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经学与诗学(全3册)

魏晋经学与诗学(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运好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
  • 经学
  • 诗学
  • 文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哲学
  • 文本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6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0
字数:1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08BZW032)的最终成果的修订稿。 本书以历史—文化为视角,采用以经学为主体、以深受经学影响的玄释为辅翼的“一体两翼”式学术格局,以“问题”为点、以“概论”为线的研究方法,试图全面揭示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内容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魏晋经学研究。以魏晋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为着眼点,详尽地钩沉、辨析淹没于史籍中的经学学者、著作以及散佚的经学文献,分析其学术渊源、理论形态、注经体例、经学意义,揭示魏晋经学由崛起到繁荣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动因,试图还原魏晋经学发展的历史真相,推倒泛滥于学界的皮锡瑞“中衰”论,在经学史上给魏晋经学一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位。第二,魏晋诗学研究。以魏晋诗学的理论形态及其文化生成为着眼点,从经学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的三个层面上,试图对魏晋诗学的重要理论及其范畴作出合乎历史语境的阐释,揭示魏晋诗学历时与共时之间、生成与文化之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第三,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以魏晋经学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为逻辑基点,研究经学与诗学之间的学理联系。试图揭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经学化儒学对士人价值取向、人生践履的影响,作为文化形态的经学化儒学对玄学、佛学的影响、渗透与吸纳的理论联系,深入考察魏晋时期儒玄释的理论形态、发展演变、渗透互动及其与诗学之间生生成艺的逻辑关系,最后总论经学与诗性思维、审美范式及话语方式的影响,试图构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

本书创新点有四:首先,“上编”通过翔实材料、细密考证、统计分析、纵横比较的方法,彻底推翻泛滥于学界百余年的皮锡瑞“中衰”论。第二,“中编”不仅传统诗学如陆机、陆云、郭象、葛洪等研究注重推陈出新,而且钩沉魏晋诗学文献,匡正了现有美学史或批评史关于佛教美学范畴如言外之意、象外之谈、韵外之致以及意境说等以流为源的谬误。第三,“下编”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奠基于传统经学。因此,中国诗学研究,既必须立足于诗学自身的体系研究,又必须回归于‘经学诗学’的生成研究。”建构了一个“一体两翼”式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大量专题研究乃填补了学术空白,如“上编”的三国两晋经学著作钩沉考索、两晋北方经学研究,以及王基、孙毓《诗经》学研究;“中编”的王弼《周易注》、杜预《左传集解》、张湛《列子注》、支遁“理中之谈”、慧远“神趣”,以及僧肇“象外之谈”、姚嵩“言外之意”说的美学意义研究;“下编”魏晋经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魏晋学术之变迁,以及经学与诗性思维、审美范式、话语方式的研究,都是学界迄今为止尚未涉及的理论命题。 尤其是本书“下编”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学术创新意义,而且如果揆以更为宏观的历史脉络,对于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必将有更为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刘运好,男,1955年12月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师从著名文史专家郁贤皓先生。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二级),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先秦至南北朝文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资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300余万字。近十余年来,尤其注重魏晋哲学与诗学关系研究,出版有《魏晋哲学与诗学》《先唐文史考论》等专著,并发表经学和诗学类专题论文60余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目录


弁言
上编 魏晋经学论
概论魏晋经学的整体考索
一、引言:魏晋经学并未“中衰”
二、复兴·繁荣:魏晋经学之发展
三、多元·多样:魏晋经学之特点
四、官学·私学:魏晋经学之传授
五、古文·今文:魏晋经学之渊源
六、国家政治:魏晋经学发展之内在动因
七、社会传播:魏晋经学发展之外在动因
八、结语:魏晋经学“中衰”说的终结
第一章 延续崛起:三国经学考论
一、崛起·新变:曹魏经学考论
二、南风初开:东吴经学考论
三、汉学遗响:蜀汉经学考论
四、开宗立派:王肃经学考论
第二章 拓展鼎盛:两晋经学考论
一、深化·拓展:西晋经学考论
二、繁荣·鼎盛:东晋经学考论
三、南学·北学:两晋北方经学论
第三章 专题研究(上):魏晋经学著作论
一、扬弃与超越:论王弼《周易》学
二、博取与抉择:论何晏《论语集解》——兼论王弼《论语释疑》
三、通与变:论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四、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春秋毂梁传集解》
第四章 专题研究(下):魏晋《诗经》学论
一、依郑驳王:王基《毛诗驳》考论
二、评骘异同:孙毓《毛诗异同评》考论
三、训释名物:陆机《毛诗疏》考论
附录
魏晋经学著作一览表

