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56.00元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徐家宁 撰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49507016
字数:36000
页码:1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1850到1910年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英军炮击广州城,清军在大沽的防御图,北京城沦于西人之手,中国人送来赔款,英军协助攻打太平军,蒲安臣使团,同治皇帝的婚礼与祭天,甲午战争中国征兵,李鸿章觐见英国女王悼念戈登,武装的”义和团民“两宫西巡,八国联军的孟加拉国骑兵,日俄战争的俄国炮兵,中国组建新式陆军——大英帝国的强势传媒《伦敦新闻画报》对当时中国的报道,经常比落后封闭的天朝自己,既来得及时,也来得详实。
1842年,赫伯特·英格拉姆在伦敦创办了一家以图画为主体的杂志,名为《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在《伦敦新闻画报》出版发行的一百六十一年里,这个世界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世界的格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记录者,《伦敦新闻画报》一直在捕捉那些终将成为历史的场景和事件,将这些当时的新闻、将来的历史,通过版画的方式拓印下来。虽然在通讯和传媒的发展中,一份杂志所能提供的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但在它充满开创性的19世纪中后期,在图像尚未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年代,它借由图画提供的视角,就显得独到而珍贵了。在欧洲,这种新鲜的报道方式很快即被大量复制。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法国《小报》增刊、《画报》、《十字报画刊》,以及英国《图画报》,英国《星球报》等,其精选版画亦收入本书。
至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报道,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始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这些关于中国的记录和解读,涉及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不乏失真和谬误之处;但总体来说,这些基于在西方社会已有一定基础的现代地理、社会、经济等学科的观察,了中国人自身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固有的视角。作为一面来自外部的反光镜,尤其照亮了那些中国人自己习以为常因而不曾深究的部分。
目录
序言知识即国力
中国及广州的地图
广州的贸易
概述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太平天国事件
英军炮击广州城
增援的英国军舰(之一)
增援的英国军舰(之二)
英军在广州遇袭
英军运送伤员
广州海幢寺
签订《天津条约》
清军在大沽的防御图
……
中国组建新式陆军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命运
附录 西洋画刊与辛亥革命前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感觉。作者就像一位信使,将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思考带给了我们。书中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社会生活的描绘,让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种变革时期的阵痛,陌生的是,那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却经历了截然不同命运的人们。我对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变迁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从传统的士绅阶层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再到城市中初步形成的工人阶级,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在新旧交替时期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变化。书中对报刊杂志、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的论述也十分精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以及知识分子们在动荡年代的呐喊和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反光镜”,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此艰难,这本书的很多论述都为我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评分这本书《近代中国的反光镜》,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近代中国那段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岁月。作者的叙述,并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论述着迷。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渗透,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艰辛与复杂性。书中对城市化进程和乡村社会转型的描述也十分生动,我看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过渡。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例如劳工权益、贫富差距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
评分拿到《近代中国的反光镜》,我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其中,被书中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电影导演,将近代中国的宏大叙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呈现在我眼前。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对比描写,让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道路和组织方式。我对书中关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详细描述印象深刻,例如蒋介石的崛起、宁汉合流的过程,以及国民党右倾和左倾的摇摆,这些都为我理解国民党未能实现其救国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书中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的探索,以及在白色恐怖下的艰难发展,也让我看到了革命力量的韧性和发展潜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领导人思想的梳理,以及他们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我对书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论述,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思考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评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这本书,仿佛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带领我深入探究近代中国的复杂脉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我对书中关于思想文化变革的章节特别感兴趣。作者详细梳理了从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各种思潮涌现的过程。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等论争的精彩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思想挣扎与探索。书中对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解放。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在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追问,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是一道横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难题。
评分阅读《近代中国的反光镜》,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叙述成一条直线,而是像一个精明的侦探,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试图还原出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动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反光镜”这个概念的运用,它象征着历史的映照,既照出了那个时代的我们,也映照出当下的我们。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就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详细分析了其历史局限性,比如技术引进的被动性,以及体制改革的滞后性,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命运。此外,书中对民族意识觉醒过程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天朝上国”到“一盘散沙”再到“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转变,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屈辱、多少反思、多少觉醒,都通过引人入胜的文字展现在我眼前。我对书中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论战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作者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比较,让我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思想挣扎和探索,这种思想的交锋,也正是近代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群体和事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例如对女性地位的变迁、对农村社会结构的研究,这些细节的挖掘,使得历史的画卷更加完整和真实。
评分这本书,我几乎是爱不释手,每翻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震撼。《近代中国的反光镜》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当下感”,作者仿佛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凑,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又为何会经历如此多的曲折。书中对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分裂和政权不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作者对各个军阀的势力范围、政治手段以及他们的治乱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复杂和混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包括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以及学生运动的组织和发展。我对书中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讨论非常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书中对当时各种思潮的碰撞,例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力和混乱。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追问,至今仍在脑海中回响。
评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乘坐一辆时间机器,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我对于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的论述尤为关注。作者详细分析了抗战爆发的原因,包括日本侵略的野心、国民政府的政策失误,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描写都非常详实,我看到了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的描述,以及对共产党敌后游击战的策略运用,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壮大发展过程的梳理,以及它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核心作用。我对书中关于抗战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的讨论,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评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这本书,我从封面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探究真相的渴望。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近代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到辛亥革命的巨变,再到之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作者仿佛用一支生动的笔触,将一个个历史场景还原在我们眼前。我尤其对其中对晚清时期官僚体系腐败和士绅阶层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刻画印象深刻。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例如文中对科举制度的僵化、西方思想的冲击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困境的描述,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当时的文献资料、个人书信和报刊文章,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个体情感,仿佛我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叹息、呐喊和希望。每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详细论述,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或是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质,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的解读,并尝试将其与自己已有的历史认知进行比对和思考。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对历史理解的深化。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描绘也十分立体,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以及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与抉择,这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在我阅读《近代中国的反光镜》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作者的叙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更引发了我对历史深层原因的思考。我对于书中关于政治制度变革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从君主专制到共和制度的演变,以及在共和制度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书中对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例如革命党、立宪派、旧官僚之间的斗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政治改革的反复与曲折的论述,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在中国建立稳定、有效的现代政治制度是多么不易。我对书中关于中国走向何方,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追问,一直在我心中萦绕,这本书为我的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展览馆,里面陈列着那个时代的无数珍贵展品,而作者则是一位最博学的讲解员,用最生动、最详实的语言,为我一一解读。我对于书中关于清末新政的章节尤为着迷。作者详细阐述了新政在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改革的初衷和最终效果。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改革中的矛盾和困难,例如对立的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斗,以及改革触及到既得利益阶层时的阻力,这些都使得对新政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低迷,到革命思想的悄然兴起,再到各种革命团体和暗杀活动的出现,作者一步步展现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梳理,以及他对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活动的详细介绍,这让我对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书中对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局面的描述,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的改革和革命,都没有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