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

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峰珍 著
图书标签:
  • 内家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功法
  • 技击
  • 武学
  • 中国武术
  • 拳术
  • 内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52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7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家拳武术是一种由肢体动作、呼吸吐纳与意念引导,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累积而成就的一种自身拥有的内劲力与防卫技巧.

内家拳武术不尚于拙力的运使,也不借外物、器械或外敷药洗,内服伤药或运动散之类,而是以松柔平和的练气方式,令气敛入筋骨,成就内劲,达到健康之目的与技击之效果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主要围绕《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论述。其中主要对何为内家武术、为何要沉肩坠肘、气与劲的实战运用等155个内家拳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目录

第88章 形意的奥妙尽在五形中
第89章 内家拳万法出于三体式
第90章 阻力与内劲之关系
第91章 内劲的威力
第92章 习武应有的礼节
第93章 从师不宜貌取
第94章 形意拳“八字诀”解析
第95章 练拳如登山
第96章 武术与街头实战
第97章 蜈蚣草之根
第98章 后发先到
第99章 道场
第100章 门外学功夫
第101章 气沉的感觉
第102章 折迭
第103章 学力而有为
第104章 “引”与“合”
第105章 快何能焉

第106章 太极拳的内涵
一、桩功
二、手的拥劲
三、气劲的聚集与储藏

第107章 文人式的太极
第108章 太极拳要不要练气
第109章 内三合与外三合
第110章 练拳与毅力
第111章 借力
第112章 打桩
第113章 论“见招拆招”
第114章 新武术与传统武术
第115章 “斯技旁门”
第116章 练拳与呼吸
第117章 太极拳没有秘传
第118章 为师莫误人子弟
第119章 师傅留一手
第120章 改拳
第121章 进退须有转换
第122章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第123章 落胯
第124章 撞墙功与发劲
第125章 腰胯带动四肢
第126章 双重之病未悟耳
第127章 拳之规格与风格
第128章 懂劲
第129章 接劲与粘黏
第130章 专气致柔与顽松
第131章 意在精神不在气
第132章 太极之腰

第133章 教拳应以功体为主轴
一、要“力由地起”
二、各个关节的折迭贯串
三、手要有拥劲
四、丹田之气的灵活运用

第134章 呼吸与练气

第135章 太极拳与膝关节保护
一、拳架部分
二、推手部分

第136章 为什么不会发劲
第137章 二争力
第138章 肉架子
第139章 武术的迷思与智慧
第140章 在桩功中打拳
第141章 拳经、拳论之重要性
第142章 崇师与情执
第143章 一门深入
第144章 太极拳以慢练为宜

