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888
· 字数:900000
??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① 《不闲着,但别忙:不疲惫的活法》
你在忙什么?忙,其实是心茫,也是心盲,看不清自己,也看不轻自己。
别让人生闲下来,但不可因忙碌而少了生活的闲适!
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② 《吃咸点,看淡点:不焦虑的活法》
你在焦虑什么?生活需要心态的调和,用灵活的智慧、随缘的欢喜,一一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焦虑。
吃咸点,看淡点,人生刚刚好。且行且悟,且活且新。
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③ 《少走神,多走心:不迷茫的活法》
你在迷茫什么?人生之路不平坦,请多走心,莫要分神,爱一个人就好好爱,吃一顿饭就好好吃。
点一盏心灯,愿你心无挂碍;存一颗素心,愿你生命从容。
《不闲着,但别忙》
如今的生活,所有人都处在忙的状态之中,老有老的忙,少有少的忙,穷人穷忙,富人更忙。你究竟在忙什么?静夜深思,不妨自问自答。
无论白天有多么忙碌,每夜入睡前,请放下对他人的埋怨不满,忘了对事情的耿耿于怀,别再反复计算那些得与失。愉快的、不愉快的都放下,这一刻,让心回归到简单的状态,过去的事情不再思量,未来会怎样不去妄想。其实,人生好的状态是“不闲着,但别忙”,做重要的事,别让人生闲下来,但不可因忙碌而少了生活的闲适。这就是不疲惫的活法。
?《少走神,多走心》 ?
当手机拉低了我们的脑袋,当朋友圈凌乱了我们的心境,时间长了,是不是特无助、特迷茫?想想看,有多长时间没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了?有多长时间没心无旁骛地吃一顿饭了?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却也光怪陆离,太多的新奇让我们分神散志,太多的诱惑让我们疲惫追逐。人生之路不平坦,再谨慎仔细都可能摔跤跌倒,若是再左右分神,怎能不出“交通事故”?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生活的真意无处不在,简单一些,从容一些,专注一些,才能活得自在洒脱。请适度放开那些分神的东西,把人生真正实在的东西握紧一些,把头抬起来,把心放下去,爱一个人就好好爱,吃一顿饭就好好吃。这就是不迷茫的活法。
《吃咸点,看淡点》
吃饭本是件小事儿,咸一点还是淡一点,没那么重要,有些人却能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在餐厅大吵大闹。行走在当今世界,扛着火药桶、背着炸药包的人真不少,随时随地可能爆破,而焦虑感就是导火索。生活需要心态的调和,不可因进取而少了闲适,不可因自在而少了努力,需要勇敢时就勇敢,需要温柔时就温柔。不妨用婉转灵活的智慧、欢喜随缘的心态,一一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焦虑。延参法师送你“人生六好”:咸也好,淡也好,吃饱就好;穷也好,富也好,够花就好;得也好,失也好,心安就好;对也好,错也好,无悔就好;忙也好,闲也好,不累就好;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就是不焦虑的活法。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禅宗临济正宗传人,为推动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多次主讲禅学文化讲座,颇受广大学子欢迎。
延参法师佛学造诣深厚,禅风俊朗,精通禅理。其文学作品精湛脱俗,他的诗词文章中,将修证悟入的禅理以澄清的笔致吟咏,余味无穷。著有《这个和尚有点萌》《绳命》《浮云》《幸福想你了》《守住这颗心》等,深受读者喜爱。
《不闲着,但别忙》
第一章 很简单,很幸福
万里无云好风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悠然之心,闲庭信步
刚强不长久,温柔一万年
幸福不妨笑点低
逢山过山,遇水寻桥
看透不说破,日子有得过
云散了天晴,花谢了结果
