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套装1-14卷)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套装1-1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桥驿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陈桥驿
  • 中国历史
  • 地方志
  • 古籍
  • 史学
  • 地理学
  • 文化
  • 珍本
  • 地图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5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9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4
字数:21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地理学被纳入史部地理类。我国有着悠久的记载各地地理现象的丰富史料和重视舆地之学的深厚的传统,20世纪初年经过丁文江、顾颉刚、竺可桢、张其昀等学者的努力及与西方传人的地理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1934年2月,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发起,以燕京、北大、辅仁等大学的师生为基本力量,成立了禹贡学会筹备处,同年3月开始出版《禹贡》半月刊,由顾、谭二先生担任主编,1936年5月正式成立禹贡学会,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从传统的沿草地理学向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型。
  当禹贡学会成立的时候,1923年出生的陈桥驿先生还只有13岁,此时对他来说主要的任务是刻苦学习。陈桥驿原名庆均,富有家学传统。其祖父陈质夫是前清举人,由于中举不久便发生辛亥革命,只好选择博览群书、教习子孙。祖父非常喜爱这位好学善记的孙子,五六岁时即教其熟背《唐诗三百首》,7岁教其学习并背诵《大学》《中庸》《论语》《诗经》,14岁吩咐通读《史记》《汉书》。陈先生幼年时听祖父讲故事,发现不少故事出自巾箱本《合校水经注》,遂将祖父20册巾箱本归为已有,经常翻看。1937年抗战爆发,举家逃难。他发现《中国地图集》有全国各地的地名,于是开始熟背各县地名。这一切,为陈先生接受传统文化和未来研究历史地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目录

