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為“意大利隱逸派鼻祖”翁加雷蒂的詩歌精選集,中文世界首次全麵譯介。
翁加雷蒂同時也是第1位將真正的形式革新引入到意大利詩歌語言中的詩人,是歐洲現代派詩歌的先驅。
他素有“語言的煉金師”的美譽,詩風呈現齣強勁而不失澄澈的巨大錶現力。他偏愛富於節奏和刺激的短詩,把意大利古典抒情詩同現代象徵主義詩歌的手法融為一體,刻畫豐富的內心世界。時代的災難,文明的崩塌,個人如覆舟般的命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悲劇感相互交織,組成瞭貫穿翁加雷蒂詩歌的主題變奏。
精選翁加雷蒂*重要的詩歌作品,全麵呈現其“強烈的震顫、水晶般的清澈”的詩歌風格。意大利語直譯,國內首次全麵譯介。
硃塞培?翁加雷蒂
意大利現代詩人、記者、散文傢、評論傢。與濛塔萊、誇西莫多,並稱意大利隱逸派詩歌三傑。
齣生於埃及亞曆山大城的一個意大利僑民傢庭,後赴巴黎留學。1915年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普通士兵身份應徵入伍。1936年,接受巴西聖保羅大學之邀,前往當地教授意大利語言文學。
早年受法國象徵主義、意大利未來主義的影響,但對其進行瞭轉化並納入到意大利的傳統之中,從彼特拉剋至萊奧帕爾迪的偉大的抒情詩流派中汲取養分,進行嶄新的創作。被視為現代意大利詩歌革新第1人。在早期《被埋葬的港口》《覆舟的愉悅》兩部詩集中,詩風簡潔短仄,勢如閃電,每個音節雷霆萬鈞,令人猝不及防。意象所至之處,精確儉素的短句擊中直覺的頓悟,呈現齣強勁而不失澄澈的巨大錶現力,錶達齣介於感官與頓悟之間令人嘆為觀止的驚奇。
其後,翁加雷蒂摒棄瞭偏愛的短句,迴歸意大利傳統的十一音節詩句,作品隨之轉嚮長詩。時代的災難,文明的崩塌,個人如覆舟般的命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悲劇感相互交織,組成瞭貫穿翁加雷蒂後期詩歌的主題變奏。在諸如《時間的情感》《一個人的生命》《痛苦》《老人筆記》《一聲呐喊和風景》等作品中,這些主題得以清晰地辨識。
與濛塔萊、誇西莫多一樣,翁加雷蒂也是優秀的翻譯傢。譯有莎士比亞、馬拉美等人的作品。
“在我的心目中,翁加雷蒂一直是意大利20世紀*偉大的詩人。”
—— 勒內·夏爾
“翁加雷蒂是第1位將真正的形式革新引入到意大利詩歌語言中的詩人。”
—— 孔蒂尼
“他的詩句是粉碎性的,最終單個的詞語孤立並凸顯齣來;在翁加雷蒂那裏,每一個詞,正如我們目力所及,都是在深淵中長久打撈的結果:詩人有點像潛水員,旨在使事物隱秘的真理重見天日。”
—— 馬裏內蒂
曆史的招魂者(福爾剋?鮑爾蒂納裏)
永恒
厭倦
東方
或許會誕生
非洲的迴憶
五月的夜晚
畫廊裏
悲歡離閤
記憶中
沙漠整潔的金色
守夜
今晚
沉默
重量
兄弟們
曾經
我是一個造物
半寐半醒
河流
朝聖
韆篇一律
美麗的夜晚
天地
昏昏欲睡
卡爾索的聖瑪爾提諾
分離
意大利
告彆
覆舟的愉悅
聖誕節
夜晚的石灰岩溶洞
清晨
安眠
遠方
享受
另一夜
六月
火焰玫瑰
流浪者
寜靜
士兵
孤獨的夢
盧卡城
祈禱
哦,夜晚
利古裏亞的寂靜
迴憶非洲
島嶼
湖 月亮 樹 夜晚
安魂麯
三月之夜
七月
天後硃諾
八月
一縷空氣
一切憂鬱
海濱浴場
如同它自己
迴聲
最後一刻
微風
源泉
兩則注釋
黃昏的
紅與藍
寂靜
寜靜的
黃昏
上尉
初戀
母親
1914—1915年
憐憫
詛咒
時間的意識
第一歌
第二歌
第三歌
第四歌
第五歌
第六歌
貝督因人之歌
謠麯
“當每一縷光綫都寂滅”
序麯
哪一聲呼號?
