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译丛

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机制设计
  • 经济学
  • 理性选择
  • 策略
  • 信息经济学
  • 社会选择
  • 拍卖理论
  • 合同理论
  • 微观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42095
商品编码:1245480385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译丛
  • 作者:(印度)Y.内拉哈里|总主编:陈岱孙|译者:曹乾
  • 定价:69.8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ISBN号:97873002420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4-0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25
  • 字数:655千字

内容提要

博弈论与机制设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领地 不断扩展,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生 物学、哲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已见到它的身影。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博弈论的**教材,但将非合 作博弈、合作博弈以及机制设计同时呈现的教材并不 多见,而这正是本书的*大特色。Y.内拉哈里所著的 《博弈论与机制设计》取材广泛,但其基本素材仍主 要来自一些伟大的教材,例如安德鲁-马斯一克莱尔 等的《微观经济理论》、罗杰·迈尔森的《博弈论: 矛盾冲突分析》(这两本教材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出版)等。
     本书写作风格具有马斯金、迈尔森等学者的风范 ,每章的内容都非常紧凑,非常适合教学使用。本书 每章都以动机和中心思想开篇,以小结和参考文献收 尾。每章的小结主要列举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参考文 献主要用于指引读者进一步学习。每章结尾处都给出 了一组习题,其中个别题目是编程题。讲授(或自学 )内容的模块安排可以参见本书的“序言”部分。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微观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 机科学、网络、通信、电子工程、工业工程以及运筹 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一年级研究生,以及相关 领域的研究者。
    

