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5冊:證悟+無常+這個世界的真相+寜靜的森林水池+關於這顆心(泰)阿薑查 等著 北京立品

套裝共5冊:證悟+無常+這個世界的真相+寜靜的森林水池+關於這顆心(泰)阿薑查 等著 北京立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泰] 阿薑查,[美] 傑剋·康莫爾德 等 著,賴隆彥,奧西,果儒 譯
圖書標籤:
  • 佛教
  • 禪修
  • 正念
  • 自我成長
  • 心靈治愈
  • 阿薑查
  • 泰國佛教
  • 哲學
  • 生活智慧
  • 冥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深圳報業集團齣版社 , ,
ISBN:9787807092643
商品編碼:13332509762
包裝:平裝
開本:16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5
正文語種:中文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深圳報業集團齣版社
ISBN:9787807092049
定價:28.00

具體描述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807092049
  • 定價:2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08-07-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169
  • 字數:110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無常》是西方世界具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力作,簡明親切地傳達南傳佛教內觀諸法的精髓,幫助人們剋服對“改變”的恐懼。內容簡介  阿薑查以非常簡單與樸實的風格,談論內觀諸法的三個特徵——無常、苦與無我,並且提齣有力的對治法,讓我們可以剋服對“改變”的恐懼,包括放下執著、活在當下與從事禪修。阿薑查的教法是以無常為基礎,作為修習正念的初始焦點。它是打開大門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正法,帶領心看見經驗的其他麵嚮。當心開始瞭解一切事物在本質上都是不確定時,貪愛與執取的問題便開始消散與瓦解。
  備注:本書有兩種不同的封麵如下,內容完全一緻,采購時隨機。
作者簡介  阿薑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國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齣傢,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阿薑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羅比丘等。他的其他著作還有《關於這顆心:戒?定?慧》、《寜靜的森林水池》、《森林中的法語》等。目錄英譯序阿薑查的教學風格與森林傳統
一部正見
01 瞭解心
02瞭解境
03法爾如是
04看穿事物——阿薑查的修行
05佛與菩薩
06如實觀
07 那也很好一阿薑查的見解
08佛陀的靈感
09放寬視野
10佛陀的追尋

第二部無常
01調伏我們的心打
02許多煩惱——阿薑查在說笑
03它是無常的、不確定的
04一則“放生”的故事
05一位睏惑的禪者遇見佛陀

第三部苦
0l 瞭解苦
02對學生當頭棒喝一阿薑查的方法
03 “生”與“有”
04逝者如斯
05 冷峻的慰藉一阿薑查的僧侶麵對疾病與死亡
06佛陀不死
07 齣生、死亡與覺悟——阿薑查與菩提樹

第四部無我
01如四大般修行韶
02無知——阿薑查明鏡高懸
03非“我”,非“我所”
04不要成為一尊佛
05我的牙齒、我的枕頭、我的椰子

第五部禪修要點
01止與觀
流動的止水,靜止的流水
03落實修行
04認真的學生——阿薑查對於密集禪修的看法
05禪修指導——阿薑查與學生問的問答
06它是什麼——阿薑查的禪修
07彆沉迷於安止
08持之以恒
09高遠理想與日常挫摺——一位年輕比丘與阿薑查

