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敗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定價:29.80元
作者:黃繼樹
齣版社:文化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3949746
字數:26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曾任職於廣西軍區司令部的作傢黃繼樹,十年深入探訪,搜集大量廣西剿匪**手史料,多次走訪考察十萬大山、大瑤山、四十八弄等廣西匪巢和剿匪作戰戰場,揭開60多年後纔能披露的那張慘烈的剿匪之戰,林彪、李天佑等四野戰將親上陣,總兵力超過100萬,江山易手,*後一戰,3年共剿匪512917人,平均每30個人就有1個是匪。
這是往事,更是一段驚天曆史,告訴你中國的匪患,除瞭湘西、東北還有廣西。
內容提要
1949至1952年,廣西境內的大規模剿匪作戰,是建國初期的重大事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齣動正規作戰部隊兩個兵團、四個軍、十七個師另一個團,其中10個師為久經戰陣的精銳主力師,加上地方部隊和武裝民兵,投入剿匪總兵力超過100萬。
廣西剿匪曆時三年,共殲滅廣西境內的土匪512917人。
這個數字,實在令人驚駭!廣西剿匪作戰時間之長,相當於全國解放戰爭的時間,殲滅的土匪總數,幾乎相當於決定中國命運的淮海戰役解放軍殲滅的國民黨正規軍的總人數。
難道說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年,廣西又經曆瞭另一種解放戰爭?
新中國都成立瞭,那麼廣西境內這些土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土匪呢?
既是烏閤之眾,又怎麼把幾百萬國民黨正規軍打得丟盔卸甲的解放軍拖瞭三年呢?
關於剿匪,你從不知道的往事
被敵火力壓製的四六0團一個尖兵班,十幾個人趴在石堆下抬不起頭。
一位鬍子拉碴的解放軍老班子,氣得直罵:“媽拉個巴子,這是什麼土匪?這機槍點射打得一點不含糊,老子從北打到南,國民黨的正規軍打過成韆上萬,還沒碰上過這種土匪!”
*給葉劍英發電報說:“廣西剿匪工作,為全國各省剿匪工作中成績差者,其原因必是領導方法上有嚴重缺點。劍英前去廣西……工作一時期,希望即前往,並在那裏留住幾個月,抓住工作重點,限期肅清土匪……確有成績然後迴來,否則不要迴來。”
1950年,廣西有兩個省政府,一個是共産黨的省政府,一個是國民黨的省政府。
共産黨的省政府成立於1950年2月8日,沒幾天又一個廣西省政府在距南寜不遠的邕寜縣也宣告成立,共産黨的省政府主席是張雲逸,國民黨的省政府副主席是方一引。
張雲逸在南寜,方一引在邕寜,兩個省政府相距僅幾十公裏,都在發號施令。
1月7日深夜,李天佑總指揮下達瞭“封鎖瑤山”的命令。
第二天一早,他沿著江岸和公路巡視,當看到韆裏封鎖綫上的壯觀場麵,他欣慰地說道:“我們沿著三條江和一條公路,設立重兵封鎖,四周好像銅牆鐵壁,將土匪團團圍住!在這個大包圍圈內,不說人,就是鳥,也插翅難飛!下一步該是甕中捉鱉瞭。”
目錄
開篇:說亂論匪
1. 民國十年,匪亂廣西
大容山匪巢——土匪把人變成“豬”。
大桂山匪巢——匪徒們隆重的節日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十,這天是“賊日”。
恐怖的撫河——土匪把一個漂亮的女洋人傳教士擄入匪巢,勒索贖金。
2. 新桂係剿匪治省
“殺鼠貓”大容山蕩匪——從“冇辦法”到有辦法。
大做特做斬草除根——三月清除岑溪匪患。
槍殺趙老大——驚得白崇禧坐臥不安。
縣長招安李妹妹——年輕儒雅的縣長隻身深入匪巢,將匪首李妹妹招安到手
3. “政治土匪”——一個曆史的怪圈。
章 總體戰序幕
1. 從四平街到青樹坪——林彪和白崇禧直接打過三仗,林彪都吃瞭大虧。
2. 白公館緊急會議——白崇禧將他的軍事著作發給部下,要他們穿草鞋上山和解放軍打遊擊。
3. 逃齣國門——白崇禧指揮的華中部隊在廣西境內被解放軍殲滅,殘部三萬餘人逃入越南。
4. 序幕拉開——廣西戰役勝利結束瞭,但另一場充滿血腥味的大決戰纔剛剛開始。
第二章 血色黎明
1.鍾祖培上山——曾任桂係第七軍副軍長的鍾祖培對李宗仁說:“德公,我聽你的,如果還用得著我的話,我會像民國十年那樣,再一次跟你上六萬大山!”
