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璋日记(全3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符璋日记(全3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州市图书馆 编,陈光熙,点 校
图书标签:
  • 符璋
  • 日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
  • 清末
  • 回忆录
  • 史料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4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66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9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名人生平资料的重要补充:符氏虽终其一生未能身居显位,但交游极广,遍及军政、司法、工商、学术、教育、文艺、宗教各界,与许多晚清民国要人关系密切,日记中就有许多关于陈黻宸、洪炳文、冒广生、马叙伦、刘承干等人的记载,许多材料为已刊各种年谱、传记所失收,可补史乘之阙。

★近带日记文献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的日记文献整理与研究,偏重于人物的影响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一线人物的日记文献已被开采殆尽。加之重名声轻文献本身价值的偏颇,使研究有所缺失。似符璋这种声名不彰但日记颇具史料价值的日记文献,则在近来越发受到学者的关注,可补此前之偏失。

★近代基层权利运行的重要史料:符璋多年宦游,历任幕宾、文案、县长、知事,虽非显宦,但恰恰是中下层官员的身份,使其日记中保留了大量对当时基层权力运行机制、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具体而微的记录,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符璋(1853—1929)字聘之,原籍江西宜黄。晚清时历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台州防营提督罗大春文案、提督杨岐珍文案兼幕宾、瑞安县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民事长,九江交涉署秘书,宜春、虔南、广昌知事等。其日记稿本存世者起自光绪十九年(1893),讫于民国十八年(1929),保存了清末民初江南社会风俗、政坛学界的大量记载,对于研究晚清民国中层知识分子的宦海沉浮、游历交往、文化心态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书后附编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陈光熙,长期从事地方文献档案整理与研究工作,整理出版《明清之际温州地方史料集》、《刘安节集》等。


目录

上册

前言1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宣统三年辛亥(1911)1—445

中册

民国元年壬子(1912)——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447—881

下册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883—1207

附录1209

主要人名索引1227


前言/序言

符璋字聘之,一字笑拈,号盦、蠡佣、傎叟、市隐、蜕盦、后江东生等。原籍江西宜黄,咸丰三年二月十四日(1853年3月23日)生于福清,十二岁父亲去世,成年时家境更趋贫困,没有功名,亲旧劝他捐资作小官养家,迁居浙江。同治十一年(1872)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光绪八年(1882)任台州防营提督罗大春文案,后任提督杨歧珍文案兼幕宾。十一年因积劳保以府经历用。十九年任海门镇军赵永铭幕友,保浙江候补知县。二十九年,得罪台州官员,调往处州,任松阳知县,以“性情贪鄙,肆无忌惮”丢官,迁居温州。三十一年,出任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幕僚,总办讲武学堂,荐入总督幕三年。宣统元年(1909)报捐四品顶戴花翎,引见回浙江,任温处道文案及统计科科长。三年署瑞安县知县,辛亥革命后留任民事长。民国元年辞职到江西,任九江交涉署秘书,历任宜春、虔南、广昌知事,因上书触忤巡按使戚扬和都督李纯被劾,遂生退意,离开政界。五年赴平阳任《县志》总纂。八年,老友章一山荐总办哈同爱俪园文牍,次年回温州过年,因日记中断,任期不详。十一年开始卖文为生,兼瓯海道咨议、瓯海关顾问与文献保存会文牍,后期还领过招商局津贴,并在家为青年授课。民国十三年八月初一日曾应聘任浙军郝国玺部秘书,十八日随军赴丽水,廿三日退回温州,从此没有再离开温州。十八年九月初八(1929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7岁。

符璋生于清末,虽欲仕进,因厌恶“好谀恶直、党同伐异、妒贤嫉能、幸灾乐祸”的官场风气,郁郁寡欢,对封建统治很不满。入民国以后,新政权风雨飘摇,他又大失所望,往往称清代为“国朝”,还用宣统年号,关心逊帝,同情遗老、八旗子弟,思想十分矛盾。在江西时接到同盟会与国民党并合的家书,可能是同盟会员。他在九江曾任国民党评议员,但对国民党活动并不热心,开会经常缺席,嘱撰《欢迎孙中山祝词》也是“不得已,为草一篇”。1913年饶虔生、陈紫星介绍他参加进步党,似乎赞成“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尊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的进步党主张,然而此后日记中没有再提到进步党的事。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各国正式承认,他认为是“第一可喜之事”。符璋对国民党派系林立,新机关叠床架屋,搜刮民脂,耗费国帑痛恨有加,早就指出蒋介石是右派,对他休弃发妻相当反感,1927年9月蒋介石去职,“其事固在意中,不料如是之速也”。

