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

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桐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琴道
  • 琴学
  • 传统文化
  • 乐器
  • 音乐
  • 文化艺术
  • 修身养性
  • 中国传统音乐
  • 艺术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8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13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作者简介

老桐,金陵古琴家、吴门琴人。吕建福、崔益华师从吴门老琴家吴兆奇先生、琴学著述共笔名“老桐”、并发行有《琴道》CD。崔益华,常州人氏,南京大学外语部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琴与中国文化”公选课教师、南京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金陵吴门琴禅馆琴禅导师。吕建福,苏州人氏,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金陵刻经处研究员,吴派琴学传人,“吴门琴禅?古琴课程”创办人,金陵吴门琴禅馆琴禅导师,南京东南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江南书院古琴导师,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国际古琴养生学会副会长,致力于传统圣贤文化的弘扬和经典国学智慧的传播,“以琴静心,以禅明心”,悉心传授佛学、古琴和禅道。抚琴风格乃传统山林派琴风、清和大雅、古意盎然,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澹远的传统理念。


目录

[目录]


引言:太古遗音,旷代之宝

中国之古琴与中国之文化

琴 道

道与艺

琴之创制

琴与礼乐

琴道与儒释道

琴品

琴派与琴风

琴之传承——文人琴

古琴与尺八

琴之兴废

一次关于古琴发展的讨论

琴道问答

琴 理

琴乐流变

琴谱妙理

指法妙品

丝弦之美

琴 人

初聆琴音——徐匡华先生

渔歌悠悠,阳春三月——恩师吴兆奇先生

古调仍存——吴兆基先生与姑苏吴门琴派

天上流水——管平湖先生

广陵遗响——刘少椿先生

如梦琴事——林友仁先生

潇湘水云——渔夫先生

传 习

学琴指要

教学之误

考级之误

传琴问答录

选 琴

良琴为伴

审音第一

藏 琴

良质善斫

张越琴记

斫 琴

文人与斫琴

斫琴三要

吴声清音琴

青桐斫琴记

刻铭记

琴 修

古琴与国学

琴禅大义

古琴乐教

琴修问答

附 录

古琴的调心

调身调息

古琴家老桐

金陵寻琴记




精彩书摘

琴谱妙理

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

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而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

——[宋]朱长文《琴史》

有人说,接触古琴,会有两个感觉:一是高,二是难。说高没错,那是修养境界之高,说难则未必,老子说“大道至简”,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高的东西跟难易是没有关系的,绝对并不是高的就是难的。就古琴来说,入门就非常容易,这个容易,主要就来自我们现在使用的古琴谱——减字谱。

古琴曲谱在常人看来尤如天书,很有神秘感,那奇异独特的方块字符,很难让人相信是一种乐谱。

《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看到琴谱时误以为是天书,被林黛玉嘲笑;《笑傲江湖》中洛阳金刀王家将琴谱当作《辟邪剑谱》,引出前往绿竹翁处辨认曲谱的故事,使令狐冲识得任大小姐并向她学琴,最后造就了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之曲”的美满姻缘。

对任何事物,往往当我们不明其事理时,才会有神秘之感,在人类的词典里“神秘”,几乎就是“未知”和“无知”的同义词。就好象习惯了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初看中国的方块汉字感到很神秘,以为很难学一样,习惯了汉字的我们在看那似字非字的古琴谱字时,也会感到很神秘,并自然认为很难学。甚至有人弹琴多年,因为畏难情绪,只从老师那儿学习弹奏方法,一直不愿去学习琴谱。

事实上,古琴谱是非常容易学习的,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种乐谱都容易学。我们说古琴是古代文人书斋日常之具,如果学起来很难,怎么可能在文人中那么普及呢!我第一次看到琴谱时,读了记谱说明,仅几分钟就明白了其原理,且能在琴上照谱按弹。当时就惊叹其记谱之妙,一个简单的方块字,竟然将左手和右手的指法以及弦序、徽位,甚至弹奏时的处理如绰、注等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复杂的弹奏活动,全部包括其中了。中国古代的有些技艺你不经传授一辈子不懂,但是有人稍经传授,你一下子就懂了。中国古人真是智慧、真是伟大!