第145章 势
一、身势
二、形势
三、招势
四、力势
五、气势

第146章 奇正相生

第147章 形意劈拳
一、拔
二、躜
三、劈

第148章 真人之息以踵
第149章 三盘落地
第150章 功夫不能冷冻
第151章 气要入桩,桩要入地
第152章 割草悟拳理
第153章 顶抗与接劲
第154章 颈喉运气与丹田关系
第155章 老实练拳
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 目录 上篇:拳法精义与实战应用 第一章:内家拳的“体用”观 1.1 动静之辩:静中生动,动随静而至 1.1.1 意念与形体:形随意动,意到则力至 1.1.2 蓄势与发力:蓄而不发,发而不可挡 1.1.3 虚实结合:形虚而实,实处更显虚 1.2 刚柔并济:刚不为强,柔不为弱 1.2.1 刚劲的内涵:曲折有致,节节贯通 1.2.2 柔劲的奥妙:缠绕粘随,化解来力 1.2.3 刚柔转换的艺术:疾风骤雨,或如春风拂柳 1.3 攻防一体: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1.3.1 防御的哲学:不拒不抗,借力打力 1.3.2 进攻的策略:随形而进,伺机而动 1.3.3 攻防转换的节奏:瞬息万变,机不可失 第二章:内家拳的核心技法剖析 2.1 劲力运行与层次 2.1.1 丹田为根:气沉丹田,劲发丹田 2.1.2 周身一家:四肢百骸,一体相连 2.1.3 劲力层次:明劲、暗劲、化劲的递进 2.2 桩功与练法 2.2.1 桩功的基石作用:稳固根基,强化内劲 2.2.2 桩功的进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 2.2.3 常用桩法介绍与练习要领(如:马步、弓步、虚步、独立桩等) 2.3 身法与步法 2.3.1 身法的灵活性:闪、转、腾、挪,躲避攻击 2.3.2 步法的稳定性:进、退、顾、盼、定,稳固重心 2.3.3 身法与步法的协调配合:如影随形,神出鬼没 2.4 手法与腿法 2.4.1 手法精微:以小博大,以巧胜力 2.4.2 腿法迅捷:腿脚轻灵,步走如飞 2.4.3 手法与腿法的组合运用:攻防兼备,变化多端 第三章:内家拳的实战原则与战术 3.1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3.1.1 理解对方来力:感知、化解、顺势 3.1.2 借力时机与力度:精准把握,事半功倍 3.2 粘黏连随:不丢不顶,随其动而动 3.2.1 粘的要义:粘住对方,掌握主动 3.2.2 黏的妙处:如影随形,封锁空间 3.2.3 连的功夫:连续进攻,不给喘息之机 3.2.4 随的真谛:因势利导,变化无穷 3.3 虚实转换与诱敌深入 3.3.1 虚招的迷惑性:制造假象,吸引对方 3.3.2 实招的攻击性:一击致命,确立优势 3.3.3 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蛇出洞,后发制人 3.4 战略与战术的运用 3.4.1 整体战略:知己知彼,谋定而后动 3.4.2 局部战术:临场应变,随机应变 3.4.3 心理素质在实战中的作用:冷静、果断、自信 下篇:内家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四章:内家拳的养生价值 4.1 动中求静:调和气血,安神定志 4.1.1 呼吸吐纳与内家拳:深长细匀,气沉丹田 4.1.2 意念引导与身心统一:意守丹田, Tranquility of Mind 4.2 经络疏通与脏腑调理 4.2.1 气血运行与经络关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4.2.2 内家拳练习对脏腑的益处:强健脾胃,活络肝肾 4.3 筋骨强健与关节灵活 4.3.1 筋骨的锻炼:弹抖、拧转、屈伸的综合作用 4.3.2 关节的保护与强化:温和的拉伸与承重 4.4 提高免疫力与延缓衰老 4.4.1 免疫力的科学解释:身体抵抗力的增强 4.4.2 内家拳对机体活力的提升 第五章:内家拳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5.1 道家思想的浸润 5.1.1 “道”的观念在内家拳中的体现:顺应自然,无为而为 5.1.2 “阴阳”相济与刚柔并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5.1.3 “太极”的象征意义:圆融无极,生生不息 5.2 儒家思想的融合 5.2.1 仁、义、礼、智、信在武德中的体现:以德为先,武以载道 5.2.2 尊师重道与传承精神:文化血脉的延续 5.3 佛教禅宗的启示 5.3.1 “禅”的观念与内家拳的“静”:动中之静,静中之动 5.3.2 “空”的哲学与“无我”的境界:放下执念,超脱自我 5.4 内家拳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5.4.1 动物模仿的象征意义:如虎、龙、蛇、鹤等 5.4.2 传统武术套路的意境描绘 第六章:内家拳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6.1 传统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6.1.1 技艺失传的风险:师徒关系的变化,练习人数的减少 6.1.2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娱乐方式多样 6.1.3 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冲击:本末倒置,忽视根基 6.2 现代发展的新路径 6.2.1 科研与技术支持:运动科学、生物力学等介入 6.2.2 国际化推广与交流:跨文化传播,增进了解 6.2.3 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 6.3 内家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再发现 6.3.1 应对压力的健身方式:身心调节,减压疏导 6.3.2 提升个人修养与品格:磨砺意志,培养毅力 6.3.3 社区活动与民族认同:凝聚力量,传承文化 第七章:不同内家拳流派的比较与联系 7.1 门派概览与代表人物(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7.1.1 各流派的独特技法与风格 7.1.2 各流派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7.2 技法上的异同分析 7.2.1 核心理念的共性:如“意念”、“劲力”、“身法”等 7.2.2 技法表现的差异:圆活、刚猛、穿插等 7.3 文化背景与哲学思考的联系 7.3.1 对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的侧重不同 7.3.2 各流派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地域文化影响 7.4 流派融合与发展趋势 7.4.1 相互借鉴与取长补短 7.4.2 应对现代搏击和健身需求的创新 第八章: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与进阶之路 8.1 初学者入门指导 8.1.1 选择适合的流派与师承 8.1.2 基础功法的扎实训练:桩功、基本动作、呼吸法 8.1.3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2 进阶修炼的关键 8.2.1 练拳与练功的结合:从招式到内劲的升华 8.2.2 悟性与体悟:理解拳理,而非死记硬背 8.2.3 伤病预防与自我调理 8.3 技击与养生的平衡 8.3.1 如何在追求技击实效的同时兼顾养生 8.3.2 不同的练习目的,不同的训练侧重 8.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8.4.1 阅读经典,理解理论 8.4.2 勤加练习,体悟真谛 8.4.3 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附录 内家拳常用术语解释 经典武术著作推荐 当代内家拳名家简介 --- 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 《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动作要领或招式名称,它致力于深入挖掘内家拳的精髓,从更深层次剖析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养生机理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去理解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武术体系。 