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阿Q正传:典藏美绘版(全彩珍藏版)》收录的作品主要包括: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已、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和猫、鸭的喜剧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精彩书摘
《阿Q正传:典藏美绘版(全彩珍藏版)》: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T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
前言/序言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旧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还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让迷惘转化为自信和力量,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其多篇作品被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对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海外,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拥有众多的读者。
鲁迅一生以笔代戈,创造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在内的大量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小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并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个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这些小说中,他把目光集中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呐喊》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这些小说正是鲁迅于上下求索的彷徨中发出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它划破了冷暗的夜空,吹响了向封建社会宣战的号角,祛除了人们精神上的痼疾,审视了人们麻木的思想,带领我们冲破这茫茫黑暗。《故事新编》是鲁迅后期的作品,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幽默和洒脱,但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在小说中,鲁迅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塑造了阿Q病态的精神形象,挖掘了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格痼疾,描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对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小说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代表了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书收录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鲁迅先生的33篇小说,并配以精美插图。同时,为了尊重原著,我们保留了原文中的古今异体字、传统的标点使用习惯等。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欣赏到鲁迅笔下那些不朽的经典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还可以通过其精彩的景、物、人描写,感受鲁迅作品文字的魅力和高超的文字技巧,领略鲁迅的博大精深和高妙文笔,感受文学大师的智慧和亲切;更可以透彻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领略鲁迅精神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想,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呐喊》: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鲁迅先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辛辣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最为人熟知的杂文和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无情鞭挞。 《呐喊》简介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短篇小说集,由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先生创作。这部作品集不仅是鲁迅先生个人创作生涯的巅峰体现,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帜,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代背景与创作初衷 《呐喊》诞生于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剧烈社会变革。旧的封建思想、等级制度、陈规陋习与西方传入的民主、科学思潮激烈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困惑与民族命运的拷问。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深切关注民族命运的先驱者,怀揣着“改造国民性”的宏愿,投身于文学创作,希望通过作品唤醒沉睡的国人,让他们正视自身的弱点,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求变革的出路。 “呐喊”二字,本身就蕴含着鲁迅先生强烈的呼唤与呐喊。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像一声声急促的呐喊,打破笼罩在社会上空的沉寂与麻木,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觉醒。他曾言,《呐喊》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认为,中国社会积弊深重,国民精神普遍存在着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看客”心态,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余毒。因此,他选择以尖锐的笔触,剖析这些病症,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走向健康与进步。 内容精要与艺术特色 《呐喊》共收录了十四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是鲁迅先生精心打磨的艺术精品,它们犹如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现象和人性的复杂。 《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狂人被害妄想症的呓语,鲁迅先生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浓缩成一部“吃人”的历史,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象征性的意象和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阿Q正传》:这是鲁迅先生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名叫阿Q的农民形象。阿Q是中国农村中一个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底层人物,他一生都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但又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麻木自己、安慰自己。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无数麻木、愚昧、健忘的中国农民的缩影。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尤其是“精神胜利法”这一国民劣根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乙己》: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科举制度末期的落魄读书人孔乙己。他穷困潦倒,却又顽固地抱着“士大夫”的架子,不肯放下读书人的体面。他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侮辱,却又在绝望中寻求着一丝尊严。孔乙己的形象,是对那个时代科举制度的摧残,以及社会冷漠无情的控诉。 《药》:讲述了华老栓夫妇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痨病,却不知道这馒头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沾染的故事。小说通过小栓的死亡,以及群众对革命者的冷漠,揭示了革命者流血牺牲的悲壮,以及被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悲哀。它深刻地批判了革命者与被革命者之间的隔阂,以及社会大众的愚昧无知。 《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故乡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衰老。曾经纯洁美好的少年闰土,如今变得麻木、愚昧、世故。故乡的衰败,象征着中国农村的凋零,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旧日时光的追忆,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 除了这些经典篇目,《呐喊》中还包含了《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老房子》、《兔和猫》、《鸭的喜剧》、《白光》、《村戏》等作品,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 艺术上的创新与贡献 《呐喊》在艺术上也具有重要的开创性。 白话文的运用: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大胆地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创作,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得文学更加贴近民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鲁迅先生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取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营养。他善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刻画,塑造典型人物,揭示社会矛盾。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许多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作品更深邃的思想内涵。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药》中的“人血馒头”,都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 叙事技巧的多样性:鲁迅先生在叙事上勇于探索,他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也可以运用日记体、回忆录等多种叙事模式,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深远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呐喊》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成熟。《呐喊》所提出的深刻问题,所塑造的经典形象,所开创的艺术手法,都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鲁迅先生在《呐喊》中,以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产。这部作品集,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对社会现实、人性弱点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阅读《呐喊》,就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会让我们在掩卷之时,感到沉重,感到悲哀,但也感到一种力量,一种被唤醒的力量。 《呐喊》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种种困境与希望;它更是一声警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永远不能放弃对自身的审视与批判。这部作品,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阅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