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配置与战略协同研究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配置与战略协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涛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民收入增长
  • 要素配置
  • 战略协同
  • 农业经济
  • 乡村发展
  • 收入分配
  • 政策研究
  • 中国农村
  • 经济学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37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616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798
字数: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配置与战略协同研究》研究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科学论证其有效运行的要素集聚、组织保障与制度激励,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并确保其稳定性、长效性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目录

目录
第1章 总论 (1)
1.1 研究问题的展示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28)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31)
1.5 研究数据及资料 (36)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39)
2.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39)
2.2 经济增长理论 (47)
2.3 收入分配理论 (56)
2.4 要素配置理论 (62)
第3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经验模式及国际比较 (70)
3.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民收入增长经验模式 (70)
3.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民收入增长经验模式 (85)
3.3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收入增长经验模式 (98)
3.4 计划经济国家农民收入增长经验模式及教训 (109)
3.5 本章小结 (118)
第4章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理论内涵与要素配置机理 (121)
4.1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概念辨析 (121)
4.2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理论标度 (126)
4.3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基本要素与新兴要素分析 (133)
4.4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要素配置的内涵及模式 (141)
4.5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集聚与配置机理 (150)
4.6 本章小结 (160)
第5章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态势与结构变化分析 (162)
5.1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变动趋势及影响 (162)
5.2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及其收入增长效应 (211)
5.3 不同分组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及结构变动分析 (227)
5.4 本章小结 (242)
第6章 我国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245)
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时期差异及其集聚特征分析 (245)
6.2 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差异及其集聚特征分析 (255)
6.3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历程及结构特征 (265)
6.4 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进及结构分化 (279)
6.5 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差异及影响 (293)
6.6 本章小结 (302)
第7章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要素配置效应 (304)
7.1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宏观政策要素配置的理论模型 (304)
7.2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要素配置效应:基于县域数据 (308)
7.3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要素配置效应:基于省级数据 (337)
7.4 本章小结 (357)
第8章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微观主体行为及其要素配置效应 (360)
8.1 农民收入增长的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界定 (361)
8.2 农业经营主体及其要素配置行为的统计调查 (375)
8.3 农业经营主体要素配置行为抉择的经验证据 (391)
8.4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中农户决策行为及要素配置效应 (426)
8.5 本章小结 (457)
第9章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基础性条件与要素壁垒 (459)
9.1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集聚与基础性条件 (459)
9.2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经济结构优化条件 (499)
9.3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供需分析 (513)
9.4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要素集聚与配置的制度障碍 (533)
9.5 本章小结 (558)
第10章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及区域差异化构建 (561)
10.1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61)
10.2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设计的目标与思路 (567)
10.3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战略框架与战略实施 (580)
10.4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的保障体系 (595)
10.5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的区域差异化构建 (617)
10.6 本章小结 (628)
第11章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的协同驱动 (632)
11.1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驱动 (632)
11.2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驱动 (650)
11.3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同驱动 (669)
11.4 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与民生导向发展战略的协同驱动 (687)
11.5 本章小结 (700)
第12章 确保我国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制度与政策创新 (702)
12.1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金融制度与政策创新 (702)
12.2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财政制度与政策创新 (715)
12.3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产业制度与政策创新 (723)
12.4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科技制度与政策创新 (730)
12.5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土地制度与政策创新 (735)
12.6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就业制度与政策创新 (740)
研究结论 (745)
参考文献 (756)
索引 (795)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Problem Design (1)
1.2 Current Trend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7)
1.3 Research Objective and Contents (28)
1.4 Research Procedure and Methodology (31)
1.5 Research Data and Material (36)
Chapter 2 Theoretical Review (39)
2.1 Theory of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 (39)
2.2 Economic Growth Theory (47)
2.3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56)
2.4 Factor Allocation Theory (62)
Chapter 3 Experi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70)
3.1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Developed Market (70)
3.2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Emerging Market (85)
3.3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y (98)
3.4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Achieving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Planned Economy (109)
3.5 Summary (118)
Chapter 4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Farmers’ Income Supernormal Growth (121)
4.1 Conceptual Distinction of Supernormal Income Growth (121)
4.2 Theoretical Basis of Farmers’ Income Supernormal Growth (126)
4.3 Basic and New Factor Analysis of Farmers’ Income Supernormal Growth (133)
4.4 Factor Allocation Connotation and Mode of Farmers’ Income Supernormal Growth (141)
4.5 Factor Agglomeration and Mechanism of Farmers’ Income Supernormal Growth (150)
4.6 Summary (160)
Chapter 5 Trend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China (162)
5.1 Trend and Effect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China (162)
5.2 Farmer’s Income 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Effect in China (211)
5.3 Growth Trend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Farmer’s Income in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s (227)
5.4 Summary (242)
Chapter 6 Analyzing Regional Difference of Farmer Income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245)
6.1 Time Differenc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Different Regions (245)
6.2 Structural Evolution Difference and Factor Agglomeration of Farmer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255)
6.3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265)
6.4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Different Regions (279)
6.5 Structur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Different Regions (293)
6.6 Summary (302)
Chapter 7 Effects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Factor Allocation Strategy In Achieving Farmer’s Income Growth (304)
7.1 Theoretical Model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Factor Allocation on Farmer Income Growth in China (304)
7.2 Factor Allocation Effect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Based on China’s County Data (308)
7.3 Factor Allocation Effect of Farmer Income Growth: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Data (3
《农村发展新路径: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素整合与协同策略》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机遇,重点聚焦于如何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强化战略协同,打破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书围绕“要素”与“协同”两大核心,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旨在为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村创业者提供可操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部分:农村发展要素的深度解析与优化配置 本部分将对构成农村发展基础的各类要素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 土地要素: 承包权、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流转: 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分析当前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践成效与存在问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建设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 论述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模式,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保障农民的居住权益与发展空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分析其改革的意义、面临的障碍以及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素: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评估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研究如何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社会资本的引入与引导: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风险分担等方式,吸引工商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融资能力提升: 分析其融资难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发展信用合作、担保体系建设等。 人才要素: 人才“引、育、留”机制创新: 针对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分析不同类型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返乡创业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的需求,提出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多元化路径: 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农民职业技能提升与素质教育: 强调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意识和现代文明素养的重要性,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技术要素: 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聚焦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绿色农业等前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打破技术传播的壁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乡村发展: 分析数字技术在农村电商、智慧旅游、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提出构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策略。 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注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农耕技术,探讨如何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信息要素: 农村信息服务的体系化建设: 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覆盖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政策法规、技术推广等全方位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大数据与农村治理: 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农产品品牌化与市场信息对接: 分析如何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并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 文化要素: 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 深入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探讨如何通过文旅融合、文化创意等方式,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分析乡村文化如何增强农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如何成为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部分:农村发展战略协同的路径与模式 本部分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多主体的协同与多领域的联动,构建农村发展的整体合力。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政府的引导与服务职能: 论述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引导、提供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强调政府的“有为”与“不为”的界限。 市场机制的配置与驱动作用: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政企合作与公私伙伴关系(PPP): 探索政府与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城乡协同与区域联动: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融合: 探讨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研究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提出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合作模式,如产业转移、要素互补、联合开发等,形成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 以城带乡与以工促农: 分析城市对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工业发展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构建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化与多元化经营: 探讨如何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观光、康养服务等,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产”深度融合: 重点分析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路径,如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产业等,培育新的增长点。 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 强调从种养殖端到加工、销售、品牌推广的全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主体协同与利益联结: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育与壮大: 分析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提出如何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探讨如何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确保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合理收益,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 鼓励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制度协同与政策集成: 政策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强调政策制定要避免碎片化,注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配套,形成政策合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 论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的重要性,为要素流动和资本聚集奠定制度基础。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关注农村发展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确保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得到有效执行,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部分:挑战、风险与对策 本书最后将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进行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面临的挑战: 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市场风险波动等。 潜在风险: 如要素配置不当导致的资源浪费、协同机制不畅引发的矛盾冲突、政策执行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应对策略: 强调风险预警与防范,健全监测评估机制,持续优化要素配置,深化战略协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坚实支撑。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农村发展解决方案,旨在为理解和推动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章节布局,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脉络。从整体来看,它似乎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先是宏观背景的铺垫,然后深入到微观要素的解构,最后落脚到高屋建瓴的战略协同层面。我个人比较关注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在研究这种复杂经济现象时,单纯的定性描述往往不够有力,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或者至少是扎实的案例分析来支撑其论点。例如,在讨论要素“配置”时,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如何量化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效率差异?而“战略协同”部分,是不是涉及到了政府、市场、科研机构等多主体间的博弈与合作机制?如果能结合一些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对比不同政策环境下的效果差异,那就更具说服力了。这种细致入微的结构设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走向,减少了理解上的障碍,也使得结论的推导过程显得更加坚实可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我初步翻阅的几页来看,保持了一种学者应有的沉稳和克制,但绝非枯燥乏味。它在处理复杂的经济概念时,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那种精准到位的专业术语使用,它避免了概念的模糊化,保证了讨论的深度。然而,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不应仅仅是数据和模型的堆砌,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能够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相结合。我猜测,在阐述某些关键性的“超常规增长”案例时,作者一定也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实践场景,让抽象的理论拥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衡量一本优秀财经著作的重要标准。我希望作者能确保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不让普通读者在接触到那些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时感到望而却步。