2. 槍聲響瞭——1950年1月25日,鍾祖培在恭城打響瞭廣西暴亂的槍。
3. 鍾祖培下山——一陣敲門聲把鍾祖培驚醒,看完女兒的信,他兩手顫抖不止,他決定走齣瑤山香竹坪。
第三章 玉林的血雨腥風
1. 麵授機宜——白崇禧任命的桂東軍政區司令官羅活,嚮他的警衛連長麵授機宜,然後逃往香港,指揮策劃玉林暴動。
2.血淋淋的新春——1950年2月25日至27日,僅三天,玉林全縣25個鄉政府有16個落入“反共救國軍”之手,全縣被殺乾部213人,群眾400餘人。
3.較量——被“反共救國軍”的機槍火力壓製得抬不起頭的解放軍老班長罵道:“媽拉個巴子,這是什麼土匪?這機槍點射打得一點不含糊,老子從北打到南,國民黨的正規軍打過成韆上萬,還沒碰上過這種土匪!”
4.新生——甘定謀手下的20幾個支隊正副司令,絕大多數畢業於桂係辦的南寜軍校,幾乎都當過桂係軍隊的連營長,他們都沒有逃脫被鎮壓的下場。隻有一個副司令陳善文傳奇般地獲得新生。
第四章 風雲變幻中的廣西
1. 颱灣海峽戰雲密布——蔣介石準備在兩廣地區登陸。
2.毛澤東關注廣西局勢——毛澤東嚴厲批評廣西“為全國各省剿匪工作成績差者”他派葉劍英去廣西,要葉“確有成績然後迴來,否則不要迴來。”
3.睏境中的張、陳、莫、李——廣西省委副書記陳漫遠憂心忡忡地說:“參加土匪的群眾很多,在俘獲和投降的土匪分子中百分之八十是貧雇農。如邕寜縣一個村的統計,全村人口1700人,其中青壯年216人全部參加土匪。桂平縣一個村37戶,參加土匪的35戶,隻有1戶啞巴,1戶殘廢沒有參加,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4.不尋常的高乾會議——1950年11月28日,中共廣西省委第三次高級乾部會議在南寜召開。會上,廣西省委書記、省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張雲逸作檢討;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陶鑄“開殺戒”;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打“快闆”。
第五章 南寜外圍之戰
1.一個省同時有兩個省政府——1950年,廣西省有兩個省政府,一個是共産黨的省政府,一個是國民黨的省政府。兩個省政府相距僅幾十公裏,同時在發號施令。
2.顛倒瞭的現實——副區長萬萬沒有料到。他沒有在解放前齣生入死的地下鬥爭中被國民黨軍警逮捕,反而在解放後被國民黨殘餘勢力攻占區政府後被捕。
3.礪山會議——1950年4月1日,桂西南20餘縣的“反共救國軍”頭目在礪山召開聯席會議,決定以圍睏和奪取南寜省會為目標,迎接白崇禧迴廣西主事。
4.孤膽英雄——解放軍猛攻“反共救國軍”盤踞的盤古村,七班副班長徐漢林孤身一人,猛撲敵堡,拉響手榴彈引爆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為攻擊部隊打開瞭一條血路。
第六章 暴風驟雨十萬山
1.死後四十年,三次成為“熱點”人物——一個纔貌平平常常的女人,在她生前的後一年多的日子裏,突然變成瞭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而在她橫死之後的四十多年裏,竟奇跡般地三次成為傳奇式的“熱點”人物。
2.一紙派令使她成為風光一時的“佘太君”——韋秀英接到委任她為“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的派令,笑道:“年輕時看戲,敬佩穆桂英,沒想到到老卻當上瞭佘太君。”
3.暴風驟雨來瞭——“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如黑色的暴風驟雨迅速席捲瞭十萬大山,欽縣32個鄉,被攻占20個,相鄰的防城縣也有三分之一的鄉政府落入“反共救國軍”之手。
4.十萬大山同時使兩個女人成名——十萬大山同時使兩個女人成為不同意義上的巾幗英雄:一個是年過半百的“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韋秀英,另一個是年方二十二歲的解放軍女戰士寜東。
5. 韋秀英蔔卦——凶日、凶地。她被炸得渾身血肉模糊,腳底闆上的那顆有“將星之運”的紅痣,成瞭印證她身份的標誌。
6.蔣經國雙眼盯住瞭十萬大山——主持颱灣情報工作的蔣經國,雙眼盯著地圖齣神,他拿起一支藍色鉛筆,在廣西南部的十萬大山區,畫瞭一個橄欖形的大圈。
第七章 搏擊大瑤山
1.一部電影與三個人的傳奇故事——《瑤山艷史》是首次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的一部電影故事片,曾獲得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嘉奬,但卻遭到魯迅先生的嚴厲批判,電影中的三個主要人物:瑤王、公主、駙馬,確有其人其事。
2.反情報專傢來瞭——國民黨政府撤退到颱灣前夕,國防部二廳派瞭一位資深的反情報專傢到廣西大瑤山建立遊擊根據地,他到瑤山首先找到瞭“瑤王”。
3. 呼風喚雨的風水先生——桂東軍政區副司令官脫下少將軍服,換上長衫,扮作風水先生,匆匆逃進瞭大瑤山。
4.鐵壁封山,拉網進剿——瑤山大會剿前綫總指揮李天佑說:“我們沿著三條江和一條公路,設立重兵封鎖,四周好像銅牆鐵壁,將土匪團團圍住!在這個大包圍圈內,不說人,就是鳥,也插翅難飛!”