第六部成道
0l徹底解決問題
02尋找老師——阿薑查與一位未人門弟子
03聰明的螃蟹
04後幾點忠告
附錄一英譯者緻謝詞
附錄二英譯者簡介
附錄三詞匯錶
附錄四資源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807092698
  • 定價:25.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09-08-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154
  • 字數:99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西方世界具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為你解析偉大的森林苦修傳統,照見心底的貪婪恐懼愚癡。
  《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查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
內容簡介  阿薑查用許多年的時間在一個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禪和坐禪,實踐一種簡樸而有節製的佛教修行叫做「每日正念」[dhudanga]。《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查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
  在阿薑查眼中,執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領悟生活本性的無常、苦和無我是他為人類幸福及達成開悟所帶來的信息。要靈活地把握執著的本意,我們必將被引嚮修行的新境地——平衡之道,即中道。
作者簡介  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傢庭。一九六三年就讀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學院[Darcmouth College]嚼一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開始學佛。一九六七年畢業後,即前往東南亞修學,在阿薑查主持的巴蓮寺齣傢,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印度教上師。一九七二年迴到美國,還俗。一九七六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身兼佛學老師和心理治療師。曾與約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閤作建立一內觀禪修社,並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世界各地舉辦密集禪修,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為美國受歡迎的內觀禪修教師之一。著有《狂喜之後》《踏上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等書。保羅布裏特[ Paul Breiter]在阿薑查的指導下修行並齣傢成為上座部佛教的一名僧人。作為阿薑查早的西方弟子之一,他過瞭七年的僧侶生活。研完和修行讓他精通泰語和老撾語,他也廣泛研修過禪宗和金剛采,曾被考本大師授予禪宗講師資質。精彩書評  阿薑杳一用許多年的時間在一個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禪和坐禪,實踐一種簡樸而有節製的佛教修行叫做一每日正念[dhudanga]。《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杏一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在阿薑杏一眼中,執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領悟生活本性的無常、苦和無我是他為人類幸福及達成開悟所帶來的信息。要靈活地把握執著的本意,我們必將被引嚮修行的新境地
  ——平衡之道,即中道。
目錄緻謝

前言

一部分 理解佛陀的教導
簡單之道
佛教心理學
中道
學習和體驗
斷除疑惑
雞還是蛋?
言詞,自己去看
心賊

第二部分 端正我們的知見
錯誤之路
就是這樣
正見
追隨你的老師
讓煩惱飢餓
信任你的心
樂與苦
你為什麼修行?
分彆之心
讓樹生長
感官對象和心
好事做過頭
世界的問題

第三部分 生活就是修行
動中修行
不模仿
抓蛇
瞭解自己,瞭解彆人
戒德
隨他去
戒、定、慧的螺鏇之道
真正的愛
什麼是自然的?
在生活中學習
適度
對抗你的心
自力
放下

第四部分 禪修與正規修行
正念
七天開悟
內觀的本質:觀照你的心
學習唱誦
行禪
忘記時間
誰病瞭
禪修中需要注意的
修定
靜觀萬物
堅持住
樹葉永遠在掉落

第五部分 森林裏的課程
齣傢人的生活
你想逃到哪裏?
製約
尋找佛陀
戒規隻是工具
自力
嚮左,嚮右
簡明的教導
不安的對治
學習教導他人
唱誦的深義
好的禪修是什麼?
勞作的佛法
一頓美餐
與他人和諧相處
阿薑查的茅屋
齣傢人不閑聊
神聖儀式與大熱天
對治貪欲
真實的魔術
場景改變瞭,但是內心還是原樣
在傢修行

第六部分 問答錄
問與答

第七部分 達成
無我
是的,我講禪
簡短而直接
未敲的銅鑼
地下水
沒有什麼特彆的
佛陀的喜悅
在你裏麵什麼也沒有
拾芒果
結束語
永恒的佛陀
佛教用語及英漢對照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807605010
  • 定價:2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10-04-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14
  • 字數:140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繼印度*偉大的靈性導師剋裏希那穆提、颱灣佛界宗師星雲大師之後,又一位智者之書為讀者指導人生迷津,破解生活煩惱。
  風靡全球的偉大禪師阿薑?查被稱為我們時代的偉大智者。
  *深奧的人生哲理,*通俗的文字錶述,*經典的心靈導修著作。

內容簡介  繼剋裏希那穆提、奧修之後,又一位智者之書為我們點亮人生的智慧之燈。作為風靡全球的偉大禪師,阿薑查被稱為我們時代的偉大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的歡迎,他用*通俗的語言對睏擾我們的*深奧的問題進行瞭解答。我們活著為瞭什麼?生活的真正歸宿是什麼?怎樣纔能快樂地生活?這些近乎*極的問題,在《這個世界的真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薑查看來,這些問題隻是存在於呼吸之間的簡單問題。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他的書*越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能以一種格外簡單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勞碌的人們能輕易地發生對接與碰撞。他的書,是獻給都市心靈的田園牧歌,是進入疲憊心靈的一捧甘泉。
作者簡介  阿薑·查,20世紀*偉大的禪師之一。1918年6月齣生於泰國東北部烏汶省的一個小村莊。9歲剃度受沙彌戒,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鉢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瞭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迴到傢鄉烏汶省巴蓬森林,並建立巴蓬寺。阿薑?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瞭全世界無數信眾。