第一卷
编辑说明 序言一 序言二
我的为学经历 我校勘《水经注》的经历
水经注研究 水经注研究二集 《水经注》记载的名胜古迹
第二卷
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 水经注研究四集 郦学札记 水经注论丛
第三卷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评传 郦道元 水经注图
第四卷
水经注校证 《水经注》撷英解读
第五卷
新译水经注
第六卷
《水经注》地名汇编(上编)
第七卷
《水经注》地名汇编(下编)
第八卷
绍兴史话 越中杂识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 绍兴历史地理 绍兴简史
第九卷
吴越文化论丛 浙江灾异简志 主编书摘(主编合编参编等)
第十卷
陈桥驿方志论集 陈桥驿方志论文续集 论文 序言
第十一卷
论文序言
第十二卷
论文序言 书评 回忆散记 其他(讲话发言书信诗词)
第十三卷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地理 世界煤炭地理 英国 日本 马尔代夫共和国 淮河流域 黄河 祖国最大省份新疆省 江淮流贯的安徽省 民族融洽的贵州省 祖国的河流 高中外国经济地理 小学地理教学法讲话
第十四卷
我的老师 八十逆旅 附录
索引(地图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套装1-14卷)》:
  在我还是孩提的时候,每当夏夜纳凉,最饶趣味的事,就是听祖父讲故事,讲了一个,再要一个,每晚都纠缠不休。我祖父是个老学究,酷爱孙子,真是有求必应。我不知道他哪里来这么多故事。有许多故事,是我长期不会忘记的。例如他讲到我家北面的一座小山,他说:越王句践杀死了有功劳的大夫文种,把他葬在这座山上,过了一年,那个同样很有功劳而被吴王夫差杀死的伍子胥就来把他带走,一同当了潮神。又如他讲到我家南面的一座小山,他说:这座山原来在山东东武县海中,忽然飞到这里,还有好几百家压在山底下呢。祖父的书房里堆满了线装书,但是每当我纠缠他讲故事之时,我看他总是拿出一叠小本子的书来翻阅一回,在我幼稚的脑袋里,至少已经懂得,他所讲的那些娓娓动听的故事,必然与这些小本子有关。因此,在他书房里的许多书本之中,对于这一叠小本子,我从小就怀着一种既尊敬又神秘的感觉。
  由于家庭的影响,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能读一点文言文了,到这时才知道这一叠使我肃然起敬的小本子,原来是一部巾箱本的《水经注》。原来使我十分神秘的,这些书上竟然写了我家附近的故事,到这时才知道,葬着文种的“重山”和从东武县飞来的“怪山”,都不过是其中一篇《渐江水注》中的记载。年齿稍长以后,看到了任松如编的《水经注异闻录》,从《水经注》抄出的诸如“重山”、“怪山”一类的异闻超过400处,难怪我祖父只要翻动几页,就可以讲出许多引人人胜的故事。不过当时我对这类异闻已经不感兴趣,而开始十分喜爱此书中的丰富语言和生动文字。的确,自古以来,记载山川风景的文章车载斗量,但以语言的丰富和文字的生动而论,实在没有超过《水经注》的。卷三十四《江水注》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就是长期来脍炙人口的。这段注文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只是一个例子,在《水经注》描写山水风景的文字中,惟妙惟肖,出神人化,使人百读不厌的语句和段落是很多的。我在一个时期中,简直被此书的语言文字迷住了,曾经把它们大段大段地抄下来,也曾经大段大段地加以背诵,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当然不是什么有害的事。但是当开始和地理科学接触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对于《水经注》这样一部古代名著,我童年时代曾经憧憬于它所记载的异闻趣事,以后又倾心于它的语言文字,实际上都没有抓住《水经注》的要害。
  《水经注》,顾名思义是《水经》的注释,《水经》是完成于三国时代的一部记载了100多条河流的地理书,每条河流只简单地记载它的发源、流程和归宿。郦道元于6世纪初作注,注文大于《水经》20多倍,不仅涉及的河流多达1000余条,而河流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情况,也都不厌其详地加以记载。即以《渐江水注》这一篇为例,《水经》只有“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寥寥16字。但注文却长达约6000字,不仅记载了大小支流和沿河的滩濑、瀑布、湖泊、井泉、山岳、丘阜、生物等自然地理,并且也记载了沿河的城镇、聚落、农田水利、交通物产等人文地理。所以《水经注》实际上完全撇开了《水经》的框子,而是一部独立的、以水道为纲的古代地理巨著,《水经注》记载的各种资料,不仅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中极为可贵,而且对于现代地理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当我逐渐明白《水经注》是如上所述的一部地理名著以后,我对它的感情弥笃,兴趣倍增,而且因此也增加了我对祖国河川的无比热爱。新中国成立前夕,我还不过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课堂执教之余,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搜集我国河流的资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立下了这样的宏愿,要继郦道元之后,写出一部《水经新注》之类的书。新中国成立以后,年龄长了几岁,阅历多了一些,知道“事非经过不知难”,开始懂得,要按照郦道元当年的规模,根据现代的科学水平,写出一部《水经新注》之类的书,靠一人单干,看来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好多年来搜集的河流资料,却也觉得弃之可惜,于是,受出版社之约,把这些资料凑集起来,写了一本10多万字的小册子——《祖国的河流》,于1954年在上海出版。此书只不过是约略介绍了祖国主要河流的概况,实在是很肤浅的东西,但想不到从1954年-1957年的3年之中,竞先后重印了9次。说明对于祖国河川的热爱,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就更鼓励了我对于《水经注》的研究。
  ……