目录

**章 引言与概览
1.1 博弈论:策略互动科学
1.2 当前趋势和现代应用
1.3 本书结构
**部分 非合作博弈论
第2章 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
2.1 策略型博弈
2.2 偏好
2.3 效用
2.4 理性
2.5 智能
2.6 博弈分类
2.7 小结与参考文献
第3章 展开型博弈
3.1 例子
3.2 展开型博弈:定义
3.3 将展开型博弈转换为策略型博弈
3.4 小结与参考文献
3.5 习题
第4章 策略型博弈
4.1 基本知识
4.2 同时行动情形下的硬币配对
4.3 石头剪刀布
4.4 BOS博弈
4.5 协作博弈
4.6 囚徒困境博弈
4.7 公司两难博弈
4.8 公司两难博弈:非对称版本
4.9 双寡头定价博弈
4.10 公地悲剧
4.11 带宽共享博弈
4.12 密封拍卖
4.13 庇古网络博弈
4.14 布雷斯悖论博弈
4.15 小结与参考文献
4.16 习题
第5章 优势策略均衡
5.1 强优(劣)势
5.2 弱优(劣)势
5.3 极弱优(劣)势
5.4 优势策略均衡的例子
5.5 小结与参考文献
5.6 习题
第6章 纯策略纳什均衡
6.1 纳什均衡概念
6.2 纯策略纳什均衡的例子
6.3 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
6.4 纳什均衡的解释
6.5 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情形
6.6 *大*小值和*小*大值
6.7 展开型博弈的均衡
6.8 小结与参考文献
6.9 习题
第7章 混合策略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7.1 混合策略
7.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7.3 混合策略的性质
……
第2部分 机制设计
第3部分 合作博弈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度分析著作的详细简介。 --- 书名:《全球经济图景:宏观经济学的现代挑战与前沿视野》 作者: 约翰·A·哈里斯 (John A. Harris) 译者: 张晓明 出版社: 经济学前沿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全球经济图景:宏观经济学的现代挑战与前沿视野》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当代全球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教科书的静态框架,紧密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低增长、主权债务危机,到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冲击、高通胀的回归,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模型。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对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批判性继承之上,并积极整合了行为经济学、金融摩擦理论以及非线性动力学等跨学科工具,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 第一部分:传统范式与新挑战 本书开篇回顾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商业周期的波动性、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控制。作者清晰地阐述了索洛模型(Solow Model)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解释二战后“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期的成功之处。 然而,重点很快转向了这些模型在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新常态”——即生产率增长停滞(Productivity Puzzle)、实际利率长期处于零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的困境——时的局限性。作者详细分析了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s)如何削弱了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引入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代解释框架。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的“阿喀琉斯之踵” 本书对现代中央银行的运作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审视。在 ZLB 约束下,传统的目标利率工具失灵,迫使央行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UMP)。作者对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负利率政策(Negative Interest Rates)的理论基础、实施机制及其副作用进行了严格的实证检验。 一个关键的章节探讨了通胀的回归。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低通胀之后,全球经济在疫情后遭遇了数十年来未见的物价上涨。本书剖析了需求侧(被压抑的消费释放、巨额财政赤字)与供给侧(能源价格冲击、劳动力短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共同作用,并深入讨论了货币主义的复兴——如何在不引发深度衰退的前提下,成功地将通胀预期锚定。 第三部分:财政政策的复兴与债务陷阱 在金融危机和疫情期间,财政政策的角色空前凸显。本书强调,在传统货币政策受限时,财政刺激被视为主要的宏观稳定器。作者系统性地比较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乘数效应,特别是针对“双赤字”(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的动态影响。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主权债务风险的急剧上升。本书引入了“财政空间”的概念,并评估了高杠杆率对长期投资和代际公平的影响。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财政主导”(Fiscal Dominance)的可能性——即货币政策是否可能被迫服务于财政可持续性,从而损害价格稳定目标。对于那些深陷高债务泥潭的国家,本书提出了基于债务重组、结构性改革和审慎的财政整顿路径。 第四部分:全球化、碎片化与国际宏观经济学 本书的视野扩展至国际领域,重点关注全球化进程的逆转及其对各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GVCs)重塑的背景下,贸易冲击不再是简单的进出口波动,而是深入影响国内的生产率和就业结构。 作者详细分析了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效应,例如贸易战、技术封锁和资本管制,如何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导致“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投资决策的非效率性。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面临的“溢出效应”和资本外逃风险,构成了对全球金融稳定性的持续威胁。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宏观经济学:气候变化与数字经济 在结论部分,作者展望了宏观经济学必须应对的两大长期结构性挑战: 1. 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 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的风险评估框架?“绿色通胀”(Greenflation)的来源是什么?以及碳税、碳交易机制等环境政策如何与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协同作用,实现可持续增长。 2. 数字经济与生产率悖论: 尽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整体生产率增长却异常缓慢。本书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以及传统GDP核算体系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宏观经济结构性变革的必要性。 核心价值: 《全球经济图景》不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更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政策指南。它要求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跨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边界,理解全球相互依赖性下的风险传导机制,并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本书是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金融分析师以及关注全球经济命运的高端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险,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我带着对“博弈”这个词的好奇心,以及对“机制设计”背后理性决策的期待翻开了它。初读时,被其中大量抽象的模型和数学符号所震撼,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完全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作者构建的严谨逻辑框架,以及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互动,通过精巧的数学语言加以抽象和分析。最让我着迷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不断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在关于拍卖理论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种拍卖形式,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机制下的参与者心理、最优竞价策略,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结果的影响。我甚至开始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场景,比如商店打折促销、网络平台的广告竞价,甚至是国际贸易谈判,都可以在博弈论的框架下找到有趣的解释。这本书逼迫我去思考“为什么”,不仅仅是问“是什么”,更是追问“为何是这样”。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我意识到很多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理性计算,即使是看似非理性的选择,也可能是在特定机制下的“理性”结果。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博弈论与机制设计》之前,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我只知道“博弈”听起来像是游戏,而“机制设计”则像某种规则的制定。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风格,与其说是枯燥的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穿越理论的迷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一些生动易懂的例子入手,比如囚徒困境,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思想——理性个体如何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做出决策——清晰地呈现出来。随后,他循序渐进地引入了纳什均衡、信息不对称等关键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学推导,展现了这些理论的深刻内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机制设计”的阐述,是如何从“理解博弈”走向“设计博弈”,从而引导出期望的结果。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规则,比如投票制度、市场监管、甚至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是否都可以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去审视和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从个体理性出发,洞察群体行为,并最终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规则来改善社会运作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我并非一开始就对博弈论和机制设计了如指掌,而是怀揣着一种“想要更聪明地理解世界”的朴素愿望。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资深的教练,耐心地指导你如何运用新的工具来分析复杂问题。书中大量出现的模型和定理,起初确实让我感到有些畏惧,但我坚持了下来,并逐渐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信息”和“激励”这两个关键要素的深入探讨。我开始意识到,在很多现实场景中,个体之所以做出某种决策,并非仅仅是出于“好恶”,而是受到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外部激励机制的强烈影响。例如,关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章节,让我对保险市场、金融监管等领域的许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比如在购买某件商品时,我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信息披露更充分、评价体系更完善的平台,这背后不也是一种对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的规避吗?这本书逼迫我去审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是如何被“规则”所塑造的。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开始尝试去理解和设计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隐形规则”。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升级”。我之前对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的认知,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层面,而《博弈论与机制设计》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枯燥的学术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领略理论的魅力。书中对于“策略空间”、“支付函数”等基本概念的引入,以及对于“贝叶斯纳什均衡”等高级概念的讲解,都充满了逻辑的严谨性和分析的深度。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机制设计”的阐述,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开始深刻理解,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设计的规则本身,比规则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例如,关于“激励相容”和“个体理性”的讨论,让我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效率低下”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开始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否也能借鉴这种思维方式,去设计更优化的流程和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和产出。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操作指南”,而是教会了我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和一套思考世界的“底层逻辑”,这种能力上的提升,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博弈论与机制设计》,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理性”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可能认为理性就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这本书则告诉我,在相互作用的环境中,理性是一个更复杂、更动态的概念。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冷冰冰的数学证明,不如说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然后用精密的工具去剖析其中的奥秘。书中关于“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分,以及对各种均衡概念的阐释,让我开始意识到,即便是最简单的互动,也可能存在着多重稳定的结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机制设计”部分,是如何从“理解博弈”的视角出发,去“设计”能够实现特定目标的社会、经济机制。我开始思考,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信息茧房、甚至政治体制的弊端,是否都能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案的线索。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构建模型,如何去分析不同机制下的个体行为和群体结果。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无价的。它让我不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渴望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并思考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来创造更美好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