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败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继树 著
图书标签:
  • 剿匪
  • 国民党
  • 土匪
  • 历史
  • 回忆录
  • 内战
  • 1949-1952
  • 军史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9746
商品编码:126544483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败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定价:29.80元

作者:黄继树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3949746

字数:2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曾任职于广西军区司令部的作家黄继树,十年深入探访,搜集大量广西剿匪**手史料,多次走访考察十万大山、大瑶山、四十八弄等广西匪巢和剿匪作战战场,揭开60多年后才能披露的那张惨烈的剿匪之战,林彪、李天佑等四野战将亲上阵,总兵力超过100万,江山易手,*后一战,3年共剿匪512917人,平均每30个人就有1个是匪。
这是往事,更是一段惊天历史,告诉你中国的匪患,除了湘西、东北还有广西。

内容提要


  1949至1952年,广西境内的大规模剿匪作战,是建国初期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动正规作战部队两个兵团、四个军、十七个师另一个团,其中10个师为久经战阵的精锐主力师,加上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投入剿匪总兵力超过100万。
  广西剿匪历时三年,共歼灭广西境内的土匪512917人。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惊骇!广西剿匪作战时间之长,相当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时间,歼灭的土匪总数,几乎相当于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歼灭的国民党正规军的总人数。
  难道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广西又经历了另一种解放战争?
  新中国都成立了,那么广西境内这些土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匪呢?
  既是乌合之众,又怎么把几百万国民党正规军打得丢盔卸甲的解放军拖了三年呢?
  关于剿匪,你从不知道的往事
  被敌火力压制的四六0团一个尖兵班,十几个人趴在石堆下抬不起头。
  一位胡子拉碴的解放军老班子,气得直骂:“妈拉个巴子,这是什么土匪?这机枪点射打得一点不含糊,老子从北打到南,国民党的正规军打过成千上万,还没碰上过这种土匪!”

  *给叶剑英发电报说:“广西剿匪工作,为全国各省剿匪工作中成绩差者,其原因必是领导方法上有严重缺点。剑英前去广西……工作一时期,希望即前往,并在那里留住几个月,抓住工作重点,限期肃清土匪……确有成绩然后回来,否则不要回来。”

  1950年,广西有两个省政府,一个是共产党的省政府,一个是国民党的省政府。
  共产党的省政府成立于1950年2月8日,没几天又一个广西省政府在距南宁不远的邕宁县也宣告成立,共产党的省政府主席是张云逸,国民党的省政府副主席是方一引。
  张云逸在南宁,方一引在邕宁,两个省政府相距仅几十公里,都在发号施令。

  1月7日深夜,李天佑总指挥下达了“封锁瑶山”的命令。
  第二天一早,他沿着江岸和公路巡视,当看到千里封锁线上的壮观场面,他欣慰地说道:“我们沿着三条江和一条公路,设立重兵封锁,四周好像铜墙铁壁,将土匪团团围住!在这个大包围圈内,不说人,就是鸟,也插翅难飞!下一步该是瓮中捉鳖了。”

