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凡事不疾不徐,春风化雨,不经意间将一份细腻与明亮以温柔传递”的蔡颖卿,希望能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凡。
旅行,是为了寻回生活的美好,追寻自己与波澜无惊的生活间天长地久的诚恳相守;读书,是要在专注和安静中,发现一个让思想得以伸展获得智性和意志力的世界;用心地生活,深刻地活着,才能够辨识生命中能与不能、胜利与失败、喜乐与痛苦、勇敢与退怯,获得生活的力量;自律的作息,有节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规律的运动,艺术爱好,舒心的工作,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生活才能从容、美好,平实有力。
蔡颖卿对生活有着天赋般的热爱和用心,凡事动手,亲力亲为,用巧思和热情来照顾每一天,她相信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的实作中,感受到爱与美的力量。
蔡颖卿
台湾著名亲子作家、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蔡颖卿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都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她说要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教养类代表作有《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我的工作是母亲》《在爱里相遇》《小厨师——我的幸福投资》等;简体中文版生活美学类代表作有《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等。
★在清晨插一盆花、写一首小诗或是默默地祈祷,能在忙碌的一天中给予自己几许安宁的片刻,让自己有向内寻求和拓展的机会。
——林白夫人
★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要一一确认。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在这个过程中,必会有新的发现。由此收获的每个微小喜悦,支撑着我们每日的生活。
——松浦弥太郎
★人生可以更自在时光是一连串的周而复始,但在这徒劳的周而复始中珍贵的是,我们踏实、坦然并举重若轻地活着,而这随心所欲的“自在”,才是幸福圆满的状态。
——金韵蓉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蒋勋
★生活不光是效率,生活也是品质。有规律的生活会让每一个人都觉得他自己的自我和尊严都得到尊重。
——韩良忆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我想学会生活》
《有爱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
尽心当母亲,也享受工作的劳累与努力的成果
这个题目丢在我置放备忘纸条的虾笼里已经好久、好久了。偶尔翻见了,我会跟自己说:要记得把感想写下来,要不,日久要忘掉的。
我并没有忘掉,也许即使不写下也很难把它忘掉!虽然那杯红茶并不是我喝的,但是,因为自己不停地品尝着每天重新奋斗的感觉,总觉得那滋味是可以想象的。
大概是三年多前,有一次回台东,饭后陪爸妈看NHK的节目时,电视画面上正播放着一对七十出头老夫妻的生活故事。
他们从年轻就一起工作、奋斗起家。即使孩子都长大自立了,但夫妻俩却从不改变年轻时热爱工作的心情与稳定的作息。到底,那对爷爷、奶奶做的是什么工作,我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仿佛有印象的是他们家里装置着机器,而老人家的两双手因为长期劳作变得非常粗大。
镜头带出每天下午四点,老奶奶在他们小小朴素的起居室里冲着一壶红茶,茶倒在一对用了很久、想必非常珍惜的西式茶杯里。倒完茶,奶奶去把工作中的爷爷唤来喝茶小息。他们端着茶珍惜享用的神情,我怎能忘得掉。
老奶奶腼腆、似乎担心自己词拙地垂眼笑说:“每天工作中的这杯茶是我们最大的享受。”老爷爷一句话也没说,只眼观鼻、鼻观心,浅浅笑着啜饮着杯中之物,那象征休养生息、夫妻地久天长的仪式,让我心口非常温暖,眼角却有些刺痛。之后,我就常常在自己工作很多、很多的时候,自然地想起老爷爷老奶奶每天下午四点、珍惜地端在手中那杯红茶的滋味。
昨天中午结束成大的演讲之后,月仁已等在讲堂门外。我们一年多不见,连电话也不敢打,怕的是开了头收不了线;惦记会打搅彼此的忙碌。
几天前与月仁约了之后,她说:“那星期一我不排实验了。”我们碰面离开成大校园后,一起去Nook吃午餐,好好地聊了年来别后的状况。
在月仁面前,我是绝不说自己忙的,因为她总是工作到比我晚,却永远精神奕奕。即使实验做到清晨两点才离开医学院,最好也不要跟她辩论,因为,那个时候她的头脑还非常清楚。
当了二十二年的朋友,我跟月仁从没有过一起逛街购物的经验。虽然无法花更多的时间相处,但我们一直是生活与工作彼此鼓舞的伙伴。多年来我们尽心当母亲,也享受工作的劳累与努力的成果。
饭后,我们桌前摆着咖啡与甜点,月仁有感而发地说:“你知道这种日子我有多久没有尝过了吗?”我问道:“你说的是下午茶?这样的悠闲?”她点点头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笑里不知为什么又想起了那杯红茶的滋味。
