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水墨画家林曦的艺术生活随笔集,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
全书按主题分为六辑:“艺可通道”“观照世间”“得自在禅”“心安之所”“写给时间”“赤子之心”,文字轻盈、意境优雅。林曦以手艺人之道,解析艺术美育的本质内涵,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等;从中式文人的视角,观照当代生活的审美情趣,阐释何为“无用之美”、如何“独善其身”,探索让传统美学回归现代生活的践行方式等。
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如何玩得有趣、投入,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能力。林曦,年少成名的水墨画家,也是一位手艺人、老师、设计师。天性爱玩耍的她有许多具体的爱好:静坐,读书,写字,作画,插花,闻香,抚琴,喝茶,研究中医、哲学……正因如此多元的身份、丰富的兴趣给予她内在丰沛的创作源泉,将其在艺术创作、技艺专精、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儿童美育、世间日常等方面的感悟诉诸于富有灵性、哲思的文字。以无用的美学滋养出日常丰盈的生活,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林曦
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用传统水墨描绘当下,笔墨师法古人,画作有朴拙天真的样子,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受家庭熏陶,她从小就很喜欢并且有机会深入学习体验中国传统,尤其喜欢写字。少年时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诗文画集,现在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也在古琴、中医等不同领域中持续学习。
从兴趣出发,她创办了美育与文化工作室“小世界工作室”、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基于中式文人审美的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各种各样的智慧和乐趣会有其相通之处,尽情地玩耍和不懈地努力,叫人充实又踏实。
她(林曦)画画、写字,如同看那抹蓝色,安静,敏感,有柔软情意和清朗的心绪。这些特质,渗入在那些花朵和儿童的色彩里面,也流动在随手写下的句子里。
——庆山 作家
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
——冯唐 作家
林曦的绘画是平时思考的结晶,也是反映人生百态的视觉日志。笔墨和琴弦都是林曦恣意纵情却又能收放自如的游戏人生。她一直属于天生的明星画家,聪慧美丽又才情兼备。她的水墨写意,描写众生百相,是人们的生活审美经验的提炼,精英小众文化可以引为知己,大众也可以在莞尔一笑中找到共鸣感。
——陆蓉之 策展人、艺评家
林曦聪明,懂音乐,不像有的人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学。她很快就能比较准确地弹她比较喜欢的曲子,而且能真正进入古琴音乐。即便是为了个人修养而学,也可以达到深入和准确。
——李祥霆 古琴演奏家
序言
画面和句子 001
辑一 艺可通道
无用之美 006
我们为什么要写字 011
独自的拳法 017
得未曾有 025
一粒丹砂 030
再读齐白石 036
辑二 观照世间
痴绝的快乐 044
老虎和奶油 049
我就喜欢高枕无忧的生活 056
维尼拥抱你 063
圆明园小姐教会我的事 069
和情种们说说爱情 078
辑三 得自在禅
由简致茂的生活 090
愚者的欢喜 098
水月与禅心 104
清戒 108
芥子须弥随心佛 112
辑四 心安之所
一张桌 118
热闹的掩护 123
滞留在儿童期的青年节 127
温泉和极光 135
梅雨与十年 142
我的瑜伽练习 146
辑五 写给时间
立冬 152
小雪 156
说闲散话 161
吐故纳新 174
非岁月不可 178
手艺人的一步之遥 192
辑六 赤子之心
美育到底是什么 204
艺术的学习 214
坚持的乐趣 220
关于小朋友学画画的问答 229
后记
独善其身 239
无用之美
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小时候读《红楼梦》,第一次了解到“无用”这个词,贾宝玉提到《庄子》中的一句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一个认为自己没有太多作用的人,可能过得最开心,因为他很容易安于自己的状态。
我曾在巴黎的左岸连续三天观察一个流浪汉。天气不好时,他就躲在街角避雨,一边喝点东西,一边看看外面;天气好的时候,他拿瓶果汁或者敲敲路边的车门说:“嘿,兄弟给支烟抽。” 然后车上的人也很自然地递给他一支烟。
他大概是我在巴黎看到的那么多人中过得最开心的。也许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见底了,于是感觉这样也挺好,然后便获得了某种自由。他的状态让我想到贾宝玉那句话,而且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原来一个人要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从水里的月亮回到天上的月亮
“用”是指作用于某个对象之后产生一个结果。在一个有用的世界里,隐含着目的、得失、成功和失败,人很容易感到纠结。在一个无用的世界里,不是说不去产生结果,而是一直专注向内的源泉。放弃了对结果的得失权衡,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尽力的过程,也许恰恰会得到大于预期的惊喜结果。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太少跟自己在一起,内心缺乏照顾。我们总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却不关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哪些人对自己重要,是否把时间花在那些值得的或者令自己开心的事情上面。我觉得书法是现代人回到内心的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式。当你发现你可以稳定地控制塌软的笔毛,写出漂亮的笔画时,说明你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心灵,你的心一定非常专注。
另外,“用”在古代哲学领域,通常跟“体”这个概念放在一起讨论。“体”研究的是这个世界是否有一个抽象的道存在,而它的变化和应用叫作“用”。简单而言就是,天上的月亮和万千湖海中的月亮都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你会更容易认清每一个水中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就如同我们的心和这个世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那个本体。我们安安静静地把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外在的感官收摄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那个本体的存在。“无用” 要求从水里的月亮回到天上的月亮,让心能够像镜子一样映现大千万物。
美是一种甜蜜的味道