中编 魏晋诗学论
概论魏晋诗学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一、引言:“一体两翼”的理论建构
二、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
三、建安:儒家诗学的回音
四、正始:玄学诗学的勃兴
五、西晋:儒玄并存的格局
六、东晋:玄释圆融的蕲向
第一章 哲理诗性:经学诗学思想论
一、哲理与诗性:论王弼《周易注》的诗学意义
二、有限与无限:论王弼“得意忘象”的玄学转换
三、文本与接受:论杜预《左传》学的诗学意义
第二章 本同末异:儒家诗学思想论
一、儒家诗学之回音:曹丕“本同”论
二、由儒入玄之过渡:阮籍《乐论》论
三、佛教语境之渗透:“缘情绮靡”论——陆机诗学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
四、“英异宏逸”:《抱朴子》文学功能论
五、“英异宏逸”:《抱朴子》文章美学论
第三章 越名任心:玄学诗学思想论
一、“声无哀乐”:嵇康音乐思想论
二、本体“自然”:陆云诗学思想论
三、“迹”与“所以迹”:郭象本体哲学论
四、“迹”与“所以迹”:郭象本体诗学论
五、“至虚为宗”:《列子注》美学意义论
第四章 象外之趣:佛教诗学思想论
一、论支遁“理中之谈”及其诗学意义
二、论慧远之“神趣”说
三、论僧肇“象外之谈”及其美学意义
四、论“文外之旨”从佛学到诗学的意义转换
第五章 史籍钩沉:《华阳国志》诗学意义论
一、歌谣诗歌的地域性特征
二、以史证诗的阐释学范式
三、四言史述的咏史诗类型
四、五言诗歌的文体学意义