目錄序 森林中的功課

一章 我們為何生於此
非男非女的身體
尋找我們的歸宿
暮色早已降臨
從內而生的痛苦
世俗生活的牢籠
染一塊骯髒的布
觀察我們的心
一顆清淨的心
如此而已

第二章 生活在世界的真相中
嫁接與種子
如何改變心
大蘋果與小蘋果
快樂的本質
世人的行為模式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裝滿水的瓶子
牛車的痕跡

第三章 今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誰在痛苦
正確的想法
*偉大的法門
自我的觀念
無常中的真理
沒有師父的佛陀

第四章 人世間的局限
獲得解脫的“聖道”
一把禪修的鑰匙
為什麼要訓練心
肉眼與心眼
事物的本質

第五章 不確定的世界
跑來跑去的心
心是什麼樣子
訓練心的正確方法
猴子都是一樣的
聖者的“安全閥”
靜止的流水

第六章 生活的佛法
與“法”同在的人
有為法與無為法
貪欲的奴隸
世俗的概念
隨時隨地療救心
無法隱藏的善與惡

第七章 佛法真的很簡單
正常狀態下的心
親自體驗
身心內的真諦
全部放下
觀察的力量
心中之賊

第八章 糾正我們的知見
歧途與正見
煩惱像老虎
猴子的骨頭
稻田中的水牛
人世間的問題

第九章 生活即修行
苦樂如捉蛇
為什麼要持戒
自然生起的智慧
感官的節製
獨自奮鬥
請放下經典

第十章 覺醒之路
誰是真正的主人
瞭解每一位訪客
每天的行禪
世界與鏡子
忍耐與堅持
讓心自由自在
學習放下
事物是如何分開的

第十一章 心的證悟
僧侶的生活
安靜地修行
隻有這顆心
撿芒果
證悟的時刻

第十二章 問師父的問題
附一:我們真正的歸宿
附二:來自森林寺院的阿薑?查
附三:阿薑?查略傳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807092643
  • 定價:2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09-06-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28
  • 字數:186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法,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法——戒律與教導,是幫助我們瞭解的工具。教導是語言,法並不存在於語言中。語言是一條道路,為人們指齣方嚮,引導心去認識與瞭解法。因此教導本身並不是法。
  到哪裏去求法?無論前往一問寺廟,或再往其他寺廟尋找,或到森林行腳與參訪,它都一直在那裏。法,就在你自身之內——就在你的身上。
  拼命努力,就能證法嗎?刻意追求放下,則永遠放不下,無論嘗試多久,都辦不到。但是,在那一刻,當阿難決定停下來休息時,他放棄追求成就,隻是用已經建立起來的正念進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見並覺悟瞭。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給您指引。
內容簡介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是阿薑查的資深弟子保羅布裏特所編譯的阿薑查的教法開示。在其中,阿薑查一教導我們如何活齣佛法、以法為身,並為我們鋪陳瞭一條環環相扣的道路:聞法,思法、修法、見法、證法與傳法。聞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見法而證入,後內心與法閤一,如此方可名為悟道與見道。
  南傳佛法僧侶可分兩大流派,一是以學習經典為主的[學問比丘],一是從實修下手的[修行比丘]。阿薑查屬於後者。與[學問僧]的引經據典不同,阿薑查的說法秉承瞭泰國的森林傳統,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雲遊的經驗,進行生動譬喻,使人瞭解外在自然的法則,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於不經意問將人導入智慧與解脫。它們的直接、清晰與親切,對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與佛教傳承的人來說,皆可適用。
作者簡介  阿薑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國著名的法師之一。九歲齣傢,二十歲正式受戒為比丘。一九四六年通過高級的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鉢行腳,尋師訪道。一九四八年在森林中與二十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7他的修行方法。一九五四年迴到傢鄉烏汶省巴蓮寺,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也著名的巴蓬寺。
  阿薑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剋、康菲爾德[Jaak Kom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羅比丘等。除錶書外,其他著作還有《關於這顆心:戒·定·慧》、《無常》、《寜靜的森林水池:阿薑查的的內觀禪修》等。
目錄序在覺察中安住傑剋·康菲爾德
莢譯者序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英文版緻謝
導論進人法的道路
一章 聞法
第二章 思法
現在法
獵人的陷阱

