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综合篇-零基础学画国画-(放大版)
定价:25元
作者:灌木文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115440068
字数:216000
页码: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白描篇
章 白描基础知识
概念 7
起源 7
特点 8
单纯朴实 8
造型严谨 8
气韵生动 8
讲究用线 8
形式感强 8
分类 9
十八描 9
高古游丝描 10
琴弦描 10
铁线描 10
行云流水描 10
曹衣出水描 11
蚂蝗描 11
蚯蚓描 11
钉头鼠尾描 12
柳叶描 12
枣核描 12
橄榄描 12
战笔水纹描 12
撅头描 13
枯柴描 13
竹叶描 13
折芦描 14
混描 14
减笔描 14
工具和材料 15
笔 15
墨 15
纸 16
砚 16
白描勾线的基本要求 16
动手画一画 17
从线条开始 17
第二章 花卉的绘制技法
牵牛花 19
荷花 20
牡丹 21
菊花 22
水仙 23
绣球花 24
美人蕉 25
大丽花 26
第三章 鱼虫的绘制技法
蝴蝶 28
蜜蜂 29
蜻蜓 30
蝈蝈 31
蟋蟀 32
鲤鱼 33
金鱼 34
第四章 禽鸟的绘制技法
黄鹂 36
太平鸟 37
鹰 38
绶带鸟 39
锦鸡 40
鸳鸯 41
写意篇
第五章 写意基础知识
基础工具 43
笔 43
纸 45
笔架 45
调色盘 45
颜料 45
笔法 46
中锋用笔 46
侧锋用笔 46
藏锋用笔 46
露锋用笔 46
顺锋用笔 46
逆锋用笔 46
墨法 47
积墨法 47
泼墨法 47
破墨法 47
色法 48
常用国画颜料色卡 48
渐变色 48
复合色 48
题款、印章的形式 49
题款 49
印章 49
构图的技巧 50
S形构图 50
C形构图 50
斜出式构图 50
截取式构图 51
三角式构图 51
对角式构图 51
自由式构图 51
动手画一画 52
第六章 花鸟的绘制技法
桃花 54
兰花 55
栀子花 56
梨花 57
牵牛花 58
海棠花 59
月季花 60
鸳鸯 61
喜鹊 62
八哥 63
仙鹤 64
锦鸡 65
第七章 鱼虫的绘制技法
鲶鱼 67
鳜鱼 68
鲤鱼 69
蜻蜓 70
蟋蟀 71
蚱蜢 72
天牛 73
第八章 山水树的绘制技法
松树 75
柏树 76
山水 77
房屋 79
楼阁 80
工笔篇
第九章 工笔基础知识
走进工笔画 82
工笔画的特点 82
工笔画的绘制工具 83
工笔画的绘制过程 84
工笔画线条的运用 85
钉头鼠尾描 85
高古游丝描 85
战笔水纹描 85
铁线描 86
工笔画对线条的要求 86
绘制工笔画的技法 87
常见技法 87
工笔画特殊技法 90
从临摹开始 91
第十章 花卉的绘制技法
水仙 94
月季 96
芙蓉 98
菊花 100
第十章 禽鸟的绘制技法
黄鹂 104
绶带鸟 106
鹦鹉 108
翠鸟 110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在生活中,画国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更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许多读者没有国画功底,但却希望在闲暇的时间里可以拾起毛笔,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水墨画韵! 《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是“零基础学画国画”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3篇11章。第1~4章为主要讲解了国画中白描的基础知识及具体绘制技法;第5~8章,则主要讲解了写意国画的内容,还分门别类地讲解了写意国画中常见体裁的画法,如花卉、禽鸟、鱼虫等;第9~11章为工笔画的创作内容,内容的编排与绘制均以零基础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图例丰富,讲解细致。希望读者通过前面打下的基础,学以致用,能够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国画作品。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不仅适合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国画培训班和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我一直觉得国画是一种非常“气韵生动”的艺术,但对于如何将这种“气韵”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却感到非常困惑。很多国画教程,往往只关注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神”的捕捉。《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画”,更是教你“怎么看”,怎么去理解对象的神韵。在讲解花鸟画的时候,它不仅仅会告诉你如何画出花瓣的形状,更会让你去观察花朵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去感受叶片上露珠的晶莹,去体会蝴蝶翩跹的轻盈。这种注重观察和体验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我在学习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感受美的方式。而“放大版”的设计,再次凸显了这本书的用心。在描绘花鸟的细腻笔触,比如花瓣的脉络,鸟儿的羽毛,甚至是很小的昆虫的触角,在放大清晰的图片中,都得以完美呈现。这让我可以更细致地去临摹,去体会大师们是如何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如此生动的画面。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意笔”的讲解,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写意风格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它教会我如何用最少的笔墨,去捕捉事物的本质,去传达内心的感受。
评分我是一个有着多年素描和水彩基础的学习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独特的笔墨韵味心驰神往,但总觉得国画的体系与我之前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直到我发现了这本《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我才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放大版》的尺寸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些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画精髓的“皴法”和“点染”,在放大清晰的图像中,其笔墨的走向、力量的运用,以及墨色的晕染层次,都变得无比清晰可辨。我不再需要凑近书本,眯着眼睛去揣摩那些模糊的细节。书中对传统技法的讲解,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写生和创作范例。它引导我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提炼意境,如何将西方绘画的造型意识与中国画的笔墨表达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山石的画法时,它不仅列举了多种经典的皴法,还深入剖析了这些皴法在不同光照、不同季节下的表现差异,并提供了结合写实观察的创作思路。