下编 魏晋经学与诗学关系论
概论经学与魏晋诗学关系之复杂性
一、引言:“经学化诗学”的民族特点
二、经学与魏晋诗学关系生成论
三、经学与魏晋诗学关系本原论
四、经学与魏晋诗学关系嬗变论
第一章 理论过渡:经学影响诗学之途径
一、论魏晋经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
二、论魏晋经学之学、术变迁
三、意识形态、学术变迁与士风之嬗变
第二章 生生互证:经学与玄释关系论
一、共生·同源: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二、碰撞·融合:经学与佛学的关系
三、依附·圆融: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第三章 生生之思:经学与诗学思想论
一、六经皆文:经学与诗学的关系
二、性情自然:玄学与诗学的关系
三、言意之辨:玄学与诗学的关系
四、般若性空:佛学与诗学的关系
第四章 生生之源:经学与诗学实践论
一、论经学与魏晋文学复古之风
二、论玄学与魏晋诗风之嬗变
三、论佛教与东晋诗风之新变
第五章 生生成艺:经学与诗性智慧论
一、论经学与诗性思维的关系
二、论经学与诗学审美范式的关系
三、论经学与诗学话语方式的关系
结语 亟待深入的研究视阈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风雅颂: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与精神》 一、 序章:千年诗魂的低语 自《诗经》以降,中国古代诗歌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思想与审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千年,至今仍激荡着我们的心灵。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生命体验的凝练,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风雅颂: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与精神》一书,旨在梳理这条诗歌长河的脉络,探寻其源头活水,理解其奔涌形态,感悟其内在精神,从而揭示中国古代诗歌何以如此辉煌,又何以在不同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并非对某一时期的某一方面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诗歌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展现其与社会、哲学、美学思潮的互动,探究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与精神内核。 二、 卷一:草创之音,初露锋芒:《诗经》及其奠基性意义 中国诗歌的源头,无可争议地指向了《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它们以“风”、“雅”、“颂”三个部分分类,涵盖了劳动、战争、祭祀、婚姻、政治、民俗等方方面面,朴素而真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景。 本书将首先深入剖析《诗经》的艺术成就。我们将探究其“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如何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与抒情的基础。从《关雎》的纯真爱恋,到《硕鼠》的民生疾苦,再到《鹿鸣》的宴饮之乐,《诗经》以其直白、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传递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将重点考察“风”的地域性与民俗性,理解其作为民间歌谣的生命力;分析“雅”的庙堂叙事与政治抒情,揭示其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解读“颂”的祭祀仪式与宗法精神,体会其在维系文化认同上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诗经》所蕴含的“诗言志”精神。《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强调诗歌应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志向。《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无论是对君王的讽刺,还是对战争的哀叹,都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精神。《诗经》的这种“言志”传统,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榜样,也塑造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本书将追溯“诗言志”的起源,分析其在《诗经》中的具体表现,并预示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 三、 卷二:楚辞新声,浪漫飞扬:屈原与南方诗歌的独特风采 与北方的《诗经》形成鲜明对比,南方的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和奇特的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将详细解读屈原的创作。我们将深入分析《离骚》的结构、意象与象征意义,理解屈原在理想破灭后,以诗歌为载体,进行的孤独而悲壮的灵魂呐喊。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离骚》所展现的爱国情怀、政治理想与个人遭际的交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将考察《九歌》中神话色彩与宗教祭祀的融合,分析其对民间歌舞的借鉴,以及所营造的神秘而绚烂的艺术氛围。 除了屈原,本书还将触及其他楚辞作家,如宋玉,分析其在继承屈原风格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创新,如“铺陈”手法的运用,以及对男女情感的细腻描绘。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更会考察楚辞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及其与楚地巫文化、神话传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楚辞的研究,我们将看到中国诗歌在地理环境、文化土壤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地域性与多元性,以及浪漫主义精神的早期勃兴。 四、 卷三:汉乐府与文人诗的崛起:从民间到宫廷,从直白到雕琢 汉代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汉乐府的兴盛,将民间歌谣的生命力引入了文学殿堂,而以五言诗为代表的文人诗的成熟,则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走向了精细化与自觉化。 本书将首先聚焦汉乐府。我们将分析乐府诗的题材广泛,从反映社会矛盾、揭示民生疾苦的《孔雀东南飞》,到描写边塞风光、抒发征夫思乡的《敕勒歌》,乐府诗以其纪实性与抒情性,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窗口。我们将探讨乐府诗的语言特色,即通俗易懂、贴近口语,以及其在形式上的创新,如篇幅的增长和叙事性的加强。通过对乐府诗的分析,我们将看到民间诗歌如何影响文坛,以及其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随后,本书将转向汉代文人诗的崛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标志着文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诗歌虽然题材多为感叹人生、抒发离愁别绪,但其语言更加精炼,意境更加深远,艺术技巧也更为成熟。我们将分析五言诗的格律之初显,以及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含蓄与委婉。本书将探讨文人诗的“比兴”手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在营造诗歌意境方面的作用。我们将看到,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汉乐府的写实,中国诗歌在汉代完成了向更加内敛、更加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的过渡。 五、 卷四:魏晋风流: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时代之声 魏晋时期,在社会动荡与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流”气质。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勃兴,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两大重要面向。 本书将深入探讨玄言诗。在“建安风骨”逐渐消退后,文人将目光转向了哲学思辨,尤其是老庄思想的流行,使得诗歌的主题从现实生活转向了对宇宙人生、精神自由的思考。我们将分析玄言诗的语言特点,即晦涩、空灵、多用典故,以及其在表达形而上思考上的局限性。我们将考察如郭象、孙绰等人的诗歌,分析他们如何试图用诗歌来阐述复杂的哲学观念。虽然玄言诗在艺术性上可能不如其他时期的诗歌那样直观动人,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对精神解脱的渴望。 与玄言诗的内向思考相对,山水诗的兴起则展现了魏晋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回归与热爱。陶渊明是山水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本书将重点分析陶渊明的诗歌,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探讨其“质性”的美学追求,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融入哲学思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此外,本书还将考察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分析他们对山水景物的细致描摹,以及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早期写实主义倾向。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对自然美的自觉发现与艺术化表达,为后世山水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六、 卷五:建安风骨与文学批评的勃兴:诗歌自觉时代的到来 魏晋时期,不仅诗歌创作本身呈现出新的面貌,文学批评也开始走向成熟,尤其是对“建安风骨”的推崇,预示着诗歌自觉时代的到来。 本书将详细研究“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年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徐干、曹叡、陈琳、王粲、应玚、刘桢、 Rǔ)为代表的作家所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刚健、朴质、慷慨激昂的风格。我们将分析建安诗歌的时代背景,即国家分裂、战乱频仍,这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力量的歌颂。我们将重点剖析曹植的诗歌,如《七步诗》、《白马篇》,分析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充沛的情感力量。我们将探讨“建安风骨”何以成为后世文人所景仰的典范,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诗歌的精神走向。 同时,本书将关注魏晋时期文学批评的勃兴。以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批评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走向了系统化、理论化。我们将梳理这些批评著作的 주요 观点,分析他们如何界定文学的本质、探讨创作的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得失。特别是《文心雕龙》的出现,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些文学批评如何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规律与审美追求。 七、 结语:诗歌精神的永恒回响 《风雅颂: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与精神》一书,通过对《诗经》的源头追溯,楚辞的浪漫飞扬,汉乐府与文人诗的崛起,以及魏晋时期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时代风貌的梳理,力图勾勒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诗歌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是“言志”的担当,是对家国情怀的抒发;是“诗言情”的真挚,是对生命体验的坦诚;是“兼济天下”的理想,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独善其身”的追求,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从《诗经》的质朴民风,到楚辞的瑰丽想象,再到魏晋士人的哲学思辨与自然回归,中国古代诗歌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其丰富的艺术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世界。 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解读与系统的梳理,让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价值。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其精神的永恒回响,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去感受生活,去体悟人生,去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魏晋经学与诗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拥有了一双能看透历史迷雾的眼睛。他没有回避魏晋时期学问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而将那些看似割裂的经学与诗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阐述经学时,作者对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他们之间激烈的辩驳,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他对“清谈”文化的剖析,它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传承。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引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名士们是如何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通过对经典的阐发,构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以此来应对现实的困境。而当话题转向诗学,我被那些关于“感遇”、“羁旅”主题的分析深深打动。作者对诗歌语言的解读,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挖掘,都极具匠心。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理解了这些诗歌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情绪和个人际遇。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文学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那些古代诗人心灵深处的闪光点。

