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小書 唐宋八大傢——古代散文的典範(精)

大傢小書 唐宋八大傢——古代散文的典範(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曉音 著
圖書標籤:
  • 唐宋八大傢
  • 散文
  • 古代文學
  • 名傢名篇
  • 經典
  • 文學
  • 文化
  • 教材
  • 中華文化
  • 精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294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2725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唐宋八大傢”是指我國唐宋時期八個著名的散文傢。包括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和蘇轍。八大傢散文代錶著中國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本書著重論述八大傢在我國古代文風、文風發展中的作用,依次選取瞭這八位散文大傢的重要文章,並給予釋譯。


作者簡介

葛曉音,女,1946年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1982年獲北大中文係中國古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係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係教授。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係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錶,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 主要著作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國名勝與曆史文化》《古詩藝術探微》《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鑒要》等。


精彩書評

《孟子》雲:“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觀於江海者,要從壯闊的波瀾去領略江海的偉大。求道如此,為文亦如是。要體會古典散文的藝術成就,唐宋八大傢是必須領略的奇觀,葛曉音先生這本《唐宋八大傢》則是學習八傢之文絕好的津梁。——劉寜


目錄

目 錄


唐宋八大傢——古代散文的典範
韓 愈
  原毀
  師說
  進學解
  張中丞傳後敘
  雜說?其四
  送李願歸盤榖序
  藍田縣丞廳壁記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捕蛇者說
  三戒
  鈷鉧潭西小丘記
  小石潭記
歐陽修
  朋黨論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鞦聲賦
  瀧岡阡錶
蘇?洵
  六國論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節錄)
曾 鞏
  墨池記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讀孟嘗君傳
  遊褒禪山記
蘇 軾
  留侯論
  潮州韓文公廟碑
  答謝民師書
  石鍾山記
  赤壁賦
  後赤壁賦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黃州快哉亭記


精彩書摘

文摘一

唐世文章 首稱韓柳

前人常說,唐代文章傢有“韓柳”,就像詩人中有“李杜”。韓愈和柳宗元齊名並稱,主要是因為兩人都是中唐文壇的領袖。他們相互呼應,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並在創作上達到瞭唐代散文的頂峰。
所謂“古文運動”,是現代人的概念。唐代古文運動指的是發生在公元8世紀後期的一次文體革命。它的口號是“文以載道”,就是要求用散文來闡明儒傢古道的宗旨,擺脫駢儷體裁的束縛,使文章的形式為內容服務。因為參加的人很多,目標明確,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創作實踐,形成瞭規模較大的文學浪潮,所以稱它為文學史上的一次運動。
韓愈和柳宗元為什麼要發起這場運動呢?原來,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一直沒有恢復元氣。河北藩鎮割據,不服中央管束;朝廷裏宦官專權,地方上貪吏橫行;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加上外族頻頻入侵,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政治到瞭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這時一大批關心國傢命運的文人就起來指摘朝廷的得失,尋求改革現實的處方。雖然他們的政治派係不同,但都主張恢復孔孟之道的正統地位,強化封建秩序,維護中央集權,減輕剝削,緩和社會矛盾。
韓愈和柳宗元當時不屬於同一個政治集團,但對很多社會問題的看法基本一緻。他們都認為從漢代以後,儒學在佛教和道傢思想衝擊下,不但越來越衰落,而且被摻進瞭許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已不符閤孔孟的本意,所以首先要對儒傢思想來一番清理。他們提齣,孔孟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以修身正心和任人唯賢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朝廷應當選用真正有纔有德的人士參與政治,纔能使古道得以復興。由於他們根據現實形勢的需要對孔孟思想做齣瞭新的解釋,傳統的古文形式已不能為新的內容服務,所以他們對“載道”的古文,也主張在文辭上“能自樹立,不因循” 。也就是說,“學古道則欲通其辭” ,不弄通古文辭當然沒法學古道,但通文辭不是模仿因襲,而是“師其意不師其辭”,要學古人措辭的意思,並不是照抄他們的文句。而要做到樹立自己的一傢之言,又必須加強自己的學識和道德修養,“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 ,修養好,氣勢足,則文句的長短和聲調的高低自然都會閤適。由於重視古文的創新和作者的修養,韓柳纔能在學習先秦兩漢散文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前代各種文學形式的藝術經驗,根據當代口語提煉新的散文語言,創造齣以奇句單行為主,有條理、有規律,適宜於說理、抒情、敘事的新散文。在他們的指點和影響下,又湧現齣一大批古文作傢,這種新散文便成為中唐以來最流行最閤用的文體。




?
文摘二:

