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休伊森 著
图书标签:
  • 蝴蝶
  • 昆虫
  • 手绘
  • 图谱
  • 自然
  • 科普
  • 绘画
  • 生物
  • 休伊森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9604
商品编码:128545014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

定价:128.00元

作者:(英)威廉·休伊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1249604

字数:403000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尘封百年的手绘生物图谱
举世无双的博物经典盛宴
艳丽生动、栩栩如生,让你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妙
@博物杂志 主页君推荐
两岸专家学者联袂推荐
随着科技的发展,方便快捷的相机拍摄技术正逐步替代繁琐低效率的手绘插画。然而即便这样,手绘插画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科学绘画是对生物的再认识过程,传递更多的科学信息。

内容提要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所选手绘蝶类图谱出自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收藏家、科学画家威廉?休伊森出版于1856年至1876年间的五卷本《异域蝴蝶新种图解》,收录图片298幅,涉及的蝴蝶有13科1345种(含亚种),共计有手绘蝴蝶2113只。
威廉·休伊森是一位富有的收藏家,他向环游世界的旅行者购买了丰富而重要的博物学标本。他收藏的标本,特别是关于蝶类的标本,堪称当时欧洲*丰富、*重要的收藏之一。他也是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科学插画师,他亲手绘制的蝶类科学画是科学绘画中的珍品,既体现了物种的丰富性又有着精美画工,既具科学价值又有高超的艺术性。

目录


作者介绍


威廉?休伊森(William C. Hewitson,1806—1878),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收藏家、科学画家。出版有五卷本《异域蝴蝶新种图解》《不列颠鸟卵学》等。
寿建新(1944— ),蝴蝶研究专家,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编著有《中外蝴蝶邮票》《世界名蝶邮票鉴赏图谱》及百万字巨著《世界蝴蝶分类名录》等。
王新国(1982— ),豆瓣“科学绘画”小站站长,科学绘画爱好者、研究者,本科、硕士研究生期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 现居海外。

文摘









序言



《风云变幻的时代:近代欧洲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转型 (1789-1914)》 导言:历史的巨变与现代性的黎明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这一关键历史时期(1789-1914年)欧洲大陆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结构重塑、政治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文化范式的深刻转变。这段时期被誉为“漫长的19世纪”,是西方世界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决定性阶段。工业革命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空间和阶级构成;启蒙思想的余晖与新兴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相互交织,点燃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激情与冲突;同时,科学的进步与艺术的革新,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本书的叙事将摒弃单纯的年代记述,而是着重于主题式的结构分析,力求揭示驱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层动力和复杂关联。我们将关注权力、财富、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这四大核心要素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革命的遗产与国家的重塑(1789-1848) 本部分将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入手,探讨“人民主权”这一颠覆性概念如何挑战了欧洲数百年的君主专制传统。 第一章: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萌芽 详细考察法国大革命的阶级基础、思想根源(卢梭、孟德斯鸠的影响)及其在欧洲的军事和意识形态输出。重点分析拿破仑战争如何间接促进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意识觉醒,并催生了维也纳会议(1815年)试图建立的保守主义均势体系。我们将深入剖析梅特涅体系的内在矛盾——即如何用保守主义手段来遏制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革命力量。 第二章:自由主义的兴起与1830年的浪潮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强调宪政、法治、个人权利和有限政府的思想,如何成为资产阶级崛起的主导意识形态。通过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和法国七月王朝的分析,展示资产阶级如何在政治上争取其经济地位的对应权力。同时,探讨浪漫主义运动如何作为一种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批判性回应,在文化领域为民族情感和历史感提供了温床。 第三章:工业革命的社会冲击与早期社会主义的萌芽 工业革命不再仅仅是经济史上的技术变革,更是深刻的社会重构。本章将聚焦于工厂制度的建立、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无产阶级这一全新阶级的诞生。我们将考察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劳动条件的恶化,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思想)。探讨这些早期思想家如何试图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面前,提出超越阶级对立的社会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大众政治的登场与意识形态的决战(1848-1871) 1848年革命被视为欧洲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本部分将分析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及其失败后,政治重心如何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第四章:1848:革命的火山与教训 全面梳理1848年革命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地的爆发原因、参与阶层及其诉求。着重分析为何这场“人民的春天”最终迅速冷却,特别是自由派资产阶级与激进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分歧,以及保守势力如何利用这种分裂成功反扑。探究“历史未竟的革命”对后续政治实践(如俾斯麦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崛起与国家的统一 本章聚焦于俾斯麦在普鲁士的崛起和德国的统一过程。我们将详细分析“铁血政策”的内涵,以及工业化、军事力量和外交手腕如何共同塑造了新的欧洲权力格局。探讨意大利统一(加富尔与马志尼的角色对比)的路径差异,并评估这两个新民族国家的建立对欧洲均势的冲击。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组织化 在政治革命受挫后,无产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和组织层面。重点分析《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及其历史定位,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学说。考察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及其在欧洲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晚期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文化焦虑(1871-1914)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爆炸,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与全球关系。本部分探讨欧洲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对外扩张的驱动力。 第七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社会的分化 考察电力、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如垄断资本主义、托拉斯与卡特尔。分析在财富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欧洲社会阶层如何进一步固化与分化:传统贵族的衰落、中产阶级的壮大(“新中间阶层”的出现)以及产业工人阶级的日益专业化和工会力量的成熟。 第八章:大众社会与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随着识字率的提高和政治权利的扩大,大众政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章分析普选权的推广、政党的专业化转型(如社会民主党的发展)以及福利政策的早期萌芽(如德国的俾斯麦社会立法)。同时,探讨帝国主义宣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和教育体系,构建出新的民族主义叙事,以整合日益多元化的国内社会。 第九章:新帝国主义的经济驱动力与全球竞争 深入探讨1880年代后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亚洲的“新帝国主义”。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学解读(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以及殖民扩张如何成为国内社会矛盾的转移出口。重点分析英、法、德、俄等国在亚洲和巴尔干地区的激烈地缘政治竞争,如何构建了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第十章:现代性的文化回响与科学的冲击 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同时,欧洲的思想界和艺术界也经历了深刻的怀疑与重构。考察达尔文主义对传统宗教观的冲击;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基础的质疑;以及艺术领域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如印象派、象征主义的兴起)。本章旨在展示在看似光鲜的进步表象下,欧洲精英阶层对自身文明未来所产生的深刻焦虑与不确定感。 结论:通往深渊的协奏曲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789至1914年间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即自由主义的胜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民族主义的狂热最终在帝国主义的竞争中被引向了自我毁灭。这一时期的遗产,既包括了民主制度、人权理念的奠基,也孕育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通过对这一复杂时期的细致梳理,本书力求为理解20世纪的冲突与重建提供坚实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自然世界怀有好奇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而言,《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总是被那些在草地、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所吸引,但它们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往往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用最直观、最美的方式,带领我认识这些飞舞的精灵。休伊森先生的手绘,以一种近乎温柔的笔触,描绘出每一只蝴蝶独特的“身份证”——翅膀的形状、颜色、斑纹,以及身体的比例。这些细节,在肉眼观察时可能难以辨识,但通过手绘,却被放大并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蝴蝶,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而这些微妙的变化,都被休伊森先生捕捉并记录了下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午后花园,与蝴蝶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我开始尝试着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书中描绘的蝴蝶,并试着去辨认它们,这个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亲近自然、探索世界的兴趣。

