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楊海崧的小說集,共26篇。
小說集裏收錄的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在可有可無忽明忽滅的敘述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生活質感,也貫穿著作者對生活和生命意義的嚴肅探討與深切關懷,有著較高的可讀性。
楊海崧,南京人,現居北京。
知名搖滾樂隊PK14的主唱。
楊海崧,1996年,組建樂隊“西”,擔任吉他手,孫霞主唱,陳軍彈貝司,郝建飛打鼓,樂隊第二年解散,創作歌麯“藍色的月亮”,收錄在在宇清和童瑋亮製作的《97-98南京地下音樂記錄》。
1997年,成立樂隊,擔任樂隊主唱,當時成員還包括吉他徐鋒,貝司孫霞,鼓楊森。
1998年,樂隊PK14原鼓手楊森離隊,華東(現任吉他兼主唱)加入。1999年6月,隨樂隊PK14移居北京。
1999年6月,樂隊PK14在《雜誌》上發錶單麯“藍色的月亮”。
2000年,樂隊PK14鼓手華東離隊,楊寶斌加入。
2001年,樂隊PK14吉他手徐鋒離隊,許波加入,2001年,樂隊PK14鼓手楊寶斌離隊,瑞典人雷壇壇加入。2001年,樂隊PK14發錶首張專輯《上樓就往左拐》。
2002年4月,樂隊PK14簽約Badhead唱片。
在城市裏迷路是危險的
一次意外的約會
高爾基和雨
在鼕天的夜晚做一次飛行
藝術傢老方短暫的南京之行
分手的理由
阿童木的下午
百萬富翁
真實的曆史
夏天我們都需要一場午睡
森林深處
去美國的簽證
看電影的下午
美麗的銀河
中午是發生奇跡的時間
一次美妙的射門
十七樓的幸福生活
天使,天使
水犀牛
傍晚時有雷暴雨
中年之前的最後瞬間
是非之地
和誰一起去旅行
梅雨季節是多麼地漫長
課程安排
晚飯後的一次賽跑
在城市裏迷路是危險的
我住在那條街的盡頭。每當我想起它時,第一個進入我腦子裏的總是劉明義的那張臉,而為什麼會這樣我一點兒也不明白。我更應該首先想起對麵的那口水井,或者前街靠近大路的那傢小商店。但是實際上劉明義那張似笑非笑的臉總是第一個撞進我的記憶,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六月的一天,我從那裏搬走,到現在已經快十五年瞭。這十五年裏我做瞭不少事情,有一些半途而廢;有一些做到瞭結束,但也隻是結束而已;有一些事情讓我稍微感到瞭一點兒不安,而絕大多數隻是為瞭消磨時間。可以說這樣的人生看上去比較正常,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對這樣的人生深信不疑。當需要嚮彆人介紹自己時,一句話就可以,再簡單不過:“我叫李亮,在一傢電腦公司上班。”基本上聽到的人頂多會再問一句:“是做硬件、軟件,還是銷售?”我知道大多數人對我的工作不感興趣,包括我自己。他們也隻是隨便問問。
到現在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會突然想再迴到那條街上,也許是下雨的原因,也許是劉明義的那張笑臉讓我突然想起瞭什麼,反正我決定第二天到那個地方走一圈、看一看。
第二天上午我給公司領導打瞭電話,編瞭一個發燒的藉口,然後又打電話訂瞭一張三個小時後飛往南京的機票。我不需要做任何準備,這是一次短途旅行,唯一要帶的是雨傘,因為南京的六月正是雨季。
我原以為我已經忘瞭該怎麼坐車去那條街,但是下瞭機場巴士,我很快就找到瞭公交車站。雖然很多事情在這十五年裏都發生瞭變化,但是公交路綫沒有變,想到這一點我的心裏暖洋洋的。
在離那條街還有一站路的地方我下瞭車,既然已經到瞭這裏,時間對我也就暫時沒有瞭意義。我撐起傘,雨不大,現在是典型的梅雨季節。我嚮四處張望,現在我纔真正意識到,每一個熟悉的場景帶來的都是更多的記憶,我越嚮前走,那些躲藏在潛意識裏的記憶就越清晰。當我將要走到那條小街時,我幾乎已經像是從沒有離開過這裏一樣瞭。
前街已經沒有瞭,後街也沒有瞭。現在的這條街隻剩下瞭中間的一小段,兩邊加起來隻有十幾戶人傢。臨街的門麵基本上都改成瞭商店。我是憑著水井的位置找到瞭我以前住過的房子。水井已經被各種東西塞滿瞭,從最上麵能看到幾根木頭、一塊紅色塑料盆的碎片、幾本書和一隻女式的拖鞋。
我以前的傢現在是一傢書店,門口的牌子上寫著“五元書店”。店裏除瞭我以外,沒有其他顧客,一位姑娘坐在靠門口的書桌後麵,看上去沒什麼精神。這也難怪,星期四的下午,又不停地下雨,怎麼能指望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呢?不過一般而言,她的頭發剪得過於短瞭。我把雨傘靠在桌子邊的牆上。
我花瞭半個小時把書架上的書的書名全都看瞭一遍,大多是一些青春小說、烹飪、花卉和傢庭生活指南之類的,偶爾的幾本世界文學名著也是非常糟糕的版本。我抽齣瞭一本高爾基的短篇小說集,嚮快要睡著的短發姑娘走過去。
“五塊錢一本嗎?”
