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其间发生的一切事件以及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革命的,还是保守的;真诚的,还是虚伪的,无疑都深具启示或借鉴意义。清末的人民是如何促成制度变革的?晚清政府违背改革的承诺为什么会加速灭亡?历史转折处的关键人物在思考什么?在侯宜杰先生的这部近代史随笔里,我们可以试着读懂近代历史,理解现代中国。
侯先生的读史随笔观点精到、文笔通俗。他的精到不是故意唱反调或故作惊人语,他的通俗也不仅是会讲故事,更在于把复杂的历史脉络理清楚,说明白。本书可与《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对照阅读,前者为近代史随笔,本书为古代史随笔。
侯宜杰,1938年生,江苏省沛县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一一清末立宪运动史》、 《袁世凯全传》、《袁世凯评传》、《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等。
?侯先生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工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史十分熟悉,尤其是对袁世凯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谢俊美
全书每见大陆上新发现之史料,征引详博,足见功力。
——唐德刚
作为一九三○年代出生的中国史家,对历史人物能平铺直叙地就事论事,甚少作强烈的褒贬,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玉法
目录
第一章 清末民初诸状
同文馆招生风波
杨乃武与《申报》的一段机缘
李鸿章与森有礼的一次会谈
清末贿赂公行
“大阿哥”溥儁的立与废
1900年的祸国魁首
逢迎者的嘴脸
“官屠”岑春煊
“三霖公司”斗权贵
清末天下最容易的事是做官
两次不同的庆祝
革命党人做贼
剪辫风云
透明的选举
汤氏两兄弟
如出一辙
第二章 预备立宪时代
预备立宪是怎样搞起来的
尚其亨出国考察丑闻
咨议局不愧为代议机关
中国最早的议会——资政院
晚清地方自治的尝试
温世霖请愿获罪
末代状元刘春霖
资政院的两位总裁
民政部尚书善耆
刘廷琛拍马取辱
刑法的里程碑
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
清朝何以速亡
第三章 民国后的袁世凯
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
袁世凯为何设置“国务卿”
袁世凯为什么要杀王治馨
“国民代表”推戴袁世凯当皇帝
袁世凯的信义
1915年帝制派的“国情”论
“六君子”与“二陈汤”
第四章 人民理应享有自由
《大江报》两遭封杀
封杀书报应堂堂正正
袁世凯剥夺国人言论自由
“挂羊头卖狗肉”
后记
清朝何以速亡
从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灭亡之速,实所罕见。清朝何以会速亡?不妨先看看武昌起义半个月后仍然拥护清朝的民选资政院议员对时局的感受。
10月22日,第二届资政院会议按期举行开幕典礼。至26日,湖北、湖南、陕西相继独立,成为清政府的敌对势力。27日,议员提出顺人心以弭乱本具奏案。于邦华说明提出的主旨,略谓:“今日之患,在人心已失。如粤乱甫平,川乱又起;川乱未已,鄂乱随之;以至皖、宁、荆、襄、赣、豫,皆有不安之象,此即人心已去之明证也。今日第一要义,必须收拾人心。”(《资政院记事》三,《申报》1911年11月3日)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将其一分为三,即罢亲贵内阁、宪法交资政院协赞和解除党禁。次日,易宗夔说明起草急简贤能组成完全内阁案的主旨,略谓:“非但各立宪国不使皇族任内阁,即我朝定制,亲王不假事权,亦不令其负一切政治上责任,以伤皇室之尊严。故必须另简贤能组成完全责任内阁,以维持今日之危局,团结将散之人心。”孟昭常说明起草人民协赞宪法案的主旨,略谓:“宪法使人民协赞,此系原则,无容赘述。惟启[起]草之意,多借时事以立言,即今日人心之所以不稳者,以由于国家对于宪政不能实行,故人民大不满意。若一使人民协赞,即明示人民以真正立宪,而人民自心悦诚服矣。”牟琳谓此二案“实收拾人心之要著,议长须与政府直接陈明此义,必须允许。”(《资政院四次会议纪》,《申报》1911年11月6日)在他们看来,南方几省独立,清朝陷于土崩瓦解之势,原因就在于 “人心已失”;而丧失人心的原因又在于“国家对于宪政不能实行”,成立皇族内阁。此论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
至10月底,山西、云南、江西亦宣布独立。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惊呼:“现所患者,不在革党之搆兵,实在人心之思变,故风声所至,响应如此之速。”(《大公报》1911年11月4日)摄政王载沣心知大错已铸,极其悔恨,为救燃眉之急,30日一连颁下四道上谕,其一为罪己诏,其中说:“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章,路事朦于佥壬,则动违舆论”,驯至“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沸腾,人心动摇”,“此皆朕一人之咎也”。“兹特布告天下,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以前旧制旧法有不合于宪法者,悉皆罢除。”(《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96-97页,中华书局,1979年)另一道上谕是“组织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以符宪政而立国本”。(同上,第598页)可见他们对时局的认识也与资政院议员相同。11月3日,载沣又公布了资政院上奏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根据这个信条,皇帝已无任何实权,一切权力全归国会,实为英国式的议会政治、虚君共和。但为时已晚,人心失而不可复得。
评论二 《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的“瘾”。侯宜杰先生的文笔,像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醇厚难以入口,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甘甜与韵味。他并非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侧面切入,抽丝剥茧,揭示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与逻辑。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又或者是一处精妙的机关。他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常常跳出善恶二元对立的窠臼,展现出一种更为成熟和悲悯的视角。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被裹挟、被塑造,又是如何努力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书中的许多观点,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震撼,甚至产生些许不适,但正是这种挑战固有认知、引人深思的特质,才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寻真相的崎岖之路。
评分评论五 《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给我的感觉,如同在阅读一位老朋友的内心独白,真诚而富有力量。侯宜杰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他并非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思考感悟融入其中,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陈迹,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下。他对于一些“转型”时期的审视,更是入木三分,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叙事背后,个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无奈。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能够超越简单的标签化,去挖掘他们之所以如此行事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长者进行一场促膝长谈,受益匪浅。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寻,去理解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历史真相。
评分评论一 读侯宜杰先生的《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与其说是在品读历史,不如说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洞察世事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名“夭折的转型”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宿命感,仿佛预示着那些宏伟叙事背后,隐藏着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断裂与失落。侯先生的文章,不像教科书那样梳理脉络,也不像学术论文那样引经据典,而是如同晚风拂过,留下阵阵回响,触动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挣扎、妥协与坚持,在字里行间流淌,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局限。读这样的书,需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沉思考和对历史的敬畏。侯先生的语言,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往事,重新鲜活起来,引发读者对于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
评分评论四 《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的书。侯宜杰先生的文笔,不似时下许多浮躁的文章那样追求猎奇或煽情,而是沉静有力,字字珠玑。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常常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背景。读他的文章,不像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虽然未必是主流的定论,却往往能够引发我对于历史的重新审视,让我不再满足于被告知“是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书中的某些篇章,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看到了历史巨轮滚滚碾过的痕迹,也听到了那些被淹没的个体微弱的呼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也让我对“转型”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评论三 翻开《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而又熟悉的时光之门。侯宜杰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激荡人心的瞬间。他并非那种照本宣科的史家,而是更像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智者,用一种极其个人化、充满感染力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细腻描摹,那些隐藏在历史大事件背后的个体命运,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从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而是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超越时代的普遍规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默默地思考,那些历史的选择,是否在冥冥之中,已经为我们今天的处境埋下了伏笔?这本书并非易读之物,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与思考,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会让你对历史产生一种全新的认知,并对人类的命运多一份敬畏与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