上篇:拳法精义与实战应用 第一章:内家拳的“体用”观 内家拳的“体用”观,是理解其技击奥秘与养生价值的基石。这里的“体”,指的是内在的结构、原理与精神;“用”,则是指外在的表现、技巧与效能。上卷已对“体”的概念有所铺垫,本章将侧重于“用”的层面,探讨内家拳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其“体”的精义。 1.1 动静之辩:静中生动,动随静而至 “静”在内家拳中并非简单的静止,而是包含了内在的蓄势、意念的集中与身体的松灵。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准备出击的宁静。 1.1.1 意念与形体:形随意动,意到则力至 内家拳强调“意念主宰”,动作的发生源于意念的引导。当意念集中并指向目标时,身体便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形成“形随意动”的局面。这种意念与形体的完美结合,使得攻击变得更加迅疾、精准,防御则更加灵动、有效。拳论中所说的“意马、形猿”,正是形容意念之快如奔马,形体之灵如猿猴,两者结合,方能达到“意到则力至”的境界。 1.1.2 蓄势与发力:蓄而不发,发而不可挡 “蓄势”是内家拳发力前的关键准备阶段。它不是僵硬的收缩,而是一种暗含力量的放松,是能量的积聚与转化。在看似松弛的状态下,身体内部却在悄然酝酿着巨大的力量。当发力时机成熟,这股酝酿已久的力量便会以一种爆发性的、不可阻挡的姿态涌出。这种“蓄而不发”的状态,既是一种对时机的把握,也是一种对力量的控制,最终实现“发而不可挡”的攻击效果。 1.1.3 虚实结合:形虚而实,实处更显虚 “虚”与“实”是内家拳中辩证统一的概念。这里的“虚”,并非指完全没有力量,而是指外形上的松活、灵活,隐藏了真正的攻击意图与力量。“实”则指外形上的坚实、有力,但其力度并非蛮力,而是内劲的凝聚与运用。内家拳的高手能够做到“形虚而实”,让对手难以捉摸其真正的攻击方向和力量大小;同时,也能在“实处更显虚”,即在看似施力的状态下,身体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灵活性,随时可以转换或撤回,避免被对手抓住破绽。 1.2 刚柔并济:刚不为强,柔不为弱 刚柔并济是内家拳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并非简单地将刚猛与柔韧分开,而是追求在刚猛中蕴含柔韧,在柔韧中暗藏刚劲,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2.1 刚劲的内涵:曲折有致,节节贯通 内家拳的“刚劲”并非外露的肌肉僵硬,而是经过长期锻炼形成的内在筋骨之力,以及气血在全身的畅通。这种刚劲是“曲折有致”的,力量的传递不是直线式的,而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层层递进,最终汇聚于一点。它强调“节节贯通”,从脚到手,从丹田到四肢,力量如流水般贯穿全身,没有丝毫的阻滞。 1.2.2 柔劲的奥妙:缠绕粘随,化解来力 内家拳的“柔劲”是化解对方力量的关键。它不是简单的退让,而是通过身体的微妙调整,与对手的力量形成“缠绕”与“粘随”。“缠绕”是指让对方的力量失去方向,无法施展;“粘随”则是指与对手的力量保持连接,感知其变化,并伺机而动。通过柔劲,可以将对手的攻击“化解”,而非硬碰硬地对抗,从而以弱胜强。 1.2.3 刚柔转换的艺术:疾风骤雨,或如春风拂柳 真正的内家拳高手,能够做到在瞬间完成刚柔的转换。有时,他们的攻击如“疾风骤雨”,迅猛而有力,令人无法招架;有时,他们的动作又如“春风拂柳”,看似轻柔,实则暗藏乾坤。这种转换的艺术,使得内家拳的技击充满了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让对手防不胜防。 1.3 攻防一体: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内家拳的攻防并非割裂的两个概念,而是融为一体,在进攻中包含防御,在防御中寻找进攻的机会。 1.3.1 防御的哲学:不拒不抗,借力打力 内家拳的防御哲学是“不拒不抗”,这意味着不正面阻挡对方的攻击,而是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将其导向无害的方向,甚至反作用于对方。这便是“借力打力”的核心思想。通过身体的微调与卸力,对手的攻击力量被削弱,甚至被引导,为接下来的反击创造条件。 1.3.2 进攻的策略:随形而进,伺机而动 内家拳的进攻并非主动冒进,而是“随形而进”,即在对方暴露破绽或力量衰竭的瞬间,顺着其身体的运动方向,迅速而准确地发起攻击。这种进攻策略强调“伺机而动”,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一旦出击,必是雷霆万钧。 1.3.3 攻防转换的节奏:瞬息万变,机不可失 内家拳的攻防转换速度极快,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完成。这种“瞬息万变”的节奏,是建立在高度协调的身体、敏锐的感知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之上。掌握好攻防转换的节奏,意味着能够把握战场的主动权,实现“机不可失”的打击效果。 第二章:内家拳的核心技法剖析 本章将深入剖析内家拳在实际练习中,如劲力运行、桩功、身法、步法、手法与腿法等方面的具体技法,揭示其内在的科学性与独特性。 2.1 劲力运行与层次 劲力是内家拳的灵魂,它不是单纯的力量,而是经过意念、呼吸、身体协调统一后产生的、具有弹性和穿透力的能量。 2.1.1 丹田为根:气沉丹田,劲发丹田 “丹田”是内家拳练功的核心部位,它位于小腹深处。气功强调“气沉丹田”,即将呼吸的浊气排出,将清气沉聚于丹田。而劲力的发出,也多以丹田为根源。只有将丹田的气息练足,并与身体的运动相结合,才能发出“劲发丹田”的浑厚力量。 2.1.2 周身一家:四肢百骸,一体相连 内家拳反对肢体各自为政,强调“周身一家”。这意味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与丹田以及其他肢体保持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当力量从丹田发出后,必须通过脊柱、四肢,如同流水般贯穿全身,最终到达攻击点。这种“一体相连”的运作方式,使得看似柔弱的身体能够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2.1.3 劲力层次:明劲、暗劲、化劲的递进 内家拳的劲力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不同的层次。 明劲: 指动作外露的、可见的、可以被感知到的力量,如发力时手臂的膨胀感。这是最基础的阶段。 暗劲: 指力量隐藏在内部,外形上可能看不出明显的发力迹象,但一旦接触,对手便会感受到一股来自内部的、具有穿透性的力量。暗劲的发出,需要身体的高度协调与松沉。 化劲: 是劲力发展的最高境界,指将对方来力完全化解,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再以更巧妙的方式回击。化劲是将“借力打力”和“以柔克刚”的理念推向极致。 2.2 桩功与练法 桩功是内家拳重要的基本功,它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是培养内劲、调和气血、稳定心神的关键。 2.2.1 桩功的基石作用:稳固根基,强化内劲 各种桩功,如马步、弓步、独立桩等,都是通过特定的姿势,让身体在长时间的静态或动态中保持一种稳定的、松沉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有效地锻炼人体的筋骨,增强身体的承重能力,从而“稳固根基”。同时,在桩功的练习中,通过意念的引导和气息的调节,可以逐渐培养出深厚的内劲。 