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篇史诗巨著,日本军记物语鼻祖
全景式展现了日本中世纪战焰滔天的豪壮场面
周作人晚年经典译本
《平家物语》主要叙述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全书引用了相当多数量的中国典籍。曾由日本的琵琶法师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作者主要是围绕在平家的两个时期(平清盛时期与平宗盛时期),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之后进行描写,通篇以史书编年体为主,其中作者加入了对许多事件的看法,形成了以作者寻找平氏衰亡原因为主要线索的结构。内附彩图插页。
佚名:作者不详。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卷一
一|祇园精舍
二|殿上暗害
三|鲈鱼
四|秃童
五|本身荣华
六|祇王
七|两代的王后
八|上匾的纷争
九|火烧清水寺
一〇|立东宫
一一|殿下争道
一二|鹿谷
一三|俊宽事情鹈川之役
一四|许愿
一五|抬神舆
一六|大内被焚
注 释
卷二
一|座主被流
二|一行阿阇梨的事情
三|西光被诛
四|小教训
五|少将乞请
六|教训状
七|烽火事件
八|大纳言被流
九|阿古屋的松树
一〇|大纳言死去
一一|德大寺的事情
一二|山门灭亡 堂众合战
一三|山门灭亡
一四|善光寺失火
一五|康赖祝文
一六|板塔漂流
一七|苏武
注 释
卷三
一 |赦书
二 |两脚跺地
三 |产生王子
四 |公卿齐集
五 |大塔建立
六 |赖豪
七 |少将还都
八 |有王
九 |僧都死去
一〇|旋风
一一 |医师问答
一二 |无文佩刀
一三 |灯笼事件
一四 |黄金交付
一五 |法印问答
一六 |大臣流罪
一七 |行隆的事情
一八 |法皇被流
一九 |城南离宫
注 释
卷四
一 |严岛临幸
二 |回銮
三 |源氏齐集
四 |鼠狼事件
五 |信连
六|竞
七 |山门牒状
八 |南都牒状
九 |长时间的会议
一〇|大众齐集
一一 |桥头交战
一二 |高仓宫最后
一三 |王子出家
一四 |通乘的事情
一五 |怪鸟
一六 |三井寺被焚
注 释
卷五
一|迁都
二|赏月
三|妖异事件
四|快马
五|朝敌齐集
六|咸阳宫
七|文觉苦修
八|募化簿
九|文觉被流
一〇|福原院宣
一一|富士川
一二|五节的事情
一三|还都
一四|奈良被焚
注 释
卷六
一|上皇驾崩
二|红叶
三|葵姬
四|小督
五|檄文
六|急足到来
七|入道死去
八|筑岛
九|慈心房
一〇 |祇园女御
一一|沙声
一二|横田河原交战
注 释
一 | 祇园精舍
“祇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
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骄奢者不久长,只如春夜的一梦,
强梁者终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
远征外国的事,有如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这些人都因为不遵旧主先皇的政治,穷极奢华,不听谏言,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愁苦,所以不久就灭亡了。近观日本的例,如承平年间的平将门,天庆年间的藤原纯友,康和年间的源义亲,平治年间的藤原信赖等,其骄奢的心,强梁的事,虽然各有差别,但是即如近时的六波罗入道,前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的事迹,就只照传闻的来说,也有非意料所能及,言语所能形容的。
查考清盛公的先祖,乃是桓武天皇的第五皇子,一品式部卿葛原亲王第九代的后裔。是岐守正盛的孙子,刑部卿忠盛朝臣的嫡男。亲王的儿子高见王,在无官无职中去世了,他的儿子高望王的时候,始赐姓平氏,任官上总介,自此遂脱离王室,列于人臣的地位。其子镇守府将军良望,后来改名国香,从国香到正盛之间共计六代,虽然历任了各地的国守,却未蒙准许名列仙籍,得到登殿的恩典。
二 | 殿上暗害
在忠盛还是备前守的时候,他因为鸟羽院上皇的敕愿,建造了“得长寿院”,是一所三十三间的佛堂,奉安着一千另一尊的佛像,于天承元年(一一三一)三月十三日举行供养仪式。论功行赏,奉谕给以遇缺即补,其时适值有但马守出缺,就给他补上了。上皇喜悦之余,并许可他升殿,忠盛是时年三十六,始得升殿。但公卿们云上人为此很怀嫉妒,商议于同年的十二月廿三日,在五节丰明会的夜里,把忠盛来暗害了。
忠盛得知这个信息,便说道:“我本非文笔之吏,生于武勇之家,今如一旦遭到意外的耻辱,这在家门或是一身,都是遗恨的事。总之所当保全此身,报效君王,如书上所说。”于是预先作了准备,当他进宫去的时候,便预备了一把腰刀,在衣冠束带之下随随便便的挂着,到了里面在火光微弱的地方,缓缓的拔出刀来,举到鬓边,望去宛然冰似的寒光。公卿们注目而视,不禁栗然。此外还有忠盛等世仆,原是同族木工助平贞光的孙子,进三郎大夫季房的儿子,左兵卫尉家贞,穿了一件淡蓝色的狩衣,底下是浅黄的腰甲,挂着拴有弦袋的大刀,在殿上的小院里规规矩矩的伺候着。藏人头以下的人看了觉得奇怪,便叫六位过去说道:
“在那空柱的靠近铃索处,有一个穿着布衣的人,你是什么人?擅自进来,实属不法,着即出去!”家贞恭敬回答道:“听说世代的主君,备前守大人今夜要遭到暗算,我为了要看到一个究竟,所以来此,不能轻易退出。”这样说了,仍旧在那里跪坐着。殿上人们见此情形觉得形势不利,所以将当夜的暗害作罢了。
