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

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学强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法律
  • 服制
  • 社会史
  • 法律史
  • 文化史
  • 制度史
  • 明清史
  • 服饰史
  • 历史学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0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58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丧服制度(亦称“服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具有特色的一项制度。服制作为中国传统礼制中丧礼的重要内容,从《晋律》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开始正式入律并不断法律化。到唐律“一准乎礼”,服制已完全入律,并一直影响到清末。清代既是中国古代服制立法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古代服制向近代转型并*终在法律中被废除的阶段,是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以服制为视角,采用法律社会史、案例分析法、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服制在清代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刑事法、民事法、行政法、司法审判制度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服制对清代法律和社会的全面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和伦理化的重要途径和表现,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其他法系的鲜明特征。

作者简介

高学强,1969年生,陕西西安人。文学学士(西北大学,1994年),法学硕士(西北政法大学,2004年), 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2007~201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访学。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陕西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和法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服制的源流与法律化
第一节 服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服制的产生
二、服制与宗法制度
三、服制的发展
第二节 服制的主要内容
一、《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制度
二、五服的主要内容
三、丧服的原则
四、关于“三年之丧”
第三节 法律的儒家化与服制入律
第二章 清代服制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清入关前的丧服制度
第二节 清入关后服制的发展和定型化
一、“准依明律治罪”阶段的服制
二、适用《大清律附》阶段的服制
三、《大清律集解附例》(即《顺治三年奏定律》)中的服制
四、《大清律例》中的服制
五、《大清通礼》中的服制
六、《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会典图》中的服制
七、《礼部则例》中的服制
第三节 服制在近代的变迁
一、从《大清律例》到《大清现行刑律》
二、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三、服制在法律中的终结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
第三章 清代律学家的服制研究
第一节 沈之奇的服制研究
第二节 吴坛的服制研究
第三节 薛允升的服制研究
第四节 沈家本的服制研究
第四章 服制与清代刑事法
第一节 服制的总则性规定
一、“十恶”
二、“八议”
三、“常赦所不原”中的服制犯罪
四、犯罪自首
五、对分则中出现的与服制有关的术语作出解释
第二节 亲属相盗
一、亲属相盗的法律规定
二、亲属相盗的处罚原则
三、亲属相盗立法的影响
第三节 亲属人命
一、亲属人命的法律规定
二、亲属人命的处罚原则
第四节 亲属斗殴
一、亲属斗殴的法律规定
二、亲属斗殴的处罚原则
第五节 亲属骂詈
一、亲属骂詈的法律规定
二、亲属骂詈的处罚原则
第六节 亲属犯奸
一、亲属犯奸的法律规定
二、亲属犯奸的处罚原则
第五章 服制与清代民事法
第一节 服制与亲属法
一、宗亲
二、外亲
三、妻亲
四、服制和亲属(法)的关系
五、家长权
第二节 服制与婚姻法
一、婚姻的缔结
二、婚姻禁忌
三、婚姻的解除
四、嫁娶违律的法律责任
五、夫妻(包括妾)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服制与继承法
一、宗祧继承
二、财产继承
三、独子兼祧
第六章 服制与清代行政法
第一节 任官回避制度
一、文官亲族回避
二、武官亲族回避
三、官员违反亲族回避的处罚
第二节 任官丁忧制度
一、官员治丧
二、内外官员丁忧通例
三、文官守制
四、武官守制
五、官员起复
六、官员终养
七、官员违反丁忧守制的处罚
第七章 服制与清代司法审判制度
第一节 服制与清代刑事诉讼
一、亲属审案回避
二、亲属相为容隐
三、亲属相诉
四、亲属探监和随行特权
五、刑讯和作证
六、发遣
七、服制类死刑案件的题本、专奏和执行
第二节 服制与清代秋审制度
一、情实免勾(未勾)
二、可矜
三、缓决
四、留养承祀
第三节 服制与清代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管辖中涉及的服制案件
二、服制类民事案件的起诉
三、民事诉讼中的亲属审案回避
四、服制类民事案件的审理
第八章 服制与清代民间社会
第一节 服制与宗族
第二节 服制与民间丧葬
第三节 服制与民间婚姻
第四节 服制与民间继承
第五节 丧礼在民国时期的变迁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仪礼·丧服》
附录2 《大清律例·服制》
附录3 《钦定大清会典图·服制》