现存最古老的琴谱,是唐代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这个曲子唐以后在中国失传,近代在日本发现,又传回中国,做为散佚古籍刊印,后被琴家识得是琴谱,我们才得以见到最古老的古琴文字谱的面貌。

文字谱是用文字来记录左手位置和右手手势,一句曲子,就需要用很长的文字,确实不够简明,使用起来殊为不便,所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发明了更为简明的减字谱。减字谱在明代趋于完善,但并未脱出曹柔所创的基础。

随着学琴的深入,对古琴减字谱妙处的体认也愈渐深入。

减字谱是由最早的文字谱发展而来的,却已与忠实记录演奏方法和过程的文字谱有极大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将文句记录缩减、精简、组合成一种新形的方块字。

减字谱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简化字,但与当代的简化字不同,它不是将一个繁体字精简为一个简化字,而是将一段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而这种缩减却毫不减少这一段文句的信息,且比原来的记载更明白、更让人一目了然,便于弹奏者视奏和按谱循声,由此实现了既不脱离汉文化传统(毋须用新形符号如阿拉伯数字及线条蝌蚪等)又符合器乐记谱需要的新型乐谱的创造。这种创造在人类的音乐史上是全新的,在世界各种器乐专用谱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并非标新立异,恰恰是是符合七弦琴弹奏特点的必然结果。

据研究,古琴减字谱的记谱方式,还准确地体现出琴乐交相使用几种律制(纯律、相升律、平均律)的现象,“这种在同一种乐器的专用谱式上,细致、精确无误地标注出三种律制的音律现象,在古今中外各类谱式中是罕见的”(李明忠《中国琴学》)。

更为奇妙的或许是,抚琴者可以不懂音律、“不知音阶为何物”,“无须认识音名,更无须辨认正声和变音”,只需按减字谱记录的弹奏方式去按谱循声,便能“自然取得各音的音准深入到变音”(《查阜西琴学文萃》)。这就是“暗合道妙”。毕竟,七弦琴本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资生日用之具,对于大多数琴人而言,重在得其受用,是否明白音律并不十分重要。

对古琴减字谱最大的不满,是认为文字谱的缺点如“无音高旋律的直觉、不便于记出明确的节奏节拍、篇幅繁冗”等,“在减字谱中依然存在”,认为这是一种“缺憾”,是古琴“记谱技法的不完善”,它甚至“影响了琴乐的继承与发展”(龚一《古琴演奏法》)。

但中国古琴千余年来六百多首琴曲、三千多种传谱、两百余部琴谱,正是这种“不完善”的记谱法所记载的,而千余年来的琴乐,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继承与发展”的。

如果说到近代古琴的传承出现危机,问题恐怕不是在减字谱,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变迁。

因此,对减字谱的“缺憾”如何认识,端看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以一般音乐乐谱的标准看古琴减字谱,一种无“音高旋律”、无“节奏节拍”的乐谱无疑是有“缺憾”的,甚至根本不够格称得上是一种乐谱,因为它不具备音乐的最基本要素。但千余年来,中国古琴在这种记谱方式中稳定地传承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值得思考的是,历代琴谱对琴学之律、调、曲、论等有着系统而精深的研究和记录,例如关于音律的研究,看看《琴书大全》之卷二,即可知是多么细致入微,在外行看来甚至近乎繁琐,让人如坠云里雾里,相对而言,乐谱之“时值”、“节奏”的标注方法应该是较为容易的事,古人难道真的做不到吗?我认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音乐的节奏与速度,在中国传统中称为“板”或“板眼”。民初琴家杨宗稷认为,“古谱不注板,非不知有板,似不知注板之法”,但我认为对此应该存疑。事实上,杨宗稷注板后的《琴镜》并未被广大琴人所接受,琴人喜爱的还是以前的琴谱,其原因已超出音乐功能范围,当在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中寻找。