不復有重量—給奧托內?羅薩伊
群星璀璨的寂靜
若你,我的兄弟
日復一日
苦澀的和弦
你粉身碎骨
還有你,我的河流
窮人的天使
請彆再吵鬧
大地
聽到成為可愛的死者的我的言語
狄多靈魂狀態的描述性閤唱
詩人的秘密
終麯
你呐喊:我窒息
飛翔
應許之地的最後詩篇
無言的謠麯
永遠
夜無時無刻
你的光芒
夜晚迫在眉睫
享受
以灼熱
星辰
孤獨
給自己的生日祝福—緻貝爾托?裏奇
1966年9月13日
命運
呼喊
天地
戴維達剋 1916年8月24日
我與大海
一道成為
一口清新的
棺材
重量
瑪利亞諾 1916年6月29日
那位農夫
信賴聖安東尼
的像章
他無憂無慮
而我攜帶著我的靈魂
全然孤單,全然赤裸
毫無幻想
分離
洛剋維查 1916年9月24日
看呐,一個單調的
人
看呐,一個荒蕪的
靈魂
一麵無法穿越的明鏡
它碰巧在我身上蘇醒
與我結閤
將我占有
那生我於世的非凡的善
如此緩慢地將我分娩
而當它持續時
它卻如此冷漠地熄滅瞭
告彆
洛剋維查 1916年10月2日
尊敬的
艾托雷·塞拉
詩
是世界、人性
自身的生命
從語言裏開齣的花
一粒發狂的酵母
造就的清澈的奇跡
當我在沉默中
找到
一個詞
就仿佛在我的生活中
鑿齣一道深淵
謠麯
1932年
我再次看到你冷漠的嘴唇
(大海迎嚮黑夜的嘴唇)
和腰部的牝馬
它們曾在我的懷抱裏吟唱,
使你瀕臨絕境
將你帶入一場夢境
那為生機勃勃者和新亡者而設的夢境。
每一個陷入
愛河的人,都會在自身發現殘酷的孤獨,
而今無窮無盡的墳墓,
從你身上,將我永遠地一分為二。
親愛的,你遙遠的如同在一麵鏡子裏……
我是一個造物
一如聖米凱萊的
石頭
如此冰冷
如此堅硬
如此乾燥
如此執拗
如此全然
令人沮喪
一如這石頭
我的哭泣
無人目睹
死
讓生
打瞭摺扣
河流
科第奇 1916年8月16日
我抓住這遺棄於溶鬥中
殘缺的樹
這溶鬥有著競技場的
憂鬱
在演齣前後
我眺望
月上雲朵
寂靜的漫步。
清晨我躺在
一個水缸裏
如同一具聖骨
我憩息
伊鬆佐河在奔流
衝刷我
似乎我是一枚河中的石子
四肢
自水中抽離
而後離開
如同一個水上
雜技演員
我蹲在
骯髒的
軍呢大衣近旁
如同一名貝督因人
屈膝承受
太陽的光芒
曾於此地駐防。
這是伊鬆佐河
這裏好多瞭
我認齣自己
大韆世界中
一根馴順的縴維
我的摺磨
乃是當我
無從相信
和諧
而那浸泡在我身內
隱蔽的
手
贈予我
稀有的
幸福
我重曆
這條是塞納河
在它渾濁的河水中
我激動不安
我意識到
我的河流們
在伊鬆佐河相匯
這是我的鄉愁
人皆有之的鄉愁
隱約地嚮我顯現齣
此刻已是夜晚
而我的生命,似乎是
一頂漆黑的
冠冕
曆史的招魂者
福爾剋?鮑爾蒂納裏
開篇之初,一份簡單、耳熟能詳的簡介是閤宜的,因為,人生履曆中的某些要素已然在其生存構成和文化構造中變得舉足輕重,也因此會在硃塞培?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的詩歌中得以觸及。1888年2月10日,翁加雷蒂齣生於埃及亞曆山大城的一個意大利僑民傢庭,雙親係盧卡城聖孔庫迪奧(San Concordio)人,因作為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工作人員而移民於此。誠如另一個生活在埃及的意大利作傢恩裏剋?佩阿(Enrico Pea)所描述的那樣,翁加雷蒂於1912年赴巴黎求學之前,曾就讀於雅各伯瑞士法語學校(Ecole Suisse Jacob)並與亞曆山大的無政府主義者有所接觸。在非洲度過的青少年時光,以某些關鍵字眼,如荒漠、遊牧民族、綠洲、貝督因人、茉莉等,豐富著他的詩篇,成為那段曆史的招魂者,滿載著象徵意味。
在巴黎求學期間,翁加雷蒂接觸到當時歐洲的先鋒藝術傢。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翁加雷蒂以普通士兵身份應徵入伍,在卡爾索和法國前綫作戰。戰後返迴巴黎,直至1921年移居羅馬。那麼,可以將其定義為法語詩人嗎?毫無疑問,是的。翁加雷蒂的首批詩作係法語寫就,而法國詩人也是他最初的啓濛老師(這條臍帶從未真正被剪斷過)。
那些年,意大利人民過得並不太平,反而是備受煎熬。1936年,翁加雷蒂受巴西聖保羅大學之邀,前往當地教授意大利語言文學。在此期間,翁加雷蒂承受瞭喪子之痛,其第三部詩集《痛苦》(Dolore)中的部分詩作即為悼念幼子的。翁加雷蒂在大洋彼岸任教至1942年,同年返迴羅馬,任羅馬大學意大利現當代文學教授,直至1958年退休。1970年6月1日逝世於米蘭。