目录


开篇:说乱论匪
 1. 民国十年,匪乱广西
  大容山匪巢——土匪把人变成“猪”。
  大桂山匪巢——匪徒们隆重的节日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这天是“贼日”。
  恐怖的抚河——土匪把一个漂亮的女洋人传教士掳入匪巢,勒索赎金。
 2. 新桂系剿匪治省
  “杀鼠猫”大容山荡匪——从“冇办法”到有办法。
  大做特做斩草除根——三月清除岑溪匪患。
  枪杀赵老大——惊得白崇禧坐卧不安。
  县长招安李妹妹——年轻儒雅的县长只身深入匪巢,将匪首李妹妹招安到手
 3. “政治土匪”——一个历史的怪圈。
章 总体战序幕
 1. 从四平街到青树坪——林彪和白崇禧直接打过三仗,林彪都吃了大亏。
 2. 白公馆紧急会议——白崇禧将他的军事著作发给部下,要他们穿草鞋上山和解放军打游击。
 3. 逃出国门——白崇禧指挥的华中部队在广西境内被解放军歼灭,残部三万余人逃入越南。
 4. 序幕拉开——广西战役胜利结束了,但另一场充满血腥味的大决战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血色黎明
 1.钟祖培上山——曾任桂系第七军副军长的钟祖培对李宗仁说:“德公,我听你的,如果还用得着我的话,我会像民国十年那样,再一次跟你上六万大山!”
 2. 枪声响了——1950年1月25日,钟祖培在恭城打响了广西暴乱的枪。
 3. 钟祖培下山——一阵敲门声把钟祖培惊醒,看完女儿的信,他两手颤抖不止,他决定走出瑶山香竹坪。
第三章 玉林的血雨腥风
 1. 面授机宜——白崇禧任命的桂东军政区司令官罗活,向他的警卫连长面授机宜,然后逃往香港,指挥策划玉林暴动。
 2.血淋淋的新春——1950年2月25日至27日,仅三天,玉林全县25个乡政府有16个落入“反共救国军”之手,全县被杀干部213人,群众400余人。
 3.较量——被“反共救国军”的机枪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的解放军老班长骂道:“妈拉个巴子,这是什么土匪?这机枪点射打得一点不含糊,老子从北打到南,国民党的正规军打过成千上万,还没碰上过这种土匪!”
 4.新生——甘定谋手下的20几个支队正副司令,绝大多数毕业于桂系办的南宁军校,几乎都当过桂系军队的连营长,他们都没有逃脱被镇压的下场。只有一个副司令陈善文传奇般地获得新生。
第四章 风云变幻中的广西
 1. 台湾海峡战云密布——蒋介石准备在两广地区登陆。
 2.毛泽东关注广西局势——毛泽东严厉批评广西“为全国各省剿匪工作成绩差者”他派叶剑英去广西,要叶“确有成绩然后回来,否则不要回来。”
 3.困境中的张、陈、莫、李——广西省委副书记陈漫远忧心忡忡地说:“参加土匪的群众很多,在俘获和投降的土匪分子中百分之八十是贫雇农。如邕宁县一个村的统计,全村人口1700人,其中青壮年216人全部参加土匪。桂平县一个村37户,参加土匪的35户,只有1户哑巴,1户残废没有参加,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4.不寻常的高干会议——1950年11月28日,中共广西省委第三次高级干部会议在南宁召开。会上,广西省委书记、省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张云逸作检讨;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开杀戒”;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打“快板”。
第五章 南宁外围之战
 1.一个省同时有两个省政府——1950年,广西省有两个省政府,一个是共产党的省政府,一个是国民党的省政府。两个省政府相距仅几十公里,同时在发号施令。
 2.颠倒了的现实——副区长万万没有料到。他没有在解放前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中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反而在解放后被国民党残余势力攻占区政府后被捕。
 3.砺山会议——1950年4月1日,桂西南20余县的“反共救国军”头目在砺山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以围困和夺取南宁省会为目标,迎接白崇禧回广西主事。
 4.孤胆英雄——解放军猛攻“反共救国军”盘踞的盘古村,七班副班长徐汉林孤身一人,猛扑敌堡,拉响手榴弹引爆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攻击部队打开了一条血路。
第六章 暴风骤雨十万山
 1.死后四十年,三次成为“热点”人物——一个才貌平平常常的女人,在她生前的后一年多的日子里,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而在她横死之后的四十多年里,竟奇迹般地三次成为传奇式的“热点”人物。
 2.一纸派令使她成为风光一时的“佘太君”——韦秀英接到委任她为“粤桂边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的派令,笑道:“年轻时看戏,敬佩穆桂英,没想到到老却当上了佘太君。”
 3.暴风骤雨来了——“粤桂边区反共救国军”如黑色的暴风骤雨迅速席卷了十万大山,钦县32个乡,被攻占20个,相邻的防城县也有三分之一的乡政府落入“反共救国军”之手。
 4.十万大山同时使两个女人成名——十万大山同时使两个女人成为不同意义上的巾帼英雄:一个是年过半百的“粤桂边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韦秀英,另一个是年方二十二岁的解放军女战士宁东。
 5. 韦秀英卜卦——凶日、凶地。她被炸得浑身血肉模糊,脚底板上的那颗有“将星之运”的红痣,成了印证她身份的标志。
 6.蒋经国双眼盯住了十万大山——主持台湾情报工作的蒋经国,双眼盯着地图出神,他拿起一支蓝色铅笔,在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区,画了一个橄榄形的大圈。
第七章 搏击大瑶山
 1.一部电影与三个人的传奇故事——《瑶山艳史》是首次反映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电影故事片,曾获得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嘉奖,但却遭到鲁迅先生的严厉批判,电影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瑶王、公主、驸马,确有其人其事。
 2.反情报专家来了——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前夕,国防部二厅派了一位资深的反情报专家到广西大瑶山建立游击根据地,他到瑶山首先找到了“瑶王”。
 3. 呼风唤雨的风水先生——桂东军政区副司令官脱下少将军服,换上长衫,扮作风水先生,匆匆逃进了大瑶山。
 4.铁壁封山,拉网进剿——瑶山大会剿前线总指挥李天佑说:“我们沿着三条江和一条公路,设立重兵封锁,四周好像铜墙铁壁,将土匪团团围住!在这个大包围圈内,不说人,就是鸟,也插翅难飞!”
 5.彻底覆灭的桂东军政区——桂东军政区在瑶山中彻底覆灭后,其重要骨干被捕杀或冻饿而亡,只有“瑶王”李荣保得以八十岁高龄善终。
第八章 四十八弄“小台湾”
 1. 台湾来客——白崇禧勉励何宗钊潜回广西,建立以四十八弄为中心的反共救国基地。
 2. “三诸葛”——狂妄的廖世祥自称“三诸葛”,意为排在诸葛亮、“小诸葛”白崇禧之后。
 3. “风流藤”——冯常钧对作战有功的部下,不奖金银财物,只赏给一根手指粗细的老山藤。
 4. “弄中对”——向天雷仿孔明的《隆中对》,向部下们做了一篇针对解放军的《弄中对》。
 5.笼中鸟——解放军第五十二军及柳州、桂林军分区和五个县的县大队、武装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四十八弄。被俘的“三诸葛”廖世祥哀叹一声:“今日已成笼中鸟。”
 6.捞死坳——飞行队长王光汉在捞死坳上看到被击毙的桂中军政区司令官何次三的尸体,遗憾地“嗨”了一声:“这回真的捞了个死的!”
 7. 金蝉脱壳——武营长把自称司书的那个俘虏的左手掌掰开,惊天动地般大吼一声:“向天雷,你终于落网了!”
 8.做鬼难风流——冯常钧被枪决后,妇女们仍不解恨,纷纷冲上前去,用打鞋底针在冯常钧的尸体上狠扎狠刺,以解昔日被其凌辱之恨。
尾声:历史的余烬
 1.编织“黑网”的人落网记
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一群当年的“反共救国军”残余在广西大瑶山成立“广西指挥部”遥相呼应。
 2.围歼“地下军”
 趁着“”的动乱,在深岩中潜伏17年之久的“反共救国军”头目终于浮出水面。