就乐谱的实用功能而言,“注板”(标注了节奏、音高)的曲谱无疑更容易使用,但中国琴人抚琴,从来就不是为了在乐器上精确地重复出别人的旋律,而是要抒发自己的胸臆、弹出自己的心声。尤如书法不是写字、绘画不是照相,同一诗句的书法应当各具神韵,同一山水的绘画往往千姿百态,操缦也不是准确地按谱弹出一段音乐旋律,而是要有操缦者自己心灵的音声才对。

与中国艺术之书法、绘画重神意气韵而不重“形似”相同,中国琴乐也一向是以意境为重、不汲汲于节奏之合拍的。严格说来,琴乐本无“拍”,“拍”乃生于心,故板有“心板”之说,而谱也有“心谱”之谓。因为究竟而言,音乐之节奏板眼,源自人类身心血脉的律动,乐句的旋律与人的气息是相应的。琴乐之乐句恰如人类的呼吸意念,往往是自由的、散文诗一般的,也称“散板”。精致地分析后会发现,琴乐之散板似散而非散、形散而神不散,其中有一种更高级、更精微、与人类身心血脉的律动相应的节拍,故可以规整、也可以不规整,完全是“发于心”、“应于手”而“形于声”的。就记谱而言,古琴简字谱可以说是恰“得其妙”,体现出中国文化自由人文的气息,与中国艺术之根本精神一脉相承,岂一般音乐范畴之乐谱可比!

故认识古琴谱,当从文化哲学的层面,以中国艺术精神来领会,才能悟得其妙。或许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崇古、泥古而已,并举出后期琴谱如清代《五知斋琴谱》、民国杨宗稷所辑琴谱及更晚的《梅庵琴谱》试图标记拍子时值的努力为证,说明古琴减字谱本身也正在发展,古谱不记节奏乃是一种不完善。若然,我们在原无标点句逗的佛典道藏和古代诗文上加注句逗乃至近代的引号、冒号、感叹号等,是否就证明了佛典道藏或中华古诗文确有“缺憾”,要靠我们加以完善、予以发展呢?恐怕不然。

应该说,毋需句逗即能明了文义,在那个时代的文化中并不为难。只是时势降而文化异,是我们难以直捷明了那个时代的文本,而不得不借助断句以及种种标点如感叹号等,才能明了古人的思想和感情了。从笔者给佛典加标点的经验来看,问题只在于后时代的我们!清代、民初给琴谱加注板眼的努力亦然。所以,我们切勿妄自尊大地以为自己这么做是在“发展”什么。相信唐宋时代的琴人若偶得《幽兰》古谱,其打谱会较二十世纪的琴人容易得多,因为相对而言,他更容易把握那个时代的心律。

古谱本不为今人而写,故今人不必因打谱的烦恼而怨怼古人。若我们真正好古、孜孜于古音,还是去追寻那个时代的文化、体验那一种精神、领悟那一种心律,去努力成为《神奇秘谱》所说的“达者”吧!

再者,古谱的功能,也有异于今日一般的音乐乐谱,若以今日乐谱的功能求诸减字谱,当然也会觉得古谱有缺。

古代七弦琴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古琴减字谱主要起“备忘”的作用,而不是像今日之乐谱这样,让人照着演奏即能重复出音乐旋律。古代琴乐的节奏和神韵既有赖于老师的“口传心授”,也有赖于琴弟子自身的修养领悟,故一切不必“固化”于琴谱,也不宜固化于琴谱。若琴乐将节奏时值完全确定,真正固化了,就落于下乘了,此即《神奇秘谱》中所言:“使其同则鄙也”。