《说文解字》里写道:“美,甘也。”美是一种甜蜜的味道,比如小时候第一次吃糖时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古人称这种滋味为美。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瑜珈上师最后的十堂课》里提到:要想接近这个世界的真实,就需要去体验和品尝,如果品尝后能感受到一种非常真切的甜蜜,那么它就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所以,用心品尝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些事情,觉得它甜蜜时就去做,觉得它不甜蜜时就停止。我们很难会借由一个痛苦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而只能经由一个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人生太短,每次我做决定的时候都如履薄冰。我并非去权衡利益,而是品尝这件事情在我的心里和每一滴血液里是否拥有甜蜜的味道。
不去想“作用”
无用之美,不是说我们没有用,而是努力在动机上不去想“作用”这件事情,并且能够找到自己内在丰沛的源泉,去真心地品尝生活、生命的真实味道,然后借由一个艺术的方法来学习生命的秩序,以及学会尊重这些秩序。
如同书法,每个字都有一个主笔,每一行字放在一起的时候需要有合理的安排,它才会呈现出美的样子。四季、花草、山川中都蕴含了美的道理,我们学习和感受这些道理,然后把它们释放、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当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无用之美想要告诉大家的。
关于无用之美的建议:
·在自己的床头放一本诗集,中国古代的或西方的,读一读那些不着边际的文字,它会帮你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扯脱出来。
·每天临睡前静坐十分钟,闭上眼睛,缓缓呼吸,看一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有什么。因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完全相应,也有太阳、河流、树和风。
·把你觉得重要的但可能跟当下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情写下来,装到一个信封里,然后花一些时间一件一件地完成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所有我们经历的甜蜜或苦涩都是礼物,因为它们都不再来。所以无论好坏,希望我跟大家都能够尽量用全身的力气珍惜每一刻,祝福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多地体会到无用之美,品尝到真实的甜蜜。
画面和句子
我的脑子里常会出现两种东西,一种是画面,一种是句子。
语言文字和画面,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的抵达路径是不一样的。语言的表述,是一个在铺垫、营造中慢慢到达的结果,并且需要时间来释放和铺展。但绘画的语言,总是一瞬间的,是一眼望过去、一刹那的触动中,瞬间激发出来的呈现。
我是个画画儿的人,对我来讲,最顺手的表达方式是画画。那些在脑子里瞬间出现的画面,可能是一种更天生的东西。但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写作者,所以也会很羡慕会讲故事的人,羡慕那些写出漂亮舒服的文字、在一个较长的篇幅中慢慢道来的能力。但在许多的时刻,比如吃饭、工作、运动、读书、见到不同的人、望到不同的天色的时候,在画画之余,脑子里也会出现一些句子。
它们出现的时候,不会很有情节或逻辑,也总是一些单一的画面。
记得有一年在名古屋的火车站台上,一列火车在慢慢开过。在两节车厢的中间,正对着我站着的,有一个长得很清秀好看的男生。他和我对视的一刻,我发现他的目光穿过我,投向我身后的虚空。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长着一双梁朝伟一般深情的大眼睛的男生拄着一根细细的盲杖。我无法忘记那一刻的四目相对,因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四目相对,那一刻的对视是一种幻象。
那个“不存在” 的对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擅长记住和描绘这样的定格。它们是你在与那个场景相遇时的第一反应与感受,和思索、判断、经验都没有关系。尤其是那些句子,不是经过推敲的表达,而是和那些画面一样,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完全生成了。所以我想,文字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画面吧。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是在日常生活中陆续写的。它们的源头,都是一个个瞬间里的触动和成像,所以会觉得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生,并不熟练,但在画画之余,也总想要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集子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这句话出自清代的《养真集》。
只生欢喜不生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状态。在这个世上,欢喜与愁苦总是参半,日子里好坏相依是最恒常的道理。但其实我们不会记得每一件事情,有时候人的回忆就像一个剪辑系统,那些留下来的,往往是我们愿意记得的,那些滋味,那些完成我们记忆拼图的碎片,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后来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一件作品能激发出我们的天真,便是它的成功所在。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张画儿,他可能是一位高冷人士,或者在职场和生活的历练中已经滴水不漏,建立了万水千山的城府,但那张画儿让他想起来儿时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温柔的瞬间,如果有人在旁细细洞察,会看到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一样。
这样的记忆令他柔软,这柔软来自心里某种最原初的本能和需求,和漫漫人生中附着在他身上的铠甲与行头没有关系。
所以张岱会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因为人在面对自己心之所好的时候,会天然地欢喜,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也更接近真实。所以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尽情投入,不辞亲为,百般的滋味难免都要尝过,但在处理它们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问问自己的心,留下些什么最好。
我想“只生欢喜不生愁” 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比如愿意去记得人生当中那些幸福的、令你觉得甜蜜的时刻,感激那些启发和悟得。那些画面和句子,令人回到天真,无忧也无惧。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传递出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能量,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这个渴望“远离尘嚣”的心灵。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更侧重于一种“内观”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去发掘那些隐藏在生活琐碎背后的,能够带来真正快乐的源泉。它或许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去“获得”什么,而是在强调如何去“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宁静。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正念的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如何不再被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担忧所困扰。我希望《只生欢喜不生愁》能够在这方面带给我更多的启发。它或许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阐释“欢喜”的真谛,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不生愁”。我不希望它过于哲学化,而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一种释然,一种能够将生活中的不如意,转化成一种更加平和的力量。