藍田縣丞廳壁記

題?解
廳壁記是一種專記官職創置和升遷始末的文體。唐代朝廷各部門的廳上都有壁記,後來流傳到郡縣一級的官衙中。這種文體的本意是記述前任官員的履曆,貴在詳明切實。韓愈卻利用這種體裁,寫成瞭一篇政治諷刺小品文。文中揭示齣當時縣丞有職無權、形同虛設的狀況,並對崔斯立被貶為藍田縣丞後磨盡銳氣、無所事事的處境深錶同情和遺憾。筆觸犀利生動,含蓄幽默,有如漫畫。

丞之職所以貳令a,於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b。丞位高而偪c,例以嫌不可否
事d。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e。捲其前,鉗以左手f,右手摘紙尾g,雁鶩行以進h,平立,睨丞曰i:“當署j。”丞涉筆占位置k,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l,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齣主簿、尉下。諺數慢m,必曰:“丞。”至以相訾謷n。丞之設,豈端使然哉o!
博陵崔斯立p,種學績文q,以蓄其有,泓涵演迤r,日大以肆s。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t,再進再屈韆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u,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然曰v:“官無卑w,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x, 又喟然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則盡枿去牙角y,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陋汙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z,墁治壁@7,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钜竹韆挺@8,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9。斯立痛掃溉#0,對樹二鬆,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製誥韓愈記。

a?以貳令:縣令的副職。唐製,京都周圍的各縣稱為畿縣,藍田即畿縣。設縣令一人,縣丞一人。令是一縣的行政長官,丞是副職。
b?“主簿”句:唐製,畿縣在縣令和縣丞下設主簿一人,尉二人。縣署內設錄事、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七司。主簿管錄事司,同時是各司的總負責。尉分彆管理各司。分職:各有專職。
c?丞位高而偪(bī):丞的地位比主簿和尉高,逼近縣令。偪:同“逼”。
d?“例以”句:按照慣例,丞都因為避免嫌疑,對公事不置可否。嫌:指與縣令爭權的嫌疑。“不”是“可否事”的否定詞。
e?成案:已成的案捲,即文書。公文由主管各司擬稿,經縣令最後判定,已成定案。詣(yì):到……去。
f?鉗:夾。形容吏把文書夾得緊緊的,不讓縣丞看捲起的部分。
g?摘紙尾:公文內容寫在前麵,紙尾是署名的地方,所以摘齣來。
h?雁鶩(wù)行:像大雁和野鴨那樣斜行。
i?睨:斜視。是一種輕衊的錶情。
j?當署:古代公文發行,除瞭主管長官署名外,副職也要署名。這是寫丞對一縣之事都應過問,但又沒有一事讓他過問,隻能在定案上簽名。
k?涉筆:拿筆。占位:看好署名的位置。
l?略省:略為瞭解一下公文的內容。
m?諺數慢:民間俗語計數閑散官。慢:散慢官,即冗散官。
n?訾(zǐ)謷(aó):詆毀,說壞話。
o?端:本來。使然:使它這樣。
p?博陵崔斯立:崔斯立名立之,博陵人,一說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人。博陵在今河北省蠡縣南。
q?種學績文:用耕種和紡織來比喻崔斯立勤於學習,能寫文章。績:把麻縴維披開接起來搓成綫。
r?泓涵演迤(yí):指崔斯立學問修養深厚廣博。泓涵:包孕宏深。演迤:範圍寬廣。
s?日大以肆:一天天擴大,而且縱橫自如。指崔斯立知識的積纍和運用。
t?“戰藝”二句:士人應試,以文學經藝與彆的應試者相較量,所以說“戰藝”。崔斯立於貞元四年(788)登進士第,六年(790)中博學宏詞科,兩次得中,所以說兩次得進,兩次擊敗其他韆名應試者。屈:使人屈服。
u?“以前”二句:前大理評事:崔斯立原來的官職。言得失黜官:因論朝政得失被貶官。再轉:經過再次貶謫。為丞茲邑:來到這個縣當丞。
v?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w?“官無卑”二句:官職不論卑低,隻是自己的纔力不足以稱職。
x?噤:被迫閉口不言。不得施用:不能發揮作用。
y?“則盡”三句:枿(niè)去牙角:砍伐木頭上的枝丫。比喻磨去言行的棱角。一躡故跡:完全照著過去縣丞的舊例去做。破崖岸而為之:水有崖岸,一旦破除,就不按原來的方嚮流瞭。比喻破除原先的做人準則。從上文可以看齣,崔斯立本來並不計較自己的貶官,決心無論在什麼職位上都好好做一番事業。現在既然無法施展,隻能走前任縣丞的老路,便改變瞭自己的生活方嚮。這兩個比喻都是從下文修屋、引水的動作中取來的,語帶雙關。
z?易:換去。桷(jué):屋椽的一種,方形的稱桷,圓形的稱椽。
@7?墁(màn):塗牆壁的工具,這裏作動詞。
@8?钜竹:巨竹。钜:大。
@9?(guō):水聲。循:沿著。除:庭階。
#0?痛:徹底。掃溉:灑掃灌溉。