符璋嗜书如命,一生手不离卷,读书之多,当时温州推为第一。他买书也是舟车所至,必增卷帙,可惜阮囊羞涩,不但无法多买,连到手的也常常忍痛割爱。好在后来有了图书馆,常常一次就向籀园图书馆借上百本书。诗歌方面他偏爱唐杜甫、韩愈、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宋苏轼、陈师道、陈与义、刘克庄,清吴伟业、黄任、黄景仁、舒位;文章喜欢清侯方域、魏禧、袁枚、恽敬、包世臣、汪中、曾国藩,不喜欢桐城派;日记崇尚曾国藩、李慈铭、翁同龢和王闿运四家。符璋文思敏捷,诗钟经常夺冠,代作寿序被评为“友朋之最”,陈三立对他的诗赞不绝口,张宗祥比拟其文章以王仲瞿,这些评价绝非阿谀之辞。

符璋著作,见于日记已完成的有《知昨非集诗存》等三十三种,多未出版,拟撰的有《骈文举隅》等九种,拟编的有《国会公案》等九种,拟辑、拟抄、拟录的有《咏明妃近世〈无题〉七律》等十六种,拟选的有《吴王近体诗选》等十一种,可谓洋洋大观。

符璋日记行文简洁,除了天气情况、日干支、“竟日在营”、“××招饮”、收发函件等流水帐外,还保存了丰富的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资料。

日记记载的家事,有生老病死,子女上学、就业、婚嫁等;公事,有起草文件、出差办案、职务交接、浪人滋闹、平粜、弹压等;国事,有甲午战争、废除科举、更改币制、温州独立、五四运动、革命军北伐、“四一二”大屠杀等;天下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东京地震等。

日记对清末民初官场腐败黑暗多有揭露,其中有带头开门揖日寇的都统,制造冤案中饱私囊的知县,徇私纵放要犯无法无天的知府,帏薄不修臭名远扬的相国,不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造豆腐渣水利工程的同知等,活生生一部官场现形记。

民不聊生,刑事案件层出不穷。日记中盗窃案有商铺失窃,内监窃卖故宫文物,政府官员盗用总统印;抢劫粮食、商品、钱财、火车、轮船,绑架商人、官吏,直至绑票事无日不有,每夜没有五分钟不闻枪声;土匪猖獗,名目繁多,聚众成千上万,无恶不作,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可见一斑。

战乱不已,兵患频仍,“助饷”动辄几万、几十万元。1924年闽浙战争,难民避入周宅祠巷法国天主堂二千馀人,合男女医院共有四千人,男女老幼如蚁,几无隙地,法国水兵巡守,架机关炮于大门,连道尹都避入简巷英国医院。一年内战直接、间接损失足以偿还所负外债而有馀。军人愿败不愿胜,胜未必升官,败尚可发财。连年征伐,符璋晚年三个孙子都在军队服役,其忧虑为何如哉!

符璋日记对苛捐杂税屡有鞭挞:鲁省地丁民国十四年已借至廿三年。河南怀庆向例每年纳钱粮两次,上年曾纳至八次之多,而今催缴第九次之锣声又镗镗鸣于四乡矣。湖南长沙杂捐名目有车捐、轿捐、旅馆捐、妓捐、筵席捐、茶馆桌捐、戏捐、孤儿院挨户捐、贫女院挨户捐、医院挨户捐、房捐、牌照捐、垃圾捐、煤炭捐、肥料捐、卷烟吸户捐,现又厉行登记捐及电灯市政捐。

符璋日记也记录了众多灾害。1904年丽水洪水,南明、括苍二城门高已灭顶;龙泉发蛟水,伤人千馀,城内民房、官衙墙壁多冲倒。1909年蓟州亢旱,饥民道毙者多,兼又疫症流行;甘肃三年不雨,奇荒,人相食。1925年大理地震巨灾,政府给恤一万元。1926年温州台风,妆楼下徐宅楼飞墙圮,幸未移居。温州火灾频仍,符家也曾数次历险,1919年只隔一屋,1924年近在咫尺。其他灾难如普济轮失事、江永轮炸裂,日记均有叙述。