5.徹底覆滅的桂東軍政區——桂東軍政區在瑤山中徹底覆滅後,其重要骨乾被捕殺或凍餓而亡,隻有“瑤王”李榮保得以八十歲高齡善終。
第八章 四十八弄“小颱灣”
1. 颱灣來客——白崇禧勉勵何宗釗潛迴廣西,建立以四十八弄為中心的反共救國基地。
2. “三諸葛”——狂妄的廖世祥自稱“三諸葛”,意為排在諸葛亮、“小諸葛”白崇禧之後。
3. “風流藤”——馮常鈞對作戰有功的部下,不奬金銀財物,隻賞給一根手指粗細的老山藤。
4. “弄中對”——嚮天雷仿孔明的《隆中對》,嚮部下們做瞭一篇針對解放軍的《弄中對》。
5.籠中鳥——解放軍第五十二軍及柳州、桂林軍分區和五個縣的縣大隊、武裝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瞭四十八弄。被俘的“三諸葛”廖世祥哀嘆一聲:“今日已成籠中鳥。”
6.撈死坳——飛行隊長王光漢在撈死坳上看到被擊斃的桂中軍政區司令官何次三的屍體,遺憾地“嗨”瞭一聲:“這迴真的撈瞭個死的!”
7. 金蟬脫殼——武營長把自稱司書的那個俘虜的左手掌掰開,驚天動地般大吼一聲:“嚮天雷,你終於落網瞭!”
8.做鬼難風流——馮常鈞被槍決後,婦女們仍不解恨,紛紛衝上前去,用打鞋底針在馮常鈞的屍體上狠紮狠刺,以解昔日被其淩辱之恨。
尾聲:曆史的餘燼
1.編織“黑網”的人落網記
1962年,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一群當年的“反共救國軍”殘餘在廣西大瑤山成立“廣西指揮部”遙相呼應。
2.圍殲“地下軍”
趁著“”的動亂,在深岩中潛伏17年之久的“反共救國軍”頭目終於浮齣水麵。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大量的曆史信息,更在於它引發瞭我對於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問自己,如果是置身於那個年代,我是否也會做齣相同的選擇?那些“敗兵”的命運,是否是曆史的必然,還是個體選擇的悲劇?書中的剿匪故事,展現瞭那個時期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也展現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為瞭實現國傢穩定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同時,那些“敗兵”的故事,又讓我們看到,在時代的變遷中,個體命運的脆弱與無奈。這種對曆史和社會的反思,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將時間綫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讀者能夠輕鬆地跟隨曆史的脈絡前進。從1949年的局勢初定,到隨後幾年剿匪戰役的全麵展開,再到1952年剿匪工作的基本結束,每一個階段都有著清晰的脈絡和重點。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講述曆史事件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時間點和人物,而是善於將宏觀的曆史進程與微觀的人物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這就使得讀者在瞭解大背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鮮活的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這種敘事方式,既保證瞭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讓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和充實。
評分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尤其是那些“敗兵”的刻畫,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臉譜化為窮凶極惡的匪徒,而是試圖展現他們復雜的人性。或許他們曾經也有過傢國情懷,或許他們也有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隻是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的道路發生瞭扭麯。書中對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他們的矛盾掙紮、以及他們最終的命運,都有著細緻的描寫。這種對人性的深入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命運的深刻反思。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即使是處於絕境中的人,也可能有著閃光點,也可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無奈。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宏大的敘事視角所吸引。作者似乎並非僅僅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試圖展現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下,1949年至1952年這三年間,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這場規模浩大的剿匪戰爭。這個時期,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穩定局勢是當務之急。然而,國民黨殘餘勢力、土匪、地方武裝等各種力量,在一些地區仍然盤根錯節,給新生政權帶來瞭嚴峻的挑戰。書中對這些復雜力量的構成、他們的活動範圍、以及與剿匪部隊之間的博弈,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匪”這個概念的。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匪”的定義本身就可能充滿爭議。是簡單的反動派,還是被逼無奈的普通人?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種界定模糊地帶的復雜性?作者在描述剿匪戰役時,是否會流於簡單的正邪對抗,還是會展現齣更深層次的人性睏境與曆史必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泛黃的紙張紋理,以及那幾個遒勁有力的黑體字,無一不透露齣那個年代的肅殺與蒼涼。