從上述簡略的人生曆程可以看齣,翁加雷蒂從20世紀初的巴黎文化環境中汲取養分,那是一個麵臨著嚴重思想危機的時代,一切價值觀、文化架構及係統均遭到嚴峻的質疑,以法國首都為中心,詩歌、音樂、造型藝術均爆發瞭前衛革命,上述革命的幾乎所有頭麵人物都齊聚於此,從畢加索到斯特拉文斯基,從馬裏內蒂到康定斯基,從阿波利奈爾到格特魯德?斯泰因等。在巴黎,翁加雷蒂結識瞭索費齊和帕拉采斯基,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瞭和意大利前衛雜誌《拉切巴》(Lacerba)的閤作。他的第一批詩作(大約創作於1914年)於1915年分彆發錶於《拉切巴》(Lacerba)及《黛安娜》(La Diana)上,追根溯源,不難看齣拉弗格,尤其是阿波利奈爾和馬拉美的影子,阿波利奈爾也同樣影響瞭剋拉齊尼、帕拉采斯基、索費齊。
翁加雷蒂第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被埋葬的港口》(Porto Sepolto)1916年齣版於尚是戰場的烏迪內,1919年再版時增加瞭《最後的日子》(Derniersjours)裏的部分法語詩,並更名為《覆舟的愉悅》(Allegria di naufragi)。該詩集於1923年再版時又被重新命名為《被埋葬的港口》,而1931年再版時最終定名為《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曾經寫道:“許多人十分好奇我為何將第一本詩集命名為《被埋葬的港口》。大約16和17歲,或者稍晚,我結識瞭兩位年輕的法籍工程師蒂勒兄弟:讓(Thuile Jean)和亨利(Henry)。我們共同的興趣便是寫作……這兩位朋友從其父親手裏繼承瞭許多精心篩選的藏書,並以當代詩人與作傢的作品豐富瞭這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藏書……蒂勒兄弟曾多次嚮我提及一個港口,一個被湮沒的港口,其曆史甚至可追溯至托勒密時期,證明亞曆山大之前就存在著一個同名的港口……對於其曆史,我一無所知。我的故鄉之城日益憔悴並漸漸消逝。假如一切都蕩然無存,甚至連前一刻發生的事情都無法存續,我們又將如何重覓其根源?……書名便來自那個港口。”在另一處,翁加雷蒂也提到:“任何一個被湮沒的港口也是一切我們無法解讀的秘密。”
對於第二個書名,翁加雷蒂解釋說:“很多人認為詩集原來的名字—《覆舟的愉悅》,有些怪異,如果周遭的一切不是時間的遇難者,不被歲月吞沒、窒息、摺磨,或許纔是真正的非同尋常。一切的瞬間因其稍縱即逝而帶來欣喜,這瞬間,是唯有愛可以從歲月的手中扯下的瞬間,這愛,是死亡也無從戰勝的愛。正是從那裏,若死亡君臨的感覺無從驅散,瞬間的欣喜,那喜悅的泉源將永不會湧現。”
從以上兩段互為補充的錶述中(圍繞某些字眼如瞬間、虛無、秘密、歲月、愛、死亡、意識等),人們不但能夠捕捉翁加雷蒂第一本詩集的思想,甚至還包括詩人的整體詩學,這一詩學體現在其形式、結構、哲學要素當中,發展、演化,但從不自相矛盾,也從未被超越。一本詩集的每一次再版,都會齣現不同程度的作品修訂,某些詩作修改程度之大,簡直可以新作等同視之(不過,並不因此損害此前作品的本質),這一修改也是首批批評成果,也就是說,翁加雷蒂的詩,處於運動之中。
的確,從帕拉采斯基到裏波拉,從索費齊到斯巴爾巴羅,幾乎每個作傢的作品都會齣現重寫和變動,通常是為瞭刪減一些過於前衛或“非詩”的錶達和形式,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詩歌在傳統意義上的尊嚴:對傳統進行修復而非復興,是一戰結束初期的典型迴流現象。
翁加雷蒂的詩作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現象,但是,對於最初發錶於《拉切巴》的大多數作品而言,最常見的改動集中於碎片式的、閃電般的靈感(絕非印象主義式的),不斷地從敘述睏境或敘述冗餘中加以剝離,從而約減至近乎陳述的地步。作品首先圍繞著最原始的元素—詞而展開,一個詞獨立存在,具備巨大的語義能指,允許某種具有自主性的最大程度的錶意擴張,正如康提尼所言,一個自給自足的“單子”(monade)。由此,韻律和句法被整閤為某一句詩行,這一詩行傾嚮於圍繞那個詞而不偏不倚地自成一體,並進行自我簡化,與此同時,類比手法搖身一變成為最貼切的邏輯與認知模式。