评分

这套《魏晋经学与诗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时而奔放如潮,仿佛带领我穿梭于魏晋的学术殿堂和文人雅集之间。在经学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格义”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格义”视为一种牵强的附会,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解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他对《周易》、《尚书》等经典在魏晋时期的不同解读,也让我看到了经学研究的活力和多样性。而在诗学方面,作者对曹操、曹植父子的评价,我更是反复品读。他不仅仅是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更是深入分析了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失意,以及这种复杂情感如何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作者独特的见解,让我常常在掩卷之后,陷入沉思,回味无穷。

评分

这套《魏晋经学与诗学》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魏晋时期那个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家园的独特时代。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没有拘泥于对某个学派或某个经典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士人对儒家经典的“重构”过程,以及这些重构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走向。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名教”与“玄学”之间关系的分析,他指出这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在诗学领域,作者更是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他对“七月诗派”的独到评价,对“陶渊明诗学”的深入剖析,都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分析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更挖掘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让我对那些看似平淡的诗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丰富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魏晋经学与诗学》之前,我对魏晋时期的经学并非十分了解,总觉得那是一片枯燥的学术领域。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原本遥远的经学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他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对于士人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玄学相结合的论述,都写得十分清晰透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礼”与“乐”在魏晋时期新解读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是如何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核的。而当书页转向诗学,那更是让我如鱼得水。作者对建安文学的评价,对“建安风骨”的解读,以及对魏晋时期诗歌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都堪称经典。他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人情感的揣摩,都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那些千古绝唱的回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学与诗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们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魏晋时期辉煌的文化图景。

评分

这是一套让我爱不释手的经典之作!我一直对魏晋时期那个充满创造力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情有独钟,而《魏晋经学与诗学》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那扇通往那个时代的智慧之门。从第一册开始,我就被作者严谨而又流畅的叙述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将那些晦涩的经学概念,通过生动的解读,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玄学的兴起,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不再仅仅停留在“虚无”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复杂互动。读到后来,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名士们在谈笑风生间,如何将老庄的思想融入到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中,这种融汇贯通的智慧,至今仍让人拍案叫绝。而当视角转向诗学,作者更是展现了高超的文学分析功力。他分析了建安风骨的余韵,以及正始文学的崛起,那些关于“咏史”、“山水”的讨论,让我对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的诗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对语言节奏的把握,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清谈雅集之中,与古人一同感受风花雪月,一同咀嚼人生况味。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