古人操琴的理念不是音乐再现,而是“各出于天性,不同于彼类”,以“其涵养自得之志见乎徽轸,发乎遐趣,诉于神明,合于道妙,以快己之志也。岂肯蹈袭前人之败兴而写己之志乎?”(《神奇秘谱·序》)今人借现代传媒而广传曲谱及弹奏方法,某些曲操几乎千人一面、精巧“仿真”,确实令人听之“败兴”,此琴乐之衰象也。

《神奇秘谱》还道出了减字谱不标节拍时值的另一原因,今天的我们或许会判其为“封建糟粕”:

“……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故无点句,达者自得之。是以琴道之来,传曲不传谱,传谱不传句。……是琴不妄传以示非人故也。”

可见,古人于减字谱实非如杨宗稷及今天的我们所以为的“不知注板之法”,而确实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窃以为,“琴不妄传以示非人”,是对对学琴者文化与道德素养的要求,“故无点句,达者自得之”,是令学琴者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养,成为“达者”而“自悟自得”,这样的传琴理念和传琴方法,不仅不是什么“封建糟粕”、不是不利于古琴普及和“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观念,恰恰正是符合古琴文化特质、让古琴传承不失本位、不降品质、见正而行高的方式,是保留优秀民族文化精华的高明方法,应该是更高层面的“为人民服务”吧。

当然,结合今日时代的实际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在古谱上作出新的标注,加上节奏符号,但那不是古谱有“缺憾”,只是今天有需要而已。并且,即使今日有此需要,仍宜明其作用乃在初学之方便,并非古来谱式实有不足而必须改之。

上个世纪初,在古减字谱上加注工尺确定音高时值成为一时流行时,已有人指出,这只是为初学容易成调,作为一种“操缦捷径”,“至于久久习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固不必拘拘于此也”。因为,“琴曲有天然节奏,非如时曲必拘泥板拍,惟在心领神会,操之极熟,则轻重疾徐自能合拍”(张鹤,《琴学入门·凡例》)。可见古琴减字谱所要求的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今日我们以五线谱、简谱或新创节奏符号来规定琴曲的高下板眼节奏,幸勿忘却此意。

