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东方哲学反思机器人三定律,用冷峻笔调速写技术寓言。
2、人与机器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3、集合人工智能、技术推演、哲学思辨、科幻高概念,无一不烧脑的科幻故事。
如果艺术品可以完美复制,“孤品”还重要吗?
如果可以用精神切片来分享体验、情感和顿悟,个体的意义何在?
当人的意识被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当人工智能可以领悟围棋的真谛——
人与机器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本书是豆瓣阅读2018年*受期待的科幻作者双翅目首部中短篇科幻集,包含四篇作品《精神采样》《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公鸡王子》《空间围棋》。
双翅目的科幻小说提供了各个层面的认知挑战与冒险。故事内核谨守黄金时代的特点,每一篇都基于技术发展可能性所带来的“what if”。欧陆哲学的学术背景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及扎实的逻辑,将技术思辨带到了一个之前少有人涉及的领域。
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ZHONGJI思考与发问。我们随着人物的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在理性无法企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
双翅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青年科幻作者,豆瓣阅读“小雅奖”*佳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作者。凭借对人类技艺、艺术和精神的探讨,创造出独特的宇宙美学。
作品发表于《科幻世界》《小说月报》《科幻立方》等杂志。曾获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组首奖、“银河奖”读者提名奖。与芬兰裔美国导演伊卡(代表作《漆黑塔林》)签约创作双语剧本。长篇科幻小说准备中。
总序:中国科幻的新起点(韩松)
推荐序:在理性未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陈楸帆)
精神采样
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公鸡王子
空间围棋
后记
以前我评论刘慈欣的《三体》,说《三体》把我们写的科幻碾得粉碎,如今看双翅目的科幻,又有了这种感觉。她的小说像迷宫一样让人深深陷入,我觉得她的一些作品担当得起“伟大”这样的词。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
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与发问。在她自诩为“哲学式缠绕”的叙事中,我们随着人物的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在理性无法企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
——陈楸帆,青年科幻作家,编剧,VR从业者
双翅目的小说触及了科幻的核心特征:终极思考。以精神、智能、身份为重点关注对象,她对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提出质疑,又歌颂了人类跳出自我去理解世界的努力。在有的故事中,所有智能体的身份和命运被关联起来,成为一个分立而统一的种族。在有的故事中,世界被理解、被定义的方式,才是超越了观察者的那个主角。
——万象峰年,科幻作者,曾任果壳网科幻编辑
说实话,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的深度,让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被包裹在太空歌剧外衣下的尼采。它探讨的不是“我们能飞多高”,而是“我们为什么要飞”。这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特别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书中几位主角对于自身过往的认知,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出现了惊人的偏差,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坚信的“自我”,有多少是基于可以被篡改的、被编辑的“数据包”?作者在描写那些超大型城市群落时,那种压抑的、仿佛被水泥和光污染窒息的氛围感营造得太成功了。我能清晰地“闻到”那种合成食物的味道和机械运转的噪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寂静之地”的描写——那是一个被遗忘的、没有数据信号干扰的自然保护区,成了少数拒绝“升级”的人最后的避难所。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在描绘未来高科技奇观的同时,始终在歌颂那些最微不足道、最难以量化的东西:一个真实的日落、一次不被监控的谈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这个词汇背后的代价。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构建细腻得令人称奇。从宏大的星际政治格局到个体在技术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的是其对“人”的定义的探讨。在高度发达的赛博格技术和基因编辑面前,究竟什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书中那些关于意识上传、数字永生以及情感算法的论述,绝非空泛的科幻设定,而是对我们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读到主角为了维护一份近乎于原始的人类情感连接,而与掌控一切的AI巨头进行周旋时,那种紧张感和共鸣感是久违的。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铺陈广袤的宇宙奇观,时而聚焦于微小场景下的心理博弈,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张弛有度,绝不拖沓。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概念与极其柔软的人性议题糅合在一起,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开始审视自己手机里那些看似无害的应用程序,思考它们正在如何重塑我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边界。这是一部真正值得反复品味的科幻史诗,它提出的问题远比它给出的答案要重要得多。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情节驱动为主的科幻小说不感冒,我更偏爱那些文学性更强的作品,而这部小说恰好满足了我的胃口。它的语言就像经过了精密的打磨,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多重意义。作者的文笔极其优雅,即使是描述最残酷的星际战争或最晦涩的物理理论,也保持着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律感。其中对于不同文明接触的描写尤其精彩,它摒弃了好莱坞式的火炮对轰,转而聚焦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感知体系如何相互误解、最终达成一种脆弱的、基于概率的共存。读到中间部分,我几乎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概念,因为它对文化冲突的描写细致到令人发指——连礼仪、色彩的偏好甚至是时间的流逝感,都成了外交谈判中的筹码。这本书的结构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当你以为看清了图案时,转动一下,新的、更复杂的几何美感又出现了。它不是一本让人“放松阅读”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但回报是巨大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抱持着一种“科幻小说不都那样吗”的怀疑态度,但很快,我的看法就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如此的富有画面感和实验性。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虚拟档案”、“系统日志”甚至是“故障报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叙事迷宫。你需要像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一样,去拼凑出整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其中对于新型能源的描述,那种基于量子纠缠的物质重构方式,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读起来都感到热血沸腾,细节的严谨度可见一斑。更妙的是,作者没有将任何角色塑造成绝对的英雄或恶棍,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可告人的动机和复杂的道德灰色地带。比如那位被誉为“救世主”的科学家,其背后隐藏的伦理污点,被揭示得不动声色,却又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熵增和文明衰退的寓言,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硬糖,需要耐心,但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时间”概念的解构。书中描绘的社会已经能够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进行短距离的时间跃迁,这使得“过去”和“未来”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因果律和自由意志的哲学难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这些复杂设定的手法——他没有试图用冗长的解释来“教育”读者,而是将这些设定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日常困境中。比如,主角需要通过多次微调他过去的某一个决定,才能让当前的危机得以化解,但每一次修改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蝴蝶效应,这种对“最优解”的永恒追逐,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这本书的配乐(如果我有机会听到的话,我想象中的配乐)一定是那种宏大但又带着一丝哀伤的交响乐。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老套的科幻母题,转而关注人类文明在掌握了超越自身理解力的力量后,如何面对自身的渺小。它是一次对认知极限的挑战,也是一次对人类情感韧性的赞美诗。看完之后,我对现实世界的“线性时间”充满了感激。
评分非常棒的科幻读物,棒棒!
评分软科幻,值得一看。软科幻,值得一看。
评分软科幻,值得一看。软科幻,值得一看。
评分非常棒的科幻读物,棒棒!
评分好,很好非常好!喜欢
评分还没开始看 封绘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棒的科幻读物,棒棒!
评分非常棒的科幻读物,棒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