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在烧(增订版)

铁在烧(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萨苏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钢铁行业
  • 工人阶级
  • 时代变迁
  • 个人奋斗
  • 中国工人
  • 改革开放
  • 底层生活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5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4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本书为增订版,比5年前第一版新增加了4万字央视纪录片内容,并由当年铁原大战189师师长蔡长元少将之子蔡小心作序、增订审核、提供照片。

2.本书主要讲述了63军189师、188师等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关键一役铁原狙击战的全过程,作者历时8年不断采访不断完整亲历者口述,并增补后续档案资料,走访了百余位志愿军老战士和多名当年决策者的后人,还原了扭转朝鲜半岛战局、从而影响抗美援朝战争胜负的真实全景,歌颂了以63军189师为主体群像的铁军、国魂,是一部难得的主旋律作品。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北京人,毕业于北师大,畅销书作家、著名军史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媒体红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讲武堂”、凤凰卫视“周末龙门阵”、北京电视台“探索”“书香北京”等多家媒体的栏目主持人;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入选者;著有畅销书《z漫长的抵抗》《国破山河在》《京味九侃》《京城捕王》《京城十案》《可怜的将军》《动物奇案》《突破缅北的鹰》《铁在烧》《血火考场》《中国不会亡》《菊与刀解析》《退后一步是家园》《在日本,我笑了》等。

目录

第一章 彭德怀的回马枪 /1

第二章 恶斗美军空降兵 /21

第三章 飞行土八路 /73

第四章 断后洪川江 /93

第五章 疯狂的特工队 /108

第六章 装甲车上的“洋落” /167

第七章 夜袭种子山 /192

第八章 师长蔡长元中了11 块弹片 /222

第九章 把地道战搬到了朝鲜的张英辉 /246

第十章 铁在烧! /273

外一篇 截瘫老太勇擒枪匪 /305

外二篇 一位63 军老兵家人给蔡长元将军之子的信 /31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彭德怀的回马枪

如果说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史中,今天韩国的领地上也应该有一个和上甘岭、长津湖一样被纪念的地方的话,那这个地方,无疑是铁原。

这个英语叫作 Cheorwon 的小城,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和著名的稻米产地,有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分别通向南方的汉城、北方的元山和东方的金刚山。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灭顶之灾。 1951 年 5 月末到 6 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激战,使铁原变成了一片废墟。2008 年 2 月,站在这座小城曾经最繁华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中野旭看到,周围依然到处是50 多年前那场恶斗留下的痕迹——烧黑的残垣断壁和随处可见的弹孔。向北走不到3 公里,一片红色和白色相间的标志提醒他,那里至今是没有排除的雷区。

陪同他访问的韩国历史学硕士、 45 岁的金勇求( Kim Young-Kyu)告诉他,因为这里是南北朝鲜对峙的军事分界区(DMZ),所以这里保留了战后原始的风貌,始终没有恢复昔日的繁荣。“这座城完全被轰炸和巷战摧毁了,”金勇求对中野旭说,“因为这个地方依然不对平民开放,所以你可以完整地看到战争的恐怖。”


第二章

恶斗美军空降兵

志愿军老兵回忆铁原之战,通常都会从 5 月下旬说起。 1951 年 5 月20 日,李奇微中将判断志愿军参加五次战役的部队粮弹已尽,下令所部美军、韩军与其他所谓的“联合国军”部队全线反击。

而志愿军此前的攻势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左翼部队深入到麟蹄以南韩军纵深,打垮了韩国第 2 军团,部队士气高昂;右翼部队最前锋的 189 师已经渡过了洪川江,看汉城得扭头往后。虽然部队普遍认识到了后勤不足的问题,但大多在等待给养的到来,而没有意识到后方的运输线已经被美军基本切断,前线各部将面临无粮无弹的生死关头。

由于志愿军总部掌握的情况更加全面,通过对前方情况的分析感到了危险,间不容发之际,彭德怀下令志愿军部队从进攻转入防御状态。但这个命令直到 5 月 21 日才发出,因此,美军反击时前线各部仍在努力寻找战机。

双方都在寻机攻击,两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激烈地对撞了。5 月 20 日,各条战线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有的部队报告,美军反攻甚至动用了精锐的特种部队和空降兵。例如,已经突进到洪川江南岸的 189 师 566 团,就在小理山与为大规模反击开路的美军空降兵狭路相逢。