《山河破碎:1949-1952,失落的军事遗产》 1949年,一个时代的巨轮轰然碾过。随着中国大陆的政权更迭,一股股失落的军事力量,如同退潮后搁浅的战舰,在山河之间游荡。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将领,带领千军万马;也有些人,只是普通士兵,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从此漂泊无依。这三年,从1949年到1952年,是一段充满动荡与挣扎的岁月,也是一段被许多历史叙述所忽略的时期。 本书并非描绘宏大的战略部署,也非聚焦于政治风云的瞬息万变。相反,它深入到一个更为微观的层面,探索那些在历史巨变中被遗忘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新的秩序中寻找生存之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的军队,他们的番号在硝烟中逐渐消散,他们的旗帜在风雨里无声飘零。这股力量,成分复杂,背景各异,有的是被战争磨砺出的精锐,有的是在动荡中聚合的杂牌,更有的是一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下,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被收编或被彻底解除武装的部队。 他们去了哪里?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问题,构成了本书探索的核心。 在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进入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险峻的丘陵地带,以及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这些失落的军事力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些人选择隐姓埋名,试图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但他们身上的军人烙印,使得这种融入充满了艰难与不安。另一些人,则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放弃过去的身份,他们可能在地方上组成一些松散的武装力量,有时是为了自保,有时是为了维持某种过时的秩序,有时则在无奈之下,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境地。 本书的叙事,将从几个典型的区域入手,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致的人物描摹,展现这些失落力量的真实图景。我们将考察他们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了解他们是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例如,在某些地区,这些曾经的军人可能会利用他们原有的军事技能,在地方治安、甚至是生产活动中扮演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色。在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可能形成更为独立的生存单元,与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还原这些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政权的更迭,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无疑是复杂而矛盾的。书中将尝试挖掘他们对新政权的看法,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的留恋和对于未来的期盼。这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是一种在剧烈变革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努力。 同时,本书也将触及到当时执政者对于这些失落力量的管控和处理方式。在致力于稳定新政权的过程中,如何对待这些曾经的武装力量,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议题。不同的地方政府,面对的情况不同,采取的策略也可能有所差异。这种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这些失落力量的命运。 《山河破碎:1949-1952,失落的军事遗产》力图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呈现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它不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并非预设立场去评判是非。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失落军事力量的深入考察,帮助读者理解那个动荡年代里,更广泛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那些被个体命运所承载的深刻印记。这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追寻,一种对被遗忘者的致敬,也是一种对时代变迁复杂性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本书,你将看到,在1949年巨变之后,中国大陆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理解那个年代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泛黄的纸张纹理,以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黑体字,无一不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肃杀与苍凉。“败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它勾勒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关乎无数人的命运沉浮。我一直对解放战争及其后的历史时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夹缝中求生存、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物群像。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真实与人性挣扎的探寻欲。1949年,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旧的秩序轰然倒塌,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总有被冲刷、被遗弃、甚至是被卷入泥潭的个体。而“败兵成匪”这四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这些个体的身份转变,从曾经的军人,沦落为被追剿的匪徒。这种身份的错位,这种从国家机器一部分到被国家视为敌人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理想的破灭?是生存的逼迫?还是命运的无情捉弄?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功夫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从字里行间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描述各种事件、人物时,都显得言之有据,并且引用的细节也非常生动。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在提及一些战役、人物或者地名时,都尽可能地给予了准确的描述,这表明作者在写作前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一本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也让读者能够更真实地了解那个年代的状况。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更多具体的史料运用,例如当时的报告、信件、或者亲历者的回忆,这些都将使历史更加立体和鲜活。

