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围绕越战回忆的故事
一代美国人精神世界的崩塌
从那以后,他不再确信有天堂。
虽然难以相信,但在六十年代,那些事情的确发生过。——斯蒂芬·金
每个人都知道,长大以后会失去纯真,但是一定得失去希望吗?
对战争的悲悯和记忆,成就了斯蒂芬·金这部真挚感人的作品。
本书包含了斯蒂芬·金的两部中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五个部分环环相扣,依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主人公的交替叙述,共同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动荡与变迁。
生动鲜活的片段在这股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鲍比童年时期经历的背叛,皮特在“红心大战”中的觉醒,萨利在越南丛林中的梦魇……叙事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是惊悚和悬疑的铺垫,暗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后在缅因州州立大学学习英语文学,毕业后走上写作之路。自一九七三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魔女嘉莉》后,迄今已著有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和两百多部短篇小说。其所有作品均为全球畅销书,有超过百部影视作品取材自他的小说,其中著名的当属《肖申克的救赎》。
一九九九年,斯蒂芬?金遭遇严重车祸,康复后立刻投入写作。二○○三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其后又获得“世界奇幻文学奖”的“终身成就奖”和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
在斯蒂芬?金的众多作品中,以历时三十余年才完成的奇幻巨著“黑暗塔”系列(共七卷)为壮观,书里的人物与情节,散见于斯蒂芬?金的其他小说中。近年来的新作有短篇小说集《日落之后》,中篇小说集《暗夜无星》,以及长篇小说《11/22/63》《穹顶之下》《乐园》《长眠医生》等。
目前斯蒂芬?金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缅因州班戈市。他的妻子塔比莎?金也是位小说家。
一九六〇年
穿黄外套的下等人
1. 小男孩和妈妈·博比的生日·新房客·时间和陌生人
博比的父亲兰达尔·葛菲是那种二十几岁就开始掉头发、还不到四十五岁就秃头的人,只是他才三十六岁就因心脏病发而过世,逃过了全秃的命运。从事房地产中介的兰达尔是躺在别人家的厨房地板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的,当时看房子的客户还在客厅里拼命拨打早已不通的电话叫救护车。兰达尔过世时,博比才三岁,他隐约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个男人经常搔他痒、亲他的脸颊和额头,那个人应该就是他的父亲。兰达尔的墓碑上写着“悲伤永怀”,但博比的妈妈从来不曾露出悲伤的样子,至于博比自己……你怎么可能怀念一个你几乎不记得的人呢?
父亲死后八年,博比疯狂地迷上了哈维切西方车行卖的二十六英寸施文牌脚踏车。他千方百计暗示妈妈他有多喜欢那辆脚踏车,有一天看完电影走路回家的时候,他终于挑明了说(他们看的电影是《楼顶的黑暗》,博比虽然看不懂,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尤其是多萝西·麦克吉尔靠在椅子上露出长腿的那一幕)。他们经过车行时,博比不经意地提起橱窗里展示的那辆脚踏车会是很棒的十一岁生日礼物。
“你甭做梦了,”妈妈说,“我可买不起脚踏车来送你当生日礼物,你知道的,你老爸并没有留给我们一大笔财富。”
虽然兰达尔早在杜鲁门当总统的年代就已经过世,而现在艾森豪威尔的八年任期转眼也快结束了,但是每当博比想买任何可能超过一块钱的东西时,妈妈最常给他的答案仍然是:“你老爸并没有留给我们一大笔财富。”通常她口中吐出这句评语的同时,脸上还会挂着谴责的表情,仿佛博比的爸爸不是死了,而是逃跑了。
生日那天甭想有一辆脚踏车了。回家的路上,博比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件事,刚才那部奇怪的电影带给他的乐趣现在已经消失了一大半。他没有和妈妈争辩,也没有说些甜言蜜语猛灌迷汤——这样会适得其反,当莉莎·葛菲反击的时候,她可不会手软——博比只是一直魂不守舍地想着失去的脚踏车,以及很久以前就已失去的父亲。有时候,他几乎恨起父亲来了;有时候,他之所以没有对父亲怀恨在心,完全是因为他强烈感觉到妈妈正希望他这么做。母子俩现在走到联合公园,沿着公园旁边走着,再过两条街,他们就会左转弯进入步洛街,也就是他们住的那条街。这时候,博比大胆抛开平日的顾忌,问了一个关于老爸的问题。
“妈,他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留下任何东西?”一两个星期前,他刚读完一本南西系列的少年侦探小说,里面有个穷孩子继承了一笔遗产,而遗产就藏在一栋废弃豪宅的老钟后面。博比并不是真的认为老爸把一些金币或罕见的邮票藏在什么地方,但是如果他真留下什么遗物的话,或许他们可以拿去布里吉港卖掉,或许就卖给其中一家当铺。博比不太知道典当是怎么回事,不过他知道当铺长什么样子——只要看到门口挂着三颗金球的店铺就是了,他相信当铺老板一定很乐意帮他们的忙。当然,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梦想罢了,但是跟他们住同一条街的卡萝尔·葛伯那当海军的爸爸就曾经从国外寄了整套娃娃给她。如果当爸爸的真的会送东西给小孩,那么他很可能也会留下一些东西给孩子。
博比问问题的时候,正好经过联合公园旁边成排的街灯,他看到妈妈嘟起嘴巴。每当他胆敢问起死去的父亲时,妈妈总是这副表情,这动作让博比想到她的小钱袋:每当你拉一拉袋口的绳子,上面的洞口就缩小一点。
“好,我告诉你他留下什么好了。”他们弯进步洛街并开始爬坡时,莉莎说。博比这时候已经开始后悔,但是当然来不及了,一旦提起这个话题,就没办法叫她住嘴。“他留下一张寿险保单,保单早在他死前一年就已经到期了。我一点都不晓得这件事,一直到他过世以后,每个人——包括葬仪社在内,都想从我这里分一杯羹,而我根本什么都没拿到。他也留下了一大沓还没付的账单,现在我大部分都付清了,大家都很体谅我的处境,尤其是拜德曼先生,我绝不会说他们不体谅我们。”
这些尖酸乏味的牢骚,博比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但是这回莉莎说了一些新的。他们快走到公寓房子的时候,她说:“你父亲在把牌凑成中张顺子的时候,从来没有碰到过他不喜欢的牌。”
“什么是中张顺子?”
