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作者:奧野宣之
齣版社:大田
齣版日期:2011年10月28日
ISBN:9789861792286
頁數:224
尺寸:20.8 x 14.8 x 1.6 cm
裝幀: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係列纍計銷售突破50萬本!!!
光記錄就可以改變習慣!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減肥成功?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變成真正有迴憶的人?
原來隻要簡單記錄自己的日常!
你就可以更瞭解自己與珍惜你獨一的人生!
想一想三年前的你,做瞭什麼工作?抱著什麼樣的心情過生活?
想一想三天前的晚餐,你吃瞭什麼東西?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
就算你翻開記事本,寫瞭行程還有聯絡對象,也迴不到過去的「空氣」!
就算你讀日記,最多隻會看到流水帳紀錄!
□天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纍積,但現在你卻忘得一乾二淨瞭……
本書作者奧野宣之貫徹執行「人生一冊」的筆記術,
單單隻是做筆記就可以甩掉體重,愛上運動;
30歲不到已經擠身50萬冊的暢銷作傢之列,
他深信「記錄持續,行動也能持續」,從普通生活來認識自己最重要!
很多東西你可以丟,但寶貴的經驗不能丟;
很多夢想你計劃實現,但常常半途而廢;
從現在開始隻要一本便宜的筆記本,三大簡單步驟:寫→貼→讀!
做筆記就能改變自己,為什麼你還在猶豫?!
作者簡介
奧野宣之
一九八一年生於大阪府。同誌社大學文學院畢業,服務於齣版社/報社後,以公開個人自創之資訊整裡術正式踏上寫作之路/本書是39元筆記本整裡術係列第三部/從大學期間即開始製作生活記錄,除瞭工作還包含傢庭生活、嗜好、旅行、閱讀等,提倡記錄各種場麵所纍積的經驗作為「享受人生的方法」,鼓勵人們利用筆記本記錄個人的行動與見聞。一係列介紹記事本、筆記本的活用與創意、資訊收集與運用、知性生產技術等深入淺齣的作品,受到年輕上班族群的熱烈支持。
譯者簡介
張鞦明
專業翻譯傢。筆記整理狂熱者。手作的筆記本不下20幾本,利用身邊的各種素材,將旅行與生活的體驗,徹底實行屬於自己的Lifelog。譯作大田齣版:絲山鞦子最棒的散文《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係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目錄
序章 透過lifelog將體驗化為「資產」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
要想留存「空氣」,最好採用傳統的類比方式
做齣過去不再消失的自己
養成「重讀」的習慣可讓筆記的效果事半功倍
不須心急,總之以自己的腳步前進
第1章 隻是記錄行動的意外效果
「濃縮成一本筆記」的三大原則
比記事簿整理術更簡單,任何人都能上手
比寫日記更容易留存過往日子的氣氛
看似沒什麼的記錄成為「自己的分身」
隨著筆記本的變厚、變多,也培養齣自信
可以戒除「想要戒除的行動」
可以持續「想要長此以往的行動」
透過書寫肯定「認真行動的自己」
第2章 讓筆記本成為自己的分身
可發揮效果的三大步驟「書寫」、「剪貼」、「重讀」
【步驟1】書寫──以「行動記錄」開始簡單的自我管理
【步驟2】剪貼──做齣比「資料收集」更多內容的筆記
一張紙片道盡一切
透過手工作業連結「個人化」
【步驟3】重讀──經由「重讀」逐漸改變自我
隨意翻閱獲得的「意外發現」
重新運用體驗,創造現在的自己
自我思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陳述
一切都是為瞭「輕鬆書寫裡留下生動記錄」
主軸必須放在筆記本上
不斷嘗試,選擇能成為「自己分身」的那一本
第3章 如何留在筆記本上
有助於持之以恆的「記錄工夫」
麵對筆記「調適(recreation)」自我
透過書寫將體驗拉近自己,加以「個人化」
為瞭重讀而寫入的WHY、HOW資訊
不用在意「行動段落」而是「臨時想到」就寫
時間資訊以「為止log」、「現在log」、「起log」錶示
以「交錯式」對照行動&思考
因果關係使用「→」的省略符號
區分使用「間隔線」以增加資訊量
以「一日╳固定頁數的方式」進行
除瞭直寫、橫寫外,筆也要區分使用
剪貼可增添十倍的樂趣
使用拍立得輕鬆記錄育兒日記
以「版麵編排列印」留存一天的流程
臨門一腳的「當地記念章」
封麵也盡量剪貼創造「特色」
書腰、補書票
包裝紙、吊牌、說明書
酒的標籤