日记保存了大量经济资料,如符璋本人收入,1893年月薪三十元,外加金殿传饷五元四角一分三,1894年海防营务处文案津贴每日四角,1905年提督文案月薪六十二两,总督文案月薪一百二十两,1912年交涉署秘书月薪七十四元六角,1916年月脩洋五十元,1918年每月津贴四十元,1919年爱俪园总文牍月脩百元,1922年道署、海关顾问脩月各二十元,1924年8月郝旅秘书月薪百元、文献保存会季脩八十元。此外,政府机关官员、海关税务工作人员、银行邮局职员、教授、教员、图书馆员、工匠、誊录生、仆人等,工资收入都有记载。又如物价,1909年虫草每两八百文,甘肃小麦每石三十六七两,1922年赵叔画一幅二十元,1927年青石端砚一方十五元,今天看来,不异天方夜谭。

符璋日记也涉及文学、书法、版本、民俗、宗教、堪舆、科技、医药、轶闻等内容,有独特见解,其中有些“单方”颇荒唐,大概不会有人信以为真。

由于符璋日记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读者也许能发现其中有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我就从日记中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夜大学同学胡济与东瓯三先生之一陈虬的亲缘关系。我们的父辈是同学,以前只知道其父是温州首任市长,祖母曾任温州图书馆馆长,日记中丁卯年六月廿六日就有“姚平子定一号接事”一条;查阅姚平子资料,丈夫胡同颖,留东习医,同济大学教师,是名医胡润之之子;符璋常请胡润之看病,并向他借阅陈虬遗著,曾喟叹“陈志三之学未易及也”;而胡润之是陈虬女婿,则胡济是胡润之的曾孙、陈虬的外玄孙。

符璋日记能补充名人传记资料。符璋交游极广,军界、政界、司法界、工商界、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宗教界、市井平民都有交往,与许多人关系相当密切,日记中就有许多符璋好友陈黻宸、洪炳文、冒广生、马叙伦等人的年谱、年表中未曾记载的重要内容,马亦钊先生为编家谱也曾向温州图书馆借阅这部日记以查找马孟容、马公愚的资料。

符璋日记可鉴别文集诗文的真伪。符璋一生为他人代写大量诗文、联语,润笔是他晚年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些诗文符璋习惯不收入自己的集子,却见于他人诗文集。吕文起与符璋关系特别好,他的《于园集》中《卧云东游诗钞序》、《永嘉东山词人祠堂记》等文章和《鉴宗将军云居山新第落成》、《朱晓岚方伯七十寿》等诗就出自符璋之手。

符璋日记能纠正报刊文章的出入。2011年6月18日《温州晚报》发表肖伊绯先生《鹡鸰不返化鹃魂》一文,说“还有当时寓居上海的符璋、符鼎升”为章履平《冲冠怒传奇残篇》题词,符鼎升“或于同乡同族的长辈符璋那里得观章氏遗稿,即为其题诗纪念”。这一说法并不确切,符璋日记庚申年十一月初五有“接初二日京信……附来无锡章康平鸿远一函,为乃弟履平乞题《冲冠怒传奇》未完本。章充平政院书记,又在惟一报馆办事”一条,可见符鼎升当时在北京,先题词,再转寄在爱俪园任文牍的符璋;符鼎升是符璋侄孙,不只是同乡同族。

符璋日记可以作为党史资料的佐证。符璋对共产主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均持反对态度,却与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有来往,日记保留了各地罢市、罢工,学生运动的材料,对国民党1924年以后残酷镇压工农运动、疯狂逮捕屠杀共产党人不乏真实记录,特别是大革命时期的温州地方史料,弥足珍贵。日记中摘录、引述了当时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性描述及称谓,也正是反映共产党早期斗争艰难曲折的珍贵史料。

符璋日记能提供名胜古迹原貌。符璋曾为密印寺撰四副对联,日记底本大雄宝殿一联缺五个字,我去头陀想据实物补足,竟一无所获。方丈告诉我,密印寺叠经占用,已面目全非,文物仅石碑两块而已,史料奇缺,因此他对四副对联很感兴趣,打算补刻到建筑物上去。日记中各地名胜如温州仙坛寺、仙岩书院、浩然楼等处都有时人题写的记载,翔实地记述了名胜风貌。

