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忠于客观现实。在镜头的取舍上,选择自然的、常态的生活瞬间,不刻意回避彝民生活的艰辛,不粉饰也不夸张,对于拍摄对象从不干预,力求展现他们自然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二是平实的取景。镜头取舍上避免眼下讲究的那种“视觉冲击力”的变形、夸张的手法,大都是中近景,和谐之中显出均衡。三是影调的低沉。浓重的光影是艰辛生活的投映,也是艺术的渲染。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摄影家对于黑白影像掌控的娴熟,充分运用现场光线,浓重的影调之中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现场感很强。这些都显示出平实、质朴之美。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结尾部分儿童题材的作品尤为感人,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得极为充分,顽皮、活泼,笑得那么欢快,即使有的小小年纪已经背上了生活的担子,但是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希望与未来。这也正是摄影家的期盼所在。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数字时代,全民摄影。在实际的摄影创作进程中,认知、激情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远比摄影技术重要。
以黑白摄影见长的纪实摄影家张建忠,坚守“大凉山彝民”,5年里克服旅途的艰辛,10次出入大凉山腹地,共计摄取了10万多个瞬间,从中精心挑选大约100幅,于是有了这一本《远山的记忆》。作为纯业余的自由摄影家,他没有任务,没有拍大片、获大奖的功利期盼,有的只是一种情怀。这情怀是对于大凉山彝民生活状态的感知,也是对于摄影艺术的一份执着与追求。
大凉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由于大山的阻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彝族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保留得较为完整。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蕴含着古老的族群历史。当地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文景观为摄影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苍凉俊秀的风景,多彩的服饰,独特的民风民俗,比较古朴的生产生活状态,几乎让人抬头就能捕捉到新奇的镜头。在大凉山有多种多样的拍摄主题选择,可以选择色彩缤纷的彝族服饰、气氛浓烈的民俗活动、俊俏多姿的美女、满面皱纹步履蹒跚的老者等等,张建忠选择了平实执着的记忆。
他选择大凉山,开始也只是“随大流”,为了完成在大学里学摄影期间就有的心愿。进入大凉山后,当地居民物质生活的匮乏,起初只是让他感到惊异、同情,经过一番观察、探访,他发现这里处处都清晰地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他们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他们的目光在凝滞中透出的是坚毅、淡定与乐观的天性,言谈举止沉静而又刚强,眉宇之间无怨无悔。他被大凉山人身上那种人性的光芒深深吸引。他深切地感到“大凉山人的美就在于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有尊严地活着”,他便有了用镜头记录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在他眼里,大凉山不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激发创作灵感的圣地。他庆幸自己在大凉山找到了与艺术对话的窗口,因为这里的古朴与率真。但他每次都感到拍摄的效果和自己的感受有一定距离,不能令自己满意,于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登临,一次又一次对话。摄影家的执着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正是出于对这一方大自然子孙的理解与诠释,他选择了平实的艺术格调与相应的手法。
《远山的记忆》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忠于客观现实。在镜头的取舍上,选择最自然的、常态的生活瞬间,不刻意回避彝民生活的艰辛,不粉饰也不夸张,对于拍摄对象从不干预,力求展现他们自然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二是平实的取景。镜头取舍上避免眼下讲究的那种“视觉冲击力”的变形、夸张的手法,大都是中近景,和谐之中显出均衡。三是影调的低沉。浓重的光影是艰辛生活的投映,也是艺术的渲染。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摄影家对于黑白影像掌控的娴熟,充分运用现场光线,浓重的影调之中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现场感很强。这些都显示出平实、质朴之美。
画册结尾部分儿童题材的作品尤为感人,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得极为充分,顽皮、活泼,笑得那么欢快,即使有的小小年纪已经背上了生活的担子,但是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希望与未来。这也正是摄影家的期盼所在。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 序曲:群山的回响 在中国的西南,巍峨的凉山山脉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分割着喧嚣的现代文明与古老而神秘的彝族文化。这里,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古老的传说和生活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正是试图捕捉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细腻的脉搏,记录一群彝族人民在千年传承与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奋斗与坚守。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地理风貌的描绘,也不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梳理。它的核心在于“人”,在于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彝族百姓。我们将跟随他们的脚步,深入到他们世代居住的山寨,聆听他们口中的故事,观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感受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第一章:祖辈的土地,家园的烙印 “远山”二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方位,更是彝族人民心中那份深沉的归属感。大凉山,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是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家园,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本章将聚焦于彝族村寨的日常生活图景,从建筑风格、居住习惯,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力求展现彝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独特方式。 我们会描绘那些依山而建的木质或石砌房屋,它们朴实无华,却能抵御风霜雨雪,与周围的山峦融为一体。深入了解他们传统的农耕技术,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以及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艰辛。他们的饮食文化,粗粝而充满地域特色,如何利用山间的野菜、野味,烹饪出富有滋味的佳肴。衣着上,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彝族服饰,不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情感表达的载体,我们将探究这些服饰背后蕴含的民族审美和文化象征。 同时,本章还会触及彝族家庭的结构和伦理观念。父系社会的传统,亲情之间的维系,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这些都是构成彝族社会肌理的重要元素。