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系统研究了晚清政府对于教案(即中国民众与基督教会的冲突)的应对和处置。本书细致探讨了晚清教案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案对晚清社会政治危机加剧的影响,政府与民众对待教案态度的差异,分析了清政府在应对教案时的运筹水平、决策机制、处置能力、正误得失以及政策的实际效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政府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处境及应对危机的能力与局限。
董丛林,男,1952年生,河北盐山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晚清政治史、文化史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近百篇,自撰、主编和合撰著作20余部。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危机”本身的多维度解读。我原以为“教案危机”主要指代的是西方教育冲击下的教材内容问题,但作者的论述远不止于此。他将危机延伸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等层面。在晚清国力衰弱、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教育的“教案”问题,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复兴的高度。书中详细分析了,政府为何如此重视“教案”,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是否能够为国家效力,甚至是否能够抵御外来的文化侵蚀。这种将教育议题与国家整体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分析视角,使得这本书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思想也更加深刻。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官员、教育家们,是如何在彷徨与探索中,试图通过教育来重塑国家未来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危机”的定义,让我颇受启发。它不仅仅是指西方教育的挑战,更包含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问题。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在课程中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既懂中国文化又能掌握现代知识的“通才”的讨论时,深感共鸣。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在探索如何打破旧束缚、融合新思想时的种种努力和挣扎。政府的应对,也因此显得尤为关键。它是在尝试引导这一过程,还是在被动地应对一系列突发的事件?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更加丰富和深入。作者对于“教案危机”的定义和演变过程的阐述,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教育机构(如传统的书院、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和争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例如,如何将传统的儒家经典与西方科学知识融合?如何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教科书?如何处理宗教和政治在教育中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当时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也反映了晚清社会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迷茫与焦虑。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如奏折、公文、官员奏报、教育家的著作等,细致地展现了这些争议的具体细节,以及不同派别的观点和论证。这种深入的细节描写,使得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教育界和政治界围绕“教案”所展开的激烈辩论,以及这些辩论对中国教育发展轨迹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政府应对措施时,并没有回避其局限性和不足。我看到了,一些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执行不力、或者受到政治阻碍,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书中对一些失败的改革案例的剖析,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使是进步的力量,也可能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作者也并没有因此否定所有努力,他依然肯定了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官员和教育家。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得整本书更具说服力。
评分在读到关于政府应对的部分时,我感到特别有启发。作者并没有将政府的应对简单地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将其置于晚清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进行考察。我看到了,在“教案危机”面前,不同派别的官员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策略。一些开明的官员,如张之洞、严复等人,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推动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教科书的改革。而另一些保守的官员,则对新式教育持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力图维护传统的教育体系。书中对这些官员之间的互动、博弈,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影响教育政策的走向,都有着非常详尽的描写。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学”与“旧学”之争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争论,更是两种不同时代价值观和治国理念的碰撞。政府的应对,也因此显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晚清政府在应对“教案危机”时,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是真心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国家富强,还是仅仅为了巩固统治、应对外部压力?作者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政策走向、不同官员的言论和行为,以及这些政策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来展现政府应对的复杂性和多重动机。我看到了,在早期,政府更侧重于技术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以期在军事和经济上赶超西方。而到了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教育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则愈发凸显。书中的论述,让我对晚清政府的战略考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对于书中关于“政府应对”的分析,尤其感到赞叹。作者并没有将政府的决策过程描绘成一蹴而就的理想蓝图,而是展现了其中充满了反复、妥协和现实的考量。我看到了,在慈禧太后等当权者的影响下,一些改革措施被束之高阁,一些成功的经验被忽视。同时,我也看到了,在基层和地方层面,一些有识之士和教育机构是如何在困境中摸索前进,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书中对不同地方官府在推行新式教育时所遇到的阻力、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效,都有非常生动的描述。这种细致的描绘,让我对晚清政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并非一个完全僵化的机器,而是在内忧外患之下,充满着各种力量的博弈和权衡。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叙事框架。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晚清时期整个教育图景的宏观背景,从科举制度的僵化到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再到新式学堂的兴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的细致入微,对于那些看似微小的事件,也能够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例如,在论述“教案危机”的成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自身的弊病,以及晚清统治者在面对新旧交替时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冲突和摇摆。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使得对“教案危机”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读到这里,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教案危机”,并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更迭,而是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学制改革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政府的应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内部的博弈和妥协,既有开明官员的积极探索,也有保守势力的阻挠抵制。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才得以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晚清教育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采用了深沉的暗红色背景,上面点缀着一些泛黄的古籍纹理,再配以烫金的繁体字书名,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光是看封面,就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个动荡年代的蛛丝马迹。作为一个对晚清历史,尤其是教育制度变迁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选题无疑是正中下怀。在我的认知里,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转折点,旧的统治模式摇摇欲坠,新的思想思潮暗流涌动。而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其内部发生的危机和政府的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困境与挣扎。我尤其好奇的是,“教案危机”这个概念本身,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危机?是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是教学方法的不适应?还是与西方教育体系的碰撞产生的摩擦?政府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危机的?是强制性的改革,还是试探性的调整?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派在教案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和争论?这些都让我充满期待,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为我们揭示这一重要历史侧面的全貌。
评分合上最后一页,我脑海中依然回响着晚清那段充满变革与阵痛的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案危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艰难探索自身教育道路的历史画卷。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的官员,还是在学堂中辛勤耕耘的教师,抑或是胸怀报国之志的学生,都曾为国家的未来而焦虑、而奋斗。政府的应对,尽管充满曲折,但其背后蕴含的试图通过教育来重塑国家命运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的。这本书让我对晚清历史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