如果符璋日记的史料价值能得到认可,窃以为温州市图书馆收藏的符璋文集、诗集都有加以整理出版的必要。

承温州市图书馆厚爱,我有幸参与馆藏日记整理。《符璋日记》文字不算艰深,倒是手稿中有些字不易辨认,难免认错;还有四处五个字,查《草字字典》不得要领,请教过书法家和中医师,都无法辨认,只能用“□”表示。原文空缺待补处也加“□”,大抵是人名、地名之不确定者。日记中物价常用苏州码,现在似乎没人用,认得的人恐怕也不多了,又难以打字,一律改为汉字。作者用干支记录时间,全书错误多至35处,符璋本人发现18处,有“以下甲子皆讹”、“以上干支均错”等简略说明,连最详细的解释“三月初六日重一壬午日,以后甲子每迟一日。又,上月廿八漏一日,遂迟二日”仍叫人摸不着头脑。每处错误少则两天,庚申年全年皆误,共错约2010天,占全书四分之一强。作者熟悉堪舆,尚且经常写错,以致“改者亦错”,现代人基本无法知道正确的干支应该是什么,整理时就按《万年历》予以改正。另外全书有阳历日期错误157天,阴历日期错误13天,细心的读者本来可以推算,既然干支都改了,日期也一并纠正。日记从第14册《种瓜庐日札》起记录阳历日期,底本写在农历日期右边,输入时用黑体加粗置于农历日期干支后。附录收《后江东生传》两篇和部分师友的相关诗文,希望对了解日记及其作者有所裨益。

这部日记整理过程中一直得到温州市图书馆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表示由衷感谢。本人学识浅薄,自知错误在所难免,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陈光熙