舊郵票、明信片、書信等
第4章 留存什麼在筆記本上
首先直接記錄「普通的生活」
睡眠和飲食──從基本事項認識自己
自己的行動和狀況──發現生活超乎意外的豐富
心中所想的事──建立自己的思想
旅行、娛樂、活動──lifelog的真隨所在
記錄報導自己的採訪小組
社會新聞
所見、所聞、所食──一切都反映齣「自己」
以搭配筆記本的「填入式索引錶格」進行定點觀測
持之以恆的大原則「一錶格一主題」
□╳錶──雖然簡單卻最具效果
麯線圖──用視覺捕捉些許的增減效果
我的一天──有lifelog的日常生活
「好的過去」=擁有「個人歷史」的安心感
第5章 如何持續、重讀、活用呢?
避免留於隻是書寫而沒有重讀的方法
體驗不能「用過即丟」,要一再活用
定期自我反擊
「個人專屬的筆記」,再怎麼醜也無所謂
一開始就先淡化「個人的要素」
看清「個人主題」
探索心理狀態提高幹勁
無法重讀的最大理由在於「不容易找到」
重讀的精髓在於「標記&時間點」
標記──將重讀變成一種「作業」
時間點──將重讀納入生活軌道
使用中筆記的「倒讀」與「正讀」
有係統地定期重讀
在製作索引的過程中重讀
重讀X年前的今日記錄
附錄 23種lifelog的輔助工具
行動記錄的補助工具
重讀時的補助工具
【結語】陪我們走過「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
序
結語
陪我們走過「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
什麼是lifelog呢?即便已經寫完書的今天,我仍然在尋求答案之中。
我想它既是幫助自己往期許方嚮更進一步的線索之一,也是對日常飲食、閒聊交談、隨意翻閱的書籍、每天的工作等人生的一切所展現的一種關愛。說不定也是每個人心中想要「留下自己活過的足跡」的心情吧。
書寫筆記時,偶而會有今天這一天、現在此一瞬間將不會重來的無常感受,心頭也不禁酸瞭起來。
事實上前不久我還覺得自己像是學生一樣,如今已是一個小孩的爸爸瞭。小孩從爬在地上到開始走路、牙牙學語,每天都在成長之中。一個月前還在地闆上爬來爬去的嬰兒,如今早已不見蹤影瞭。
相信我們人都是朝著同一方嚮,在做一趟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吧。
如果是旅行的話,移動中與其睡覺,應當寧可觀賞車窗外的風景。
如果是旅行的話,應該會努力試著跟偶然相遇的人們建立更友好的關係吧。
而且,如果是旅行的話,即便是撿到的石頭都將成為寶物。
所謂的lifelog,或許就是幫助我們品味一去不復返的「日常」之旅,並運用在未來生活的好夥伴吧。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久違的“思維的清晰感”。我過去積纍瞭大量的學習資料、會議記錄、隨手塗鴉的想法,但它們散落在筆記本、便利貼、手機備忘錄等十幾個不同的載體上,一旦需要用到某個關鍵信息,往往要花上幾倍的時間去大海撈針。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跨越所有工具的通用邏輯,一套哲學層麵的指導方針,告訴你“為什麼”要做這些記錄,而不僅僅是“怎麼做”。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記錄習慣——哪些是噪音,哪些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金塊。尤其是關於如何將“輸入”轉化為“輸齣”的環節設計,非常具有實操性。它不鼓勵為瞭記錄而記錄,而是鼓勵每一次記錄都是為瞭未來的某個産齣做準備。這種前瞻性的設計,讓我的筆記從“知識的墳墓”變成瞭“靈感的孵化器”。我特彆欣賞它對於“模糊性”的包容,很多偉大的想法最初都是模糊的,這本書教你如何溫柔地對待這些初生的想法,給它們空間成長,而不是急於用僵硬的格式去框死。對於創意工作者來說,這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從包裝和裝幀來看,這本書本身就散發齣一種沉靜、務實的氣質,與內容完美契閤。它沒有花哨的圖錶或炫目的設計,重點完全放在瞭文字本身的力量上。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它對“完美主義陷阱”的拆解。我們常常因為害怕記錄得不夠好、不夠係統化,而遲遲不肯下筆,結果就是什麼也沒留下。這本書用極其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告訴我:先完成,再完美。它的理念是建立一個“足夠好”的係統,而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係統。這極大地降低瞭我實踐新方法的心理門檻。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糾結標簽該怎麼設、文件夾該怎麼分,而是可以立即將注意力集中在“思考”和“連接”上。對於那些被工具和方法論的復雜性睏住,無法真正開始行動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減法哲學”,比任何復雜的加法技巧都來得珍貴和有效。它教你如何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地麵對信息洪流。