第三章 修法
寂滅之道
戒帶來快樂——於鬆剋朗的開示
修習禪定
在傢修——彆讓猴兒燒瞭你的房子
齣傢的生活——人們為什麼要齣傢?
是日已過——對巴蓬寺尼眾之講話

第四章 見法
幡陳如覺悟瞭
摸索

第五章 證法
因果
讓它成為涅槃之因
第六章 傳法
附錄詞匯錶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807001461
  • 定價:4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08-02-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38
  • 字數:332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平靜祥和的心是人類成就的真實錶徵。內容簡介  我不太曉得如何介紹這位我所見地的有智慧的人纔好。隻要有他的地方,就有機鋒與活力、率真與實話、莊嚴與親密,以及幽默與嚴肅的戒律、動人的悲心與自然的解脫。
  ——傑剋·康菲爾德
  對阿薑查來說,以艱睏的森林苦行裏,支持他不放棄的是對死亡的擁抱和坦然。阿薑查的偉大,不在於他是一代大禪師,而在於他讓我們知道他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怕死,隻是他能夠讓死進入到真實的擁抱體驗裏,因此能夠有多一分的堅持與。
  ——釋自鼐
  對許多見過他的人來說,他似乎是這世上快樂的人——這說來可能有些諷刺:他一生中從未有過性經驗,沒有錢,不曾聽過音樂,每天經常得騰齣十八至二十個小時待人接物、睡在一張薄薄的草席上,有糖尿病與各種瘧疾癥狀,很高興巴蓬寺有“世上差的夥食”。
  ——阿瑪洛比丘
  
  阿薑查不斷地重復強調:修行的道場就是我們的身心,在我們的六根裏,在我們接觸外境中去觀照。我們必須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的當下,去仔細覺察,心如何被這些外境對象引發齣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如何構成我們一連串的行為,以及一連串的喜惡分彆的製約反應。
  阿薑查以非常淺顯活潑的比喻,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個修行道場裏用功,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光明、清靜與喜悅。他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個步驟好像是一個連續、互相關聯的過程。把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作為起始和核心,阿薑查指導我們如何、放下和不執著。
作者簡介  阿薑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1918—1992),近代泰國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齣傢,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鉢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瞭他的候行方法。1954年迴到傢鄉吳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瞭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計超過兩百座。
  他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jahn Amaro)等。
目錄推薦序 這本書將改變你的命運
導論 滅苦之道
前言 關於這顆心
PART ONE 戒
第1章 與法同住世間
第2章 使心變好
第3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第4章 瞭解戒律
第5章 維持標準
第6章 為何我們生於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實相的兩麵

PART TWO 定
第1章 一份法的贈禮
第2章 內心的平衡
第3章 和諧的正道
第4章 心的訓練
第5章 閱讀自然之心
第6章 解脫之鑰
第7章 修定
第8章 法的戰爭
第9章 隻管做它
第10章 正確的修行——穩定的修行
第11章 正定——在活動中離染
第12章 死寂之夜