其結果,抵達瞭錶現在那些“可恥的”簡短、極具始基性的陳述性詩歌中的實質,這些詩幾近格言,如《永恒》(Eterno):
“一朵采摘的花和一朵饋贈的花之間
無以言錶的虛無”
或者《晚霞》(Tramonto):
“天空的紅潤
綠洲嚮著
愛的流浪者蘇醒”
或者《今晚》(Stasera):
“今夜,微風的
欄杆,隻為倚放
我的憂鬱”
或者名聞遐邇的《清晨》(Mattina):
“我破曉
無遠弗屆”
上述詩句,通過自然之物(鮮花、藍天、清風、大海……)錶達齣介於感官與感傷之間令人嘆為觀止的驚奇,進而達到極具始基性和濃縮的程度,體現齣偉大的新穎,以及源自翁加雷蒂詩歌自身的最為激進的創新。
翁加雷蒂打破瞭傳統詩歌的規則,甚至是整個結構。這一點,隻要觀察一下諸如比較性意象的選擇,就足以說明問題,這一選擇保留著大自然和種種現象所帶來的啓發,並以最為經典的隱喻模式加以展開:
“死灰色的海
甜蜜的不安顫動
猶如一隻鴿子”
或者
“我長大瞭
猶如彎麯的莖乾上
皺巴巴的布條”
或者
“一如這塊石頭
是我的哀痛”
或者
“我猶如
可憐的小船
猶如淫蕩的
大海”
或者
“我采摘這
白晝,猶如
自個兒變甜的水果”
盡管如此,翁加雷蒂保持瞭某種信任,它逐漸浮現直至令人信服地成為最為明確的詩歌理由。
翁詩中所展現的話題(帶著那種“喜悅”所宣告的激情,因此也是重新開始的希望和能力)圍繞著相互對立的生存焦慮、肉體的沉淪以及引嚮救贖目標的緊張,後續詩作被賦予日益濃厚的“基督教”色彩。“羊—狼”(agneau-loup),羊和狼的結閤體,被視為受罰之人的象徵,生物、人類和大自然麵臨著同樣的命運,被置於戰爭或人類生存環境的令人絕望的悲劇之中,在此,勇氣成為一種奢望。在“羊—狼”境遇中,上帝戲劇性的、溫情的臨在是嚮著絕對者的奔衝。由此,詩歌的曖昧,拽緊瞭終極與曆史、記憶與迴憶、懷舊與情感之間背道而馳的矛盾,並諷刺性地從將“喜悅”及“覆舟”緊密連接在一起的詩集名稱中得以彰顯。
從第一部詩集的最後幾首詩開始,詩人已然在開創一個在某種意義上與之前的詩作大相徑庭的新階段,即不再緻力於如何打破傳統格律,而是對重新發現的素材進行重組,重建詩節和修辭。這便是《時間的情感》(Sentimento del tempo)的新穎之處,該詩集1933年齣版,1936年進行瞭修訂。
需要重申的是,一戰後,整個意大利文化,包括詩壇和政壇,都存在著一種趨勢,即尋求和維護一種可以重新安頓混亂現實的安全穩定的秩序。另一方麵,《聲音》(Voce)雜誌的作者們又何嘗不是在尋找某個能夠確保一切價值的閤理性的新秩序?《巡邏》(Ronda)雜誌的新古典主義不也試圖修復那被黃昏詩派及未來主義譏諷和拒絕的崇高?除瞭抵製顛覆的秩序,彼時的政治綱領又能承諾些什麼呢?實驗主義的輝煌在那場前所未有的最為可怕的戰爭所造成的廢墟中黯然落幕。
在1922年齣版的《巡邏》雜誌上,翁加雷蒂寫道:“奧秘是存在的,就在我們心裏。隻要不將其遺忘。奧秘是存在的,並與奧秘並存,相同的步履,相同的尺度。”數年後,在談及《頌歌》(Inni)時(新詩集中的部分),翁加雷蒂認為:“問題不再是如何理解那工具性地闡明奧秘感的尺度,而是在一場語言危機麵前睜大雙眼……換言之,即麵對摧毀文明的威脅。”以上兩段注解可作為理解《時間的情感》的前提。如果說在《覆舟的愉悅》中,人們冒著危險從一種曆史的機遇中去獲取安全和好不容易從曆史的睏境中擺脫齣來的秩序,那麼,在《時間的情感》中,人們則立足於一套玄學係統,重新迴頭去理解曆史的臨在,問題在得到可靠的答案之後被提瞭齣來(那一問題的答案成為某種反復齣現的程序。“翁加雷蒂,悲痛之人,一種鼓起勇氣的幻覺對你而言就已足矣。”對於悲痛者而言,一種幻覺就足夠瞭,他試圖鼓起勇氣,想要因此得到安慰),那一幻覺和今天的確定性具有相同的本質,雖然如此,或者說,恰恰由於一種根本上是基督教的本體論秩序內部的摩擦,這一確定性得以被尋求和安置。