2012年12月27日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历史的微观切片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本丛书旨在通过精选的中国近代重要人物日记文本,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和个体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丛书收录的日记,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实业等诸多领域,它们不仅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气息的真实载体。 本丛书的选目秉持“史料价值、思想深度、史学影响力”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展现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知识分子、官员、革命家乃至实业家们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如何记录他们的日常观察、内心挣扎与宏大抱负。 丛书核心价值与内容侧重: 一、政治与权力的现场记录 近代中国是权力结构剧烈重塑的时期,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到民国的军阀混战与国民政府的建立,再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本丛书中的部分日记,由直接参与或近距离观察核心政治事件的人物所撰写,提供了官方文书和回忆录难以触及的细节: 决策背后的博弈: 记录了重要会议的真实气氛、关键人物的真实态度,以及在重大政策(如预备立宪、废除旧制、外交谈判)制定过程中,幕僚与决策层之间的私下意见交流与冲突。 地方治理的困境: 部分地方实力派或省级官员的日记,直观展现了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中遇到的阻力、财政压力、社会治安维护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地方民情和士绅势力的复杂处理方式。 革命洪流中的抉择: 记录了早期革命党人、改良派人士在组织发展、筹款、以及面对清廷高压统治时的心理状态和策略调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二、社会风貌与文化思潮的变迁 近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结构、伦理观念、文化认同经历了深刻的冲击与重塑。本丛书选取了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化名流、教育家的日记: 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部分教育家日记详细记录了创办新式学堂的艰辛,引进了西方教育体系后的水土不服,以及对青年一代思想状态的长期观察与期许。这些记录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或缺的微观样本。 都市生活的初探: 记录了上海、天津、武汉等近代化都市的初期面貌,包括商贸的兴衰、租界的日常、新式生活方式的萌芽,以及传统市民阶层对这些变化的迷茫与适应。 学术与思想的碰撞: 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对于中西文化优劣的辩论、对传统经典的重新审视,以及他们在阅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后的思想更新过程。日记成为他们整理思路、对抗时代噪音的私人空间。 三、实业救国与经济活动的侧写 面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国内资源的匮乏,一批实业家和商界精英投身于近代工业的建设。他们的日记揭示了中国民族工业从零开始的艰难历程: 技术引进与资金筹措: 记录了他们如何克服技术封锁、争取外资、在国内艰难融资的过程。例如,修建第一条铁路、创办第一家纺织厂或电力公司的具体步骤和遇到的官僚阻挠。 劳资关系的演变: 随着工厂的建立,日记中也流露出实业家对工人阶级的初步认识,对罢工事件的应对,以及在传统家族式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间的挣扎。 市场经济的初体验: 记录了在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商业活动如何受到战争和政权更迭的影响,以及商人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生计的智慧与无奈。 四、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汇 日记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在场感”和“私人性”。本丛书精选的日记,往往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的产物: 战争时期的心灵史: 记录了在战争阴影下,个体如何处理家庭离散、财产损失、以及面对国破家亡时的精神压力。这些记录比宏大的战史叙述更具感染力。 信仰的坚守与动摇: 对于宗教信徒、特定政治信仰者而言,日记是他们记录信仰如何指导其行动、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受到考验和修正的场所。 生活细节的还原: 从饮食起居、服饰穿着到日常交游、家庭琐事,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为后世重建特定阶层的生活图景提供了鲜活的参照系,帮助读者跳出政治叙事的单一框架,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丛书的学术标准: 本丛书在整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献学的规范: 1. 忠实底本: 确保所选底本为现存最早、最可靠的版本,或经过权威学者校注的版本。 2. 准确校勘: 针对日记中常见的草书、异体字、以及当时特有的官僚术语或地方俚语,进行细致的考证和必要的注释,确保文本的可读性与准确性。 3. 审慎注释: 仅对必要的历史人物、地名、典故、以及晦涩的术语进行必要的背景性注释,力求注释精炼,不干预文本原貌,保持日记原有的书写韵味。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以其独特的文本形式,是对既有宏大历史叙事的有力补充和丰富,它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内心世界的私人之门,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划分,而是具体人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真实呼吸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翻阅这些旧日的笔迹,都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体验。那些墨痕犹在的文字,记录下的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进程,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变局时的精神挣扎与抉择。他们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流淌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我们总是在谈论“时代精神”,但最好的“时代精神”的载体,就是这些沉淀在日记里的真情实感。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置身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我能否做出同样艰难的取舍?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参与和精神上的洗礼。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紧迫感,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深知一手资料的珍贵。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想必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史料的遴选到注释的严谨性,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市面上流传的很多历史读物,要么过于侧重宏观叙事而失却了个体体验,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过度娱乐化,损害了历史的严肃性。然而,这套丛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忠实地呈现原始文本,让历史自己说话。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背景知识的补白和人名地名的考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较为顺畅地沉浸其中。这种对史料原貌的尊重,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也让读者能够建立起基于事实而非想象的认知框架。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日记的价值也同样不容忽视。抛开其历史文献的属性,它们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人物独特的写作风格的体现。有些人物的文笔犀利,直指时弊;有些则细腻婉转,记录生活中的诗意与哀愁。阅读它们,就像欣赏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个人作品集,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所塑造出的独特表达方式。这种文体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人物,也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呈现,是这套丛书带来的惊喜之一,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价值。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它平衡了文物感与现代阅读体验。内页的纸张选择适中,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同时排版疏朗有致,使得那些密集的史料内容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此外,从目录的编排和卷册的划分来看,编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使得阅读的脉络清晰流畅。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套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也是一套极佳的入门读物,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传递,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理解先辈的智慧与局限。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时,我首先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书页的质感,油墨的气味,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近代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的亲身经历和私下思考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远不如那些鲜活的、未经修饰的文字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这套丛书的选本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它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伟人们在台前幕后的真实面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了解历史事件,不如说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他们记录下的日常琐事、对时局的忧虑、乃至个人情感的波动,都无比真实,让人倍感亲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重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理解宏大叙事背后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日记类型的书,中华书局出版的日记丛书,已经全套都买了,坑已经入了,不好出来。继续努力买下去吧!

评分

不错的书。符璋(1853—1929)字聘之,原籍江西宜黄。晚清时历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台州防营提督罗大春文案、提督杨岐珍文案兼幕宾、瑞安县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民事长,九江交涉署秘书,宜春、虔南、广昌知事等。其日记稿本存世者起自光绪十九年(1893),讫于民国十八年(1929),保存了清末民初江南社会风俗、政坛学界的大量记载,对于研究晚清民国中层知识分子的宦海沉浮、游历交往、文化心态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评分

品相好,送货块,正版书,非常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