“别管它了。不过我要告诉你一件事,博比,别让我逮到你打牌赌博,我受够了赌博这档事!”
博比想要继续追问,想要多知道一点,但是继续追问的话,很容易引来长篇大论的说教。他心想,很可能是刚刚那部关于不幸婚姻的电影让她心情不佳,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可不是像他这样的小孩子有办法理解的。星期一去学校的时候,再问问好朋友萨利什么是中张顺子好了,他觉得那是一种扑克牌游戏,不过又不太确定。
“布里吉港有一些地方会吸光男人的钱,”他们快到家的时候,妈妈说,“只有蠢男人才会去那些地方,那些蠢男人把事情搞砸以后,再让女人来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博比知道接下来她会说什么,这是她最爱的部分。
作者的话
当然,缅因大学确实有一个校区位于缅因州的奥罗诺镇,我之所以晓得是因为我从1966年到1970年都在那儿上大学。不过故事中的人物纯属虚构,而且我所描述的许多校园景观也根本不存在。哈维切同样是个虚构的小镇,布里吉港则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但我笔下的布里吉港是虚构的。尽管难以置信,不过20世纪60年代并非虚构,那些事情都真的发生过。
我在时序的安排也比较随兴一点,最明显的例子,是书中电视影集《囚犯》出现的时间比它实际在美国播映的时间早了两年,但我尽量忠于60年代的精神。真的办得到吗?我不晓得,但我已经尽力了。
《盲眼威利》还有个更早的版本,于1994年刊登在《安泰伊斯》杂志上,内容和目前的版本大不相同。
感谢维瑞尔、墨尔道和葛拉罕的协助,让我鼓起勇气完成这本书。还要谢谢内人,如果不是她的话,我永远也无法完成此书。
这本小说的结构设计极其精巧,如同一个复杂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精准无误,推动着故事向一个宏大且令人震撼的高潮迈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运用,时而切换到局外人的冷静观察,时而又深入到人物最私密的内心挣扎,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其中几段关于心理描写的文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种从怀疑到确认,再到彻底崩溃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反思自己面对极端压力时的反应。更难得的是,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宏大,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聚焦于个体的情感轨迹,角色的成长与蜕变是如此真实可信,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似乎有其必然性,而非仅仅是情节服务的工具。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逻辑的坚守,使得整个故事在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下,拥有了坚实的内在骨架。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那些描述性的语言,华丽而不失力量,精准地传达出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美学风格。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细细品味某一个精彩的句子结构,或者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排比和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在描述最黑暗、最扭曲的情节时,文字本身依然保持着一种令人敬畏的美感。这种对语言的极致把控,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描写,也仿佛蕴含着深远的寓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只追求情节的爆炸性,而是更注重文字本身的质感和温度。读罢掩卷沉思,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人物的命运,更有那些被文字雕琢过的、闪烁着冷光的词句。
评分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曲折的地下探险。起初,我还担心作者会不会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但很快,我就被那些充满想象力却又逻辑自洽的设定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自洽的平行宇宙,里面的规则、历史甚至神话体系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我尤其喜欢那些零星散布在文本中的“遗失的片段”或者“晦涩的笔记”,它们如同散落的线索,引导着读者主动去拼凑真相,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信息。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投入感。每次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困惑。可以说,作者成功地将“解谜”的快感与“沉浸式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得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暗示。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对“未知”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没有试图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解释一切,而是将读者推入一个道德灰色地带,迫使我们去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和界限。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开始动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件开始变得合理。作者在处理角色的内心冲突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直面人性的幽暗与脆弱。这种不留情面的剖析,虽然带来阅读上的压力,却也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它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恐惧的镜子。合上书本时,你会感到一种释然,但同时也会带着一种被“洗礼”过的、更清醒的视角去看待现实世界,这无疑是优秀作品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电影般的画面感。我仿佛身临其境地跟随主角穿梭于光怪陆离的设定之中,那种未知的恐惧和对真相的渴望交织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对环境和氛围的细致描摹,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些阴影下的低语、空气中弥漫的腐朽气息,都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因为情节的突然反转而倒吸一口凉气,作者显然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虽然整体基调偏向于悬疑和惊悚,但其中穿插的那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微妙讽刺,又提升了作品的深度,绝非一般的通俗小说可以比拟。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和对后续故事的强烈好奇心久久不能平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下一页,或者回味刚才错过的每一个伏笔。
评分趁着活动买,实在太实惠了
评分帮朋友买的 应该还可以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趁着活动买,实在太实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