端人间的碗,别挑他人短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除去天边月,实在没人知
积极的人生不妨做减法
卷帘看明月,退步就是闲
生活不是一根筋模式
你若放过,谁还能记住
人生还需正能量
那些忘记的思索
传播快乐,就是慈善
命中注定的那些不注定
把心安顿好
《少走神,多走心》
第一章 遇缘了缘,遇事了事
是劫还是缘,只在一念间
人生路人甲
不要问为什么,要先问做什么
你不能老是板着脸生活
了结心中的结
送你一株四叶草
事来无所受,青天过浮云
忘尘缘,尘缘了
往来春秋,一笑而过
面对烦恼,来不相迎,走不远送
一颗好心,到天尽头
曾经的经历是好的幸福
出世是觉悟,入世是慈悲
打理好心头三寸
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
人间梅花香几许
莫让生命空余恨
心平气和过生活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舍得放下,难得糊涂
《吃咸点,看淡点》
第一章 咸也好,淡也好,吃饱就好
抬头就是天空
世态百味在茶中
平和是大的人生平台
酸甜苦辣,照单全收
人生舍得是什么
平平淡淡也有味
没有谁能活在生活之外
生活不是扛着烦恼过日子
降低人生的苛求
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活过每一天,就是活好一辈子
前方风景,等你入画
叶落花飞,无悔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送出的爱,终回到自己身上
有花香做伴,有微笑作陪
匆匆那些人,且行且珍惜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天过后,还要启程
山一程,水一程
查看全部↓《不闲着,但别忙》
小徒弟问我,为什么总喜欢画荷叶与荷花?我回答他,也许是平生爱荷吧,一片荷叶一根梗,一朵荷花一根梗,更像是内心的一种坚定、一种朴素和一种欣慰,还有一种对荷花的景仰,不去分别那些扎根的地方,活出自己对世界美好的理解。
一个人面对这纷扰的世界,是一种对外的凝视,也是一种对内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外是一种包容,对内是一种提高。也可以这么理解,对外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对内是一种生命的从容。所有经过的故事,都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不是思考哪里不够完美,而是思考自己的内心不应该留下阴影。
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相伴这人海茫茫,身边还有这生活百态,能够支撑生活的不是经验,而是对生命的信念。一份坦率的真诚,不是去掩盖生活的伤痛,而是不在伤痛中徘徊、流浪、惆怅、分别。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与其活成一场在寂寥中的生命独白,不如活出生命的平静、喜悦、广阔和分享;与其有时间闲愁,不如用来慈悲。
生命不是在时光中叹息,而是能够学会理解与适应,从浮躁到平淡的转换。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历练,去经历那些坎坷与伤痛,鼓励自己的生命应该去坚持什么、信仰什么,把心态放在一个什么合适的位置,而不是徘徊在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自我纠缠中。生命的向前,本来就是一种困惑中的突破,它需要一种重新开创的活泼力量。
《少走神,多走心》
某青年向禅师请教去除烦恼的办法,禅师便请青年帮忙修剪环绕禅寺的树篱笆。青年于是每天埋首工作,用了一周时间终于剪完了。但他很快发现,一周前刚修剪过的桠杈,已经又枝繁叶茂了。青年跑去问禅师,篱笆生长的速度超过我修剪的速度,怎么办?禅师回答,继续剪。青年只好从头开始。又一周过去,青年再度询问禅师,还是得到相同的答案,继续剪。
青年剪了一圈又一圈,皮肤晒黑了,手掌生出厚茧。当禅师又叫他继续剪的时候,青年叫起来:“自从我来到禅寺,您从未告诉我怎样去掉烦恼,只是叫我剪树,我受不了了!”
禅师反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剪树?”