评分这本《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书名,简直是戳中了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压力山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在汪洋大海中漂泊,时常被各种焦虑和烦恼拍打着。所以,当看到这样一个承诺“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心灵解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本书会教我们如何放下执念,如何拥抱当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吗?我曾经读过不少励志类的书籍,有些虽然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读完之后,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缺乏实际的操作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让我们真的能够从根源上减少烦恼,增加幸福感。它或许不是那种能瞬间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但我相信,它一定能为我们点亮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积极、更乐观的人生方向。我甚至开始想象,读完这本书,我是否会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脸上也自然而然地多了几分轻松的笑容。
评分拿到《只生欢喜不生愁》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触碰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温暖。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并且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生百态的人。它可能不会提供“速成”的幸福秘籍,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让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书。也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成长、关于人际关系、关于梦想与现实之间抉择的故事,但最终都会归于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活在当下”的书,它们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愁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和过去较劲,或者是在为未来而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欢喜”,并且学会如何去“不生愁”。它可能是一本让人读着读着就嘴角上扬的书,也可能是一本让人在某个深夜,突然被触动,然后豁然开朗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书名“只生欢喜不生愁”,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翻开扉页,看到作者的名字,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喜欢在午后阳光正好,泡一杯热茶,捧着一本好书,让思绪随着文字在书海里遨游。这本书的气质,似乎很适合这样的场景,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需要紧绷神经的作品,而是更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娓娓道来,一点点渗透进你的心灵。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有关于生活哲思的探讨,或是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我曾经读过一些书,它们虽然主题宏大,但却显得有些空洞,而我更偏爱那些立足于生活本身,能够引发共鸣,让人在阅读中找到慰藉和启示的作品。我希望“只生欢喜不生愁”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它或许不像一部惊世骇俗的巨著,但能让我感觉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得到了滋养,那些曾经的烦恼,似乎也被这书名里的“欢喜”所驱散,留下的只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持久的愉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又不会过于说教的作品情有独钟。书名《只生欢喜不生愁》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和治愈的感觉,仿佛它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能够抚平内心的褶皱。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而更像是一系列关于人生感悟、情感体悟的篇章。也许是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在失落中寻找力量,又或者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期而遇的惊喜。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停下来思考,让我反思自己生活态度的书籍。我曾经遇到过一些作品,它们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缺乏真挚的情感;也有一些作品,虽然内容朴实,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回味无穷。我希望《只生欢喜不生愁》属于后者,它不一定有宏大的叙事,但一定有触动灵魂的细节,有能够让我们会心一笑的片段,有让我们在阅读后,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力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放下”的智慧,因为在我看来,很多愁绪的根源,都在于我们不愿意放下那些早已逝去或者从未属于我们的东西。
评分书很不错图文并茂可以购买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很不错图文并茂可以购买阅读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