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
原价:120.00元
作者:齐鹏飞,杨凤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10059235
字数:700000
页码:8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2004.10)》,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的“当代中国史”硕士、博士学位学科点设置以后的第一个集体研究项目,第一个阶段性的基础研究成果。自1949年10月至2004年10月计55年期的当代中国(限于政策、资料、时间、研究力量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本书目前没有涉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逐年列大事“纪事本末”,有述有评,资料性和研究性并重,本书的主要编写人员,是本学位科点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基本上已经是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讲师和副教授)。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资助研究的阶段性学术成果。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自1949年10月至2004年10月计五十五年期间的当代中国(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逐年列大事“纪事本末”,有述有评,详略得当,资料性和研究性并重。
目录
编写说明
1949年(10月-12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建交的第一次高潮
4.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1950年(1月-12月)
1.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
5.“抗美援朝”
6.全国工商业的初步调整
7.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8.中国大陆的解放
9.新中国对大江大河的初步治理
1951年(1月-12月)
1.西藏的和平解放
2.知识分子的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
3.“镇反”运动
4.《毛泽东选集》的陆续出版
5.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6.新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
1952年(1月-12月)
1.“三反”、“五反”运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颁布
3.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4.社会丑恶现象的根除
5.国民经济的恢复
6.“爱国卫生运动”
7.中日“民间外交”的开展
1953年(1月-12月)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2.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的召开
3.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6.“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
8.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1954年(1月-12月)
1955年(1月-12月)
1956年(1月-12月)
1957年(1月-12月)
1958年(1月-12月)
1959年(1月-12月)
1960年(1月-12月)
1961年(1月-12月)
1962年(1月-12月)
1964年(1月-12月)
1965年(1月-12月)
1966年(1月-12月)
1967年(1月-12月)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同时也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记录下这些成就的诞生过程,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为实现这些成就,无数中国人付出的努力、智慧和牺牲。例如,在国家工业化建设时期,无数的科研人员和工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们如何摸索前行;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基层干部和无数贫困人口又是如何挥洒汗水的。
评分当我拿起《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我期待看到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如何创造历史的生动故事集。我知道,在1949年到2004年这五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民经历过无数次的探索、奋斗、改革与开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些普通人的声音,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平凡英雄。比如,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们是如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是如何承受苦难并寻找出路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创业者们,他们是如何凭借胆识和魄力,闯出一番新天地的。
评分拿到《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我最想翻阅的部分,是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历史。一个政党能否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自我革新,往往是其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提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的。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述,每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理解这些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轨迹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购买《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的初衷,是为了系统性地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策略、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方面所经历的关键性转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帮助我理解不同时期政策制定的逻辑和实际效果,以及这些政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影响。例如,关于经济特区设立的初衷、农村改革的推进方式、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以及中国加入WTO前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的内容。
评分翻开《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到新世纪初叶的第二个十年,这五十五年的跨度,何其波澜壮阔!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捕捉住那些决定时代走向的关键节点,又是如何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串联成一幅清晰而有力的时代画卷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解析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决策的深层动因,从而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翻阅《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我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细节与宏观趋势之间的关系的。我知道,历史的伟大之处,恰恰体现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一个政策的微小调整,一个事件的意外发生,都可能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展现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那些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那些事件的连锁反应。例如,在处理国家重大危机时,领导层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定的;在科技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科研团队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
评分我购买《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是希望能够填补我在对中国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理解上的空白。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制定和实施统一战线政策,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特别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演变、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调整,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
评分我对《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细腻描绘上。我知道,历史的进程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的宏大叙事中,更潜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创作以及社会风俗的细微之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如何演变的,社会思潮是如何碰撞融合的,文学艺术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从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可能更加纯粹的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文化也随之多元化、国际化,这其中的转变过程,充满了值得玩味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那些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国际地位的提升,每一个方面都足以写成一本书。而《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显然试图将这一切浓缩其中。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敏感时期和复杂议题时,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既不回避历史的曲折,又能展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叙述中,能够平衡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评分我购买《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 10-2004 10)》的动机,源于我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历程的好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定位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一边倒”,到后来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再到融入全球化进程,特别是邓小平时代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这些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这些政策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影响,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