“因为永远都剪不完啊。”青年说。
“你的烦恼也是如此,”禅师微笑着说,“烦恼永远会不断增生,我们只能尽力修剪。”
人生在世几十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会修剪日常的烦恼,也是生活的必修课。
当一个人心里口里不断重复“我想”“我要”“我觉得”“我喜欢”的时候,那就是用一颗有染的心去看世界,他正在把自己变成烦恼的加工厂,烦恼由此绵绵无绝期。
一个人,“我”心太重,认不清自己是何许人,抱定自己正确、做得对,习惯于用自己的观念想法去衡量他人与外在世界,一叶我执障目,烦恼当即现前。
《吃咸点,看淡点》 
有一位老和尚,他的身边有一个爱埋怨的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让小和尚去买盐。盐买回来以后,老和尚让这个总是不快活的小和尚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让他尝。“什么滋味?”老和尚问。“咸得发苦。”小和尚皱着眉吐着舌头回答说。老和尚又让小和尚把剩下的盐都倒进不远处的湖里。倒完后,老和尚又让小和尚尝尝湖水的味道。“湖水咸吗?”“一点儿也不咸。”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像是盐,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里。所以,你感受到痛苦,并不是遇到的事情有多艰难或是有多困苦,而是你的心胸不够大。心胸小,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杯子,放一点点的盐就感觉到咸;心胸大,就像几千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放上几十麻袋的盐也不会让湖水变咸。
做人要心胸开阔,凡事不要计较,不愉快的事情尽快忘掉,脑子里尽量多留些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这样做也许不容易,但是,要努力学着去做。因为,量大福大,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开阔自己的胸怀,天地才会开阔;只有把自己的心量放大,福才会大。
这本书的文风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意味浓厚的“成功学大师”腔调,更像是闺蜜或老友在周末的下午茶时间,一边摇着红酒杯,一边跟你分享她这些年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语言极其细腻,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到位到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描述那种在赶路时,因为担心迟到而导致呼吸变得急促、脚步变乱的状态,我当时就觉得,天哪,这不就是上周的我吗?作者用这种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读者行为模式的诊断。它没有直接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描绘情境,让你自己产生“我确实需要改变”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被深刻地理解了,它承认了生活的不易,承认了人性的弱点,但同时又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基于现实的希望。读起来非常舒服,偶尔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感觉像是做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感觉自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结果效率反而越来越低。市面上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要么是教你如何把日程表塞满,要么就是一堆空泛的口号,听了感觉更焦虑。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告诉你“慢下来”的真正含义。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有效忙碌”和“无效内耗”之间的区别。作者没有鼓吹完全躺平,而是精准地指出了现代人容易陷入的陷阱——那种“看起来很忙,但其实什么都没做成”的状态。它不是让你减少工作量,而是帮你重新校准你的注意力焦点,把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产生价值的事情上去。读完后,我开始尝试每天给自己留出15分钟的“空白时间”,只是坐着,什么都不想,奇怪的是,回来再看工作任务时,思路清晰多了,那些曾经纠结不前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
评分我承认,我是一个典型的“多线程处理”爱好者,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资讯就会被时代抛弃。我的手机通知永远亮着,邮件箱堆积如山,每天都被各种“必须马上回复”的琐事牵着鼻子走。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奇书,它就像一剂清醒剂,猛地把我从那种低质量的“在线”状态中拽了出来。这本书对“神游”的分析简直入木三分,它没有指责我们注意力分散,而是从大脑运作的机制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刷那个不重要的App,去查看那封无关紧要的邮件。它提出的“深度关注点重置法”我试了一下,效果惊人。我不再强迫自己抵抗诱惑,而是主动设计一个让“干扰源”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的环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哲学深度完美结合,它教你如何与自己的心智和平共处,而不是与之对抗。对我这种老是“眼高手低心不稳”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彻底的心灵重塑。那些关于专注力的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领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过度强调“奋斗”和“牺牲”的书感到抵触,总觉得人活着不该只有一种面孔。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对“适度”和“恰到好处”的推崇。它不是宣扬懒散,而是提倡一种有节制的、可持续性的努力状态。书中对于如何平衡工作与休息、目标与过程,提供了很多巧妙的平衡点。特别是关于“取舍”的那部分,作者没有提供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适度”是什么。对我这种习惯性“用力过猛”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解放。它教会我,生活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你不需要把所有筹码都押上才能获得尊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心思,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次温柔却坚决的审视与调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给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换了机油,安静了,但更有力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那几章关于情绪和看待得失的论述,让我这个“玻璃心”有了坚实的缓冲垫。我以前总是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一点点不顺心就能让我沮丧好几天,工作上出了小错更是耿耿于怀。这本书用一种非常轻松、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触,解构了我们对“完美”的执念,以及对负面反馈的过度反应。它没有要求我们变得麻木不仁,而是鼓励我们拥抱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和小小的“不顺遂”,将它们视为成长的常态。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到的“设立情绪阈值”的概念,它让我开始学会在事情发生时,先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而不是立刻被情绪绑架。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令人不快的人或事时,多了一层“戏谑”的视角,不再那么容易被点燃怒火或陷入自我怀疑。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轻盈”度过人生的说明书,充满了智慧的豁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