前言/序言


丧服制度(亦称“服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古代法律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制度。丧服是亲属死后,与其有关系的人依其亲疏远近,在不同的丧期中所着不同制造的衣服。这是起于亲亲之道,并以尊尊之义加入,不仅表示了亲疏远近关系,并且饱含家族本位的意味。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所谓“古礼最重丧服”就反映了丧服在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地位。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礼制中丧礼的核心内容,服制起源早,影响范围广,由最初纯粹的礼的范畴,逐渐被赋予政治的、阶级等级的内涵,在周代形成并确立,并与宗法制度相辅而行,互为表里。到春秋时期,以儒家经典《仪礼·丧服》的形成为标志,服制日益趋于规范和完善。《晋律》确定“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开后代依服制定罪之先河,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准五服以制罪”是以礼入律、礼律结合的重要表现。到唐律“一准乎礼”,服制已完全入律。《元典章》中开始出现六个《丧服图》,《大明律》将八个《丧服图》列入法典卷首,图后又有《服制》一卷,按五服分门别类,将持服的亲属一一列举,反映出法律极端重视服制。清律全盘继承了明律服制的内容并有所发展。服制入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礼制和宗法制的基本精神;服制入律,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和法律儒家化的重要途径和表现,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其他法系的最鲜明特征。
尽管服制在中国传统礼制和法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三礼》之中,《仪礼》尤为难读”(黄侃《礼学略说》),《丧服》篇自不例外。因此,通过服制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成果并不多见。我的博士生高学强知难而进,研究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既是中国古代服制立法的集大成者,又是服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并最终在法律中被废除的阶段。服制对清代的立法、司法和民间社会等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以服制为视角,重点研究其对清代刑事法、民事法、行政法、司法审判制度和民间社会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和伦理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本书认为,服制在近代的变迁和民国时期在法律中的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服制作为中国古代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与尊卑长幼亲疏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既有历史的糟粕,亦有一定的精华。服制所强调和维护的孝道思想、亲情义务和伦理秩序,对我国当前所提倡的德治教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此外,本书广泛运用官方法律文献、案例汇编、司法档案、官箴书、律学著作、私人笔记等资料,采用法律社会史、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方法,对清代服制对法律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以上这些均是本书值得肯定之处。
当然,由于研究清代服制对法律的影响涉及内容多,相关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释读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实属不易。作者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资料占有的充分、理论分析的深度等方面仍稍显不足。希望今后继续关注这一课题,将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高学强同志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对服制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关注,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清代。完成的博士论文受到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参加工作后继续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作为结项成果,在质量上已达到比较优秀的水平。作为导师,得见弟子著作出版,十分欣慰。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为序。
戊戌年序于万柳颐园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的图书简介。 --- 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 一部深入剖析清代社会治理、权力运作与法律形态的学术力作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通过“服制”这一独特的清代法律与礼制视角,对清代法律体系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重构与审视。服制,作为清代社会等级秩序、政治身份以及司法权力的外显形式,不仅仅是服饰、冠冕、仪仗等物质载体的规定,更是一套复杂的制度代码,深刻嵌入到清代法律的制定、解释与执行过程中。本书超越了对传统刑律条文的孤立研究,力图将法律实践置于宏大的政治、礼仪与社会结构之中,揭示“礼法合流”时代下,清代法律运作的内在逻辑与具体面貌。 核心议题与章节结构: 本书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勾勒出服制视野下清代法律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服制的制度基石与法律意涵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清代法律的基础框架,探讨服制的本质属性及其作为法律规范的地位。 第一章:从礼仪到律令:服制的制度谱系重构 本章追溯了清代服制制度的起源,重点分析了其如何从早期的满洲旧俗,经过康乾盛世的制度化与汉化融合,最终被纳入法典系统。研究内容包括《大清会典》和《大清律例》中关于服制的具体条文,区分了礼仪性服饰与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等级标识(如官服、品级补子)的差异。