在忠盛召到御前起舞的时候,人们都用怪声叫道:“伊势平氏是醋瓶子!”其实说到平氏,本来乃是柏原天皇的后人,只因中间不曾住在京里,成为地下人,长久住在伊势,故假借那里出产的陶器,称为伊势平氏,又因为忠盛眼有大小,又以醋瓶子嘲之。忠盛虽是气愤,但无可如何,乃于歌舞未终之前悄悄退出御前,其时在紫宸殿的北厢,故意在殿上人都看着的当中,将腰间挂着的刀交付给主殿司的女官,便走出去了。家贞等着问道:
“情况怎么样?”待要告诉他受辱的事情,看他便要拔刀上殿去的样子,所以答说:
“没有什么别的。”
在五节的时候,本来人们用了什么薄纱纸,紫染纸,缠丝笔,画着涡卷的笔干种种有趣的事物来歌舞的。从前有一个太宰权帅季仲卿,因为脸色很黑,见者都称为黑帅,当任职藏人头的时候,在五节会起舞,人们也怪声叫道:
“好黑呀,黑的头,是什么人涂了黑漆了。”又在花山院前太政大臣忠雅公,还没有十岁的时候,父亲中纳言忠宗卿去世,成为孤儿,故中御门藤中纳言家成卿那时是播磨守,便以他为女婿,使他得享受荣华,也是在五节,被人家嘲讽道:“播磨米是木贼草么,还是朴树叶,为什么给人家刮垢磨光!”大家议论道:“这样的事,是古来就有的,什么事也没有起来,可是现在是末世,这会怎么样呢?这就有点难说了!”果然,五节一过,所有殿上人的公卿都诉于上皇说道:“查带剑参加公宴,或随带武装卫士出入宫禁,必须遵守格式之礼,经过敕许,向有先例。今有忠盛朝臣,或称旧日仆从,将布衣兵士,召进殿庭,或腰横佩刀,列座节会,此二者都是旷古未闻的暴举。两罪并发,罪责难逃,请即削去殿上之籍,并罢免其官职。”上皇听公卿们的诉说,大为惊诧,即传忠盛前来询问,忠盛答说:
“仆从殿庭侍候的事,实未预知,但近日或听见有人暗中谋划的事情,多年的家人因此想来助我,免受意外的耻辱,所以私自进来,为忠盛所不及知,亦不及阻止。倘若此事有罪,当即召集其人前来,至于那刀前已交存于主殿司处,可请提取,查明刀的真相,再行定罪。”上皇认为所陈有理,即命将此刀提来,加以御览,乃见表面鞘上涂漆,内中却是木刀,上贴银箔。上皇说道:
“为得免于当前的耻辱,做出带刀的样子,但又预防日后的责难,却带了木刀,用意周到,殊堪嘉尚。凡从事弓矢的人的计谋,应当这样才是。至于仆从至殿庭里伺候,那是武士从人的惯习,不是忠盛的过失。”这样他反得到了上皇的好感,没有什么处分。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充满了十九世纪末期那种浮夸而又精致的辞藻堆砌,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精心打磨过的象牙雕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细腻程度,那是一种近乎病态的、过度的关注细节,比如某位贵族眼中瞳孔的微小痉挛,或是墙纸上褪色花纹的精确编号。这种描写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的背景——那个虚构的“永恒之城”——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真实感,甚至让人感觉自己能闻到书页上散发出的霉味和陈旧香水味。但同时,这种冗长和繁复也带来了阅读上的巨大阻力。有那么几处,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华丽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作者用尽了所有华美的词汇来描述窗外的景色,却迟迟不肯打开那扇门让我们出去透口气。人物的对话也带着一种刻意的、舞台剧式的腔调,每个角色都仿佛在背诵事先写好的、充满哲理或反讽意味的台词,缺乏生活中那种自然的、粗糙的生命力。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那些生僻的古词汇,这让阅读节奏变得支离破碎,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词汇量的测验,而非沉浸在一个故事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从物理层面就给读者制造了重重障碍。封面采用了那种极度光滑的反光材质,手指一沾上指纹就无所遁形,拿在手上总有一种滑腻感,生怕一不小心就让它从手中溜走,掉到地上摔个粉碎。内页的字体选择也相当令人费解,作者坚持使用了一种衬线极细、字间距极窄的字体,配上略微泛黄的纸张,在任何光线下阅读都显得吃力。我不得不反复调整我的台灯角度,试图找到一个不让眼睛感到刺痛的最佳阅读位置。更糟糕的是,装帧上似乎对页码的排版也采取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有些章节的页码被故意压得很小,或者被裁切到了页边距的边缘,寻找书签时总要费一番功夫。这让我想起了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盗版书籍,它们追求的是信息传递,却完全忽视了阅读的舒适度。这本书的制作方似乎完全把阅读的体验抛诸脑后,只专注于呈现“作品”的某种原始面貌,这对于一个希望沉浸其中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不友好的体验。