譯?文
縣丞是縣令的副職,對於一縣之事沒有不應當過問的。其下設主簿、尉,主簿、尉各有分理的專職。丞的官位高於主簿、尉而逼近縣令,按慣例為避免與縣令爭權的嫌疑,一嚮對公事不置可否。公文發布之前,縣吏抱著已定的案捲來見丞,捲起文書的前部,左手像鉗子般緊緊夾著,右手摘齣需要縣丞署名的紙尾,一溜歪斜地過來遞上案捲,直著腰,斜眼看著縣丞說:“該在這兒簽名。”縣丞謹慎地掂起筆來在適當的位置簽好名,望著吏問:“可不可?”吏說:“得瞭。”便抱著文書退齣。縣丞也不敢略為瞭解一下公文的內容,全不知上麵說的是什麼事。官位雖然較高,勢力反而在主簿、尉以下。民間諺語數落閑散官,必定要舉齣縣丞為例。甚至把縣丞當作罵人的話。縣丞的設置,難道本意就是使它如此嗎?
博陵人崔斯立,在文章學問的領域中辛勤耕織,以積蓄他的知識修養,逐漸達到宏深廣闊的境界,學識日益擴大而且運用自如。貞元初,憑著他的纔能,來京師應試,兩次得中,戰敗瞭上韆名應舉的士人。元和初,因在當大理評事時論朝政得失被貶官,又再遭貶謫而來到此縣為丞。剛來時,還感嘆說:“官職無所謂卑下,隻是怕自己的纔力不足以稱職。”後被迫噤口不談公事,無法施展抱負,又嘆息說:“丞嗬、丞嗬,我對得起丞的職位,而丞卻對不起我!”於是砍去言行中的槎枒棱角,走前任縣丞的老路,像鏟破崖岸一樣,破除瞭自己原來的生活準則。
縣丞廳上原有記,毀壞汙陋已不可讀。崔斯立給廳堂換瞭椽子和屋瓦,粉刷瞭牆壁。把前任的姓名都寫在上麵。庭中有四行老槐樹,南牆有韆株大竹,儼然挺立對峙。渠水沿著庭階地流過。斯立徹底掃除澆灌瞭庭院,對麵種下兩棵鬆樹,每天在那裏吟哦。有人問,便迴答說:“我正有公事,你姑且走開。”考功郎中、知製誥韓愈記。

?

文摘三:
赤壁賦

題?解
這篇文章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月,蘇軾被貶黃州時。黃州即今湖北黃岡市,城外有赤鼻磯,又名赤壁。而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蒲圻縣。蘇軾在文中聯想到赤壁之戰,隻是藉題發揮。這是一篇散文賦,藉漢賦中主客問答的形式,描寫鞦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談論自然界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眼前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消解,錶現瞭作者曠達的襟懷,但也流露齣政治失意的苦悶。全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形成瞭優美高遠的意境。

壬戌之鞦a,七月既望b,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c,誦明月之詩d,歌窈窕之章e。少焉f,月齣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g。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h,淩萬頃之茫然i。浩浩乎如馮虛禦
風j,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k,羽化而登仙l。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櫂兮蘭槳m,擊空明兮泝流光n;渺渺兮予懷o,望美人兮天一方p。”客有吹洞簫者q,倚歌而和之r。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馀音裊裊s,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t,泣孤舟之嫠婦u。
蘇子愀然v,正襟危坐w,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x,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y,東望武昌z,山川相繆@7,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睏於周郎者乎@8?方其破荊州@9,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韆裏#0,旌旗蔽空,釃酒臨江#1,橫槊賦詩#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3,侶魚蝦而友麋鹿#4,駕一葉之扁舟#5,舉匏樽以相屬#6。寄蜉蝣於天地#7,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8,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9,抱明月而長終$0。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1。”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2,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3,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4,而吾與子之所共適$5。”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6,杯盤狼籍$7。相與枕藉乎舟中$8,不知東方之既白。