前言/序言

  在《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出版前夕,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张秀平女士希望我写篇文章,谈谈陈桥驿先生的学术贡献。陈先生是我们历史地理学界重要的学术人物,他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著作之丰,涉及面之广,在历史地理学界都相当有名。对他的贡献进行评价,殊为不易,何况在2011年当他90华诞时和2015年2月仙逝之际,历史地理学界的著名学者都已发表过不少总结和怀念文章,都提到了他对历史地理学界的多方面贡献。我作为后辈学人,不时会回忆自己成长经历和先辈学者的恩德,何况是对我关爱颇多的陈桥驿先生!我自1982年以来就与陈先生有较密切的接触,受恩颇多,我也一直将自己看作先生不在籍的研究生。因此,尽管著文不容易,我却找不到任何推脱的理由,只好边学边写,并期待着学界的批评指正。
  一、世纪老人的历史地理一生
  1948年,时年26岁的陈先生在浙江新昌县立中学任教导主任,兼教地理,当年他发现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地图有不少错误,于是连续在《大公报》副刊《读书与出版》上发表批评文章。1952年第一部著作《淮河流域》由上海的春明出版社出版。如果将这两件事当作陈先生从教、研究、发表论著的开始,那么陈先生2013年以9l岁高龄最后一次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和2014年11月在家中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栏目组的专访,可算是他毕生教书育人、研究著述活动的终结。3个月之后的2015年2月11日上午,93岁高龄的陈先生与世长辞。陈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的研究长达68年,一生都奉献给了历史地理的学术研究。要评价这位从事历史地理研究长达近70年的世纪老人的学术贡献,自然不能离开他生活的大时代。
  陈先生生活的近100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至1936年,处于沿革地理学阶段;第二个阶段,1936年至20世纪60年代前,沿革地理学向中国历史地理学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地理学获得初步发展的阶段;第四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历史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以上的4个阶段中,陈先生除了第一阶段未能参与外,其他的3个阶段他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亲历者,见证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和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从沿革地理学到历史地理学
  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地理学被纳入史部地理类。我国有着悠久的记载各地地理现象的丰富史料和重视舆地之学的深厚的传统,20世纪初年经过丁文江、顾颉刚、竺可桢、张其昀等学者的努力及与西方传人的地理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1934年2月,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发起,以燕京、北大、辅仁等大学的师生为基本力量,成立了禹贡学会筹备处,同年3月开始出版《禹贡》半月刊,由顾、谭二先生担任主编,1936年5月正式成立禹贡学会,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从传统的沿草地理学向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型。
  当禹贡学会成立的时候,1923年出生的陈桥驿先生还只有13岁,此时对他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刻苦学习。陈桥驿原名庆均,富有家学传统。其祖父陈质夫是前清举人,由于中举不久便发生辛亥革命,只好选择博览群书、教习子孙。祖父非常喜爱这位好学善记的孙子,五六岁时即教其熟背《唐诗三百首》,7岁教其学习并背诵《大学》《中庸》《论语》《诗经》,14岁吩咐通读《史记》《汉书》。陈先生幼年时听祖父讲故事,发现不少故事出自巾箱本《合校水经注》,遂将祖父20册巾箱本归为已有,经常翻看。1937年抗战爆发,举家逃难。他发现《中国地图集》有全国各地的地名,于是开始熟背各县地名。这一切,为陈先生接受传统文化和未来研究历史地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套装1-14卷)”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图书简介精选:穿越时空的文化与知识之旅 一、 古典文学与哲学经典:《诗三百篇》与《道德经释义》 《诗三百篇:先秦民歌与精神图谱》 本书是对中国文学源头的深度挖掘与精细解读。它不仅收录了《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作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框架,让读者得以理解这些诗篇是如何从黄河中下游的田间地头、宫廷宴饮、战场征伐中诞生的。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注释的严谨性与文化复原的细致。例如,对于“蒹葭”、“黍离”等意象的解读,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意境描绘,而是深入考证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同地域的农耕习惯、祭祀礼仪乃至氏族图腾的演变。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配有详尽的时代背景图表和关键生僻词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演变对比,辅以现代汉语的流畅翻译,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三千年前先民的情感脉搏。特别收录的几篇赋体的诗歌(如《七月》的宏大叙事),其分段逻辑和修辞手法被拆解分析,清晰展示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早期雏形。 《道德经释义:老子思想的当代穿越与实践》 这部著作并非对《道德经》的简单白话翻译,而是一部融合了魏晋玄学思潮、宋明理学视角以及现代管理学哲学的跨界诠释本。