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库学(第二辑)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洪波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四库学
  • 四库全书
  • 古籍整理
  • 文献编纂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 学术研究
  • 图书学
  • 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1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518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百年来,四库学研究上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乾隆为什么要纂修《四库全书》?

※深藏禁阁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究竟经历了怎样辗转迁徙的苦难历程?

※《文澜阁四库全书》卷前提要与他本有什么不同,独特价值何在?

阅读《中国四库学》(第二辑),以上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内容简介

《中国四库学》是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四库学研究的学术辑刊。每年两辑,常设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及文献整理等七个栏目,不定期刊发专稿。本辑共收录文稿22篇,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近百年来四库学研究发生的大事记,也有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四库学研究综述;既有对七阁(北四阁,南三阁)《四库全书》出版的整体梳理,也有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庋藏史事、播迁及其价值,还有对《文澜阁四库全书》卷前提要等相关问题的考证。


作者简介

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书院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岳麓书院史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文化史丛书》、《东亚历史年表》、《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等。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书院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岳麓书院史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文化史丛书》、《东亚历史年表》、《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四库学综合研究

四库学百年大事记 单 磊

2016年四库学研究综述 张洪志 邓洪波

论乾隆修纂《四库全书》的观念问题 陆建猷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播迁及其价值 汪受宽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庋藏史事述议 王爱华 李智慧

《四库全书》出版述略 孔煜华

◎四库提要研究

四库经部、史部提要学术观念的差异性表述

——以《荟要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的考察 江庆柏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卷前提要相关问题综述 陈东辉

◎经部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文献举隅 杨效雷

四库提要易类辨正七则 杨新勋

四库提要之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校读札记 王域铖

《太平经国之书》与《礼经会元》成书先后考 谢继帅

◎史部研究

古代目录中史部故事类源流新探 张固也

宋朝《会计录》考 顾宏义

四库馆臣的方志观 邱 亚

《四库全书总目·东家杂记》辨正 曹景年

◎子部研究

《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考论 沙 鸥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王懋竑的学术评价 陈 峰