评分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那些“败兵”的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脸谱化为穷凶极恶的匪徒,而是试图展现他们复杂的人性。或许他们曾经也有过家国情怀,或许他们也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道路发生了扭曲。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们的矛盾挣扎、以及他们最终的命运,都有着细致的描写。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深刻反思。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即使是处于绝境中的人,也可能有着闪光点,也可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无奈。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的细节所打动。那些关于剿匪战士的英勇事迹,他们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冒着枪林弹雨,与狡猾的敌人周旋,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这些描写让我肃然起敬。然而,书名中“败兵成匪”的另一半,同样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那些曾经的军人,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匪”的道路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变化的?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曾经的战场经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以及是什么样的绝境,让他们选择拿起枪,与曾经的袍泽为敌?这种从“兵”到“匪”的蜕变,必然是一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过程,而作者对这一过程的细致刻画,将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即使是沦为“匪”,他们身上也可能残留着人性的光辉,或者说,他们的选择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笔法,只是将一段段历史事实,娓娓道来,却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作者似乎拥有着一种让历史“说话”的能力,让那些已经沉寂多年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够听到枪炮的回响,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看到那些在黑暗中穿梭的身影。特别是在描绘一些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文字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都非常强,让人身临其境。然而,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放在渲染暴力本身,而是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刻画,对情感的展现,来传递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个体在其中承受的痛苦。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述方式,恰恰是历史题材作品所需要的,它让读者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是置身于那个年代,我是否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那些“败兵”的命运,是否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个体选择的悲剧?书中的剿匪故事,展现了那个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国家稳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那些“败兵”的故事,又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脆弱与无奈。这种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评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叙事。它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鲜活的人物故事;既有激烈的战争场面,又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剿匪的故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去理解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败兵”的故事,去感受剿匪战士们的艰辛与付出,去思考历史的走向与人性的复杂。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历史腹地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剿匪”策略的描绘尤为关注。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正处于巩固政权的关键时期,剿匪工作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书中是否会提及,当时的剿匪部队是如何进行情报搜集、兵力部署、以及如何与地方政府配合,共同维护社会治安?是否会展现出,除了军事打击之外,还有哪些更具智慧的策略,比如瓦解敌方势力、争取民心、以及对投诚人员的处理等等?一个成功的剿匪行动,绝不仅仅是依靠武力,更需要深厚的政治考量和精密的组织协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在这场看似单纯的“剿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智慧和战术博弈。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视角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1949年至1952年这三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场规模浩大的剿匪战争。这个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稳定局势是当务之急。然而,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地方武装等各种力量,在一些地区仍然盘根错节,给新生政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书中对这些复杂力量的构成、他们的活动范围、以及与剿匪部队之间的博弈,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匪”这个概念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匪”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充满争议。是简单的反动派,还是被逼无奈的普通人?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界定模糊地带的复杂性?作者在描述剿匪战役时,是否会流于简单的正邪对抗,还是会展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困境与历史必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作者似乎将时间线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历史的脉络前进。从1949年的局势初定,到随后几年剿匪战役的全面展开,再到1952年剿匪工作的基本结束,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和重点。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点和人物,而是善于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得读者在了解大背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鲜活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叙事方式,既保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和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