a?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是壬戌年。
b?既望:陰曆十六日。望是十五日。
c?屬(zhǔ):勸請。
d?明月之詩:一種說法是指《詩經?陳風?月齣》這一篇。一種說法是指曹操的《短歌行》,詩裏有“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等句。
e?窈(yǎo)窕(tiǎo)之章:指《詩經?陳風?月齣》中
“窈窕”一章。這首詩第一章有“舒窈糾兮”句,“窈糾”(jiǎo)與“窈窕”聲音相近。
f?少焉:不一會兒。
g?鬥:鬥宿、南鬥。牛:牛宿,星辰名。
h?一葦:像一片葦葉般的小船。如:往。
i?淩:越過。萬頃之茫然:形容江麵廣闊。
j?浩浩:水大的樣子。馮:同“憑”。馮(píng)虛:淩空。禦風:駕著風。
k?遺世:遺棄人世。
l?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飛升,似有羽翼。
m?桂櫂(zhào):桂木作的棹。棹是船旁撥水的用具,長的叫棹,短的叫楫。蘭槳:木蘭樹做的槳。都是對劃船用具的美化。
n?空明:指水月交映的澄明之色。泝:同“溯”,逆流前進。流光:江麵上閃爍浮動的月光。
o?渺渺:悠遠。予懷:我的思念。
p?美人:心裏所思慕的人。
q?“客有”句:據清人趙翼考證,吹簫的客人叫楊世昌,字子京,是一個道士。洞簫:原指沒有底的排簫,後指單管直吹的簫。
r?倚歌:按著歌聲。
s?“馀音”二句:馀音即尾聲。裊(niǎo)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絲縷。
t?舞:使動用法,這裏說使藏在深榖中的蛟龍起舞。
u?泣:使動用法。嫠(lí)婦:孤居的婦女。
v?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
w?正襟:整好衣襟。危坐:嚴肅地端坐。
x?“月明”二句:見於曹操《短歌行》。
y?夏口:城名,在今湖北武昌。
z?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市。
@7?相繆(liáo):相盤繞。
@8?周郎:周瑜。孟德睏於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周瑜在赤壁擊潰曹操一事。
@9?“破荊州”三句:建安十三年,曹操南擊荊州,荊州刺史劉錶這時已死,他的兒子劉琮率眾投降,曹操不戰而取得荊州。接著又在當陽擊敗劉備,攻占江陵。荊州:指湖北襄陽縣周圍一帶地區。江陵:在今湖北江陵。
#0?舳(zhú)艫:戰船。舳是船後掌舵的地方,艫是船前撐棹的地方。
#1?釃(sī)酒:濾酒,這裏是酌酒的意思。
#2?橫槊:橫執著長矛。
#3?江渚(zhǔ):江上沙洲。
#4?侶:做伴。麋(mí):鹿的一種。
#5?扁(piān)舟:小船。
#6?匏(páo)樽:一種用葫蘆做的酒器。
#7?蜉蝣:一種小蟲,夏鞦之交生在水邊,隻能活幾小時,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8?須臾:短暫。
#9?挾:帶。飛仙:飛於空中的仙人。
$0?長終:直到永遠。
$1?遺響:餘音,指簫聲。悲風:鞦風。
$2?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逝者:流逝,往。斯:水。
$3?“盈虛者”二句:指月亮的圓缺。盈:滿。虛:缺。彼:那,指月。卒:到底,最終。消長:消減和增長。
$4?造物者:原指“天”,也就是自然界。無盡藏(zàng):佛傢說“無盡藏海”(海能包羅萬象),這裏是無盡的寶藏的意思。
$5?適:感到適意。這裏有“享受”的意思。
$6?肴:菜肴。核:果品。
$7?狼籍:散亂的樣子。同“狼藉”。
$8?枕藉:互相緊靠著睡覺。

譯?文
壬戌之年的鞦天,七月十六的夜晚,蘇子與客人在赤壁之下蕩舟遊賞。清風徐徐吹來,水麵波紋不起。舉起酒杯,勸客共飲。朗誦描寫月齣之景的詩篇,歌詠形容窈窕之態的章節。稍過片刻,明月從東山之上升起,在南鬥與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水汽橫在江上,亮閃閃的水光與天相接。任憑一葉小船漂嚮前去,越過萬頃茫無邊際的水麵。浩浩渺渺像淩空駕風而行,不知停在何處,飄飄蕩蕩像離世獨自飛升,一直登上仙境。
於是大傢飲酒笑樂,敲著船舷唱瞭起來:“桂木做的棹嗬,木蘭做的槳,劃破空明的水色嗬,逆著浮動的月光。我的心嗬飛得多麼遼遠,遙望美人嗬在天的另一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歌聲相應和,簫聲嗚嗚咽咽,如怨尤,又如思慕,如幽泣,又如低訴,悠長宛轉的餘音像將斷未斷的細絲,可使潛伏在深榖中的蛟龍起舞,可使獨居在孤舟上的思婦哭泣。
蘇子不由得頓生哀愁,整好衣襟,端坐著問客人說:“為什麼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盤水繞,鬱鬱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圍睏的地方嗎?當他擊破荊州,攻占江陵,順流東下的時候,戰船韆裏相接,旌旗遮蔽天空,麵對大江酌酒,橫執長矛吟詩,那本是當時蓋世的英雄嗬!而如今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沙洲上捕魚打柴,和魚蝦做伴,以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小船,舉起瓢酒相勸,就像蜉蝣在天地之間寄托生命,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悲哀人生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想和神仙結伴遨遊,與月亮一起永存,又明知不可能驟然求得,所以將簫聲托付給悲涼的鞦風。”
蘇子說:“客人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而其實並沒有消逝,月像這樣不斷圓缺,而最終並沒有增減。因為從它變的一麵來看,則天地幾乎沒有一瞬間的靜止;而從它不變的一麵來看,則萬物與我都將歸於無窮。又何必羨慕長江呢?再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如果不屬我所有,即使是一毫也不要去取。隻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就成為聲音,眼睛遇見便成為景色,取之沒有禁止,用之沒有盡頭: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轉悲為喜,笑瞭起來。於是洗淨杯盞,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吃盡之後,隻剩下雜亂堆放的杯盤。大傢互相緊靠著睡在船中,不知東方已經發白。


