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的一座高峰!中西詩歌兩種傳統交織影響下誕生的傑作!被魯迅譽為“中國*傑齣的抒情詩人”。
《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由馮至之女馮姚平女士編選,選入詩人每個創作階段類型體裁各異、代錶性的作品,如《蛇》《北遊》《十四行二十七首》,以期為讀者呈現馮至詩歌的整體印象,一道走過“又甜又苦的詩的旅程”。
馮至 (1905-1993)
著名詩人、翻譯傢、學者。原名馮承植,字君培,河北涿縣人。早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參與組織沉鍾社,創作大量詩文,曆任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及北京大學教授等職務。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十四行集》等。曾當選瑞典皇傢文學曆史人物研究院外籍院士,並獲歌德奬章。
馮至是中國*為傑齣的抒情詩人——魯迅
其敘事詩堪稱中國獨步——硃自清
我喜歡馮至的十四行詩。真的朦朧,朦朧得要命——馬悅然
Ⅰ 昨日之歌
綠衣人
不能容忍瞭
暮雨
新的故鄉
小船
狂風中
彆友
瞽者的暗示
春的歌
我是一條小河
懷友人Y.H.
在郊原
“晚報”
——贈賣報童子
蛇
風夜
吹簫人的故事
帷幔
蠶馬
寺門之前
Ⅱ 北遊及其他
無花果
雪中
什麼能夠使你歡喜
橋
飢獸
北遊
思量
夜半
月下歡歌
暮春的花園
南方的夜
Ⅲ 十四行集
十四行二十七首
等待
歌
給鞦心(四首)
歧路
我們的時代
招魂
Ⅳ 西郊集
我們的西郊
登大雁塔
西安贈徐遲
韓波砍柴
杜甫
玉門老君廟
人皮鼓
Ⅴ 立斜陽集
新絕句十首
獨白與對話
雜詩四首
Ⅵ 文壇邊緣隨筆
我同情憂天的杞人
蛇年即興
——在一次迎春茶話會上的發言
讀《距離的組織》
——贈之琳
自傳
夢
重讀《女神》
Ⅶ 集外
初春暮雨(返京後)
愁雲
雨夜
無眠的夜半
贛中絕句四首
那時
——一個中年人述說“五四”以後的那幾年
雜詩九首
但丁與曹雪芹
讀葉文福《偉大的自殺》
Ⅷ 附錄
《北遊及其他》序(1929)
《十四行集》序(1948)
《十年詩抄》前言(1959)
《立斜陽集》引言(1988)
編後記
馮至詩歌創作的曆程
導讀
前輩
在文學上,一位前輩是否有意義,取決於這位前輩是否曾對後輩産生過影響。但如果僅僅是一位過去式的前輩,後輩也就有可能反過來唾棄他、忘記他、不願提起他,就像一個人可能會唾棄、忘記、不願提起自己的過去。從現在的角度看,這位前輩對後輩實際上也就失去瞭意義,即使仍殘存一種迴顧式的意義,也不重要。
重要的前輩,是綿延式的,他過去影響、現在影響並可預期將來仍會影響其後輩,甚至潛移默化地成為後輩的楷模。這也是衡量一位作傢是否重要的標準。反過來說,他必須能夠樹立他作為前輩的榜樣,這就需要他具備幾個條件:他有曆久常新的語言魅力;他在文學領域或體裁上錶現齣多樣性;他不斷成熟和不斷變化;他有深刻的思想性;他把後輩引嚮其他重要作傢和更廣闊的脈絡。
在我看來,至少對我而言,馮至就是這樣一位重要的前輩。與我很多先受西方現代詩影響的同代人不同,我的文學淵源,始於新文學:一個青春期的少年,七十年代末移居香港,開始閱讀大量翻印得非常粗糙的新文學作品,尤其是新詩。二十多年過去瞭,眾多前輩對我的影響或在我的印象中,已逐漸淡齣,隻有若乾仍維持著,例如穆旦和卞之琳。但馮至沒有淡齣,也不是維持,而是日益凸顯,因為他日益揭示他作為一位楷模性的作傢的意義。前輩們淡齣我的視野,是因為眾多外國詩人和作傢進入我的視野,而馮至還在吸引我。馮至給我的成長輸送的養分,就像他本人的發展一樣,是漸進的。一步一步地展開,一步一步地拓寬,一步一步地深化。最初吸引我的,是他的早期抒情詩,也即魯迅所推薦的“中國最為傑齣的抒情詩人”時期的馮至。最使我愛不釋手的,是那些篇幅頗長但讀起來不僅不纍而且讀後還覺得太短的敘事詩《吹簫人的故事》《帷幔》和《蠶馬》,當然還有抒情小詩《蛇》:
我的寂寞是一條蛇,
靜靜地沒有言語。
你萬一夢到它時,
韆萬啊,不要悚懼!
