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中短篇经典合集。在这本集子中,分量*重的篇章无疑当属《人寰》和《谁家有女初长成》。尤其是《人寰》,它被称为是严歌苓的“转型成功之作”,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海峡两岸分别荣获台湾“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1998)和“上海文学奖”(2000),此外还包含了其他名篇如:《阿曼达》《初夏的卡通》《魔旦》《蛋铺里的安娜》《书祸》《信则灵》等。
被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严歌苓,小说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缜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具有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
严歌苓,小说家,电影编剧。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赴美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旅美期间获得十多项美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文学奖,并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编剧奖、美国影评家协会奖。2001年加入美国电影编剧协会。代表作有《芳华》、《扶桑》、《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
她的小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让我们这些同学一来感到荣幸,二来也自愧不如。
——莫言
与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作家 梁晓声
严歌苓的写作,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晓明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评论家 雷达
人寰
阿曼达
初夏的卡通
魔旦
蛋铺里的安娜
书祸
芝加哥的警与匪
信则灵
女佣
快乐时光
谁家有女初长成
“人性深处的惨痛和悲鸣”
这个有不雅笑声的人,是我爸爸。从家庭和教会学校的沉闷中,不知怎样,他精神和肉体中爆发出那样的笑。他笑得那么突兀,以至笑声的发启完全是哑在身体深部的一股强大震动。痉挛,可以说。笑声从一个痛苦的层次穿越过来;在痛苦的挤压下和摩擦中,它穿越过来。然后这笑成了一股爆破的力量,挣脱了痛苦而上升,形成一个彻底的盛开。他的嘴和五官都在那一瞬舒展到极致。不仅仅面孔,他的四肢和身躯都是这狂欢的一部分,都必须推波助澜地把笑给播送出去,最后,他笑出了一点尖啸。他可怕起来了。欢乐在刚刚接触到愤怒的边界时哗地退回,整个笑的键盘是那么长一段!从低到高,音阶的跨度成了那么宽广的一串排列!它不是由欢乐发启,亦不由欢乐来完成,却纵跨一个由疆界到疆界的欢乐全程。
贺叔叔当时想,此人竟会这样笑。他认为此人最可爱之处是他丝毫不邀请别人同他一起笑,因此他没有那种被谢绝的张皇失措。没有丑角的挫伤感。我们都会做刹那间的丑角,都拿观众太当一回事;观众是否会产生共鸣我们不得而知。我们那一瞬间的丑角生涯成了僵局。我爸爸的成功在于他台下没有观众,或者,他忘掉了观众。那一刻他只管他自己,如伸懒腰、打嗝、打哈欠,纯属个体的活动。
我爸爸比任何人都需要观众,只是他能够在那一刻把观众忽略掉,忘乎所以,如痴人那样脑中空空。我爸爸,他必须有人旁观才能进入无人之境。
贺叔叔和我爸爸,带着他们不寻常的友情,进入了六十年代。一些时尚和口号,在悄悄地死,悄悄地生。