前言/序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葛曉音先生《唐宋八大傢:
古代散文的典範》讀後

劉?寜


中國古代散文這條長江大河,在唐宋時期曾掀起壯闊的波瀾,形成繼先秦之後的又一次高潮。八大傢的散文,則是這一高潮中最壯麗的景象。
八傢之文,又被稱為“古文”。韓愈作為古文宗師,提倡為文以三代兩漢為法,在形式上以奇句單行為主,迴避駢儷色彩;在內容上則強調“發明古道”。“古文”並非單純復古,而是以復古為創新。韓愈以巨大的藝術創造力,通過古文寫作錶現瞭復興儒道的現實思考,其藝術成就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宋代散文作者以韓愈為法,繼承古文創作道路而益之以豐富的精神藝術創變。清人劉開雲:“文章之變,至八傢齊齣而極盛。” (《與阮蕓颱宮保論文書》,自《劉孟塗集》)這個評價洵非過譽。
從兩宋之際,人們就開始自覺對古文藝術進行總結和研究,越來越將研究對象集中在“唐宋八大傢”這八位作者身上。從今天傳世的文獻來看,“唐宋八大傢”這一並稱,始於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傢文鈔》,但對八大傢的特彆重視,是長期古文研究中所形成的。清人方東樹說:“唐、宋以來,號能文者,無慮數十百傢,日久論定,其卓然不可易者,八傢而已。”他認為八大傢罕有倫比的典範地位,是韆百年曆史沙汰的結果。當然,也有人對此提齣異議,清代纔子詩人袁枚有詩雲:“詩亡原隻存三百,文古何曾止八傢”(《小倉山房文集?補遺》),認為論文隻談八傢,並不足取。清代文章傢儲欣亦提齣“大傢豈有定數”(《唐宋十大傢全集錄?序》),他編選《唐宋十大傢全集錄》,就是要打破八傢之限;其後還有《唐十二傢文選》(蔣湘南)、《唐十八傢文錄》(張文虎)等選本,對唐文的選取,更為寬廣。劉開則指齣八傢成就參差不齊,不當相提並論:“韓子之文,冠於八傢之前而猶屈;子由之文,即次於八傢之末而猶慚。”(《與阮蕓颱宮保論文書》)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異議,但還是有更多的意見肯定八大傢遠過於其他唐宋散文作者的典範地位。清代著名選傢張伯行,就從八大傢何以為“大傢”的角度,對此有詳細的分析:“夫立言之士,自成一傢為難,其得稱為大傢,抑尤難也。是故巧言麗辭以為工者,非大傢也;鈎章棘句以為奧者,非大傢也;取青妃白,駢四儷六以為華者,非大傢也;繁稱遠引,搜奇抉怪以為博者,非大傢也。大傢之文,其氣昌明而偉俊,其意精深而條達,其法嚴謹而變化無方,其詞簡質而皆有原本。……此韓、柳、歐、蘇、王諸公,卓然不愧大傢之稱、流傳至今而不朽者,夫豈偶然哉?”(《唐宋八大傢文鈔?原序》)
《孟子》雲:“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觀於江海者,要從壯闊的波瀾去領略江海的偉大。求道如此,為文亦如是。要體會古典散文的藝術成就,唐宋八大傢是必須領略的奇觀,葛曉音先生這本《唐宋八大傢》則是學習八傢之文絕好的津梁。
葛曉音先生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尤其是中古以及唐宋詩文方麵,取得瞭精深而卓越的成就。她的《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唐詩宋詞十五講》《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等專著,都引起學界的廣泛重視。對於唐宋古文,葛先生有一係列重要的論文,如收入《漢唐文學的嬗變》一書中的《論唐代的古文革新與儒道演變關係》《古文成於韓柳的標誌》《中晚唐古文趨嚮新議》《歐陽修排抑太學體新探》《北宋詩文革新的麯摺曆程》等。葛先生對唐宋詩文演變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全麵的把握,她特彆從儒道內涵的演變齣發,對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追求,做齣深入觀察,指齣中唐古文運動的成功,主要在於韓、柳對儒傢傳統的政治觀和文學觀進行瞭全麵的清理,提齣瞭許多反傳統觀念的新解,得到當時新興庶族士人的響應,纔能以“道”的變革帶動古文自身的革新。對於北宋詩文革新,前人多將宋初富於駢儷風格的西昆體創作,視為歐陽修等人革新文風的對立麵,葛先生則通過細緻的梳理,指齣北宋詩文革新經曆瞭反對五代體、西昆體和太學體三個階段,其革新的成功在於徹底糾正瞭尊雅頌、貶風騷的觀念,確立瞭以風騷為本的風雅觀,樹立瞭影響有宋一代的平易典要的文風。這些思考都揭示瞭唐宋古文運動的深層原因。對於唐宋古文的藝術成就,葛先生曾在《古文成於韓柳的標誌》一文中圍繞韓柳的文體革新之功,做齣過深入的分析。她指齣,韓柳在應用文章中灌注瞭自己的個性、遭遇、感慨、意誌和心緒,從而使散文跨入瞭自由的藝術領域;而中晚唐古文創作的衰落,則進一步反襯韓柳高超的藝術創新成就。這些認識都對唐宋古文研究,産生瞭重要
影響。
作為一位深入唐宋散文之江海、探驪得珠的研究者,葛曉音先生編選這本八大傢讀本,無論是對八傢成就的條析論列,還是對具體篇目的編選解說,都深具會心。書前的導言,提綱挈領,觀其大體,讀者可以由此對唐宋古文運動通觀衢路。書中所編選的八傢之文,全麵地呈現瞭古文作者的文道追求,對文章藝術的品鑒亦頗堪玩味,如其論柳宗元“永州八記”之《袁傢渴記》:“寫一路所見到的重洲小溪、澄潭淺渚、佳木異卉、美石岩洞,令人目不暇接,似乎漫無中心,最後卻拈齣一個‘風’字,用華美鋪陳的辭藻,將水聲、花氣、樹響一總收束到山間水上衝蕩迴鏇的大風中,染齣奇光異彩,使繽紛繁雜的畫麵歸結於‘幽麗奇處’的主要特徵。”評說蘇軾《赤壁賦》“曠達的情懷,明徹的哲理,融和在山水與簫聲之中,交織成一個詩意盎然,韻味深遠的優美境界。《後赤壁賦》寫鼕夜遊於赤壁之下,山高月小,斷岸韆尺,江流有聲,孤鶴夜渡的景色,字字如畫。境界的蕭條森爽,又與《赤壁賦》的清曠邈遠迥異其趣。”如此精妙的解說,既揭示瞭文理,又神韻悠然,迴味無窮。
相信這本對唐宋散文藝術觀瀾索源的讀本,會對所有期望領略八大傢波濤之盛的讀者,有切實的幫助。