翁加雷蒂將法國先鋒主義的經驗(諸如拉辛、帕斯卡爾、馬拉美和瓦萊裏)視作珍寶,但對其進行瞭轉化並納入到意大利傳統之中,並從彼特拉剋至萊奧帕爾迪的偉大的抒情詩流派中,尋找更新過的聲音。同樣地,翁加雷蒂重新恢復瞭傳統的十一音節詩句(endecasillabo),作品隨之從《覆舟的愉悅》的分音節和陳述句轉嚮長詩。存在式基本話題,此前詩句被約減至霹靂般的分音節字,而今又重新迴歸傳統的句法及韻律結構,信仰上的焦慮亦通過象徵、肉體和情感的方式得以強化。翁加雷蒂采用瞭大量巴洛剋式復雜的隱喻及神話式寫作手法(巴洛剋是繼彼特拉剋和萊奧帕爾迪之後,翁加雷蒂的第三大“發現”)。死亡變成瞭死神,神話人物如剋羅諾斯與塞壬,阿波羅與硃諾,該隱與寜芙們,均被安置於一場介於欲望與憐憫,沉淪與救贖,誘惑與幻想,神恩與理智之間的基督教式的衝突當中。
需要重申的是,格律的選擇並非一個抽象的程式,其本身就是一個能指,並從自身生成一個意思。在《時間的情感》中,《頌歌》和《歌集》(il Canto)居於中心位置,但是,這是一組充滿情欲的、而非含情脈脈的歌集,貪戀的“肉體”依舊桀驁不馴,在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對最終的自由充滿信心的重建的宇宙中,麵對上帝時也毫不溫順。在一首關於被從伊甸園放逐卻依舊無法忘懷“從前”的沉淪之人的戲劇性的詩歌中,該隱成為英雄,一個在欲望和對清白的渴求之間被無情拉扯的矛盾形象。
不過,在此還隻展現齣一場萊奧帕爾迪式的、理智的哲學探討,而方式則是陳述性的,由此而錶現齣的詩句則簡單而堅定。無論如何,從那時候起,悲劇性詩歌便成為翁加雷蒂持久的抱負,但始終是一個碎片化的方案(隻要想一想《應許之地》(Terra promessa)和《時間的情感》之間的緊密關聯便可)。悲劇的舞颱,不僅僅代錶著乏味(乏味意味著不安,相當於法語裏的ennui,是煎熬:一種令人振奮的懸擱和想要逃離的不適狀態)、時間(這裏不可與曆史相混淆,後者隻是時間的局部的約減:而時間則是曆史之軸,是吞噬親生孩子的剋羅諾斯,同時,亦是“之前”與“之後”的時間,即曆史之前,和死亡之後)、貪戀(“當貪戀爆發/時間改變,易怒的你遊蕩/帶著我的過去逃離我”)和死亡,而是將之呈現在一個樂觀和自信的視角之下:“自其餘的傾盆大雨我聆聽一隻鴿子”,或者“新的閃爍將捲土重來”。海難之後終將迴歸平靜的港灣,好比雷雨過後的一隻鴿子,直到在上帝的港灣覆舟。事實上,翁加雷蒂也如此描繪自己:“一首渴望重建創造物與上帝關係的悲劇之詩誕生瞭,換言之,重建神秘與真實的關係。”
在創作《時間的情感》期間,翁加雷蒂居住於意大利並以記者身份發錶瞭大量文章,其中,尤以都靈的《人民日報》(Gazzetta del Popolo)為主,部分文章被收錄於1961年齣版的《沙漠及沙漠以遠》(Il deserto e dopo),並在某種意義上構成翁加雷蒂後續詩歌創作的基礎。盡管和詩集《情感的模式》(moduli del sentimento)保持著內在的一緻,翁加雷蒂卻將第三階段的詩作整體命名為《一個人的生命》(Vita d’un uomo),並重新和諸如《覆舟的愉悅》之類的曆史悲劇建立起聯係。於1947年齣版的詩集《痛苦》圍繞著三個大的人生事件:胞兄、幼子安東內托(Antonett)的去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從普天同悲到一種更為隱秘、熟悉、私人化的、個體的痛苦。
“我被以一種極度粗暴的方式加以注視,失去年僅9歲的幼子後我方纔意識到死亡為何物。那是我生命中最為悲痛的事件。我清楚死亡意味著什麼,在此之前便已知曉;然而,唯有當我最美好的部分被奪走,自那一刻起,我纔開始切身地體驗死亡。《痛苦》是我最喜愛的詩集,是我在最可怕的年代,扼著咽喉完成的。”翁加雷蒂如此寫道,並特彆談及該書的核心片段,由17首詩組成的《日復一日》(Giorno dopo giorno),原命名為《日記》(Diario),作品中,詩人想象與幼子對話。此刻,象徵(因為,死亡是《時間的情感》的基點)嚮人物、事件和在摺磨與慰藉之間得以悲憫和強化的情感讓位,當然,也包括嚮戰爭讓位。如今,曆史已不同於《覆舟的愉悅》時的曆史,祈靈於雄辯術,一首以祖國為主題的最為悲劇性的長詩。
一方麵:
“歲月,誰知道,將會帶給我
什麼彆樣的恐懼,
但是,我依然感覺得到,你近在咫尺,
帶給我安慰……”
(《日復一日》)
另一方麵:
“此刻,山羊和綿羊
驚慌四散,沿著大街
那已是都市的大街,使它們悲痛;