这种将写实功底与写意精神融为一体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人,感到豁然开朗,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国画大师的作品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它让我明白,写意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评分我是一名长年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平时接触的都是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对于传统的中国画,一直觉得它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艺术。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才真正打开了我对国画的兴趣之门。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国画技法,以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放大版”的设计,让我这个习惯于高清显示的人,感到了极大的舒适。以往看一些印刷质量不佳的小尺寸书,许多细节都模糊不清,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而这本书,那些纤毫毕现的笔触,那些层层叠叠的墨色变化,都清晰可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山水画中的“皴法”讲解,书中有大量的范例,而且这些范例的放大图像,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起收、顿挫,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巧妙地结合,营造出山石的体积感和肌理感。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分析结构和逻辑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不像有些理论书那样空泛,而是真正地将技法“分解”开来,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去模仿,去理解。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思路,这对于我这样有设计背景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长期在数字世界遨游,双手已经有些“生疏”的人来说,拿起画笔,特别是传统的毛笔,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引导性的方式,化解了我最初的疑虑和紧张。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是一股脑地堆砌理论,而是将复杂的国画技法拆解成一个个易于掌握的小单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用笔”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如何执笔”,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锋、侧锋、逆锋等不同用笔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线条质感,并且配以大量的范例,甚至连毛笔在纸上的微妙轨迹都描绘得惟妙惟肖。这种细节的呈现,是许多同类书籍所不及的。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国画入门书籍,常常觉得描述过于抽象,比如“笔随意转”,但具体如何“随”?“意”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解答。而这本书,通过对线条的反复拆解和重组,以及对墨色的浓淡干湿的细致区分,让我对“笔意”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笔法后,进行大量的模仿和练习,并且给出了很多可以模仿的素材,这些素材也同样采用了放大清晰的印刷,方便我逐笔逐画地去临摹,去体会。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成就感,而不是单纯的复制。
评分我是一名对国画怀有浓厚兴趣的上班族,平时工作繁忙,难以抽出大量时间系统学习。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高效学习的国画入门书籍。《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的“综合篇”顾名思义,涵盖了国画的多个重要方面,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到花鸟、山水、人物等不同题材的入门技法,都有涉及。这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顾此失彼”的情况,让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国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书中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复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各种绘画技巧。比如,讲解“用墨”的时候,会用“浓墨如漆,淡墨如烟”这样的词汇,瞬间就能让我理解墨色的变化。而“放大版”的设计,更是让我觉得非常贴心。我常常利用午休时间或晚上的通勤时间来翻阅学习,书本的尺寸让我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走向和每一块墨的晕染。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临摹素材,并且这些素材都经过放大处理,方便我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即使是在拥挤的地铁上,我也可以拿出小笔记本,模仿书中的线条和结构。这种“随取随用”的学习模式,让我觉得学习国画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中国国画那种“寥寥数笔,意境全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但自己动手却总是力不从心。感觉很多国画教程都过于强调“传承”,而忽略了现代人学习的特点和思维方式。《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灌输一套严格的“规矩”,而是从最基本、最容易激发兴趣的点入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笔墨趣味”的讲解,它不是单纯地让你模仿线条,而是让你去感受笔触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去体会墨色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的微妙变化。