韆載風雅,文脈流芳——淺談唐宋八大傢及其散文藝術 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唐宋八大傢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們的名字,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早已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代名詞。這部“大傢小書”並非旨在簡單羅列這些巨匠的生平事跡,更非機械地堆砌作品目錄,而是希望藉由他們各自獨特的文學風格與思想內涵,勾勒齣唐宋時期波瀾壯闊的文壇圖景,探尋古代散文之所以能成為典範的深刻緣由。 唐宋八大傢,他們身處中國曆史文化的兩個重要轉摺時期,經曆瞭由盛唐到中唐的轉型,再到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與革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蕩,思想的碰撞,都為他們的創作提供瞭豐厚的土壤。韓愈首倡的“古文運動”,以其雄辯的文風和振聾發聵的思想,力圖掃蕩當時駢文的浮靡之風,復興先秦兩漢樸質雄健的文風,旨在“文以載道”,強調文章的社會功能和思想內涵。他的散文,如《師說》、《原道》、《馬說》,言辭犀利,邏輯嚴謹,充滿瞭對道義的堅持和對世俗的批判,不僅是文學的傑作,更是思想的宣言。柳宗元,作為韓愈的摯友和並肩作戰的戰友,其散文在繼承韓愈精神的同時,又彆具一格。他筆下的山水,如《永州八記》,既是景物的描繪,更是心境的寫照,藉自然之景抒發政治失意之苦,錶達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他的散文,清朗明麗,寓意深遠,在描繪自然之美時,也流露齣一種孤傲不屈的精神。 歐陽修,宋代古文運動的旗手,他承繼瞭韓愈、柳宗元的衣鉢,並將古文的普及和發展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他主張文章應“通俗”而“雅馴”,既要擺脫六朝以來的綺靡文風,又要避免韓愈等人的刻露淺白,追求一種自然流暢、明白曉暢而又富有韻味的境界。他的散文,如《醉翁亭記》、《鞦聲賦》,文字清新淡雅,情景交融,將對景物的欣賞、對人生況味的體悟,以及對人事變遷的感慨,融為一體,讀來令人迴味無窮。蘇洵,被譽為“老蘇”,他的散文以理趣見長,邏輯性強,善於運用辯證法和類比說理,觀點鮮明,論證有力。他的《六國論》對曆史事件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展現瞭他對政治得失的獨到見解。 蘇軾,無疑是唐宋八大傢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卻始終保持著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也深深地融入瞭他的散文之中。蘇軾的散文,語言汪洋恣肆,汪洋恣肆,不受拘束,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沉雋永,將議論、敘事、抒情巧妙地結閤在一起。無論是描繪山水、感嘆人生,還是批判時弊,他的筆下都充滿瞭靈動與鮮活。《赤壁賦》兩篇,更是韆古絕唱,藉景抒情,將對宇宙人生的哲思,對人生短暫的喟嘆,以及對精神自由的嚮往,錶現得淋灕盡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的文章,更是以其“以議論為詩,以纔情為史”的獨特風格,打破瞭傳統文學的藩籬,開闢瞭新的藝術境界。 蘇轍,作為蘇軾的胞弟,其散文風格則更為沉靜內斂,但同樣不乏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黃州快哉亭記》一文,以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展現瞭作者在逆境中尋求精神慰藉的智慧,將人生哲理與自然景緻融為一體。他的文章,字句精煉,寓意深遠,在平實中蘊含著不竭的智慧。 曾鞏,人稱“南豐先生”,他的散文以質樸、厚重、理性著稱。他注重文章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力求文章能夠“言有物,而敘有倫”,注重文章的實用性和教育意義。他的散文,如《墨池記》,在敘述曆史的同時,也蘊含著對勤奮治學精神的贊揚,文字古樸有力,言簡意賅。 王安石,作為北宋的改革傢,他的散文也充滿瞭銳氣和力量。他的散文,語言精練,論點鮮明,邏輯嚴密,充滿瞭一種革新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答司馬諫議書》一文,擲地有聲,既是對政治對手的有力反駁,也是對改革理想的堅定捍衛。他的文章,在議論時事、闡述政治主張的同時,也展現瞭其深厚的學養和卓越的文學纔華。 《大傢小書 唐宋八大傢——古代散文的典範(精)》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這八位偉大作傢作品的簡單匯編,而是在深入解讀他們各自的文學成就、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試圖揭示唐宋八大傢散文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散文典範的深層原因。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感受古人如何用文字塑造時代精神,如何將個人情感與傢國情懷融為一體,如何以精妙絕倫的筆觸描繪山川景緻,又如何以深邃的哲思洞察人生百態。 這本書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閱讀這八大傢的作品,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古代散文的無窮魅力,更能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他們的文字,穿越韆年,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他們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藉鑒意義。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韓愈“文以載道”的執著,柳宗元的“獨立不改”的傲骨,歐陽修的“通俗”而“雅馴”的追求,蘇洵的“理趣”橫生的辯駁,蘇軾的“豪放”而“曠達”的襟懷,蘇轍的“沉靜”而“理性”的思考,曾鞏的“質樸”而“厚重”的風格,以及王安石的“銳氣”和“力量”。 這本書將深入剖析他們的寫作技巧:如何構思立意,如何遣詞造句,如何組織篇章,如何運用修辭。例如,書中會對韓愈的鋪陳敘事、柳宗元的景語與情語的融閤、歐陽修的敘事與議論的巧妙結閤、蘇軾的比喻與類比的靈活運用、曾鞏的條理清晰與層層遞進、王安石的短句擘畫與短促有力的錶達等進行細緻的解讀。這些分析,將幫助讀者理解何為“言之有物”,何為“言之有文”,何為“言之有情”。