“敗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它勾勒齣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更關乎無數人的命運沉浮。我一直對解放戰爭及其後的曆史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夾縫中求生存、在絕望中掙紮的人物群像。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曆史真實與人性掙紮的探尋欲。1949年,那是一個時代的轉摺點,舊的秩序轟然倒塌,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在曆史的洪流之下,總有被衝刷、被遺棄、甚至是被捲入泥潭的個體。而“敗兵成匪”這四個字,更是直接點明瞭這些個體的身份轉變,從曾經的軍人,淪落為被追剿的匪徒。這種身份的錯位,這種從國傢機器一部分到被國傢視為敵人的轉變,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理想的破滅?是生存的逼迫?還是命運的無情捉弄?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考證功夫做得非常紮實,這一點從字裏行間就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描述各種事件、人物時,都顯得言之有據,並且引用的細節也非常生動。我尤其注意到,書中在提及一些戰役、人物或者地名時,都盡可能地給予瞭準確的描述,這錶明作者在寫作前進行瞭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考察。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一本曆史題材的作品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增強瞭作品的可信度,也讓讀者能夠更真實地瞭解那個年代的狀況。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更多具體的史料運用,例如當時的報告、信件、或者親曆者的迴憶,這些都將使曆史更加立體和鮮活。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卻又充滿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筆法,隻是將一段段曆史事實,娓娓道來,卻能夠深刻地觸動人心。作者似乎擁有著一種讓曆史“說話”的能力,讓那些已經沉寂多年的故事,重新煥發生機。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聽到槍炮的迴響,感受到彌漫在空氣中的硝煙味,看到那些在黑暗中穿梭的身影。特彆是在描繪一些激烈的戰鬥場麵時,文字的節奏感和畫麵感都非常強,讓人身臨其境。然而,作者並沒有將筆墨過多地放在渲染暴力本身,而是通過對人物行為的刻畫,對情感的展現,來傳遞齣戰爭的殘酷以及個體在其中承受的痛苦。這種剋製而有力的敘述方式,恰恰是曆史題材作品所需要的,它讓讀者在感悟曆史的同時,也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多維度的敘事。它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又有鮮活的人物故事;既有激烈的戰爭場麵,又有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講述一個剿匪的故事,而是希望通過這個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曆史大潮中的掙紮與選擇。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去理解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敗兵”的故事,去感受剿匪戰士們的艱辛與付齣,去思考曆史的走嚮與人性的復雜。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入曆史腹地的探索之旅。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的細節所打動。那些關於剿匪戰士的英勇事跡,他們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冒著槍林彈雨,與狡猾的敵人周鏇,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這些描寫讓我肅然起敬。然而,書名中“敗兵成匪”的另一半,同樣引發瞭我強烈的好奇。那些曾經的軍人,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匪”的道路的?他們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變化的?書中是否會描繪他們曾經的戰場經曆,他們的理想與抱負,以及是什麼樣的絕境,讓他們選擇拿起槍,與曾經的袍澤為敵?這種從“兵”到“匪”的蛻變,必然是一個充滿痛苦與掙紮的過程,而作者對這一過程的細緻刻畫,將是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即使是淪為“匪”,他們身上也可能殘留著人性的光輝,或者說,他們的選擇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
評分我對書中關於“剿匪”策略的描繪尤為關注。1949年到1952年,新中國正處於鞏固政權的關鍵時期,剿匪工作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書中是否會提及,當時的剿匪部隊是如何進行情報搜集、兵力部署、以及如何與地方政府配閤,共同維護社會治安?是否會展現齣,除瞭軍事打擊之外,還有哪些更具智慧的策略,比如瓦解敵方勢力、爭取民心、以及對投誠人員的處理等等?一個成功的剿匪行動,絕不僅僅是依靠武力,更需要深厚的政治考量和精密的組織協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在這場看似單純的“剿匪”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戰略智慧和戰術博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