評分這本被譽為“人生效率革命”的指南,簡直是為我這種效率低到塵埃裏的人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是個拖延癥晚期患者,待辦事項清單永遠是長得嚇人,但真正能完成的寥寥無幾。初次翻開它,那種清爽、不矯揉造作的文字風格就立刻抓住瞭我。作者似乎深諳現代人信息過載的痛苦,沒有給我灌輸那些空洞的“成功學”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提供瞭一套可以立即上手操作的係統。特彆是它關於“信息捕獲”和“知識內化”的理念,讓我徹底改變瞭過去那種“記瞭等於學瞭”的錯誤認知。我過去總覺得記錄下來就萬事大吉瞭,結果那些筆記就像沉入海底的寶藏,再也找不迴來。這本書裏的方法論,強調的不是筆記的數量,而是筆記之間的連接性與可檢索性。我嘗試著構建自己的“第二大腦”框架,雖然初期有些手忙腳亂,但堅持下來,那種掌控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是筆記牽著我跑,現在是我在指揮筆記為我服務。如果你也對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感到絕望,這本書絕對是能讓你重拾信心的起點。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努力地工作,而是教你如何更聰明地組織你的思考,這纔是效率的本質。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把“筆記”提升到瞭“自我認知”的高度。我過去總以為筆記是為瞭記錄外部世界,但讀完後纔意識到,高效的筆記係統,本質上是在構建和優化我們自己的內部世界。它提齣瞭一個很有趣的概念,關於如何捕捉那些“意料之外的聯係”,因為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的碰撞。為瞭實踐這一點,我開始有意識地在我的記錄中引入一些“異質”的信息,並強迫自己去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這種練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路徑。而且,作者在處理“迴顧”這個環節時,給予瞭極大的重視,這常常是其他筆記方法論中被忽略的關鍵步驟。他提醒我們,記錄隻是第一步,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低阻力的迴顧機製,纔是確保知識被激活的生命綫。這種係統性的思考,讓我對“學習”這件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不再是綫性的灌輸,而是圓形的迭代和強化。
評分坦白說,我對市麵上大部分關於“時間管理”或“效率提升”的書籍都有點審美疲勞瞭,感覺來來迴迴都是那幾套說辭,聽起來振奮人心,但用起來總覺得水土不服。但這一本,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耳目一新的實在感。它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身邊,手把手教你如何整理你那團亂麻的思緒。它對工具的依賴性很低,這正是我欣賞它的地方。很多效率工具的書籍,最後都變成瞭對特定軟件的廣告手冊,一旦軟件更新換代或你更換平颱,整套係統就崩塌瞭。而這本書關注的是底層的心智模型,是思考和連接信息的能力。我嘗試著將它介紹的方法應用到我日常的閱讀筆記中,驚喜地發現,過去那些讀完就忘的知識點,現在居然能在我需要的時候自動浮現。它真正做到瞭幫助我們“留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洞察力,讓知識真正沉澱下來,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分,而不是外界的負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