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理解唐宋八大傢散文所承載的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在那個變革與創新的時代,他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匠人,更是思想的探索者,是社會的觀察者,是人生的思考者。他們的散文,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態、思想潮流、文化風尚,以及普通人的人生際遇。通過他們的文字,我們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起伏,理解那個時代士人的抱負與失落。 “大傢小書”之名,寓意深刻。它一方麵承認瞭唐宋八大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傢”地位,他們的作品是毋庸置疑的“典範”;另一方麵,“小書”則暗示瞭其旨在以一種更加親切、易懂、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這些不朽的文學瑰寶呈現給更廣泛的讀者。它期望能夠破除人們對於古典文學的距離感,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古代散文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智慧與魅力。 這本書,將是一次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旅程。它不僅是對古代散文經典的緻敬,更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通過閱讀“大傢小書 唐宋八大傢——古代散文的典範(精)”,讀者將有機會與古人對話,與智慧同行,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領略古代散文那穿越時空的永恒之美。它將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如何從古人的經驗中汲取養分,如何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思考去麵對當下的世界。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窗戶,一盞照亮心靈的明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學術性解讀,沒想到它竟然如此地引人入勝,充滿瞭文學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帶領讀者走進唐宋八大傢的世界,仿佛在與他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對每一位大傢的作品都進行瞭精挑細選,並輔以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韓愈的論述,作者並沒有迴避韓愈身上那種文人特有的傲骨和耿直,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寶貴的品質,一種“文以明道”的堅持。讀到《師說》,我仿佛看到瞭韓愈站在講颱上,義正辭嚴地闡述著“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真理。再比如,書中對歐陽修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他身上那種溫厚、包容的氣質,他的散文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人心。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讓我們欣賞優美的文字,更讓我們去理解文字背後的思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領悟他們的人生智慧。它讓我看到瞭,原來這些“大傢”的文字,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觸動我們的心靈。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我在唐宋散文的殿堂裏盡情遨遊,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唐宋八大傢解讀的書籍太多瞭,我擔心這本書會和其他的雷同,流於錶麵,缺少新意。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對作品的賞析,更是一種對作者人生智慧的提煉。作者巧妙地將八大傢的人生經曆、時代背景與他們的散文創作相結閤,讓我們看到瞭文字背後鮮活的個體。尤其是在分析柳宗元時,我被他那種身處睏境卻依然堅守理想的韌性所打動。書中對《捕蛇者說》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捕蛇人的故事,更是在藉此錶達對時事的不滿和對民生的關懷。而曾鞏的散文,雖然不像蘇軾那樣波瀾壯闊,但卻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那種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思考,在今天的快節奏生活中尤為可貴。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經典不僅僅在於語言的華美,更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光輝。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古代散文並非陳腐不堪,而是蘊含著跨越時空的智慧和情感,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用心,每一篇文章的選材都恰到好處,既有代錶性,又能引發讀者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代散文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古文閱讀起來枯燥乏味,很多時候隻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機械地記憶,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不僅對唐宋八大傢的作品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更重要的是,他挖掘齣瞭這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思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歐陽修的部分,作者細緻地分析瞭他散文中的那種淡淡的憂愁和曠達的胸懷,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當年在貶謫之地,依舊心係傢國,用筆墨抒發情懷的畫麵。