。這一說法並不確切,符璋日記庚申年十一月初五有“接初二日京信……附來無锡章康平鴻遠一函,為乃弟履平乞題《衝冠怒傳奇》未完本。章充平政院書記,又在惟一報館辦事”一條,可見符鼎升當時在北京,先題詞,再轉寄在愛儷園任文牘的符璋;符鼎升是符璋侄孫,不隻是同鄉同族。
符璋日記可以作為黨史資料的佐證。符璋對共産主義、蘇俄和中國共産黨均持反對態度,卻與共産黨人和革命青年有來往,日記保留瞭各地罷市、罷工,學生運動的材料,對國民黨1924年以後殘酷鎮壓工農運動、瘋狂逮捕屠殺共産黨人不乏真實記錄,特彆是大革命時期的溫州地方史料,彌足珍貴。日記中摘錄、引述瞭當時對中國共産黨的汙衊性描述及稱謂,也正是反映共産黨早期鬥爭艱難麯摺的珍貴史料。
符璋日記能提供名勝古跡原貌。符璋曾為密印寺撰四副對聯,日記底本大雄寶殿一聯缺五個字,我去頭陀想據實物補足,竟一無所獲。方丈告訴我,密印寺疊經占用,已麵目全非,文物僅石碑兩塊而已,史料奇缺,因此他對四副對聯很感興趣,打算補刻到建築物上去。日記中各地名勝如溫州仙壇寺、仙岩書院、浩然樓等處都有時人題寫的記載,翔實地記述瞭名勝風貌。
如果符璋日記的史料價值能得到認可,竊以為溫州市圖書館收藏的符璋文集、詩集都有加以整理齣版的必要。
承溫州市圖書館厚愛,我有幸參與館藏日記整理。《符璋日記》文字不算艱深,倒是手稿中有些字不易辨認,難免認錯;還有四處五個字,查《草字字典》不得要領,請教過書法傢和中醫師,都無法辨認,隻能用“□”錶示。原文空缺待補處也加“□”,大抵是人名、地名之不確定者。日記中物價常用蘇州碼,現在似乎沒人用,認得的人恐怕也不多瞭,又難以打字,一律改為漢字。作者用乾支記錄時間,全書錯誤多至35處,符璋本人發現18處,有“以下甲子皆訛”、“以上乾支均錯”等簡略說明,連最詳細的解釋“三月初六日重一壬午日,以後甲子每遲一日。又,上月廿八漏一日,遂遲二日”仍叫人摸不著頭腦。每處錯誤少則兩天,庚申年全年皆誤,共錯約2010天,占全書四分之一強。作者熟悉堪輿,尚且經常寫錯,以緻“改者亦錯”,現代人基本無法知道正確的乾支應該是什麼,整理時就按《萬年曆》予以改正。另外全書有陽曆日期錯誤157天,陰曆日期錯誤13天,細心的讀者本來可以推算,既然乾支都改瞭,日期也一並糾正。日記從第14冊《種瓜廬日劄》起記錄陽曆日期,底本寫在農曆日期右邊,輸入時用黑體加粗置於農曆日期乾支後。附錄收《後江東生傳》兩篇和部分師友的相關詩文,希望對瞭解日記及其作者有所裨益。
這部日記整理過程中一直得到溫州市圖書館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錶示由衷感謝。本人學識淺薄,自知錯誤在所難免,不妥之處請讀者不吝指正。
陳光熙
2012年12月27日
這套叢書的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它平衡瞭文物感與現代閱讀體驗。內頁的紙張選擇適中,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同時排版疏朗有緻,使得那些密集的史料內容不至於讓人望而卻步。此外,從目錄的編排和捲冊的劃分來看,編者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使得閱讀的脈絡清晰流暢。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套可靠的參考資料;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也是一套極佳的入門讀物,能夠引導我們深入探究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的傳遞,讓我們得以觸摸曆史的溫度,理解先輩的智慧與局限。
評分每一次翻閱這些舊日的筆跡,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奇妙體驗。那些墨痕猶在的文字,記錄下的不僅是曆史事件的進程,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麵對巨大變局時的精神掙紮與抉擇。他們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韆鈞,流淌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擔當。我們總是在談論“時代精神”,但最好的“時代精神”的載體,就是這些沉澱在日記裏的真情實感。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置身於他們所處的環境,我能否做齣同樣艱難的取捨?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使得閱讀不再是單嚮的接收信息,而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參與和精神上的洗禮。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緊迫感,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拿到這套《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時,我首先被它那厚重的曆史感所吸引。書頁的質感,油墨的氣味,仿佛帶著我們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一直對近代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的親身經曆和私下思考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教科書上的寥寥數語遠不如那些鮮活的、未經修飾的文字更能揭示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復雜。這套叢書的選本無疑是極具價值的,它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偉人們在颱前幕後的真實麵貌。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瞭解曆史事件,不如說是一場與先賢的深度對話。他們記錄下的日常瑣事、對時局的憂慮、乃至個人情感的波動,都無比真實,讓人倍感親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重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是理解宏大敘事背後驅動力的關鍵所在。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深知一手資料的珍貴。這套叢書的編輯工作想必是下瞭大功夫的,從史料的遴選到注釋的嚴謹性,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市麵上流傳的很多曆史讀物,要麼過於側重宏觀敘事而失卻瞭個體體驗,要麼就是為瞭迎閤大眾口味而過度娛樂化,損害瞭曆史的嚴肅性。然而,這套叢書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忠實地呈現原始文本,讓曆史自己說話。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於背景知識的補白和人名地名的考證,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使是對相關曆史背景瞭解不深的人,也能較為順暢地沉浸其中。這種對史料原貌的尊重,纔是真正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也讓讀者能夠建立起基於事實而非想象的認知框架。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些日記的價值也同樣不容忽視。拋開其曆史文獻的屬性,它們本身就是那個時代人物獨特的寫作風格的體現。有些人物的文筆犀利,直指時弊;有些則細膩婉轉,記錄生活中的詩意與哀愁。閱讀它們,就像欣賞一係列風格迥異的個人作品集,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曆所塑造齣的獨特錶達方式。這種文體的多樣性,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肩負重大曆史使命的人物,也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呈現,是這套叢書帶來的驚喜之一,遠超齣瞭單純的史料價值。
評分很好的書,一次愉快的購書之旅!送貨也很及時!
評分日記類型的書,中華書局齣版的日記叢書,已經全套都買瞭,坑已經入瞭,不好齣來。繼續努力買下去吧!
評分很好的書,一次愉快的購書之旅!送貨也很及時!
評分日記類型的書,中華書局齣版的日記叢書,已經全套都買瞭,坑已經入瞭,不好齣來。繼續努力買下去吧!
評分設計,印刷,紙張都不錯,內容還沒看。
評分@所有人
評分很好,滿意
評分書局的書 好書不貴 推薦給大傢 物美價廉 京東很給力
評分品相好,送貨塊,正版書,非常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