此刻,一個曆盡海外流亡
撕裂的民族,
經受著流放
愚蠢的不公;”
(《還有你,我的河流》)
而中間,或許是一條(門的)鉸鏈,是翁加雷蒂詩歌中最古老的天命:“來吧,在翱翔的風景中,我能讓/純真的話語重新發聲。”
而今,翁加雷蒂的修辭技巧,在一種趨嚮抽象手法的巴洛剋式的復雜句法構造中,臻於形式上的完美巔峰。此處的焦慮成為拯救古老人類的焦慮,是將傳統傳遞給我們的文明進行整閤的焦慮。恰恰在這個地方齣現瞭差異:在一個充滿深刻危機的時代,危機使得詩人們將各自的生存悲觀引嚮消極的本體論[誠如意大利詩人濛塔萊所說:“那無以使我們成為我們的,我們不稀罕”(ciò che non siamo, ciò che non vogliamo)],而翁加雷蒂則在其充滿“覆舟”的“愉悅”的個人命運中,發齣瞭罕見的、紮根於對人類命運充滿信任的樂觀聲音,對於詩人來說,這一命運隨後則以富有詩意的宗教性體現齣字裏行間和詩篇中的樂觀的自信:在失去一切信仰的悲劇性的半個世紀中,這是翁加雷蒂人生路途中不變的主綫。
如果說,在《痛苦》中,古老的人類在命定的悲劇中尋覓或祈求,那麼,明天將在神話與寓言中重新追尋:這便是齣版於1950年的《應許之地》的主題,從1932年起,翁加雷蒂便已構思和醞釀這一詩作(當時,翁加雷蒂緻力於翻譯貢戈拉,以及莎士比亞、拉辛、布萊剋和馬拉美等人的十四行詩,並在譯詩和創作於沉思之際的詩篇之間建立起越來越恰如其分的交流)。
該詩集的核心是《狄多靈魂狀態的描述性閤唱》(Cori descrittivi di stati d’animo di Didone),一場會一再發生的悲劇片段,也是一項尚未完成的計劃的片斷。“19篇閤唱試圖悲劇性地描寫青春最後的微光和個體的分離,或者,與某種文明的分離,因為,文明也會經曆誕生、壯大、衰微和隕落。這裏試圖置身於一段經曆瞭消亡,使人反感、痛苦和絕望的神誌昏迷的愛情,以幸福時刻的重現,迷惘的不確定性,以及令人不安的羞怯來賦予一齣悲劇以切身的體驗。”
狄多“便是人性與道德之間對抗的經驗”。
翁加雷蒂的詩作越來越頻繁地觸及記憶和缺席,也就是說,源於曆史偶然性的詩作。在此意義上,《應許之地》與1960年齣版的《老人筆記》(Taccuino del vecchio)閤成一本完整的詩集,作為悲劇性詩作的續篇,並敏銳地將那位“老人”及其眼中的存在性維度呈現齣來。
《老人筆記》包含二十七首《最後的閤唱》(Ultimi cori),其中,翁加雷蒂的傳統主題,諸如時間、神秘、尺度、不安和焦慮,得以清晰辨識,而今,這些主題經受瞭因年歲遞增而帶來的智慧的過濾,它略略平息瞭《頌歌》中的欲望、激動人心和手足無措的狂躁,取而代之的是煥然一新的、更加簡潔的清明,也正因為這一智慧、結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形式和韻律原因,使得試驗風格麵目一新。但是,自《覆舟的愉悅》以來,那處於時間中的事物,在一個總是在某種大地上的“流亡者”“流放者”的狀態中流淌的時代,就變得“與異類無異”。狄多、帕利努魯1等悲歌中的人物,集古老的欲望、摺磨、希冀和慰藉於一身,在某種最高的意義上,與1952年齣版的詩集《一聲呐喊和風景》(Un grido e paesaggi)中的《小小獨白》(Monologhetto)一道,構成瞭悲劇性的範例。
最後,猶如神龍擺尾,以一種最為甜蜜的憂鬱和齣乎意料的方式,愛重新總結瞭詩人漫長的一生及其詩歌生涯的意義。此刻,這首為某位現實中的女性而創作的牧歌,如此罕見和隱秘,由於死亡的君臨,從而迫不及待地、試圖躍躍欲試地打斷話題。那是1969年:
“太陽在你裏麵閃耀
與復蘇的黎明一道。
能讓我齣於不得已,相信
興高采烈的大海?
今天是肉體的騙局
持續損壞一顆因
極度興奮而疲憊的心。
每一個目的都使它失望
除瞭結束,請勿迴返
奇跡,雙目失明。”
(《獨白》)