评分

阅读这类专注于特定经济问题的专著,最令人期待的是它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这本书既然聚焦于“要素配置”与“战略协同”的优化,那么它对未来几年中国农业收入增长的潜力何在,一定会有独到的见解。它会不会对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比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中的要素需求进行前瞻性描绘?比如,数据这一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在未来的配置中将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如何实现数据要素与其他传统要素的有效“协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超越仅仅描述“是什么”的层面,进而探讨“应该怎么做”。针对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经营者,书中提出的战略建议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所勾勒出的“超常规增长”路径,是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还是对未来技术变革的积极响应?这种对未来的洞察力,往往是区分优秀研究和普通报告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种质朴又不失深沉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分量十足,就知道里面肯定干货满满。我一直对农业经济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和新模式。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非常引人注目,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口号层面,而是直指“要素配置”和“战略协同”这两个核心议题,这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是非常精准和有价值的切入点。我期待它能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有所突破,比如它是否能提供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可操作性强的分析模型?书中对那些驱动收入实现“超常规增长”的具体要素的剖析,比如资本下乡的模式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或者土地流转的效率优化等,是不是能展现出超越传统经济学视角的独特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保障?书中对不同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的论述,会不会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光是看着这个书名,我就已经脑补了很多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化、供应链整合的精彩论述了。

评分

从图书的整体气质上判断,这无疑是一部瞄准了高水平研究的力作。它所涉及的议题,并非短期热点,而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挑战。能够将“要素配置”和“战略协同”这两个看似宏大且抽象的概念,系统地融合在一个研究框架内,本身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这种系统性思考,正是当前许多零散研究所欠缺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数据支撑,更能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它所倡导的“协同”理念,也暗示着未来农业发展必然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打破壁垒。读完之后,我期望能对中国农业收入增长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力量,形成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认知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