PART THREE 慧
附錄 本書各部分文章齣處

這是一套匯集瞭泰國森林禪修傳統大師阿薑查智慧的五捲叢書,它們如同清澈的溪流,滋養著渴望深入內心、洞察生命本質的讀者。這五本書——《證悟》、《無常》、《這個世界的真相》、《寜靜的森林水池》以及《關於這顆心》——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修行、覺知與解脫的完整圖景。它們並非空泛的哲學思辨,而是基於阿薑查大師數十年如一日在森林中實修實證的深刻洞見,以樸實無華卻又直指人心的語言,帶領我們迴歸最根本的生命實踐。 《證悟》,作為這套叢書的基石,它直接觸及瞭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標——證悟。但阿薑查大師在此書中並非描繪一個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揭示瞭證悟的路徑就蘊藏在當下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念頭之中。他以極為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瞭什麼是真正的“證悟”,它並非某種特殊的超能力或神秘體驗,而是對事物本質——無常、苦、無我——的徹底瞭悟,以及由此帶來的煩惱的熄滅。書中充滿瞭對修行者在禪修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睏惑和挑戰的解答,例如如何麵對散亂的心念,如何處理身體的不適,如何理解業力,以及如何從執著中解脫。阿薑查大師強調,證悟不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堆砌,而是通過持之以恒的觀察和實踐。他鼓勵讀者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在吃飯、走路、勞動中保持覺知,因為“法”無處不在,也無時不有。這本書如同為初入修行門徑者點亮瞭一盞明燈,指引他們走嚮清晰、穩定而富有智慧的方嚮,從而真正理解並實踐通往解脫的道路。 《無常》,則深入剖析瞭生命中最根本的法則之一:無常。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追求穩定、永恒的快樂,而阿薑查大師在此書中卻以一種平靜而堅定的態度,引導我們直麵生命的變動不居。他從生老病死、人事變遷,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無不展現著“無常”的印記。這本書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對“恒常”的執著,恰恰是痛苦的根源。因為當我們試圖抓住那些注定會消逝的事物時,失落與煩惱便隨之而來。大師並非宣揚虛無主義,而是通過對無常的深刻洞察,來幫助我們放下不必要的期待和執著,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他教導我們,理解並擁抱無常,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慈悲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也更加從容地麵對生命中的起伏。書中關於如何將對無常的理解轉化為實際的修行方法,比如通過觀察身體的感受、情緒的變化來體會無常的運作,提供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指導。 《這個世界的真相》,將目光投嚮瞭我們所處的世界及其運作的法則。阿薑查大師以其圓融的智慧,揭示瞭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麼是真實存在的,什麼是虛幻的。他並非否定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提醒我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被我們的欲望、恐懼和偏見所濛蔽。當我們執著於錶象,追逐名利,逃避痛苦時,我們便離“真相”越來越遠。大師用生動的比喻和深入的闡釋,解釋瞭“愛與恨”、“得與失”、“善與惡”等二元對立的概念,並指齣它們都源於我們內心的分彆心。他引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和閤而成,沒有獨立自存的實體。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幫助我們破除對世界的種種誤解和執念,從而以一種更加清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當我們不再被錶象所迷惑,不再被分彆心所束縛時,我們便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安寜。 《寜靜的森林水池》,以一種詩意而寜靜的意象,描繪瞭禪修者內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森林中的水池,清澈、平靜、深邃,它象徵著一顆完全寜靜、沒有任何雜念的心。阿薑查大師在此書中,詳細地闡述瞭如何通過禪修,逐步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迴歸到本來清淨的狀態。他解釋瞭“止”(Samatha)與“觀”(Vipassana)兩種禪修方法如何協同作用,幫助我們培養定力、專注力,並最終獲得智慧。書中充滿瞭對修行過程細緻入微的描述,例如如何安坐,如何調整呼吸,如何將散亂的心收迴來。大師強調,寜靜並非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內在心靈的寂靜。當我們的內心如同止水般平靜時,我們便能清晰地映照齣事物的真實麵貌,不再被煩惱所攪動。這本書為那些希望通過禪修獲得內心平靜的讀者,提供瞭係統而深入的指導,是一份珍貴的修行指南。 《關於這顆心》,則將焦點完全聚焦於我們最核心的部分——心。阿薑查大師以其慈悲而洞察一切的目光,剖析瞭“心”的種種習氣、模式和運作方式。他指齣,我們的許多煩惱和痛苦,都源於我們對這顆“心”的不瞭解。我們常常被這顆“心”所奴役,被它的欲望、恐懼、憤怒所驅使,而忘記瞭我們纔是這顆心的主人。大師教導我們,要學習觀察這顆“心”,瞭解它的生起與滅去,認識到它的無常和不可靠。通過持續的觀察,我們可以逐漸擺脫它的控製,不再被它牽著鼻子走。書中充滿瞭對如何培養覺知力,如何區分“有意識的心”和“無意識的心”,以及如何從“我執”的束縛中解脫齣來的深刻見解。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我們自身“心”的徹底理解和掌控,它是一份關於如何擁有真正自在的生命的邀請。 這五本書,雖然各自獨立成冊,但它們之間卻又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共同構成瞭一幅完整的修行地圖。從認識“證悟”的本質,到理解“無常”的法則,再到洞察“這個世界的真相”,以及最終抵達“寜靜的森林水池”般的心境,並學會如何安住於“這顆心”,阿薑查大師的教誨如同一脈相傳的清泉,洗滌心靈的塵埃,滋養智慧的種子。這套書籍並非提供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真實而深刻的內在探索之旅,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當下,去實踐、去覺察、去體悟,最終實現身心的和諧與解脫。它們是送給每一個尋求生命意義、渴望內心平靜的靈魂的寶貴禮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包裝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色彩搭配,一看就知道裏麵裝的是能讓人靜下心來閱讀的文字。翻開第一本,那種紙張的質感就讓人感到舒服,不刺眼,很適閤長時間閱讀。書中的排版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空間,讓人在吸收那些深奧的佛理時,不會感到壓迫感。我尤其欣賞它對傳統智慧的現代詮釋,它並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語言,去觸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大問題”。比如,關於“無常”的探討,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和譬喻,讓你在日常的瑣碎中,真切地感受到萬事萬物的流動性。這種閱讀體驗,就像是走進瞭一片被精心維護過的花園,每一步都有值得駐足欣賞的風景,讓人感到寜靜而充實。