评分这部作品的配乐(如果可以这样形容的话)是极其低沉和压抑的,它构建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宿命感。故事的基调从第一章开始就设定在一个无可挽回的衰败之中,所有人物的努力和挣扎,都如同在沙滩上堆砌城堡,明知潮水必将到来。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比如反复出现的腐烂的果实、无法修复的钟表、以及始终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铅灰色天空——来不断提醒读者,一切都将在徒劳中走向终结。这种对“毁灭美学”的极致追求,虽然在艺术上是高超的,但在心理上却是一种折磨。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迫旁观一场漫长葬礼的宾客,你知道结局,却无力改变任何进程,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力一点点被抽干。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期待着那个最终的崩溃,因为它似乎是唯一能打破这种无休止的、缓慢受难的时刻。对于追求希望或救赎主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毒药”,它提供了一种极致的虚无主义展示,让人在读完后久久无法摆脱那种被命运重担压垮的沉重感。
评分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作者试图探讨的是“记忆的不可靠性”与“自我构建的虚妄性”,其野心之大,令人敬佩。书中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份错位的情节,涉及多重叙述者,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掌握了事件的“真相”,但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所谓的“真相”不过是他们各自记忆的滤镜和偏见的集合体。我喜欢作者这种打破权威叙事的做法,它迫使读者放弃寻找一个明确的道德罗盘或清晰的因果链条。然而,这种过度解构也带来了情感上的疏离感。由于所有信息都被染上了强烈的怀疑色彩,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显得非常脆弱和不可信。我很难对任何一个角色的命运产生真正的共鸣或悲悯,因为我知道,在下一页,他们的动机可能会被彻底颠覆。这种知识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缺失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非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本书更适合被放在学术研讨室里进行分析,而不是被放在床头柜上寻求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迷宫探险,作者似乎故意避开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了碎片化的、交织在一起的时间线。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眩晕感,仿佛置身于一片浓雾之中,那些人物和事件如同幽灵般忽隐忽现。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抓住故事的主干,但即便如此,那些穿插其中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支情节,却又充满了奇异的吸引力。特别是关于“时间悖论”的那个章节,作者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晦涩的哲学探讨来构建,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极硬的石头,但一旦咀嚼出其中的味道,那种思想上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我不得不频繁地翻回前面的章节,试图将散落的线索重新拼凑起来,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高强度拉力赛。它要求读者付出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心,对于那些渴望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煎熬。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理解某个关键转折点时带来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显得如此珍贵和难以替代。它不是一本可以被“读完”的书,而更像是一件需要被“参悟”的艺术品,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是无限的,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