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三版) |
| 作者: | 邱仁宗著 |
| ISBN: | 9787040363999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定价: | 48.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大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3-05-01 | 版次:3 |
| 页码:362 | 字数:310000 |
| 内容简介 |
|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3版)》是对当代科学哲学的若干重要发展趋势的概述,主要介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知识及其对科学的性质、方法、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如波普尔的否定论、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以及费耶阿本德以后科学哲学的进展等。《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3版)》自第一版出版以后,就有着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公众对科学哲学这门对科学研究大有裨益的学科的了解。第三版不仅对初版和第二版进行了勘误,还专门增加了3万多字的内容,对科学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展以及争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3版)》不仅可以作为高校哲学系尤其是科学哲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课教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公共课教材,也适合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关心科学哲学问题的读者阅读参考。 |
| 图书目录 |
| 第1章历史的探索 |
| 文摘|序言 |
| 作者介绍 |
|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社科系/生命伦理学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卫生政策和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红丝带论坛临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欧研究伦理学平台中方主席,美国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终身成员,美国海斯汀中心成员,国际哲学研究院院士,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署艾滋病和人权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英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主席,中图科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甲型流感防控工作综合评估专家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性别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生命伦理学联合会理事,亚洲生命伦理学联合会会长,国际单体型研究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委员,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委员。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学伦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伦理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2002年世界技术网络伦理学奖获奖人,2009年教科文组织阿森纳科学伦理学奖获奖人,2011年美国HenryBeecher生命伦理学奖获奖人。著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4)、《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1984)、《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1987)、《科学发现的模式》(1987)、《生命伦理学》(1987)、《思维研究新论》(1993)、《科学哲学引论》(1996)、Realismvs.Anti-RealisminPhilosophyofScience(1996)、Bioethics:AsiaPerspectives(2004)和《生命伦理学导论》(2005)等,并在中国、法国、德国、日本、罗马尼亚、西班牙、美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期刊和书籍中发表有关科学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的论文近400篇,其中英文论文70余篇,是国内哲学界用英文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 |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科学伦理的讲座,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要深入探讨科学伦理,就必须先理解科学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的准备工作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虽然书名是“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但我相信其中必然会涉及到科学决策的依据、科学研究的边界,以及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等议题,这些都与科学伦理紧密相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批判性分析,帮助我理解科学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界定科学的适用范围,避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同时,我也希望“科学动力学”的部分能让我理解,科学研究往往受到诸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这对于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偏见、利益冲突以及研究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具说服力地探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透着一种沉静的学术气息。拿到手中,它的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一种愉悦的触感。我一直对科学的本质充满好奇,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科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发展脉络的图书却相对较少。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它承诺要“概述现代科学哲学”,这正是我渴望获得的知识。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仅从其扎实的学术名声和作者的学术背景,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流派,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科学方法是如何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变的。我更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科学领域,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科学,理解科学的魅力和力量。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渴望深入了解科学哲学,尤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开始这段探索之旅。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科学的认识都比较零散,就像拼图一样,零散地收集着一些科学家的名字、一些著名的理论,但总觉得缺少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这本书的书名“现代科学哲学概述”恰好满足了我寻找这条主线的需求。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在我看来,就是为科学提供“思考的工具”和“认识的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现代科学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流派,例如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后来的各种解构和反思。我尤其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在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科学知识是如何被建构和证成的,以及科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会尝试反思自己过去接触过的科学知识,用更具哲学深度的方式去审视它们,从而提升自己对科学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AI的讨论,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背后科学原理和哲学思考的深入探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方法的介绍,更深入地触及了“科学动力学”,这让我联想到科学研究中的那些驱动力,那些促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机制。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甚至更前沿的一些关于科学解释、科学实在论的讨论。这些都是理解现代科学,尤其是那些颠覆性技术(如AI)诞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科学会以特定的方式发展,而不是其他方式;科学进步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是社会的需要?是内在的逻辑?还是偶然的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会尝试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我正在学习的AI技术联系起来,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新的理解和启发,或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AI的局限性,或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学科,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怎么来的”和“为什么是这样”。这本书的题目“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就直接指向了这两个核心问题。我特别好奇“科学动力学”这个概念,它听起来像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动态过程,或许会涉及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实验设计的逻辑、理论构建的步骤,以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动力学的不同维度,例如,它是否会讨论到科学社群内部的互动,科学理论的接受与拒绝机制,或者科学研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研究方向的影响?这些都是非常实际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在于科学史,对那些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物非常着迷,我想这本书的“动力学”部分,或许会为我揭示出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科学的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