前言/序言

曾有多次,朋友问我是否手中还有《铁在烧》这本书,我只好

苦笑着回答早已都送给了知交们,自己连一本做纪念的都没能留 下。如今,此书增订版即将出版,对朋友们总算可以有所交待了。 有意思的是,曾和我要过这本书的朋友职业,地位,学历有着 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对历史的看法往往冰炭不容,难得他们有共同

的爱好。而细细想来,这又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都是中国人而已。

《铁在烧》描述的那场战争,是帮助近代中国重新恢复信心 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拥有一支可以为之 自豪的军队,它充满锐气和战争经验,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强国进 行较量时毫无畏惧。1840 年以来被屡次打破国门的这个国家,重 新在东方挺起胸膛。几十年来,打它主意的势力,会在想起这场 战争之后,重新审视变化,最终退避三舍。在一场对外战争中, “保家卫国”的口号让世人认识到中国国防力量的使命。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至此终于开始享受久违的和平,以至于今天我们都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政治形势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改变,就如七十余年前 在欧洲曾殊死交战的法国和德国,如今却好得彼此不需要签证。 如同诺曼底一样,为一个地区带来长时间的和平,这场战争的 历史意义将永垂不朽。

世上总有一些什么,会体现出永恒的价值。

而这场战争,能够打出一个这样的结局,我们需要感谢的, 便是远征异域,转战千里的志愿军官兵们,在血战中壮烈牺牲 的烈士们。在武器装备、战争体系、后勤支援诸多方面远远逊 于对手的情况下,是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东方的智慧,开启 了通向三八线的大门。

这本书便是为了纪念他们,希望我们在历史翻开一页页新的 篇章时,记得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历史的先人们。

在这一版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有些并非发生在本书主 要描述的第五次战役中,例如营救文工团的战斗,便发生在这次 战役之前。但是,这些补充的内容,大多与书中主要内容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志愿军的风貌,共同构 成对这场战争的立体描述,因此仍然加入其间,以飨读者。

尽管已经是第二次出版,但因为作者水平的限制,仍难免挂 一漏万,不能最好地组织材料,关于若干战役战斗的理解,也 仍存在相当局限。故此,也期待广大读者在阅读中随时加以批 评指正,以使作品能得到更好修正,此乃不胜荣幸之事。