2.2.2 桩功的进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 初期的桩功多为静态,目的是让身体适应并稳定。随着功力的加深,桩功会逐渐向动态转化,如在站桩过程中加入微小的身体晃动、腰部的转动等,这被称为“动桩”或“活桩”。动态桩法能够更好地模拟实战中的身体变化,将桩功所练就的内劲更好地融入到运动之中。 2.2.3 常用桩法介绍与练习要领 本节将详细介绍几种内家拳中常见的桩法,如: 马步: 强调下盘的稳固与力量的沉降。 弓步: 侧重于支撑腿的稳定与前腿的攻击性。 虚步: 强调身体的灵活性与平衡感,适合闪避与反击。 独立桩: 是一种更高级的桩法,对身体的平衡和内劲的控制要求极高。 同时,将阐述每种桩法的具体练习要领,包括身体的姿势、意念的集中、呼吸的配合以及容易出现的误区。 2.3 身法与步法 身法与步法是内家拳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躲避攻击、实现进退自如的关键。 2.3.1 身法的灵活性:闪、转、腾、挪,躲避攻击 内家拳的身法极其灵活,讲究“闪、转、腾、挪”。“闪”是指瞬间的侧移,“转”是指腰部的转动,“腾”是指身体的起伏,“挪”是指步伐的移动。这些身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卸力、化力、避力的技巧,能够有效地躲避对方的攻击,让你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2.3.2 步法的稳定性:进、退、顾、盼、定,稳固重心 步法是身法的基础,它决定了身体的稳定性与移动的轨迹。内家拳的步法强调“进、退、顾、盼、定”。“进”与“退”是指前进与后退的步法,“顾”与“盼”是指身体的转动与目光的配合,“定”则是指在需要时能够迅速稳固地站立,不被轻易晃动。稳固的重心是施展内劲和化解来力的前提。 2.3.3 身法与步法的协调配合:如影随形,神出鬼没 最精妙的身法与步法,是两者之间浑然一体的协调配合。如同“如影随形”一般,身体的每一次移动都与步法的变化完美契合,使得动作流畅自然,而且“神出鬼没”,让对手难以预测你的行踪和意图。 2.4 手法与腿法 内家拳的手法与腿法,并非以大开大合、刚猛有力为特点,而是以精微、巧变、粘黏为主要特征。 2.4.1 手法精微:以小博大,以巧胜力 内家拳的手法,如推、拿、捋、挤、按等,都追求“以小博大,以巧胜力”。这些手法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对对方力量的感知、化解以及如何利用对方的动能进行反击的智慧。它们不追求绝对的力量压制,而是通过巧妙的杠杆作用和借力技巧,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 2.4.2 腿法迅捷:腿脚轻灵,步走如飞 与一些强调踢打腿法的拳种不同,内家拳的腿法更多地体现在步法的配合和身体的灵活运用上。腿脚的“轻灵”使得步法更加迅速,能够迅速地调整重心,或进行有效的闪避。虽然直接的腿部攻击可能不如其他拳种霸道,但其“步走如飞”的特点,却能为手法的攻击创造绝佳的机会。 2.4.3 手法与腿法的组合运用:攻防兼备,变化多端 内家拳的精妙之处在于手法与腿法的组合运用。它们可以互相配合,形成“攻防兼备,变化多端”的攻击体系。例如,一个巧妙的步法(腿法)可以让你躲开对方的攻击,并瞬间靠近对手,然后用精微的手法进行反击。这种整体性的运用,使得内家拳的技击更加难以琢磨。 第三章:内家拳的实战原则与战术 本章将深入探讨内家拳在实战中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以及所运用的战术策略,这些原则和战术是内家拳能够在实战中发挥巨大威力的关键所在。 3.1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顺势而为”是内家拳实战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不与对方硬拼,而是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和动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1.1 理解对方来力:感知、化解、顺势 真正的实战高手,能够通过身体的触觉,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来力,包括力量的大小、方向、速度以及意图。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化解”的技巧,将对方的攻击力量导向无害的方向,或者削弱其势头。最后,在对方力量变化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顺势”时机,将对方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攻击动能。 3.1.2 借力时机与力度:精准把握,事半功倍 “借力”并非一股脑地将对方的力量都用上,而是需要“精准把握”借力的时机和力度。在对方力量最强盛时借力,可能会被其惯性带偏;在力量衰竭时借力,则效果不佳。最佳的时机是对方力量处于转化或变化的关键时刻。合适的力度,能够让对方的攻击效果最大化地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粘黏连随:不丢不顶,随其动而动 “粘黏连随”是内家拳在近身缠斗中的重要原则,它通过与对手的持续接触,掌握主动权。 3.2.1 粘的要义:粘住对方,掌握主动 “粘”是指与对手的身体进行持续的、有粘性的接触,让对方无法轻易摆脱。这种粘性并非僵硬的“抓”,而是通过身体的轻微调整,使双方的连接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旦粘住,就能更好地感知对方的下一步动作,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 3.2.2 黏的妙处:如影随形,封锁空间 “黏”则是在“粘”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对手动作的紧密配合,如同“如影随形”一般。无论对手如何移动,都能与其保持一致的节奏,不断地“封锁”对方的活动空间,限制其发挥。 3.2.3 连的功夫:连续进攻,不给喘息之机 “连”是指在粘黏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连续不断的进攻。一旦抓住机会,便会展开一系列的打击,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这种连续性,是建立在对对方力量的持续控制和对自身力量的瞬时爆发之上。 3.2.4 随的真谛:因势利导,变化无穷 “随”是“粘黏连”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在与对手的接触中,能够“因势利导”,根据对手的每一次细微变化,做出最恰当的应对。这种应对是顺应自然,而非刻意为之,因此能够实现“变化无穷”的技击效果。 3.3 虚实转换与诱敌深入 虚实转换是内家拳常用的欺骗与进攻手段,而“诱敌深入”则是将其应用于战术层面。 3.3.1 虚招的迷惑性:制造假象,吸引对方 “虚招”是指那些并不以攻击为目的,而是用来迷惑对手、制造假象的动作。通过虚招,可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使其暴露破绽,或者诱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真正的攻击创造机会。 3.3.2 实招的攻击性:一击致命,确立优势 “实招”则是指那些真正具有攻击性的招式,其目的是要对对手造成伤害或使其失去战斗能力。“一击致命”是实招追求的效果,即在最有效的时候,以最精准的方式发起攻击,迅速“确立优势”。 3.3.3 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蛇出洞,后发制人 “诱敌深入”是一种高级战术,它通过示弱、示退或者制造某种假象,吸引对手冒进。当对手“深入”到预设的区域或失去防备时,便利用其惯性或暴露的破绽,进行“后发制人”的打击。