……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懂得欣赏和创造美。而这套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是教你如何通过消费来获得所谓的“品质生活”,而是从最根本的层面,教会我们如何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衣食住行,到人际关系,再到内心世界的构建,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特别欣赏她对于“器物”的讲解,她不仅仅讲究实用性,更注重其背后承载的历史、工艺和情感。她会告诉你,为什么一把用了多年的木勺子,比刚买的最新款更显珍贵;为什么一个朴素的陶碗,更能衬托出食物的本味。这些话语,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物品,不再盲目追求潮流,而是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与自己产生连接,能够带来长久陪伴的物件。这是一种非常“有温度”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慢时尚”。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生活美学”的认知。我曾以为这是一种需要昂贵物品和精致妆容才能达到的境界,但事实证明,真正的美学,源于内心,源于对生活最真挚的态度。作者用她独有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在最普通的日子里,活出最不平凡的精彩。她并非推崇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是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从不完美中汲取力量。我被她描述的“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的智慧深深打动。例如,她会谈论如何在厨房里,即使面对杂乱,也能保持内心的从容;如何在与家人的互动中,即使有摩擦,也能传递爱与理解。这些都是非常贴近生活,却又充满哲理的洞见。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美学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修行,一种在日常的点滴中,不断提升自我,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过程。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阳光和泥土气息的后院,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又那么充满生机。作者的文字就像园丁手中的剪刀,修剪掉生活中不必要的枝蔓,让那些美好的、有生命力的部分得以尽情舒展。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乏味,不是因为生活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发现意义的能力。作者通过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原来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藏着那么多惊喜和诗意。她讲到的关于“时间”的运用,让我印象深刻。她并非鼓励我们去浪费时间,而是教我们如何“浪费”得有价值,如何在看似无所事事中,滋养自己的心灵。比如,她会花一下午的时间去研究一道菜的做法,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看阳光在墙壁上移动。这些“浪费”的时间,恰恰是我们从机械重复中抽离,找回自我,与生活重新建立连接的关键。
评分刚收到这套书,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就被那质朴的文字和细腻的观察深深吸引了。作者仿佛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充满智慧的光芒。读她的文字,总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原来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子,也可以被注入如此多的仪式感和美感。比如,她写到如何选择一把好用的锅,如何认真地洗菜切菜,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她笔下却变成了一场关于尊重食物、尊重自己的修行。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慢”的阐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要求裹挟着前进,而她的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温度,去品味每一个当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过日子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找回内心平静的旅程。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实践她的理念,比如每天早晨给自己做一杯手冲咖啡,而不是匆匆吞咽速溶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让我感觉一整天的心情都变得不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返璞归真”的感受。在充斥着各种“快餐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鼓励我们回归本真、回归内心的书籍,实属难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她不会用尖锐的语言去批判现代生活的弊端,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生活哲学。我尤其喜欢她关于“倾听”的论述,不仅仅是倾听他人的声音,更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生活的声音。她会告诉你,如何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如何通过与大自然的连接,找回丢失的元气。读她的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SPA,洗去浮躁,滋养灵魂。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多一些静默的时刻,多一些与自然的对话,比如每天散步时,会刻意去留意路边的花草树木,去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