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fa?
为了制定zui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xue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yi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fa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yi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kai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chao也揭kai了序幕。
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出生于美国纽约
zhuming文化人类xue家
哥lun比亚daxue教授
曾任美国人类xuexue会主席
代表作《菊与刀》被誉为“现代日本xue的鼻祖”,曾被三岛由纪夫盛赞为“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颇为深厚”。
译者
何晴
80后,出生于苏州
美国wei斯康星daxue麦迪逊分校文化人类xue博士在读
已出版作品:
《1294》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来》
2016美国wei斯康星daxue文化人类xue博士倾情翻译
影响全球70年的现代日本xue鼻祖
二战后美日国际关系史的关键文献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da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kai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
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出版的yi本介绍"日本xue"名著的书中称赞《菊与刀》是现代日本xue的鼻祖,是文化人类xue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1995年,《菊与刀》在日本加印101次。
1999年,日本yi国销量已超过230万册。
至今,《菊与刀》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目录
Chapter 01 任务:研究日本
Chapter 02 战争中的日本人
Chapter 03 各就其位
Chapter 04 明治维新
Chapter 05 历史和世界的亏欠者
Chapter 06 回报万分之yi
Chapter 07 “zui难承受”的报答
Chapter 08 洗刷污名
Chapter 09 人情的范畴
Chapter 10 美德的困境
Chapter 11 自我约束
Chapter 12 儿童xue习
Chapter 13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译后记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恩”的shou要意义在于制造亏欠感。
等ji制是zui不适合出口的商品。
自尊自重的人生活准绳不是“扬善避恶”,而是做yi个“符合期望”的人,为世人的“期待”放弃个人需求,避免“令世人惊诧”。做到了这yi点,他们才是“知羞耻”、且无比谨慎的善良之人,会为家庭、家乡和guojia带来荣耀。由于背负的期待,日本人变得非常容易紧张。yi方面这种紧张令日本实现了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强国的远da志向,另yi方面也为个人带来了巨da压力。日本人高度谨慎,既担心失败,也担心自己作出了巨da牺牲依然被人小瞧。他们时而会被激怒,富有攻击性,但并非像美国人那样是因为原则或自由受到了挑战,而是因为受到了侮辱或诋毁。届时,他们那个危险的自我爆发了,如果条件允许会向侮辱者复仇,否则就只能冲着自己发泄。
美国人已经习惯了生活在yi个挑战不断的世界里--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挑战。但让日本人感到放心的生活方式,则是万事已提前规划好。对他们来说,zuida的wei胁莫过于不可预知的意外。
日本人所宣传的“各就其位”理念,其实是yi种深植于他们社会经验的人生准则。几个世纪以来,不平等就是他们zui熟悉也zui习惯的生活方式。遵循等ji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yi样自然。但这不同于简单的西方guojia式的专制主义。
为了避免被世人排斥和非议,他们必须放弃刚刚懂得享受的个人乐趣,并为了人生正事压抑这些情感冲动。少数人未遵守这种模式,他们因此冒着失去自尊的危险。自尊自重的人生活准绳不是“扬善避恶”,而是做yi个“符合期望”的人,为世人的“期待”放弃个人需求,避免“令世人惊诧”。做到了这yi点,他们才是“知羞耻”且无比谨慎的善良之人,会为家庭、家乡和guojia带来荣耀。
在所有的佛教教派中,僧侣普遍会结婚并赡养家庭。日本人觉得很难接受灵与肉不相容的理论。“顿悟者”的圣性主要体现在他们自律的冥想修行以及质朴的生活方式。超凡入圣不代表他们就要穿得破破烂烂,对美景视而不见,对乐曲充耳不闻。日本的圣人可能每天做的事就是吟诗、茗茶、赏月、观花。禅宗派甚至提醒信徒们避免“三不足--衣不足、食不足和睡不足”。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潜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或者站在山泉瀑布下,都是标准的苦行术。有些是为了锻炼身体,有些是为了获得神灵的怜悯,有些是为了进入入定的状态。日本人zui喜欢的冷水苦行是在黎明之前站或坐在冰冷的瀑布中,或者在冬夜往自己身上泼冰水三次。这么做的目的是锻炼自我,直到其能保持意识清醒而不感觉痛苦。yi个信徒这么做的目的是训练自己不受干扰而持续冥想。dang他不再感觉到水的刺骨,以及身体在寒冷黎明的颤抖时,他就达到了“娴熟”。此外,不求任何其他的回报。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让我感到不适。作者对某种情感状态的描绘,那种被强大的外部力量所驱动,以至于个体意志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的状态,让我感到一丝恐惧。然而,正是这种不适,才凸显了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性中那些可能被我们选择性忽略的部分,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极端特质。我被书中对战争、牺牲以及那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所吸引,它既令人着迷,也让人警醒。这种对“不同”的深入探究,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文化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信念,它们在面对极端情况时,是否同样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问题,并引导你去寻找答案的书,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许多疑问的种子。
评分一本让人反思的书,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对某个遥远国度的剖析,更是对人类自身复杂性的深刻挖掘。书中的那些观察和论断,初读时可能觉得惊世骇俗,甚至带着一丝偏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并非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烙印。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否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笔下的那种“既…又…”的描述,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的多面体,那种在群体规范与个体情感之间的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不仅仅是表面的差异,而是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这种理解并非是要去认同,而是要超越简单的评判,去尝试着用一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不愿面对的自己,以及我们对“他者”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描述与自己熟悉的文化进行对比,然后惊叹于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相似之处背后隐藏的不同逻辑。作者对某种极端情感的细致描绘,那种极致的忠诚与无情的残忍并存,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并非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带着思考去阅读,去消化。那些关于等级秩序、家族观念、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爆发出的那种近乎疯狂的行动,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其根源,去探究那些塑造了其行为模式的深层力量。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介绍”,而是一次邀请,邀请你去进行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去倾听那些来自异域的声音,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是一场关于理解的马拉松。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条冷静而犀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某种文明的肌理。我被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深深吸引,那种个体如何在强大的社会规范下寻求生存与认同,那种在个人情感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都让我拍案叫绝。这种对“异类”文化的深入洞察,并非是简单的猎奇,而是试图去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机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非理性”,可能只是我们尚未理解的另一种“理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挑战你的既有认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反思。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一个遥远国度的认识,更是对人类心灵深处复杂性的洞察。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着迷的智力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以及小说家般的细腻笔触,带领我们潜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明腹地。那些关于荣誉、耻辱、责任、义务的描述,让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理解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我尤其被书中所描绘的那种集体主义精神所震撼,它既是凝聚力的源泉,也可能成为压抑个性的牢笼。这种“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的理念,在我们的社会中虽然也存在,但其强度和普遍性,似乎远不及书中所述。作者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观察、访谈和历史考证,使得他的论断充满了说服力。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作者提供了一块块关键的碎片,而我则需要在脑海中将它们拼凑起来,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图景。这本书让我对“国民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模糊的、标签化的,而是变得生动、具体,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和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