这种战术需要极高的耐心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3.4 战略与战术的运用 无论是实战还是日常的练习,都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 3.4.1 整体战略:知己知彼,谋定而后动 在任何形式的对抗中,都应遵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整体战略。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劣势,同时也了解对手的情况。在充分准备之后,再“谋定而后动”,而不是鲁莽行事。 3.4.2 局部战术:临场应变,随机应变 在具体的对抗过程中,则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局部战术”。“临场应变,随机应变”是关键,对手的变化是无穷的,而我们的应对也应该随之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3.4.3 心理素质在实战中的作用:冷静、果断、自信 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内家拳实战能力的重要支撑。在面对危险和压力时,保持“冷静”能够清晰地思考;在捕捉到机会时,能够“果断”地出击;对自己所学的技艺充满“自信”,则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下篇:内家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四章:内家拳的养生价值 内家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其独特的技击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养生功效。本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内家拳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独特之处。 4.1 动中求静:调和气血,安神定志 内家拳的练习,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追求内在的宁静,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 4.1.1 呼吸吐纳与内家拳:深长细匀,气沉丹田 内家拳的呼吸法并非单纯的换气,而是与动作和意念紧密结合的“吐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并通过特殊的腹式呼吸,将气息引导至“丹田”。这种呼吸方式能够促进氧气的吸收,排出体内的浊气,并对神经系统产生镇定作用。 4.1.2 意念引导与身心统一:意守丹田, Tranquility of Mind 练习内家拳时,需要将意念集中于丹田或其他特定部位,进行“意守”。这种意念的专注,能够将分散的思绪收拢,减少杂念,从而达到“身心统一”的状态。当身体在运动,而心境却保持平静时,身体的各项机能便能得到更好的调整。 4.2 经络疏通与脏腑调理 内家拳的动作,通过其独特的发力方式和身体的扭转、伸展,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经络的疏通,进而调理脏腑功能。 4.2.1 气血运行与经络关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气血充沛,则身体健康。内家拳的练习,通过周身的气血鼓荡和劲力的传导,能够有效地疏通堵塞的经络,促进气血的畅行。正如谚语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的疏通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4.2.2 内家拳练习对脏腑的益处:强健脾胃,活络肝肾 特定的内家拳动作,如腹部的揉转、腰部的转动等,能够对内脏器官产生温和的按摩作用,促进其蠕动和血液循环。长期练习,有助于“强健脾胃”,改善消化吸收;“活络肝肾”,增强其解毒和代谢功能。 4.3 筋骨强健与关节灵活 内家拳并非一味地追求力量的爆发,而是注重筋骨的整体锻炼和关节的保护。 4.3.1 筋骨的锻炼:弹抖、拧转、屈伸的综合作用 内家拳的练习包含了多种运动方式,如肢体的“弹抖”能够增强筋的弹性,“拧转”能够锻炼腰腹和脊柱的柔韧性,而“屈伸”则能强化骨骼的密度。这些综合作用,使得身体的筋骨得到全面而有度的锻炼。 4.3.2 关节的保护与强化:温和的拉伸与承重 内家拳的动作设计,往往避免了对关节的剧烈冲击和过度磨损。通过“温和的拉伸”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通过“承重”训练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起到保护和强化的作用。 4.4 提高免疫力与延缓衰老 内家拳作为一种全面的身体锻炼方式,对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具有积极作用。 4.4.1 免疫力的科学解释:身体抵抗力的增强 人体的免疫力,是指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内家拳通过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内脏功能、调节内分泌等多种途径,能够有效地“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4.4.2 内家拳对机体活力的提升 练习内家拳,能够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的活力,使身体机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种“提升机体活力”,能够让人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的过程。 第五章:内家拳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内家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能,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5.1 道家思想的浸润 道家思想是内家拳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体现在拳理、拳法和练功方法等多个方面。 5.1.1 “道”的观念在内家拳中的体现:顺应自然,无为而为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即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家拳的练习,也强调“顺应自然”,比如顺应对方的力量,顺应身体的自然舒展。同时,“无为而为”的理念,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不逆势而行,通过顺势而为,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5.1.2 “阴阳”相济与刚柔并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道家的“阴阳”观念,深刻影响了内家拳的刚柔并济。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如同刚与柔,在内家拳中并非绝对,而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柔”中可以孕育出刚劲,而“刚”的爆发又需要“柔”的支撑。 5.1.3 “太极”的象征意义:圆融无极,生生不息 太极图代表着阴阳的和谐统一,也象征着万物由此而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内家拳中的许多动作,如太极拳的圆形轨迹,都体现了这种“圆融无极”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连续性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 5.2 儒家思想的融合 虽然道家思想在内家拳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体现在武德建设上。 