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梳理了自老子以降,历代注家如河上公、王弼、苏辙、王夫之等人的核心观点,力求在“道”的本体论层面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 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情景模拟”的释义方式。例如,在阐释“无为而治”时,作者引用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案例,同时对比了唐代贞观之治中的决策模式,探讨了“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边界和适用条件。对于“上善若水”的解读,则跳出了单纯的自然哲学范畴,深入到人际关系与组织动态的分析中,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哲学工具。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旨在将深奥的道家智慧,转化为可供现代人理解和运用的生活哲学。 二、 区域文化与民俗志:江南园林与边疆史料 《吴中园囿考略:明清士人生活与空间美学》 本书专注于明清时期以苏州、南京为核心的江南私家园林的历史演变、建筑形制与文化内涵。它避开了传统的园林名录式介绍,而是将园林视为士大夫阶层生活哲学的物质载体。 全书以园林中的核心元素——“山、水、亭、榭”——为纲,逐层深入剖析。在“山”的部分,作者详尽考证了太湖石的开采地、运输路径以及文人对其形态的审美倾向;在“水”的部分,则细致描述了园中水系的活水引入技术、水泵的早期雏形以及叠石的声学效果。更具匠心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园主日记、契约文书以及遗嘱片段,通过这些一手资料,还原了园林兴建背后的家族权力斗争、经济压力以及文人间的审美较量。例如,通过对某特定水榭的多次改造记录,揭示了主人翁在仕途受挫后的心境变化。插图部分采用了大量清代潘氏家族的园林手绘图稿,细节丰富,是研究清代生活风貌的珍贵图集。 《朔方遗珍:清代驻藏军队的物质文化研究》 这是一部深耕于边疆史料和民族交融领域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于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驻扎于西藏地区的绿营、藏兵以及地方官员的物质生活细节。本书的资料来源极其罕见,主要依赖于故宫博物院、拉萨档案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中保存的军需册、俸禄单、物资调拨记录等档案。 作者不仅详述了茶叶、布匹、药材等贸易物资的流通路线与价格波动,更深入探讨了中央政府对边疆驻军的文化适应性政策。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驻藏官兵的日常饮食结构变化——从最初的以牛羊肉为主,逐渐融入了部分藏式面食和酥油的制作技术。此外,本书对清廷征发的“藏青”布料的染料来源、织造工艺,以及驻军所使用的军械(如火铳、箭矢)的地域化改良,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图解。通过对这些“微观”物质证据的梳理,本书重构了清代中央权力在遥远边疆的具象化管理模式,展现了边疆生活的复杂性与韧性。 三、 科技史与应用科学:宋代水利工程与明代航海技术 《漕河安澜录:宋代南北大运河的水利智慧》 本书将目光投向宋代,探讨在国家漕运命脉系于大运河的背景下,宋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革新与实践。它将水利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而非单一的技术突破。 重点分析了宋代在水闸控制、船闸技术(如复闸的推广应用)以及河道清淤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书中特别对“船只过坝”的技术流程进行了复原性模拟图解,解释了宋人如何通过精确的水流控制,实现了漕船的快速、安全转运。此外,本书还深入探究了宋代水利官员的选拔标准和地方水利组织的运作机制,阐述了工程实践中官僚系统与地方技术人员的协作模式。通过对史料中记载的多次决口与修复记录的交叉比对,作者揭示了当时的局限性与创新性并存的工程智慧。 《郑和之后:明代沿海卫所的航海资料与造船工艺》 相较于侧重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叙事,本书着重于明代中后期,在倭寇侵扰与海禁政策背景下,沿海卫所船只的实战化发展与应用技术。 本书的核心资料来源于明朝兵部和户部的造船记录,以及地方志中关于“战船规格”的记载。它详细描绘了当时主要的船型,如“福船”、“浙船”、“广船”的结构差异,尤其侧重于其适航性、载重能力与抗风浪能力的对比分析。书中配有大量的船体结构剖面图,标示了水密隔舱技术在不同船型上的应用程度和改进方式。此外,对航海技术——特别是罗盘的使用、季风图的绘制方法以及简易的测深技术——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明代中后期的海上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用与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大地之歌:中国山川的隐喻与回响》这套书,简直就是文学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体。它的行文风格极其华丽、富有诗意,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部严谨的地理历史著作,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擅长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中国的山脉河流赋予了哲学层面的意义。比如,他论述长江的流向,不仅仅是地理现象,更是中华民族性格中“顺势而为”与“奋力抗争”两种气质的象征性体现。书中对某些特定地貌的描写,比如黄土高原的“皱纹”,被赋予了祖辈劳作的艰辛与历史沉淀的厚重感,读到那些段落,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尘埃。虽然整体基调比较高远,但作者在考据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每一处引用的典故和地理名称的演变,都有详细的注释和佐证。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极为讲究,黑白照片和手绘地图的运用,更添了一种古典的韵味,让读者在享受文字的优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知识输入。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山水。