“是啊。”她看上去像個中學生,一副上課打瞌睡不願意迴答老師問題的樣子。
“我買一本。”
“五塊錢。”
我突然有瞭想找人聊聊這座房子的欲望,我曾經住在這裏,我不想看瞭一眼就慌慌張張地離開。
“這本書先放在這裏,我再看看。”
她沒說話,甚至一直沒有抬頭。但是我不會責備一個慵懶的年輕姑娘。
“你這傢店開瞭多長時間瞭?”我走到書架中間問。
她嚮我這邊揚瞭揚頭:“三四年吧。”
“生意怎麼樣?”
“一般。這邊買書的人不多。”
“這邊不是有個學校嗎?看書的學生應該比較多吧?”
“學校已經拆瞭好幾年瞭,早就沒有瞭。我們這邊也快拆瞭,所以書賣得便宜。”
“是嗎?這樣啊。”
有那麼一會兒,我覺得心裏空蕩蕩的。我順手抽齣一本──《四季粥譜》。
當我把書插迴書架上的時候,她開口問我:“你好像對這邊很熟啊,是不是以前住在這邊?”
我把臉轉嚮她。
“我以前就住在這座房子裏。”
“哦?”她顯然有瞭興趣,“那是好幾年前瞭吧?”
“我在這裏住瞭差不多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你什麼時候搬走的?”
“十五年前。”
她沒再說話。
我又裝模作樣地翻瞭幾本書。我有些後悔。住在這裏二十五年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一個中年人懷舊也不是齣於什麼光彩的心理。這個長得還算秀氣的短發姑娘能夠理解這些嗎?她還年輕,她仍在等待她的第一個二十五年的到來。我想要離開瞭。
當我走到桌子前掏齣錢包付錢時,她又開口瞭,這次她看著我的眼睛。
“這本書送給你吧,反正放這兒也不會有人買。”
“這個?”我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
“沒關係的,歡迎你以後常來。噢,這裏很快就要拆瞭。”她不好意思地笑瞭笑,這是她唯一一次對我笑。
“那就謝謝你。你的書店要是搬到新的地方,我還可以再去。”
“我以後也不打算開書店瞭。”
我本可以就這個話題和她聊下去,但是我隻簡單地說瞭句“是嗎?可惜”,就拿起高爾基的短篇小說集和雨傘。就在齣門的時候我好像又想起瞭什麼,我轉過頭。
“你知道這裏拆瞭以後蓋什麼嗎?”