5.2.1 仁、义、礼、智、信在武德中的体现:以德为先,武以载道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在内家拳的练习中,同样强调“以德为先”,要求习武者具备仁爱之心,行事有道义,待人讲礼仪,处事有智慧,言行守信用。这种“武以载道”的精神,使得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或搏击的工具,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5.2.2 尊师重道与传承精神:文化血脉的延续 儒家文化极度推崇“尊师重道”。内家拳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因此,对老师的尊敬,对武术技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传承精神”,是中华武术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 5.3 佛教禅宗的启示 佛教禅宗的某些理念,也为内家拳的练习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心性修炼方面。 5.3.1 “禅”的观念与内家拳的“静”:动中之静,静中之动 禅宗追求“明心见性”,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觉悟。内家拳的练习,也追求“动中之静”,即在剧烈的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静中之动”也意味着在静止的桩功中,身体内部的能量却在悄然运行。这种“动静结合”的境界,与禅宗的“动中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5.3.2 “空”的哲学与“无我”的境界:放下执念,超脱自我 佛教的“空”的哲学,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的无常和无我。在内家拳的练习中,也鼓励习武者“放下执念”,不执着于招式、胜负,而是专注于当下的练习,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更好地体会武术的真谛。 5.4 内家拳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内家拳的许多动作和套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5.4.1 动物模仿的象征意义:如虎、龙、蛇、鹤等 许多内家拳的拳种,如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模仿了动物的形态和攻击方式。例如,模仿“虎”的扑击,模仿“龙”的盘旋,模仿“蛇”的缠绕,模仿“鹤”的独立。这些动物的特点,被抽象化、提炼化,赋予了动作特殊的含义和攻击效果,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与理解。 5.4.2 传统武术套路的意境描绘 武术套路不仅仅是动作的组合,更是对某种意境的描绘。例如,有些套路可能描绘了战场搏杀的场景,有些则可能描绘了山林中的隐士修炼。通过套路的练习,习武者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意境。 第六章:内家拳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家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6.1 传统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6.1.1 技艺失传的风险:师徒关系的变化,练习人数的减少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师徒模式受到冲击,许多技艺可能因为无人继承而面临“失传”的风险。练习内家拳的人数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使得这种古老的技艺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6.1.2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娱乐方式多样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留给深入练习武术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同时,丰富的娱乐方式也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内家拳的练习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6.1.3 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冲击:本末倒置,忽视根基 一部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可能导致内家拳的“本末倒置”,过分追求表演效果或商业价值,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技击精髓和养生价值,从而导致技艺的“粗糙化”和“庸俗化”。 6.2 现代发展的新路径 尽管面临挑战,内家拳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6.2.1 科研与技术支持:运动科学、生物力学等介入 将现代科学技术,如运动科学、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等引入内家拳的研究与教学中,能够更科学地解释其原理,优化训练方法,提高练习效率,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家拳的精髓。 6.2.2 国际化推广与交流:跨文化传播,增进了解 通过国际武术交流活动、海外教学推广等方式,将内家拳推向世界,让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和喜爱内家拳。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能够扩大内家拳的影响力,也能促进不同武术体系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6.2.3 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 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教学平台,结合线下的实际指导,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优质的内家拳教学资源。这种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普及内家拳。 6.3 内家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再发现 内家拳的价值并非局限于搏击,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6.3.1 应对压力的健身方式:身心调节,减压疏导 内家拳强调的“动中求静”和身心统一,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具有显著效果。“身心调节,减压疏导”是其重要的养生价值体现。 6.3.2 提升个人修养与品格:磨砺意志,培养毅力 内家拳的长期练习,能够“磨砺意志”,培养习武者的“毅力”和自律性。