评分

《江河湖海的秘密档案:中国水文地理的千年变迁》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利工程师兼历史学家进行实地考察。它的技术性很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逻辑清晰,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水”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稳定和农业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朝代治理黄河的不同策略,从大禹的疏导到后来的堤坝加固,分析了每种策略背后的社会成本和政治考量。其中关于运河系统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不仅描述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建难度,还分析了它如何催生了沿岸城市的商业繁荣和人口迁移,甚至间接影响了南北方的文化隔阂与融合。书中穿插的大量精确的测绘图和水文数据图表,让所有的论证都显得无比坚实可信。它不是在讲一个关于水的浪漫故事,而是在展示一门“与水共存”的实用智慧和历史教训,读完后对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肃然起敬。

评分

最近读到的《山村的低语:被地图遗忘的角落与地方记忆》是一部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反其道而行之,关注的是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经常被略去的、地理上相对偏远的村落和山区。作者放弃了对帝王将相的关注,转而深入到一些偏僻山区的宗族历史和口述传统中去挖掘信息。他记录了西南少数民族关于“神山圣水”的信仰体系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耕作方式和部落迁移路径,这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命力。书中的叙事非常注重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一个古老木楼上的雕刻图案的寓意,或者某个小镇独特的方言词汇的来源,这些都是研究大历史时难以触及的“毛细血管”层面的信息。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地方性的叙事,我们反而能拼凑出更完整、更具韧性的中国社会画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理的历史不仅仅是山川的形态,更是生活在这些形态之上的人们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那些鲜活而脆弱的文化印记。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古道新踪: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地理变迁史》让我对“连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中国历史视为一个孤立的整体,而是始终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欧亚大陆背景下来考察。书中对几个关键的丝路节点——从长安的西市到撒马尔罕的市集——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致的重建。我特别喜欢它对“物产流动”的描述,比如茶叶、丝绸、香料是如何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文化的,那种由外来事物带来的内部结构调整,观察起来非常有趣。作者在处理文化交流时,没有采取简单的“影响”或“被影响”的二元对立,而是着重强调了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如何相互适应、共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原后,如何与本土的雕塑风格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唐宋时期特有的艺术面貌。这本书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谈论的“中国历史”,其实是无数条外部轨迹交织碰撞的结果,它充满了动态和张力。

评分

哎呀,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山河故人:一部流动的中国记忆》这套书,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作者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地理变迁的描绘,简直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卷。他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入手,比如书中详述了徽商在马六甲的贸易网络,以及他们如何将家乡的建筑风格融入当地;又比如对敦煌莫高窟周边绿洲生态系统变迁的细致考察,展现了千年以来环境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从地方志、族谱到民间口述历史,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其中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那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代社会在发展中是否有所缺失。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在时光隧道里穿梭了一番,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不再是简单地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而是“这里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地理的维度和历史的深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值得每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土地有情怀的人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