“我聽說是要蓋高檔住宅區。你看街上的好多人都搬走瞭,就剩下中間幾傢不願意搬的。不過也是遲早的事。”
我真的要走瞭,我已經做齣瞭走的姿態。但是我還有一個問題,它總是齣現在我關於這條街的記憶的最前列,雖然我並不期望從這個年輕的姑娘這裏得到答案。
“你認識一個叫劉明義的人嗎?他以前也住在這條街上。”
“劉明義?我不認識。不過這片地就是他的公司開發的。”
“哦。”我不動聲色地應瞭一句,然後撐開雨傘,跨進雨裏。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讀起來有一種夏日午後慵懶而又清醒的矛盾感。作者沒有急於推進情節,而是將大量的筆墨花在瞭對人物內心細微波動的捕捉上。我尤其欣賞他對環境描寫的功力,那些關於光綫穿過百葉窗投射在地闆上的斑駁光影,以及空氣中彌漫的、帶著塵土和花香的燥熱氣息,都仿佛能被我真切地感受到。主角的睏境和掙紮,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危機,而是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纍的疲憊與對“片刻安寜”的執著追求,這使得人物形象異常立體可信。幾次關鍵的對話場景設計得非常巧妙,颱詞看似平淡無奇,卻在不動聲色間揭示瞭人物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和潛藏的張力。那種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情感交流,比任何激烈的衝突都更有力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也跟著主角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小憩”,雖然沒有徹底解決什麼大問題,但內心的某個角落似乎被溫柔地梳理和撫平瞭。這是一種含蓄而深沉的文學力量,讓人在迴味時,忍不住去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休息時刻”究竟意味著什麼。
評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現代都市人“疏離感”的描摹,達到瞭令人心驚的地步。人物之間的關係是鬆散而脆弱的,他們共享同一個空間,卻各自活在自己搭建的心理孤島上。作者精妙地捕捉瞭那種“近在咫尺,遠在天涯”的現代睏境。例如,鄰裏之間禮貌性的問候背後,隱藏著的是對彼此生活近乎無感的漠視;朋友間的聚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旨在證明“我過得不錯”的錶演。這種對錶象與真實的對比,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不斷産生一種自我審視的衝動:我們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也活在瞭這種精心維護的“體麵”之下?這本書沒有給齣任何批判性的說教,它隻是冷靜地展示瞭這種生活狀態的必然性與無奈。它像一麵冰冷的鏡子,映照齣我們集體潛意識中對真實連接的渴望與無力觸及的矛盾。讀完後,我會不由自主地審視自己與周圍人的互動模式,思考我們是否也錯過瞭某個可以拉近距離的、微小的契機。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近乎冷峻的詩意。它摒棄瞭華麗辭藻的堆砌,轉而追求用最簡潔、最精準的詞語去觸碰事物本質。比如描寫“等待”這個動作時,作者可能隻用瞭短短的一句話,但那句話裏蘊含的焦灼、期待和耗盡,卻比長篇纍牘的內心獨白更具穿透力。這種剋製的美學,讓整部作品散發著一種高級的疏離感。我注意到作者在一些關鍵名詞的選擇上極為考究,它們反復齣現,構成瞭某種隱秘的符號係統,暗示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探討,盡管這些探討從未被直接闡述。這種“留白”的處理非常高明,它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這本書更像是留給讀者的一個精心準備的容器,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填充它。對於那些偏愛直白敘事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但一旦適應瞭,那種被精準命中的閱讀體驗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在於它對“非事件性”的贊頌。它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高潮或轉摺,故事的主體,與其說是情節的發展,不如說是人物在日常瑣事中尋找存在意義的過程。清晨的咖啡製作、整理書架上的舊物、觀察窗外季節的微小更替——所有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動作,在作者的筆下都被賦予瞭近乎宗教儀式的莊重感。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生活,並不在於那些宏大的成就或災難,而恰恰在於這些日復一日、不被記錄的“間隙時間”裏。這種聚焦於“微觀存在”的敘事策略,徹底顛覆瞭我對“閱讀有意義的故事”的傳統期待。它鼓勵讀者放慢呼吸,去關注那些通常被我們匆忙略過、被時間輕易抹去的美麗瞬間。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冥想練習,學會欣賞那些“無事發生”的靜謐力量,體會到在這種靜默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簡直是一場精妙的迷宮設計,每一章的開頭都像是一個看似獨立的場景,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這些碎片化的片段是如何通過一種非綫性的、近乎夢境般的邏輯,緩緩地編織成一張宏大而又私密的網。作者大量運用瞭意識流的手法,時而跳躍到過去某個模糊的記憶碎片,時而又迴到當下被蟬鳴打斷的沉思中,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厚重感和迴味空間。初讀時可能會有些許的迷失,但一旦抓住瞭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某種情緒的暗綫,所有的情節和意象都會豁然開朗,仿佛照進迷霧中的一道微光。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時間”的解構,它不再是綫性的度量,而是變成瞭可以被情緒拉伸、扭麯甚至停滯的主觀體驗。這種高度的文學實驗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對閱讀者心智敏銳度的挑戰和奬勵。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或安慰,而是邀請你一同沉浸在這種復雜的、流動的精神狀態之中,去感受那種“存在”本身的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