记得贺叔叔的“小灶”吧?那个绿色碗橱纱的屏风。人们在食堂读着黑板上的菜谱,一面看我爸爸被厨房杂工叫进屏风内。食堂内吵闹得像火车站。贺叔叔同我爸爸的交谈一点声息也没有。一只食堂喂的猪在买饭的队伍里撞来撞去。人们常看见我爸爸张大嘴笑,兴奋得坐也坐不住,椅子在他屁股下前俯后仰,往往只有两条椅子腿支着地。有时他干脆不坐,绕着圆桌,绕着一块块往嘴里填馒头的贺叔叔踱步。有时他手里有一摞稿纸,人们猜那便是爸爸在帮贺叔叔润色的一部长篇小说。事实上,我爸爸是从头到尾在替贺叔叔写这部近百万字的作品。
根据贺叔叔一叠笔记。
注意另一个事实:没有贺叔叔救助,我爸爸此刻正在同其他右派们结伴挑粪土,填装炸药炸筑水坝的石头。好一点,或许正在土坯教室里教七岁到十六岁的一年级学生。最强,是去个边城做文化馆干事,办小城中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
我爸爸之所以还在这个凹字形红砖办公楼里领工资和粮票,还能在这个省城报刊上持一个令人耳熟的名声,你知道,是归功贺叔叔的。一天,贺叔叔说起想请个人帮他整理一份小说初稿,我爸爸立刻就说:我来吧。在此话脱口时,我爸爸非常羞窘,两个耳朵边沿充了血红得晶莹。是生怕他报德的急切让贺叔叔看破,再看小。
此后,常在绿纱屏风后面,贺叔叔听我爸爸向他讲述小说的进展。
我知道。从八岁到十一岁,我已知道我们家所有的事。我知道我爸爸在两个大书架建造的“书房”里,集中精力完成贺叔叔那部近百万字的著作。集中精力于护住我们拥有的这两间只需五元租金的房子。护住年幼早熟的我和他那书架搭起的自治区。一进入那里,就听见他裤带上金属环扣的击碰声,那是他在脱下外裤,只穿长内裤或短内裤坐在三尺长一尺宽的书案前。
我十岁了。
大饥荒。
不,我不记得。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形容饥饿。这个词在我们社会的进行时态中是不存在的,被涂抹了。饥饿的生理感觉被否认掉了。如同所有肉体的需求,对于其存在不给予认同和理会。我们的生活情景被预定,其中充满阳光和希望,充满非生理的幸福。因此。生理的痛苦,诸如饥饿便是没有名分的感受;它存在,我们却无法将它命名。同其他建立在相同理想的国家一样,饥饿的痛苦是正常现象,是必然,却又是每个人该去悄默承受的。理想主义从一开始就伴同着饥饿。
三年的大饥荒是用别的字眼来取代的,比如:三年自然灾害。
因此饥饿在我记忆中是别的一些概念,比如:朗读会。
不知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从饥饿中产生。那样的朗读会在大饥荒的三年中特别盛行。
注意到了。但美国作家和诗人们的朗读会是同志式的沟通,战友式的相互支持。
并不普遍。中国作家很少当众朗读他们未完成的作品。抑或完成的。
也许他们认为作家更应该作为文字和语言活着。
很多!让你不得不暗暗捉摸:诗歌和饥饿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
那些朗读会总伴有餐会。一张粉红色菲薄的餐券,凭它去领一份米饭,上面覆盖着黄豆肉丁。肉丁常常是豆腐干丁,据说营养是一样的。那是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妈妈从下午就进入了朗读会(餐会)的氛围。她打开箱子,拨开一层层樟脑球,拿出裙子和旗袍。我们家没有能让她看见全身的镜子,她就站到凳子上,拿一件件衣服到脖子上对比颜色。
爸爸从书房伸出头说:别穿紫红的,花鼓灯似的!
我妈跳下凳子,换一件秋香色,又飞快站上凳子。
我发现这天爸爸特别在意妈妈的打扮。连她往脸上扑粉,他都疑惑地瞪着眼。妈妈说,怎么这样婆婆妈妈呀,又不是你上台。我爸爸不吱声,看她手腕子一抖一抖,黄面色渐渐消失了。妈妈眼睛紧闭,微皱眉头,给粉呛得直要咳嗽,他看妈妈拿出铅笔,在舌尖上蘸了蘸,去勾画扑进粉里的眉毛。妈妈使劲睁开眼。使劲瞪着镜子,爸爸也帮她瞪着。我妈从镜子里看我爸一眼,说,你给老贺把生字标出来了吗?爸爸嗯一声。
妈妈最后打开口红盖子。口红也是祖母留下的。我常常背着妈妈打开它。一旋开那子弹壳似的铜帽儿,一股油哈味就冒出来。红颜色也不新鲜,看去也哈了。陈旧的唇膏使妈妈微翘起嘴,喘息短促微弱了,像祖母。
我们准备出门时,贺叔叔一迈腿从栅栏上跨进来,他目光躲开娟秀而古怪的妈妈,看着我说,这么漂亮啊!我知道他实际上是在说我妈妈。爸爸早有准备,从风衣口袋里拿出一叠稿纸,递给贺叔叔说,先看一遍,字要是不熟,多念两遍。贺叔叔笑笑说:我的故事我还念不出来?爸爸说,有些字我怕你不认得,给你注了同音字。贺叔叔大声说,我那么笨?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走吧?