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能帮助人们提升个人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6.3.3 社区活动与民族认同:凝聚力量,传承文化 将内家拳纳入社区健身活动,或者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推广,能够“凝聚力量”,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第七章:不同内家拳流派的比较与联系 内家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个流派,它们在技法、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各有千秋,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7.1 门派概览与代表人物 本章将对内家拳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进行介绍,如: 太极拳: 以圆活、粘黏、以柔克刚为特点,代表人物如陈长兴、杨露禅、孙禄堂等。 形意拳: 以刚猛、直接、五行之力为特点,代表人物如岳飞(传说)、李洛能、郭云深等。 八卦掌: 以走转、穿插、变化多端为特点,代表人物如董海川、尹福、程廷华等。 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流派。 7.1.1 各流派的独特技法与风格 将详细阐述每个流派在桩功、身法、步法、劲力运用、发力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其在外在表现上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7.1.2 各流派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追溯各流派的起源,介绍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了解其如何形成和演变。 7.2 技法上的异同分析 尽管流派各异,但内家拳的精髓是相通的。 7.2.1 核心理念的共性:如“意念”、“劲力”、“身法”等 在表面技法的差异之下,内家拳各流派都共享着一些核心的理念,例如对“意念”的重视,对“劲力”的追求,以及对“身法”的灵活运用等。 7.2.2 技法表现的差异:圆活、刚猛、穿插等 然而,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各流派在技法上的表现方式却各有侧重。太极拳的“圆活”,形意拳的“刚猛”,八卦掌的“穿插”,这些都构成了它们独特的风格。 7.3 文化背景与哲学思考的联系 不同流派的形成,也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和哲学思考的侧重点有关。 7.3.1 对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的侧重不同 例如,太极拳可能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形意拳可能更侧重于儒家的“刚健”和“中正”精神,而八卦掌则可能在走转中体现了更强的空间哲学。 7.3.2 各流派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地域文化影响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武术的形成。例如,山地居民可能更倾向于发展灵活多变的步法。 7.4 流派融合与发展趋势 在现代,流派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融合与创新成为趋势。 7.4.1 相互借鉴与取长补短 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不同流派的优点,并尝试将其他流派的技法融入自己的练习体系,实现“取长补短”。 7.4.2 应对现代搏击和健身需求的创新 为了适应现代搏击运动或健身的需求,一些流派也在进行创新,例如将内家拳的原理应用于散打技术,或者开发出更适合现代健身的练习方法。 第八章: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与进阶之路 掌握内家拳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练习以及不断地自我体悟。 8.1 初学者入门指导 对于初学者而言,正确的方法和心态至关重要。 8.1.1 选择适合的流派与师承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以及对武术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家拳流派。同时,寻找一位有德行、有真传的老师(师承),是入门的关键。 8.1.2 基础功法的扎实训练:桩功、基本动作、呼吸法 初学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功法”的训练上,包括稳固的桩功、规范的基本动作以及正确的呼吸方法。这些基础打牢,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8.1.3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内家拳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逐渐体会到内家拳的奥妙。 8.2 进阶修炼的关键 当基础扎实后,如何进一步提升是关键。 8.2.1 练拳与练功的结合:从招式到内劲的升华 进阶修炼的关键在于将“练拳”与“练功”相结合。最初学习的是具体的招式,而随着练习的深入,要逐渐将招式中的内在劲力开发出来,实现“从招式到内劲的升华”。 8.2.2 悟性与体悟:理解拳理,而非死记硬背 内家拳讲究“悟性”,仅仅“死记硬背”招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练习中不断地“体悟”拳理,理解动作背后的含义,才能真正掌握内家拳的精髓。 8.2.3 伤病预防与自我调理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伤病预防”,避免不正确的发力方式或过度训练导致身体受伤。同时,学会“自我调理”,通过按摩、拉伸等方式,帮助身体恢复。 8.3 技击与养生的平衡 内家拳兼具技击与养生的双重价值,如何在练习中找到平衡点是重要的。 8.3.1 如何在追求技击实效的同时兼顾养生 追求技击实效,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养生。可以通过选择更温和的练习方式,或者在实战训练后进行充分的调理,来实现两者的平衡。 8.3.2 不同的练习目的,不同的训练侧重 如果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则侧重于动作的舒缓、呼吸的调匀;如果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则会增加对抗训练的强度和频率。明确自己的练习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8.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内家拳的修炼,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8.4.1 阅读经典,理解理论 通过阅读内家拳的经典著作,学习其中的拳理和哲学思想,能够加深对武术的理解。 8.4.2 勤加练习,体悟真谛 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到“勤加练习”,在实践中“体悟真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功夫。 8.4.3 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观摩优秀武者的表演或比赛,向他们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 附录 内家拳常用术语解释: 针对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提供清晰的解释,方便读者理解。 