萨苏

2018 年 1 月 17 日




(增订版) 《铁在烧》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至关重要的“铁”的追溯与探寻。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勾勒出铁器时代到来之后,世界格局如何被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如何迈入一个崭新的纪元。 本书的核心,在于剥离“铁”的物质属性,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科技革命、社会变革、经济重组乃至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最初对铁矿石的懵懂认知,到冶炼技术的逐步精进,再到铁器在农业、军事、手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这一漫长而辉煌的进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而是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凭借智慧与汗水,驯服并驾驭这曾经冰冷而坚硬的金属。 在农业方面,《铁在烧》着重描绘了铁犁、铁镰等工具的出现对生产力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以往依靠石器、骨器或木制农具的时代,耕作效率低下,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然而,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土地得以更深层次地翻耕,更广阔的荒地得以被开垦,作物产量大幅提升,粮食安全问题得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不仅意味着温饱问题的改善,更直接催生了人口的增长,为城市文明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书详细探讨了铁器在不同文明区域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分析了其在当地农业生产模式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所带来的影响。从西亚的苏美尔文明,到东亚的商周王朝,再到欧洲的凯尔特部落,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力图展现铁器在各地生根发芽,并与原有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景象。 军事领域,铁器的介入更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铁在烧》深刻剖析了铁制武器,如铁剑、铁矛、铁斧以及后来的铁质铠甲,如何赋予了使用者前所未有的战斗优势。以往铜制武器虽然精美,但其硬度和韧性相对不足,容易变形或折断,在激烈的战斗中常常处于劣势。而铁器则以其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耐用性,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本书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战争案例,展现了铁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改变战术策略、乃至影响国家兴衰方面的关键作用。作者甚至探讨了铁矿资源的争夺如何成为引发冲突的重要导火索,以及冶铁技术的掌握如何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从斯巴达的铁质长矛,到罗马军团的铁制短剑,再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铁器的广泛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在手工业方面,《铁在烧》揭示了铁器如何推动了各类工具的革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的繁荣。铁制工具的坚固耐用,使得更为精细的加工成为可能。例如,铁锤、铁凿、铁锯等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木工、石匠等行业的效率和质量。书籍中详细描述了铁器在冶金、陶瓷、纺织、造船等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展示了它们如何成为工匠手中的利器,将生产力提升到新的水平。这种生产力的解放,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冶铁业本身作为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产业,如何带动了相关矿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和城市布局产生的间接影响。 《铁在烧》更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铁器时代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变迁。当生存的压力因为铁器的广泛应用而有所缓解,当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因铁器而升级,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演变。本书探讨了铁器在宗教仪式、艺术创作以及哲学思想中的象征意义。它可能象征着力量、权柄、坚韧,也可能代表着战争的破坏或社会的变革。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中与铁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以及这些文化符号如何反映了人们对铁这一新物质的态度和认知。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全球视野。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西方文明或东方文明的某个单一维度,而是力图展现铁器时代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时性与差异性。从非洲的努比亚文明,到南美的印加文明(尽管其在铁器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本书都进行了相应的考察,力求描绘出铁器时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多样化图景。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铁器时代本身的理解,也为我们认识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增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可能加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对一些史料进行了更详尽的考证,或者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旧有的结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可能对某些地区或某些具体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或者增加了对铁器时代晚期向更高级文明形态过渡的探讨。这种“增订”不仅是对知识的更新,更是对学术探索精神的体现,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成熟。 阅读《铁在烧》,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实验室,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类如何通过对物质的改造,实现自身能力的飞跃,如何在新技术的光芒下,重塑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乃至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深刻理解,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的进步,更是文明驱动力的一部分,而“铁”,无疑是这场伟大使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使者之一。它点燃了文明的烈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也留下了无数值得我们今日深入反思的宝贵遗产。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金属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变革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铁在烧(增订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读到精彩的故事。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尝试去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书中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段的叙述都像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想要一口气读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时,那种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细腻情感的平衡感。那些在大时代背景下被推着前进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同样牵动人心,作者赋予了他们生命,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增订版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在原有扎实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让原本就精彩的故事更加丰满,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不再是平面化的印象,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

评分

读完《铁在烧(增订版)》,一股久违的热血在心头翻涌,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岁月。作者以其沉稳而富有力量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文字中的英雄人物,在这本书中变得鲜活立体,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抉择,都牵动着我的心弦。我仿佛能听到战场上鼓角争鸣,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粝与激情。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尤为触动人心,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牺牲的个体,他们的矛盾、痛苦、坚持与信仰,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交织而成的史诗。增订版带来的新视角和更深入的考证,让整部作品更加丰满,也解答了我心中一些由来已久的疑问。合上书本,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与那些先辈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深深的敬意,以及对当下生活更加珍惜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铁在烧(增订版)》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叙事能力简直是神乎其技,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故事的张力与吸引力。我最欣赏的是他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却往往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或是揭示人物性格的绝佳注脚。书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局限性,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彻底的邪恶,这种真实感让我更加投入。尤其是一些配角,他们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生动而立体的群像。增订版的内容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价值,它让原本就精彩的故事更加完整,也让读者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都充满了好奇,《铁在烧(增订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的文笔犹如陈年的老酒,醇厚而耐人寻味。他善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在艰难岁月中,人们内心的纠结、挣扎、希望与绝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角色的呼吸,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喜悦。增订版的内容,让这本书的史料更加翔实,论证也更加严谨,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看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历史研究成果,让我能够更加客观、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人物的坚韧和勇气所感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评分

拿到《铁在烧(增订版)》这本书,我抱着平常心开始阅读,却未曾想到会如此着迷。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描写非常生动,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着那些历史的变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有挣扎和犹豫,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历史作品所缺乏的。增订版的内容,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新的视角和深度,让我在理解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能够接触到更多此前未曾了解的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人性、对命运、对时代选择的深刻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不错

评分

支持老萨,不过书中有些错别字和漏字,应该是排版编辑的疏忽吧

评分

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评分

萨苏出的都是精品,值得一看

评分

哈尔滨商委红肠,~

评分

萨苏的书都挺好的,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的书籍,趁着活动买下,屯着慢慢看看。以后会好好看的。

评分

萨苏出的都是精品,值得一看

评分

送货速度快,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