再者,这种“琴谱改良”,宜在减字谱的原有模式下合理“发展”,例如《五知斋琴谱》中所用的“长竖粗线”、“短竖细线”等节奏符号,而不宜另创一套符号,乃至用阿拉伯数字等另一文化系统的符号来进行“中西医结合”,创造所谓“五线记谱法”等,致使琴谱不伦不类。就此而言,西安琴家李明忠先生“以传统谱式的文化模式为本,以借鉴现代谱式的科学成份为用”的思想我十分认同,他为建立一套符合传统模式的节奏时值标注符号所作的尝试十分可贵。李先生的构想看上去不仅仍有古谱之美,原减字谱之妙亦仍多半保留。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所撰写的、内容详尽且不涉及原书主题的图书简介。 --- 穿越时空的智者之语:一部关于宋代文人精神与生活哲学的深度探析 书名:宋风雅韵:士人情怀与审美建构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个具有历史学者或文化研究者气质的笔名] 字数:约十五万字 装帧设计:仿宋版刻风格,采用棉纸内页,封面以宋徽宗瘦金体书写书名,配以素雅的水墨山水纹饰。 --- 导言:在烟雨迷蒙的江山中,重塑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本书并非一部浅尝辄止的断代史描述,而是一次深入到宋代(960年—1279年)士人阶层内心世界的精神考古。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理解一个在军事积弱的表象下,却孕育出中国文化史上最精致、最内敛、也最具反思精神的黄金时代。宋代文人的生活,不仅是诗词歌赋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德性”与“技艺”之间关系进行本体论探索的实践。 《宋风雅韵》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宋代士大夫如何在其“内心的帝国”中,构筑一套既能抵御外在压力,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审美与伦理体系? 本书结构分为四大篇章,层层递进,力求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日常习俗,全面勾勒出宋代理学兴起、艺术臻美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 第一篇:儒学的新生——理学的精神根基与士人的自我塑造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或称道学)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社会实践,成为士人行为的圭臬。我们着重分析的不是其最终的教条体系,而是其“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论对士人个体修养的影响。 核心章节提要: 1. 从“修身齐家”到“心即理”: 探讨朱熹对传统儒家实践论的革命性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催生出一种对“内在诚敬”的极致追求。士人不再满足于外在的功名,而是将自我完善视为一项永无止境的“精微工程”。 2. “存天理,灭人欲”的辩证法: 本章侧重于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士人如何平衡对人情世故的参与和对至高真理的仰望。这并非一种彻底的禁欲主义,而是一种对“恰当”与“分寸”的精妙拿捏,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3. 私学与书院的勃兴: 考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和学术共同体的功能。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士人进行身份认同、培养政治理想和生命态度的熔炉。书院的规制,本身就是宋代文人对理想社区的模拟建构。 --- 第二篇:文人士大夫的日常与“闲适”的艺术 宋人将“闲”视为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的失意。这种“闲适”观,是士人在权力场与田园志趣之间开辟出的精神绿洲。本篇剖析了这种生活哲学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表达。 核心章节提要: 1. “四艺”之外的审美实践: 区别于传统的琴棋书画,本书详细考察了宋代文人在“文玩”领域的新发展:香事(点香、斗香)、茶道(点茶、斗茶)、赏石(灵璧石、太湖石的审美标准)以及古董鉴藏的兴起。这些活动如何成为士人展示其学识、品味和经济实力的隐秘途径。 2. 园林叙事学: 以苏杭园林为例,分析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对空间的规划(如叠山理水),在有限的方寸之地模拟广阔的自然,实现“身在樊笼,心游太虚”的境界。园林设计中的留白与借景,是其哲学思想的具象化。 3. 饮食的哲学化: 宋人对饮食的精致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探究了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技法的每一个步骤中,所蕴含的对“自然本味”的尊重与对“人工雕琢”的审慎控制。 --- 第三篇:笔墨之外的表达——宋代绘画与书法中的“意在笔先” 宋代绘画和书法摆脱了早期为叙事或写实的职能,转而成为表达主体心性、传递“气韵”的媒介。本篇将重点讨论“意境”的生成机制。 核心章节提要: 1. 院体画的制度化与文人画的野逸: 对比北宋皇家画院在技法上的登峰造极,与苏轼、米芾等人所倡导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文人画理念。这种分流,反映了艺术品位在社会阶层中的分野。 2. “天真烂漫”的对立美学: 分析早期宋徽宗的瘦金体(以“瘦硬”著称)与晚期文人追求的“浑厚拙朴”之间的张力。书法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个人性情和学养的外化,是“书为心画”的极致体现。 3. 诗意山水的空间结构: 深入解析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那种压倒性的自然力量感,以及南宋马远、夏圭“一角”山水所蕴含的“留白”与“哲思”。这些绘画作品如何通过构图,引导观者进入沉思状态。 --- 第四篇:士人的政治困境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宋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伴随着激烈的道德挣扎。本篇聚焦于知识分子在朝堂与民间之间的张力。 核心章节提要: 1. 清议与朋党的兴衰: 考察宋代特有的政治生态——言官制度的盛行,以及由此催生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清议”风气。这种风气如何在维护政治清明的同时,也导致了党争的内耗。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现实考验: 以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政治生涯为例,分析他们在面对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冲突时,如何艰难地在维护道德原则和实现政治抱负之间做出抉择。 3. 士人的“隐逸”选择: 探讨宋代士人对于“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拉扯。这种隐退并非完全脱离社会,而是一种“在野的在野”,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整理文献,在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影响力,构建了后世知识分子“不合作”的典范。 --- 结语:宋风对现代性的启示 《宋风雅韵》最终旨在揭示,宋代文人所构建的精神世界,并非是一堆过时的陈词滥调。他们的精致、他们的内省、他们对个体价值的坚持,恰恰为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审慎生活、深度思考、以及保持精神独立性的有效参照系。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在喧嚣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一方雅净天地”的当代读者的。 本书适合人群: 历史文化爱好者、宋代研究学者、对古典审美和东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意思,直击核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底蕴。“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光是这几个词的组合,就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而精致的画面。我一直对古琴这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乐器心生向往,但总是感觉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难以真正触及。