再比如蘇軾,他的文字總是那麼的灑脫自如,充滿瞭生活的熱情和對人生的洞察,讀起來讓人心生共鳴,仿佛也能跟著他一起品茶論道,感受那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書中對韓愈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他的文字剛勁有力,充滿瞭邏輯性和辯論性,那種“文以載道”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討喜,沒有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古代散文的魅力世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這些“大咖”們的作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觸手可及、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的朋友,它絕對會讓你受益匪淺。”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麵臨著一些工作上的睏惑,心情有些低落。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瞭它,沒想到,這本書竟然像一縷陽光,驅散瞭我內心的陰霾。作者在解讀唐宋八大傢作品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許多關於人生哲理的思考。他並沒有生硬地灌輸什麼大道理,而是通過對這些經典散文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作者們在麵對人生起伏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豁達。尤其是在閱讀關於蘇軾的部分,我被他那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超然態度深深打動。書中對《前赤壁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蘇軾在人生低榖時,依然能以一種豁達的心態去觀照宇宙人生,去尋找內心的寜靜。這種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能夠給我們巨大的啓示。而書中對曾鞏的分析,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人生智慧,那就是沉靜、內斂,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為外界的喧囂所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鑒賞,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麵對人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舒服,沒有晦澀的詞匯,也沒有矯揉造作的修飾,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卻又深刻動人。我真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文學本身。”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國的古典文學情有獨鍾,但很多時候,自己閱讀古文總會遇到一些理解上的障礙,或者覺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難以把握。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為我掃清瞭這些迷霧。它並沒有把唐宋八大傢的神壇化,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用他們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寫下瞭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王安石散文的解讀。他不僅分析瞭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改革抱負,更深入挖掘瞭他散文中所蘊含的那種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讀到《答司馬諫議書》,我仿佛能聽到王安石擲地有聲的辯駁,感受到他那份堅守初心的執著。而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書中對他們三人散文風格的對比分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從蘇洵的嚴謹,到蘇軾的豪放,再到蘇轍的沉穩,真是各具特色,又血脈相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是關於人生,關於如何用文字去錶達真我,去影響他人。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古典散文的熱愛,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我一定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所有朋友,讓他們也能一起感受這份文字的力量。”

評分

書很好,慢慢看,工作之餘,一杯茶,一本書,足矣。

評分

這本小書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學習古代散文的捷徑,熟讀經典散文,慢慢琢磨,自有收獲!

評分

不錯,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

不少內容和葛老師在上古齣版的《唐宋散文》是重復的,注釋部分是新添的

評分

不錯,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

此書不錯,內容豐富多彩很有意思,值得可以一看,推薦下,就是物流有點慢,要改進

評分

習慣瞭在京東購物,物流快,價格也閤適

評分

習慣瞭在京東購物,物流快,價格也閤適

評分

六一八店慶買的,價格便宜瞭一點點,快遞依舊神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