探讨了服制在维护皇权神圣性和社会层级固化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身份的法律表征:服制与司法管辖权 服制是区分不同社会身份群体的重要标志,这些身份直接决定了个体在法律面前的地位与所受的司法待遇。本章详细考察了官员、士人、庶民、八旗子弟、匠役乃至特定群体(如罪犯、丧服者)的服饰规定。重点分析了“僭越服制”行为的法律定性,阐释了为何对服制的轻微违反,在特定情境下会被视为严重的“离经叛道”或“谋叛”行为,从而引发严厉的刑罚。研究了服制如何影响案件的管辖权划分,例如,官员丧服期间对司法审判权限的影响。 第三章:典礼与审判:服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服制不仅仅是判决前的身份识别工具,更渗透于审判过程本身。本章通过对清代大审制度、秋审制度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在重大案件的呈报、审讯、复核过程中,参与人员的服饰规定如何体现审判的庄重性与合法性。同时,也探讨了在特定司法场合(如祭祀赦罪、杖刑执行)中,服制如何作为一种仪式化的权力展示,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第二部分:刑律中的服制禁令与权力边界 本部分深入清代律例核心,聚焦那些直接与服制相关的法律条文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 第四章:僭越与逾制:清代法律对服饰秩序的刚性约束 本章集中梳理了《大清律例》中涉及服饰僭越的各项罪名,包括私造、私穿、私用皇帝或特定高级官员专用的色彩、纹样、补子、冠冕等行为的法律后果。通过分析此类案件的判例,揭示了清廷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严密控制社会信息的物理载体,防止任何对既定等级秩序的挑战。重点分析了“以伪乱真”或“混淆等差”的罪名认定标准。 第五章:丧服、吉服与犯罪的法律衔接 丧服制度是服制中与个人生活关联最密切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引发司法冲突的领域。本章探讨了服丧期内的法律限制,例如,官员在特定丧期内是否可以审案、是否可以参与行政决策。此外,还研究了服丧者犯罪的加刑或减刑条款,以及“服制期满”如何影响刑罚的执行或解除。 第六章:物化权力:服制、赏罚与法律的动态调整 清代的赏赐与惩罚往往通过服制物件的增减来实现。本章分析了皇帝如何通过“赐予”或“革去”特定的官服、补子、朝珠等,来即时调整官员的政治地位和法律权限。这种“物化”的权力操作,比单纯的文字敕令更具即时性和象征意义,是清代法律执行灵活性的体现。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与服制的地方性变异 清代法律在中央与地方的执行中存在差异。本部分关注服制规定在具体地方治理实践中的适应与变形。 第七章:地域性服饰差异与中央法律的调适 针对边疆、藩部以及特定民族的服饰习惯,中央政府在推行统一服制时采取了何种策略?本章考察了对汉人服饰的强制推行(如剃发易服的深层影响)与对特定少数民族服饰的“从俗”规定之间的张力。分析了地方官员在执行中央服制法律时,如何利用“地方惯例”进行解释和变通。 第八章:乡约、宗族与基层社会的服制权力 在基层社会,乡绅和宗族领袖的权力往往通过其服饰象征性地体现出来。本章探讨了宗族在制定内部服制规范(如族服、祭祀服饰)方面的影响力,以及这些地方性规范与国家法律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在涉及族群内部纠纷时,司法机关如何看待这些非官方的“服制”约束。 第四部分:服制象征的解构与历史遗产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远,对服制在清代法律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历史影响。 第九章:从视觉到文本:服制在清代法律解释学中的地位 本章运用符号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解构清代服制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如何被法律条文所捕捉和固化的。研究了官员在撰写法律奏议、审判文书时,如何巧妙地运用服制意象来强化其论点的合法性和道德高度。 第十章:超越服饰:清代法律秩序的仪式化倾向 本书的总结章强调,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本质上体现了法律对“仪式感”的高度依赖。清代法律的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将政治权力转化为可感知的、可量化的视觉符号的能力。这种对仪式和外形的强调,是理解清代法律现代化困境的关键所在。 本书价值: 本书的突破性在于,它将清代法律研究从传统的条文比对和案例罗列中解放出来,引入了社会史、物质文化史的分析工具。通过服制这一独特的观察窗口,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法律系统如何运作于一个等级森严、强调外在秩序的社会结构之中,为理解中国古代的礼制国家与法律文化提供了崭新的、富有细节的阐释路径。它不仅是法制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对清代社会、政治制度感兴趣的学者的必读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社会内心深处的秘境之门。我原以为法律就是法律,服饰就是服饰,两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范畴。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这两者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作者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而是从服饰这个人们最容易感知、也最能体现身份和等级的方面切入。 书中关于官僚服饰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那些关于朝服、公服、常服的细致规定,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更是关于“如何穿”、“为何这样穿”。通过解读这些服饰上的符号,我才深刻理解到,在清代,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法律的体现,是一种身份的公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一件衣服、一枚纽扣、一处刺绣,都可能隐藏着法律的约束和身份的界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研究局限于统治阶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书中对普通民众、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的法律管控,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何试图通过统一或规范服饰来达到政治和文化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清代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在那个时代,服饰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更是承载着法律、伦理、政治等多重意义的社会符号。