《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古老的迷宮,每一個轉角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驚喜,也可能陷入更深的思考。翁加雷蒂的詩歌,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節奏感,即使你不懂他的每一層含義,也能被他語言的韻律所吸引。他的詞匯選擇非常大膽,有時候會使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將看似不相關的意象聯係起來,産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於“光明”與“黑暗”的描繪,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或者是在希望中看到潛藏的陰影,都錶現得淋灕盡緻。他的詩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感到快樂的,它更像是一杯陳年的烈酒,需要時間去品味,去體會其中的醇厚與苦澀。然而,正是這種不加掩飾的真實,讓我對他的作品産生瞭深深的共鳴。他敢於直麵人性的弱點,敢於暴露內心的脆弱,而這種脆弱,恰恰構成瞭他詩歌中最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矛盾與掙紮,卻又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靈魂。
評分我必須承認,《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不尋常的閱讀體驗。翁加雷蒂的詩,有一種超越時間的魅力,他不是在描繪現代社會的喧囂,而是在探尋人類最根本的情感和存在狀態。他的語言非常具有畫麵感,有時候,讀他的詩就像是在看一幅水墨畫,寥寥幾筆,卻勾勒齣萬韆氣象。我尤其喜歡他詩中那種對“記憶”的運用,那種對過去的迴溯,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將過去與現在,將個體與曆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能夠用極簡的筆觸,觸及到那些最深刻的普世情感,比如愛、失去、希望和絕望。我常常在他的詩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仿佛他寫的就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想錶達卻又說不齣口的話。他的“覆舟的愉悅”這個名字,一直在我腦海中盤鏇,我試圖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是一種對生活苦難的超脫,還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彆樣領悟?我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但這個疑問本身,就已經足夠引人深思,也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翁加雷蒂的詩歌,如同古老教堂裏的鍾聲,悠遠而深沉,能夠穿透人心的喧囂,直達靈魂深處。他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省略”的藝術,他不會過多地解釋,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填補那些留白的意境。這種留白,反而帶來瞭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我非常欣賞他對於“寂靜”和“空無”的描繪,他能夠從最微小的空白中,發掘齣最宏大的存在。他的詩,不是為瞭取悅讀者而寫,而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因此,纔顯得如此強大而動人。我喜歡他詩中那種對“短暫”的珍視,對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的捕捉,這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學會放慢腳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詩歌的力量,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一種傳遞情感、引發思考、觸及靈魂的媒介。我推薦給每一個渴望在文字中找到慰藉和啓發的人。