两人撇下妈妈和我,先走了,又一块停下脚,哈哈地笑。爸爸再次停下,独自笑,良久不往前走。
男人和女人;花露水和雪花膏的气味;酱油气味,人人捧着一个大搪瓷盘子,持一柄搪瓷勺子,吃着酱色浓重的饭菜。
近处是我妈妈。她一边细细地吃一边机警地四处望,想找个地方把她盘子里的东西倒进随身带来的饭盒里,带回去添加些蔬菜,又变成三人的一顿晚餐。
远处是贺叔叔和爸爸,站在楼梯口交谈。爸爸手里端一大盘食料,不曾动过几口;贺叔叔却空着手。他吃“小灶”,肉丁是真的肉,不是滚上一层酱的发酸的豆腐干。一些人上来向贺叔叔躬躬身,握手。又一些人上来。
我通常比较注重情节的推进速度,对那种过于文学化、节奏缓慢的作品容易感到不耐烦。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一首被打散又重新拼凑起来的史诗,充满着断裂和回响。作者对白的处理尤其高明,很多对话看似日常,实则暗藏玄机,充满了潜台词和未尽之意,每一次读起来都有新的体会。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场景的渲染,达到了近乎电影慢镜头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聚焦,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每一个微表情、每一次呼吸的起伏。这种对瞬间的极致捕捉,使得故事的张力非常持久。它教会我,文学的魅力不在于事件的猎奇性,而在于对人类精神疆域的精准测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充满质感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成长”这一主题的解构与重塑。它没有落入俗套,去描绘一个从天真到世故的简单成长曲线。相反,作者展示了成长过程中那些令人心碎的“失真”——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价值观是如何在现实面前一点点崩塌、重塑,甚至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我被书中几个配角的命运深深触动,他们看似是主角光环下的配衬,但作者却给了他们足够的光芒和复杂性,使得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悲剧性的张力。我读到某一章时,甚至不得不放下书本,在窗边站了许久,整理自己的思绪,因为那些关于“选择的代价”的探讨,太过尖锐和真实。它迫使你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那些“如果当初”的可能性。这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感到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能让你思考得更深、更远的一本力作。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抱有一丝疑虑,生怕中间会因为情节的冗余而失去耐心。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采用了一种环形叙事结构,看似在讲述一个线性发展的故事,但每当故事线索即将散开时,总有一个关键性的元素或者一个宿命般的回响,将所有支线牢牢地锁回主旨的轨道上。这种结构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稳定,你始终能感觉到,你正在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前行,即便偶尔绕远,最终也会导向那个早就埋下的伏笔。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绝非简单的背景板。无论是某个特定季节的黄昏,还是某条河流的枯荣变化,都与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象征意义上的共振,让阅读过程充满了符号学的乐趣。它仿佛是在教导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必然会留下印记,影响未来循环的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一下子就把我拽进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作者对社会背景的描摹极其细腻,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到士绅阶层的蝇营狗苟,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用老照片的色调精心调配过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处理人物心理转折的方式,不是那种突兀的“顿悟”,而是像藤蔓一样,在日常的琐碎和压力下,缓慢而不可逆转地生长。主角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和挣扎,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该快马加鞭时绝不拖泥带水,该沉淀情绪时又能让人充分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力量。它不是那种只讲故事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个体命运的复杂性和必然性。读完第一部分,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查阅那个时代更多的史料,去印证作者笔下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这本身就是一本优秀历史题材作品的成功之处。
评分我最近读过很多追求“新颖视角”的文学作品,但这一本却真正做到了“返璞归真”,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刻的人性纠葛。它的文字如同清晨的露水,晶莹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书中对人际关系中微妙的权力动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表面上的客套和寒暄下,暗流涌动的是长久以来的猜忌和不甘。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洞察力,他敢于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直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角落。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信息和情感,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短暂的眼神交汇,或是对某种物件的久久凝视而传达出来。这种“留白”的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对于热衷于细嚼慢咽、品味文字韵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挺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挺好的
评分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