评分

《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阅读感受。它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和细节的精致,却足以让人反复回味。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从清代法律条文中挖掘出关于服饰的细致规定,然后层层剥茧,解读这些规定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礼”与“法”在服饰上的体现。许多服饰规定,表面上是出于对仪容仪表的要求,但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区分尊卑贵贱。书中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人群的服饰规定进行梳理,生动地展现了清代社会“礼”的无处不在,以及法律如何将这种“礼”固化并强制执行。例如,书中对丧服制度的探讨,不仅仅是关于哀悼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家族义务的体现,而法律则保证了这种规制的有效性。 此外,书中对一些禁令的分析也很有意思,比如禁止某些色彩、纹样出现在特定人群的服饰上。这不仅仅是审美上的限制,更是对社会流动和权力觊觎的防范。通过服饰这一媒介,作者揭示了清代统治者如何精细地管控社会,将政治意图渗透到最寻常的生活细节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透过一扇窗,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清代社会。

评分

这本《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是一次相当特别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视角,将清代法律的严谨与服饰的具象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法条解释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清代社会生活和权力体系的另类史书。 书中对服饰规定的阐释,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条文,而是深入挖掘这些规定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政治目的。比如,关于不同颜色、花纹、材质的服饰在不同等级、不同场合的使用限制,都并非偶然,而是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彰显皇权、以及处理民族关系所精心设计的。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法律如何通过服饰这一视觉化的语言,将社会等级和权力关系具象化,使得法律的约束力更为直观和易于执行。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禁令”的分析。那些关于禁止穿着某些服饰、禁止使用某些颜色和纹样的规定,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简单的限制,更是对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引导。通过对这些“负面”规定的解读,我更能理解清代统治者是如何试图塑造一个符合其期望的社会秩序。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衣着,也可能承载着沉重的法律意义和政治考量。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清代法律的运作,以及它如何在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挥作用。

评分

刚翻完这本《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说实话,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巧妙地将法律条文与当时社会服饰的演变相结合,打开了我认识清代社会的一个全新视角。书中不只是罗列了各种与服饰相关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服饰规定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等级、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考量。 比如,关于官员朝服的颜色、样式、配饰的详细描写,让我不再仅仅把它们看作是历史画中的装饰,而是理解为一种森严的权力象征和身份标识。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朝堂之上,通过服饰就能泾渭分明地划分开来,这种视觉化的权力体系,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再比如,书中还探讨了普通民众在特定场合的服饰限制,以及对某些“异族”服饰的管控,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清朝统治者如何试图通过统一或限制服饰来构建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认同。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法律孤立起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通过服饰这个“可见”的载体,我们得以窥见法律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如何被人们在实践中解读和遵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文化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切入点。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服饰规定,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服制视野下的清代法律》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清代法律了解不多,以为会是一本门槛很高的学术著作。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是直接给你灌输法条,而是通过“服饰”这个非常直观、且具有美学价值的载体,来引导读者理解清代的法律体系。 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他把目光聚焦在法律条文对服饰的具体规定上,比如不同官员的帽子、袍子、腰带上的纹饰、颜色,甚至袖口、领口的设计,都有详细的法律依据。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生动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清代社会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庶民服饰”的章节,那些关于颜色、布料的限制,看似简单,却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阶层固化的重视,以及法律如何成为维护这种固化的工具。 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释法律条文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史、文化史的分析。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服饰会成为禁忌,为什么某些颜色只能由特定阶层穿着,这些规定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政治逻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清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权力运作的百科全书。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看到人们是如何穿着,又如何在这些穿着中遵守或规避法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