它是我忠誠的侶伴,
心裏害著熱烈的鄉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頭上的、濃鬱的烏絲。
它月影一般輕輕地
從你那兒輕輕走過;
它把你的夢境銜來瞭,
像一隻緋紅的花朵。
我必須承認,在接觸《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之前,我對馮至先生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的隻言片語,以及文學史上的幾個固定標簽。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這本詩集之中後,我纔發現,我過去的認識是多麼的淺薄。他的詩,遠比我所想象的要豐富和多元,它蘊含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一種對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我嘗試去理解,那些詩句背後隱藏的,是怎樣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個人經曆,又是怎樣的哲學思考。我仿佛看到,他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用詩歌作為自己的武器,或者說,作為自己的慰藉。他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記錄著人心的浮沉,也記錄著自己內心的掙紮與堅守。他的詩,是一種曆史的見證,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首首獨立的詩歌,我是在閱讀一個時代的縮影,我是在閱讀一個靈魂的軌跡。這種宏大的視角,與個體情感的細膩交織在一起,使得這本詩集,具有瞭無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讀到《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的封麵,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馮至這個名字,對於我這樣一個在文學的海洋裏不慎漂泊多年的“拾荒者”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我知道他曾是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他的名字總與“沉鬱”、“抒情”這些詞匯聯係在一起;陌生,則是因為我似乎從未真正走進過他的詩歌世界,隻是遠遠地觀望,留下些許模糊的印象。這次,我終於有機會,將那扇通往他心靈深處的大門輕輕推開。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遐思的韻味。“悲歡”,是人類情感光譜中最濃墨重彩的兩極,也是人生最真實的底色。而“形體”,則賦予瞭這些抽象的情感以具象化的可能。我忍不住猜想,馮至先生的詩歌,是否就是用文字的血肉,勾勒齣瞭這些悲歡離閤的生動姿態?他是否能將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那些難以言說的愁緒,那些刻骨銘心的喜悅,凝固成可觸可感的詩句?我期待著,在這本詩集中,能看到那些在時間長河中被衝刷得模糊不清的悲喜,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它們或許會以露珠的晶瑩,以落葉的低語,以星辰的閃爍,抑或是以海浪的澎湃,呈現在我眼前。我想象著,那些詩句,一定像雕塑傢手中的刻刀,精心地雕琢著人生的百態,讓讀者的心靈也能隨之起伏,一同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共鳴。
評分《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感。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能夠找到一處能夠讓心靈得以棲息的角落,實屬不易。而馮至先生的詩,恰恰扮演瞭這個角色。他的文字,沒有過度的華麗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渲染,卻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能夠將浮躁的心緒撫平,讓靈魂重新找迴安寜。 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而易被忽略的瞬間,在他那裏,卻能散發齣耀眼的光芒。或許是一縷陽光斜照在窗欞上,或許是雨滴落在瓦片上的聲音,這些平凡的景緻,在他的詩歌裏,被賦予瞭生命,充滿瞭詩意。它們像是被時間打磨過的寶石,閃爍著溫潤的光澤。閱讀這些詩句,我仿佛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感受到生命的緩慢而堅韌的律動。這種對生命細微之處的體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懂得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也讓我從內心裏,生齣一種平和的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評分在我翻閱《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腳步,陷入沉思。這不僅僅是因為詩句本身的美麗,更是因為它們所傳遞齣的一種穿透性的思考。馮至先生的詩,並非僅僅在描繪眼前所見,更是在探索隱藏在事物錶麵之下的精神內核。他仿佛是一位哲人,用詩意的語言,解構著人生的無常,剖析著情感的復雜,以及個體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與偉大。 我驚嘆於他對於意象的運用,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在他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邃的象徵意義。一朵花的凋零,可能勾勒齣生命的脆弱;一次風的吹拂,可能預示著命運的變遷。他不會直白地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讓你在細細品味之後,自己去領悟其中的奧妙。這種引導性的錶達,讓我覺得,閱讀他的詩,就像是在解開一個精巧的謎題,每一個綫索都指嚮更深層的含義,每一次的頓悟,都帶來無與倫比的滿足感。這種智性的愉悅,與情感上的共鳴交織在一起,使得這本詩集,成為瞭一次深刻的靈魂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悲歡的形體:馮至詩集》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體驗。翻開書頁,仿佛置身於一個靜謐而深邃的庭院,微風拂過,帶來的是一種淡雅的芬芳,那是馮至先生詩歌的氣息。我不是在閱讀,我是在感受。他的詩句,不像某些炫目的煙火,瞬間燃盡,隻留下一片虛無;它們更像是沉澱在土壤中的甘泉,緩緩滲透,滋養著乾渴的心靈。 我試圖去理解,那些被稱作“悲歡”的情感,是如何在他筆下被賦予瞭生命。是那些細膩入微的觀察?是那些綿長悠遠的聯想?還是那種獨屬於他自己的,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我仿佛看到,他站在人生的渡口,目送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他們的歡笑,他們的淚水,都在他眼中化作瞭永恒的詩篇。我聽見,他獨自一人,在寂靜的夜裏,與自己的靈魂對話,那些內心的低語,那些靈魂的拷問,最終化成瞭字字珠璣。這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喧嘩,不張揚,卻能輕易地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在不經意間,流下眼淚,或者,露齣會心的微笑。
評分京東正版熱賣暢銷好評最多
評分書很好很精緻,值得收藏一看
評分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擁有
評分滿意!
評分發的輸入法剛迴傢那你就看哦哦哢哢哢
評分京東618活動滿100-50,配上優惠券
評分內容非常的好,值得購買。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令人喜愛。。。。
評分精選瞭馮至的詩集成一捲,比買全集好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