◎集部研究

四库辑本《蓝山集》与《蓝涧集》考略 张春国

《四库全书总目》和文学史中周邦彦述评比较分析 柳 燕

◎文献整理

曹元弼《素王说》疏释 曹元弼撰,许超杰疏释

复礼堂述学诗序 曹元弼撰,王园园整理

◎附录

《中国四库学》稿约

《中国四库学》稿件格式要求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图书简介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是对中国古典学术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四库”学研究的又一次深度拓展与系统梳理。本书不仅是对前辑研究成果的自然延伸,更是在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及内容深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它致力于揭示“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严谨学风以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本辑的研究聚焦于“四库”编纂的核心问题,深入探讨其体例、源流、争议,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与发掘“四库全书”的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一、 编纂背景与核心贡献:重溯“四库”的时代精神 本书开篇便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宏大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乾隆皇帝主导的这场文化工程,其目的绝非仅仅是搜集整理故纸堆中的散乱篇章,而是承载着特定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使命。编纂者们如何在皇权压迫与学术自由的夹缝中,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学识,构建起这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在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编纂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求同存异”与“乾纲独断”的复杂张力。一方面,编纂者们力图网罗古今之学,尽可能全面地收录各类文献;另一方面,在政治敏感的议题上,又不得不屈从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要求,进行删改、禁毁,甚至篡改。本书对此类争议性事件,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褒贬褒贬失当、文字狱的延伸等,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案例分析,试图在历史语境下理解其复杂成因。 此外,本书还深入挖掘了“四库”编纂对当时学术格局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便利,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方向。本书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原始档案、奏折、批语等史料的细致解读,力求还原编纂者们的真实心境与学术考量,揭示隐藏在“四库”表象之下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变迁。 二、 体例精析与学派渊源:探究“四库”学术之根基 “四库”的分类体例,即经、史、子、集四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思想与历史演进。本书对这一体例的形成过程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古代学术分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它追溯了这一分类体系在历代学术史中的演变,并分析了其在“四库”编纂时的继承与创新。 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四库”的分类,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了其分类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例如,在“子部”的划分上,本书对其中的道家、法家、兵家、医家、农家等分支的收录原则、评价标准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进行了更为精密的考察。研究者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学术分类方式,突显了“四库”体例的时代特色及其对后世学术分类研究的启示。 同时,“四库”的编纂并非孤立的学术事件,而是汇聚了当时乃至前代诸多学术流派的智慧与成果。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溯源,探究了编纂过程中不同学派(如乾嘉学派、宋明理学等)的影响力,以及它们在文献选择、编次、评介等环节上的不同侧重。本书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细读,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学者们的学术背景、治学方法与思想倾向。例如,对于某些经典的解读,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侧重,本书便着力展现这种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即使在“四库”编纂的框架下,也依然存在着细微的学术分歧与争鸣。 三、 版本研究与文献考证:夯实“四库”的学术基石 “四库全书”收录文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版本的选择与校勘的严谨程度。本书在版本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四库”所收文献中,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优劣,以及编纂者在版本选择时的考量。 本书详细介绍了“四库”编纂过程中所采用的“存真去伪”、“以善本为准”等原则,并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文献,如《诗经》、《史记》、《论语》等,对其在“四库”中的版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版本文字差异的梳理,揭示了“四库”在文献校勘方面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四库”版本研究对于当下文献整理与古籍保护的意义。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四库”所收文献的版本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与辨识,是本书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四库”版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为古籍的修复与数字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 争议辨析与学术评价:拨开“四库”的迷雾 “四库全书”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其在编纂过程中以及问世后,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议。本书针对这些争议,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辨析,力图还原历史真相,给出更为全面的学术评价。 本书重点讨论了“四库”编纂中的禁毁与删改问题。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本书对被禁毁、被删改的文献及其原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它不仅揭示了政治因素的干预,也探讨了学术上的分歧与文化观念的冲突。本书力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理解编纂者们的无奈与困境,同时也不回避其负面影响。 对于“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本书也提出了更为 nuanced 的评价。它肯定了“四库”在保存文献、规范学术、促进研究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指出其在文献选择上的局限性、在评价上的片面性,以及未能充分收录某些重要的学术成果等问题。本书的研究者们通过与现代学术研究的视野进行对比,提出了“四库”在某些领域的缺席或不当收录,并探讨了后世学者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五、 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四库”学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与发掘“四库全书”的价值,是“四库”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在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四库”学的未来发展。 本书探讨了“四库全书”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四库”进行更高效的检索、更深入的分析,以及如何构建更具互动性的“四库”知识体系,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同时,本书还强调了“四库”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它鼓励学者们跳出传统的文本研究范式,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文化史、社会史、接受史等,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四库”的意义。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它不仅是对“四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呈现,更是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引领。本书的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部文化巨著背后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历史与学术内涵,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学术启迪与文化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在浩渺书海中的学术灯塔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在我阅读的诸多学术书籍中,无疑是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灯塔。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学术成果,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四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范式、方法论及其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对于学术史上的重要节点和人物,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不同学者在四库学研究上的贡献和争议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批判性,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书中对于某些疑难文献的考证,更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即便是一些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和力量。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对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研究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种学术精神的体现,指引着我在浩渺的书海中,寻找求知的方向,感受学术的温度。

评分

初遇《中国四库学(第二辑)》: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寻幽 当我捧起这本厚重的《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内心涌起的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无限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浩瀚古籍海洋的大门。从书名中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与沉淀,“四库”二字自带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气息,仿佛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智慧与汗水。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便映入眼帘,这不仅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也暗示着内容本身的精良。作者在序言中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四库学研究的热情与执着,他/她对于文献的梳理、考证的细致,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阐释,都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珍贵典籍,去探究编纂《四库全书》的宏大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学者的,更是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好奇心的人的。我想象着,通过这本书,我或许能与那些古代学者对话,理解他们对知识的珍视,感受他们编纂一部部巨著时所付出的心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体认。

评分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学术“大餐”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四库学(第二辑)》时,我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古籍介绍的书,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烹制的学术“大餐”,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她不仅在介绍四库学的基础知识,更在探讨其背后的学术思想、历史背景以及研究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他/她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学者观点的比较分析,这使得我对四库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书中涉及的文献典故丰富,引证翔实,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我曾尝试着去查阅书中提到的某些古籍,虽然受限于篇幅和能力,无法深入钻研,但仅是那些片段的引用,已经让我对古代文人的博学多才和严谨治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术研究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我打算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这本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相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品味的学术佳作。

评分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在文字迷宫中寻找治学之道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浩如烟海的古籍,总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中国四库学(第二辑)》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书目,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四库学”本身作为一门学问的形成、发展及其研究方法。作者似乎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古代学术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他对文献考证的详细阐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奥之处,但却能感受到研究的严谨性与学术的魅力。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在讨论复杂的文献分类或版本问题时,作者也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晦涩。读罢某些章节,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学者在书堆中埋头苦读的身影,他们的求索精神,他们的严谨态度,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启迪,让我对如何对待知识、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中国四库学(第二辑)》:一次穿越历史的知识漫游 手捧《中国四库学(第二辑)》,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历史的知识漫游。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研究的神秘世界。作者的叙述语言充满吸引力,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各种故事的描述,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事件。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四库全书》的规模与价值,更深入地体会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知识的敬畏与传承的担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部伟大的学术工程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心血和时代的精神。书中对于文献的分类、整理、考订的介绍,也让我对古代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清晰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