评分

在我看来,《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这本书,是一次对“慢阅读”精神的致敬。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时间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本书,更何况是这样一本需要高度专注和耐心才能欣赏的作品。休伊森先生的手绘,是一种时间与技艺的沉淀。每一幅图,都凝聚了他无数次的观察、描摹、修改,将对蝴蝶生命的理解,转化为纸上的斑斓色彩和细腻线条。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那些手绘的蝴蝶,它们的翅膀纹理清晰可见,色彩过渡自然,仿佛每一片鳞粉都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绘制时所展现的对比例和结构的精准把握,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清晰的认知。它不像一些现代化的昆虫图鉴,充斥着大量的科学术语和数据,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以一种柔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可以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眼睛去捕捉细节的年代,它让我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美好。

评分

翻开这本《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的封面,我立刻被一种沉静而专注的氛围所吸引。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蝴蝶的书,但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邀约,邀请我进入一个由细致观察和精湛技艺构建的微观世界。休伊森先生(姑且称呼他为先生,因为这份工作值得尊敬)的手绘,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一种带有生命温度的描绘。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倾注了他对蝴蝶深深的理解和热爱。我惊叹于他捕捉蝴蝶形态的精准,那纤细的触角,翅膀上复杂而精美的纹路,以及它们在光线下微妙的色泽变化,都被一一细腻地呈现出来。更让我动容的是,这些手绘中蕴含着一种耐心,一种需要长年累月蹲守、观察、捕捉灵感的耐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这些渺小而美丽的存在,而这本图谱,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并发现它们独特的美丽。它不像是冰冷的科学图鉴,更像是一本充满故事的画册,每一页都诉说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艺术的低语,让我不禁陷入沉思,去感受那份静谧中的勃勃生机。

评分

初次接触《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我并没有期待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深刻感受,毕竟,关于蝴蝶的书籍市面上并不少见。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展现了作者对蝶类世界的热情与敬畏。休伊森先生的手绘,绝非简单的科学插画,它更像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艺术创作。我被那些精细入微的线条所折服,它们勾勒出了蝴蝶翅膀上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褶皱,甚至连细微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色彩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那些鲜艳或柔和的色彩,在画家笔下得以最真实的还原,仿佛能感受到蝴蝶在阳光下闪耀的光泽。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读出一种生命的力量。这些手绘的蝴蝶,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充满了动感和生命气息,它们仿佛下一秒就会振翅高飞,飞向广阔的天地。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蝴蝶,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昆虫,更是大自然精妙设计的艺术品,承载着生命的奇迹。它引发了我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中那些渺小却伟大的生命的尊重。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时,我预设它可能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昆虫学著作,充满了学术性的术语和严谨的分类。然而,它的实际呈现却远超我的想象,带来了一场惊喜的阅读体验。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显得格外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色彩饱满而富有层次,这都暗示着它并非一本随随便便的出版物。翻开内页,那些由休伊森先生亲手绘制的蝶类插画,简直是艺术品。我不是专业的生物学家,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严谨与科学性,同时,这些手绘又充满了灵动与艺术的美感。每一只蝴蝶都被赋予了生命,它们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翔,翅膀上的鳞粉在光线下闪烁着细微的光芒。我注意到,作者在绘制时,不仅仅是描绘了蝴蝶的外形,更捕捉到了它们翅膀边缘的细微卷曲,甚至是身体上绒毛的质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力,让我对蝴蝶的形态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它不再是屏幕上或者书本上模糊的影像,而是触手可及,仿佛可以感受到它们在指尖轻轻扇动翅膀的轻盈。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科学探索与艺术表现并非截然分离,它们可以完美地融合,创造出既有知识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