評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套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們彼此呼應,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但又各自獨立成章,適閤不同狀態的讀者選擇閱讀。有時候我隻想沉浸在對心性的探討中,拿起關於“這顆心”的那一冊,就能得到極大的慰藉;而當我需要一些宏觀的視角來審視當下的睏境時,關於“世界的真相”又能給予我足夠的參照係。這種靈活性,讓它能夠長久地陪伴在我的書架上,成為一本可以反復翻閱的工具書,而不是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一次性”讀物。它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像春雨潤物,在你最不經意的時候,讓你發現自己已經走得更遠、看得更清瞭。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在處理宏大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謙卑和慈悲。它不像有些靈性書籍那樣,會讓人産生一種“我已經開悟”的錯覺,反而,它時刻提醒著讀者,求索的道路是漫長且需要持續精進的。它所構建的世界觀是如此的包容,能夠接納人性的所有麵嚮——包括弱點、恐懼和不完美。特彆是那幾篇關於“真相”的闡述,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那把開啓自己心門的鑰匙。這種啓發式的教育方式,遠比直接給齣結論來得深刻和持久。它培養的是一種獨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隨。對於一個長期在各種理論中徘徊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錨點。

評分

這套書的文字功底,真的是沒話說。那種文字的力量感,不是靠華麗的辭藻堆砌齣來的,而是源於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咒那些句子,因為它們太有重量瞭。比如,關於“寜靜”的描繪,它不是指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內心風暴的平息,這種內在的平靜,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練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哪怕隻是每天抽齣五分鍾,試著去觀察自己的呼吸,那種細微的轉變,是任何其他娛樂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它帶來的不是暫時的逃避,而是麵對現實的勇氣和清醒度。這種由內而外的提升,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讓人感到腳下的大地是如此的堅實。

評分

讀完這套書的其中幾冊,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智慧是如此的圓融和透徹。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你“應該怎麼想”的書,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在你迷茫時,輕輕地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摩擦與衝突。書裏關於“心”的剖析,極其精微,它沒有停留在心理學的錶層,而是深入到瞭意識的根源。我記得有一段描述瞭“念頭”的生滅過程,那簡直是猶如慢動作迴放一般,清晰地展現瞭心識是如何被外界牽引,又如何自我構建起一個又一個的“小宇宙”。這種洞察力,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所謂的煩惱,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思維的産物,瞭解瞭它的運作機製,也就找到瞭鬆開束縛的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