经典武术著作推荐: 推荐一些对内家拳研究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书籍,供读者进一步学习。 当代内家拳名家简介: 介绍一些在当代依然活跃并对内家拳发展做出贡献的名家,为读者提供参考。 《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内家拳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技巧的书籍,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养生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著作。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内家拳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在学习与实践中受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招式或理论,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开篇对武学“内”劲的阐释,采用了类比和哲思相结合的方式,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维从单纯的肢体动作提升到了精神层面,这点非常高明。接着,对不同流派的区分和比较,观点独到,没有陷入盲目崇拜或互相贬低的窠臼,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深厚的学养。在讲解具体功法时,作者往往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先贤语录,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些功夫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武术手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睿智的前辈进行深度对话,对武学的理解也因此变得立体而深刻。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论述武术的“实战意义”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清醒和务实态度。作者没有大谈特谈那些虚无缥缈的“一招制敌”的传说,而是非常理性地分析了在现代环境下,内家拳所能提供的核心价值——那种在极端压力下保持身体的松沉、劲力的蓄发能力,以及对自身平衡的绝对控制。他将内家拳的训练,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命质量提升的维度去考量,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圆满状态”的达成,而非单纯的竞技胜利。这种对武术价值的重新定位,显得尤为宝贵,它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法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身体训练来优化生命状态的指南。读完后,我感觉不仅仅是对拳法有了新的认识,对“强身健体”和“修养心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坦白说,其中涉及的一些关于“气机运行”和“丹田之妙”的描述,初读时确实有些晦涩难懂,充满了术语和玄妙的比喻,让我一度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甚至需要结合其他一些辅助材料才能勉强领会其一二。这说明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内容“小白化”,而是坚持了对武学核心的忠实记录和阐述,这对于真正有心钻研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意味着内容足够硬核,没有水分。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对人体感知的敏感度。每当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学会一个新招式带来的满足感要强烈得多,它真正触及了武术哲学的内核,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正的内家功夫,其深度远超常人的想象。

评分

从一个常年习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从有形到无形”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和到位。很多武术书籍只停留在招式分解层面,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如何将招式内化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如何将刻意的用力转化为浑然天成的整体劲力。它没有直接给出“秘诀”,而是通过对训练方法、意念引导的细致描述,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那条从“练套路”到“用功夫”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关于身法的要求,作者的论述极其精妙,比如对“根节”和“对拉拔伸”的反复强调,真正触及了整劲的生成机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做什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思考”你的练习,这种思维层面的提升,远比单纯模仿动作要有价值得多,它真正启发了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武术认知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光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老派书卷的气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插图的线条描摹得极为精准细腻,那些拳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如同真人演示一般清晰可见,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捕捉到要领。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上,也展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语言凝练而不失韵味,仿佛带着一股武术家特有的沉稳和力量感。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所阐述武学体系那种近乎虔诚的热爱与执着,那种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钻研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光是翻阅和揣摩这些图文,就已经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和对人体力学精妙的把握。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武术典籍范本,那些对中华传统武术有深入探究兴趣的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这本实体书的精美呈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