評分當我翻開《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時,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畢竟詩歌對我來說,總是一種需要慢慢品味的藝術,很容易望而卻步。然而,翁加雷蒂的詩,卻像是一股清流,或者說是海浪,直接拍打在我的心岸。他的句子結構常常很獨特,有時候簡短得隻是一兩個詞,但卻蘊含著驚人的能量,仿佛在瞬間點燃瞭某種記憶或情感。我被他描繪的那些瞬間的場景所吸引,那些日常卻又充滿哲思的畫麵,比如一片落葉,或者是一個沉默的眼神。他能從最平凡的細節中挖掘齣生命的意義,並且用一種極其剋製而又充滿爆發力的語言錶達齣來。讀他的詩,不像是在讀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他拋齣問題,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我特彆喜歡他詩中那種對“在場”的強調,那種對當下瞬間的專注,仿佛要把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凝固在那一刻。這種強烈的存在感,讓我覺得即使在生命的無常和流轉中,我們依然可以抓住一些東西,一些永恒的瞬間。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也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匿在最樸素的錶達之中。
評分《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這本書,我真是又愛又恨,但更多的是那種難以言喻的迷戀。初讀時,簡直是被一種近乎殘酷的美麗所震撼。翁加雷蒂的詩句,如同在乾裂的土地上艱難生長齣的野花,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原始力量。他不是那種鋪陳華麗辭藻的詩人,他的語言精煉得如同骨骼,每一次詞語的選用都帶著沉甸甸的分量,直擊人心最柔軟或最堅硬的部分。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對生命短暫與存在的反思,那種在渺小個體與浩瀚宇宙之間的掙紮與對話。讀他的詩,有時會感到一種孤獨,仿佛置身於荒原之上,麵對著無盡的黑暗,但與此同時,又有一種奇特的慰藉,因為你知道,在這片荒原上,你並不孤單,總有人和你一樣,在尋找著那一點點微弱的光。他的“覆舟的愉悅”這個名字,也著實引人遐思,它似乎暗示著一種在顛覆、在失落中尋找到的,或許是扭麯,或許是更深刻的快樂。這快樂不是來自於錶麵的歡愉,而是源自一種對存在本質的洞悉,一種接受無常,甚至擁抱破碎後的新生。這種復雜的情感,很難用簡單的詞語來概括,隻能說,它在我心中留下瞭一道深刻的印記,讓我反復咀嚼,迴味無窮。
評分期待的作品終於拿到啦,價格給力,裝幀漂亮…喜歡喜歡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他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繆斯,被裏爾剋、茨威格、格奧爾格尊為“昨日的世界”的代錶,是一代人的精神首領。
評分好書。
評分《風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爾詩文選》包含詩歌,詩劇,散文,為國內首次全麵譯介霍夫曼斯塔爾。
評分評價就是為瞭京東豆啊。
評分《風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爾詩文選》包含詩歌,詩劇,散文,為國內首次全麵譯介霍夫曼斯塔爾。
評分他也是唯有濟慈和蘭波可比肩的少年成名的奇纔,年僅十六七歲便以其不朽的詩與至今不可*越的散文在德語文學中青史留名。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