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推理: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 | ||
| 定价 | 68.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7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周建武 编著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318 | |
| 字数 | 367 | |
| ISBN编码 | 9787122295873 | |
| 重量 | 540 | |
第壹章 科学概论 1
 
 第壹节 科学的含义 2
 
 一、科学的内涵 2
 
 二、科学的特性 4
 
 三、科学的方法 7
 
 第二节 科学与解释 8
 
 一、解释的评判 8
 
 二、科学与非科学 11
 
 第二章 归纳推理 15
 
 第壹节 归纳概述 16
 
 一、完全归纳推理 16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 18
 
 三、归纳与演绎 19
 
 第二节 归纳方法 20
 
 一、简单枚举法 20
 
 二、科学归纳法 22
 
 第三节 归纳评估 27
 
 一、评估准则 27
 
 二、归纳不当 30
 
 三、归纳困境 32
 
 第三章 类比推理 35
 
 第壹节 类比概述 36
 
 一、类比的形式 36
 
 二、类比的特征 38
 
 三、类比的作用 39
 
 第二节 类比方法 42
 
 一、属性类比 42
 
 二、结构类比 44
 
 三、实质类比 46
 
 第三节 类比评估 47
 
 一、评估要素 47
 
 二、评估步骤 52
 
 三、评估准则 53
 
 四、类比失当 61
 
 第四章 统计推理 63
 
 第壹节 统计概述 64
 
 一、统计基础 64
 
 二、统计概括 66
 
 第二节 统计评估 66
 
 一、评估准则 67
 
 二、科学抽样 71
 
 三、统计谬误 75
 
 第三节 数据应用 80
 
 一、平均数 81
 
 二、数据相对性 83
 
 三、数据交叉性 87
 
 四、数据相关性 87
 
 五、数据可比性 92
 
 第五章 因果分析 97
 
 第壹节 因果概述 98
 
 一、因果关系的特点 98
 
 二、因果关系的解释 99
 
 三、因果解释与逻辑论证 101
 
 第二节 因果辨析 103
 
 一、原因的条件分析 103
 
 二、混淆原因的谬误 108
 
 三、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 109
 
 四、陈述句的逻辑分析 111
 
 第三节 因果传递 112
 
 一、因果关系的传递 112
 
 二、虚假的因果链条 116
 
 三、蝴蝶效应的逻辑分析 119
 
 第六章 因果推断 123
 
 第壹节 因果建构 124
 
 一、因果关系的基本模型 124
 
 二、因果关系的扩展模型 127
 
 三、因果关系的复杂模型 128
 
 四、原因类型与因果认识 129
 
 第二节 因果推导 131
 
 一、从因到果的推理 132
 
 二、从果到因的推理 133
 
 三、从相关到因果的推理 138
 
 第三节 因果解释 148
 
 一、因果推定 149
 
 二、强置因果 150
 
 三、倒置因果 152
 
 四、复合结果 154
 
 五、复合原因 156
 
 第七章 因果探究 159
 
 第壹节 契合法 160
 
 一、契合法概述 160
 
 二、契合法分析 163
 
 三、契合法评估 170
 
 第二节 差异法 174
 
 一、差异法概述 174
 
 二、差异法分析 181
 
 三、差异法评估 183
 
 第三节 契差法 191
 
 一、契差法概述 191
 
 二、契差法分析 199
 
 三、契差法评估 201
 
 第四节 共变法 203
 
 一、共变法概述 203
 
 二、共变法分析 207
 
 三、共变法评估 208
 
 第五节 剩余法 212
 
 一、剩余法概述 212
 
 二、剩余法分析 215
 
 三、剩余法评估 216
 
 本章小结 217
 
 第八章 演绎推理 221
 
 第壹节 概念逻辑 222
 
 一、澄清概念 222
 
 二、概念关系 225
 
 第二节 命题逻辑 234
 
 一、复合命题 234
 
 二、多重复合 241
 
 第三节 关系逻辑 248
 
 一、数学推理 248
 
 二、关系推理 250
 
 第九章 科学假说 253
 
 第壹节 科学与假说 254
 
 一、假说的含义 254
 
 二、假说的特点 256
 
 三、假说演绎法 258
 
 第二节 假说的构建 264
 
 一、问题的认定 264
 
 二、假说的提出 265
 
 第三节 假说的检验 267
 
 一、检验的方法 267
 
 二、检验的类型 269
 
 三、假说的演绎 271
 
 四、假说的证明 274
 
 五、检验的准则 277
 
 第四节 假说的评价 278
 
 一、接受的标准 278
 
 二、评价的标准 280
 
 三、理论的形成 283
 
 附录 科学推理测试 285
 
 答案与解析 303
 
 参考文献 318
我是一位业余的科幻迷,我对那些构建宏大世界观的作者的思维严谨性非常看重。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其魅力往往就来源于其内部逻辑的一致性和推演的合理性,即便是架空的世界,其运作规则也必须自洽。这本书的“科学推理”导向,让我对它在处理“假设的建立与证伪”这部分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一个好的科学假设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如何避免那些看起来合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伪科学推论?如果作者能结合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发现和失败的案例来讲解,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思维工具箱”的书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我需要的是可以立即应用到我的阅读分析、甚至是我工作中的问题诊断上的具体方法论,这种实战性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关键考量之一。
评分从包装和装帧的细节来看,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相当重视的。我注意到书脊处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需要频繁翻阅查找特定概念的读者,也不太需要担心它会散架。而且,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但又不会沉重到让人望而却步,这暗示着内容的密度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作者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最大的信息价值。我希望它在对基础逻辑概念进行梳理后,能够提供更高级的、关于复杂系统分析的工具,比如如何在一个信息不完全或存在大量噪音的环境中,进行最有可能正确的“推断”。总而言之,这本书散发出来的那种严谨、求实的学风,让我相信它能够成为我书架上关于思维提升类书籍中的“中流砥柱”,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速消费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排版,立刻就给我一种沉稳、专业的阅读期待。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很舒服,油墨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通常对这类涉及思维训练的书籍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空泛的口号堆砌。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从基础的逻辑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推理模式,看得出作者在编排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试图搭建一个完整且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用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小案例来引入每一个章节,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参与一场有趣的思维探索。光是翻阅前几页的引言和前言部分,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强烈愿望,这对于急需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我来说,无疑是个极佳的开端。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号称能提升“科学思维”的书,但大部分都沦为了“买了就供着”的命运,阅读体验往往是枯燥到让人昏昏欲睡。但这一本,给我的初始感觉完全不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甚至带有一点幽默感,这对于解析那些严肃的逻辑学概念至关重要。比如,在解释“诉诸权威谬误”的时候,我猜测作者可能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定义,而是会用一些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名人效应或专家背书的例子来佐证,这样一来,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将理论知识牢牢地钉在记忆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多变量的决策情境,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以被实操的“思维流程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让人学完之后,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评分我向来是个对推理和分析过程特别着迷的人,无论是阅读经典侦探小说,还是关注时事新闻背后的逻辑链条,我都试图去拆解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论证。手边的这本书,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核心内容,但从它章节的命名和引用的文献来看,作者显然是站在了一个非常开阔的学术背景上进行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归纳与演绎的张力”那一节的简述,作者似乎没有采取那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论述,而是试图探讨在何种情境下,哪种推理模式更具效力和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正是当前很多流行思维指南所缺乏的。我期待它能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给出一些具体的工具或框架,帮助我更好地辨识和构建严密的论证结构。我希望它能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我把那些模糊不清的、基于直觉的判断,打磨成可以被清晰检验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停留在“多思考”这种太空泛的建议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