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门。我尤其期待它在“琴道”上的阐述,希望能理解古琴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精神追求,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相连接。同时,“琴学”部分也让我充满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体系支撑着这门古老的学问?它会涉及乐理、曲谱、演奏技巧的演变吗?还是会深入到古琴的形制、材料、音色美学等方面?而“琴人”,我猜想这里会介绍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古琴演奏家、斫琴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技艺,他们的精神传承,一定会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最后,“琴修”这个词,更是引发了我对古琴与个人修行之间关系的思考,它是否能帮助人达到内心的宁静,提升个人的修养?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乐器的介绍,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哲学、关于自我探索的指南,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琴修”二字,着实打动了我。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心灵得到沉淀的方式。古琴,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乐器,一直是我向往的对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艺术与个人修行相结合的可能性。我渴望了解,如何通过学习古琴,能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书中关于“琴道”的阐述,是否会涉及古琴音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例如,如何通过演奏古琴来体悟“无为而治”的境界,或是如何将“道”的精神融入指尖的律动?“琴学”的部分,我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选择一把适合初学者的古琴,或者是一些基础的演奏技巧的讲解。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从“琴人”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古琴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和意境内化为自己的修为。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引导,一种通往更深层次自我理解的路径,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份久违的宁静和智慧。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分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能够触及人心、启发思考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在“琴道”的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古琴艺术美学的高度概括,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琴道”与“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概念的关联。而“琴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或许是对古琴乐谱的解读,对历代古琴流派的分析,甚至是古琴的制作工艺的科普。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琴学”介绍,必然是能够激发读者对古琴艺术产生更浓厚兴趣的。至于“琴人”,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那些活在历史长河中的古琴大师们的群像,他们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精神的载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创新,一定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度挖掘和致敬。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呈现的“完整性”。“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这四个词语的并列,似乎勾勒出了一个关于古琴学习和理解的完整闭环。作为一名对古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入门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指引。在“琴道”部分,我期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为何要学古琴”、“学古琴能带来什么”的疑问,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古琴音乐的灵魂,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琴学”的板块,我期待它能提供实用的知识,比如对古琴基础知识的普及,乐谱的解读方法,甚至是一些入门级别的练习曲目。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学习古琴并非遥不可及。而“琴人”,我设想这里会讲述历史上那些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的名家轶事,这些故事是否能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和榜样?最后,“琴修”,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学习古琴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如何将古琴的学习与个人内在的成长相结合,如何让抚琴成为一种平静内心、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更能触及心灵的宝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博大精深,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在“琴道”的部分,我惊叹于作者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与古琴的演奏完美结合,让我理解到抚琴不仅仅是手指的技巧,更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修行。那些关于“虚静”、“中和”、“天人合一”的论述,让我对古琴的演奏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承载着如此深沉的意蕴。而“琴学”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古琴只是几根弦,几根木头,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古琴的形制、流派、以及不同时代琴曲的特点,让我领略到古琴发展的脉络和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尤其是关于古琴的指法和律学,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使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也能有所理解。至于“琴人”,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伯牙、钟子期、以及那些隐逸山林、寄情古琴的文人墨客对话,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看到了古琴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而“琴修”,更是让我找到了通往内心平静的钥匙,学会了在忙碌的生活中,通过古琴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古琴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