我们会观察到,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许多传统的家庭模式和价值观念依然顽强地存在,并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时间的河流,传统的传承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口传文学、宗教信仰和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深入挖掘彝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命力。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智慧的长者,他们是民族文化的活字典。通过记录他们的讲述,让彝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谚语俗语鲜活起来。了解彝族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虽然现代社会中,书写文字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其在宗教仪式、历史记录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宗教信仰是彝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作为彝族的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祈福驱邪、解读命运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描绘这些神秘而庄重的仪式场景,展现彝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他们对生命轮回的独特理解。 民族节日,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表达欢乐、祈求丰收、传承文化的盛大庆典。我们将深入其中,感受万人欢腾的场面,观察节日的各种习俗,如载歌载舞、赛马摔跤、品尝美酒,体会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节日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民族认同感的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山间的风,时代的变迁 大凉山并非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本章将审视外来文化、现代科技以及国家政策对彝族社会带来的冲击与融合。 我们会记录下,当外界的物质文明逐渐渗透进来时,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发生的变化。从最初的新鲜与好奇,到逐渐的适应与选择,再到一些传统习俗的式微,这种变化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例如,现代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彝族儿童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可能带来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彝族人民并非被动接受者,他们也在积极地思考和选择。一些年轻人带着在大城市打拼的经历回到家乡,他们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技能,或许能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政府推行的扶贫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改变着大凉山的交通、通讯和医疗条件,为彝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本章将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的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探索。我们会关注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努力保持自我,同时又不排斥进步的彝族个体,他们的故事,更能反映出这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力。 第四章:生于斯,长于斯,生命的韧性 “记忆”二字,饱含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它记录着过往,也塑造着现在。本章将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故事,将抽象的文化和生活图景具象化,展现彝族人民所特有的生命韧性。 我们会深入到具体的家庭,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或许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奶奶,她用一生的辛劳,守护着家庭的温暖,她的眼神中,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也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或许是一位勤劳的年轻父亲,他在贫瘠的山地里辛勤耕作,用汗水浇灌着家庭的希望,他的肩膀上,承载着家人的重担,他的脸上,写满了坚韧与担当。或许是一位充满梦想的少年,他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的心中,依然跳动着对家乡的热爱。 这些人物故事,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个体。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大凉山真实的模样,感受到彝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乐观向上,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他们的生活,或许充满了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了爱与希望。 第五章:远山的呼唤,未来的回响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走到这里,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新篇章的开始。本章将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回望彝族人民在大凉山的生存与发展,并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一些思考。 我们回顾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扎根、繁衍、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他们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如何在资源的匮乏中寻找生存之道。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凉山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脱贫攻坚的成果,乡村振兴的战略,都在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彝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然而,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如何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如何让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如何平衡好发展与传承的关系,这是大凉山彝民,乃至所有少数民族都面临的课题。 本书的最后,并非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凉山,了解彝族人民,了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双手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远山的记忆”。这记忆,不只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也必将回响在未来的岁月中。 《远山的记忆:大凉山彝民生活纪实》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一次情感的共鸣,一次对生命力的礼赞。它希望用文字,搭起一座桥梁,连接起外面的世界与这座深藏在远山的古老土地,让更多人能够聆听,来自群山的、关于记忆的、最真实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