这种侧重于“体验”和“感受”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而不是一种负担。而“放大版”的设计,更是让我这种近视眼患者福音。以往看一些小尺寸的书籍,常常需要戴着眼镜,凑得很近才能看清楚,这大大影响了我的学习兴致。这本书的尺寸,让我即使不戴眼镜,也能清楚地看到每一处细节,这对于我来说,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多贴近生活的素材,比如不同姿态的猫咪,形态各异的花卉,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些素材的选取,让我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技法,更是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表现我们周围的世界,这让我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和有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海外华人,我一直渴望能重新拾起这份民族根基,但苦于国内的国画学习资源难以获得,且很多线上教程又显得过于碎片化和缺乏系统性。这本《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的出现,简直是久旱逢甘霖!首先,它的“综合篇”定位,为我这样希望能全面了解国画体系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没有局限于某一题材,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花鸟、山水、人物的技法讲解。这种全面的覆盖,让我能够在一个框架下,理解不同题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次,“放大版”的设计,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海外,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只能看到模糊的图片,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尺寸,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国内的书法画廊,那些精美的笔触和墨韵,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画出形似,更引导我如何通过笔墨去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这与我在海外接触到的西方艺术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也正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所在。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临摹范例,这些范例的放大处理,使得我们可以非常仔细地去分析每一笔的落点,每一墨的晕染,这对于理解国画的精髓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真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水墨画心向往之,总觉得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但又觉得非常高深,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看到了这本《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新手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放大版”名字就让我觉得很友好,拿到手发现确实如此,页面的尺寸比一般的书要大不少,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一些细小的笔触、墨色的变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很多国画教程的书籍,为了节省成本,印刷尺寸都很小,很多细节都模糊不清,看得人很着急。这本的印刷质量也很棒,纸张厚实,墨色还原度很高,不像有些书,拿到手觉得色彩灰蒙蒙的,完全没有国画的那种厚重感和层次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理论讲解,更注重实践。书中有很多步骤图,非常详细地展示了如何下笔,如何运墨,甚至连笔锋的走向、力道的轻重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得很清楚。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完全没有基础,会看不懂,但书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国画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它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开始,循序渐进,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一步步进步,而不是在原地打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练习了!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国画梦”,但总觉得学习国画需要天赋和从小练起。所以,我一直是观望者,不敢轻易尝试。直到我发现了这本《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放大版)》,我才觉得我的“国画梦”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安心的地方在于它的“零基础”定位,它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开始,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就是让你从最简单的点、线、面开始练习。书中对笔墨的讲解非常细致,比如如何握笔,如何蘸墨,如何控制笔的干湿浓淡,都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来解释。这让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参加一个一对一的辅导课,老师就在我的身边,手把手地教我。而“放大版”的设计,更是让我觉得非常贴心。我经常在晚上学习,家里的光线可能不如白天充足,但是书本的尺寸和清晰的印刷,让我即使在较暗的环境下,也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笔的细节,这大大减少了我的学习阻碍。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多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快速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如何巧妙地运用留白来表现空间感,这些技巧都非常实用,让我觉得我的绘画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显著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