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

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历史学
  • 极权主义
  • 政治思想
  • 社会科学
  • 20世纪历史
  • 政治制度
  • 意识形态
  • 权力
  • 社会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516
商品编码:15018405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
  •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译者:林骧华
  • 定价:65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4851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1-01
  • 印刷时间:2014-11-01
  • 版次:2
  • 印次:9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54
  • 字数:572千字

内容提要

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的 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 ——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 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词*早出 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 强调**权利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本书被 公认为是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与1941年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 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9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1956年弗里德利 克、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等著作一 样,是那一代饱受战乱之苦的知识分子对极权政权和 乌托邦思想的主要反思成果。
    

作者简介

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目录

《极权主义的起源》译者序
初版序
**部《反犹主义》序言
第二部《帝国主义》序言
第三部《极权主义》序言

**部 反犹主义
**章 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 犹太人、民族**与反犹主义的产生
一 暧昧的解放和犹太**银行家
二 早期反犹主义
三 *初的反犹主义政党
四 左派反犹主义
五 安全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犹太人与社会
一 在贱民与新贵之间
二 权势奇才
三 在恶与罪之间
第四章 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实
二 第三共和国与法国犹太人
三 军队与教士反对共和
四 人民与暴民
五 犹太人与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义
第二部 帝国主义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一 扩张与民族**
二 权力与资产阶级
三 暴民与资本的联盟
第六章 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思想
一 贵族的“种族”对抗平民的“**”
二 种族统一作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开启历史的新钥
四 “英国人的权利”与人权
第七章 种族与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陆的幻影世界
二 黄金与种族
三 帝国主义的特性
第八章 大陆帝国主义:各种泛运动
一 部族的民族主义
二 无法律性的继承
三 党派与运动
第九章 民族**的衰落与人权的终结
一 “少数民族的**”与无国籍的人民
二 人权的窘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阶级社会
一 群众
二 暴民与精英的短暂同盟
第十一章 极权主义运动
一 极权主义的宣传
二 极权主义的组织
第十二章 执政的极权主义
一 所谓的极权**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面统治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
参考书目


《历史的回响:文明的裂痕与重生》 序章:历史的低语,文明的暗流 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潮起潮落,并非总是风平浪静。有时,潜藏在深处的暗流会悄然涌动,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改变着河流的流向,甚至吞噬掉曾经的辉煌。这本《历史的回响:文明的裂痕与重生》,并非要追溯某一特定政治体制的发生学,也非聚焦于某一类意识形态的演变历程。相反,它试图从更为宏观、更为普遍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那些可能导致文明根基动摇、甚至出现剧烈动荡的深层原因。我们将探讨那些隐藏在看似稳定社会结构下的脆弱性,以及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潜藏的裂痕如何被放大,最终引发深刻的变革。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的微观机制,以及个体的经验如何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并非要解析某种具体的历史现象,而是尝试梳理出一种理解历史进程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将引导我们去观察那些宏观事件发生时,社会内部的共振与失调,以及在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体系下,潜藏的裂变基因。 第一章:社会肌理的张力:个体、群体与集体认同的博弈 人类社会的运作,如同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每一个细胞——个体——的生存状态,其与周围细胞——群体——的互动方式,以及整个有机体——集体——所构建的独特认同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出现张力,当个体与集体、群体与集体之间产生摩擦,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为深层的动荡埋下伏笔。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是如何构建其 collective identity(集体认同)的。这种认同,往往是基于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甚至是共同的敌人。然而,这种认同并非铁板一块,它时刻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当个体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压制,当群体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当传统的价值观受到质疑,集体认同的基石便可能开始动摇。 我们将考察,在社会转型期,个体是如何在模糊的集体叙事中寻找自我定位的。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个体,当他们联合起来,或者被有组织的力量所引导,就可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在集体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哪些叙事被强调,哪些被遗忘,哪些被扭曲。历史的记忆,往往是选择性的,而这些选择,塑造了当下,也影响着未来。 第二章:理性之殇与情感洪流:启蒙的遗产与非理性的召唤 启蒙运动曾被视为人类理性之光的普照,它倡导科学、民主、人权,试图用理性的力量来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沿着理性铺就的轨道前进。本书将深入探讨,当理性遭遇现实的困境,当理想主义的破灭,当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达到临界点,非理性的情感洪流便可能乘虚而入,以强大的感染力裹挟大众。 我们将分析,在哪些历史情境下,民众对秩序的渴望,对归属感的追求,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救世主”的期盼,会盖过理性的思考。那些简单而煽动性的口号,那些诉诸情感的诉求,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可能以崇高的名义出现,也可能披着虚伪的外衣,但其根源,往往在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某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向往。 本书将审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理性的力量是如何被激活和利用的。政治领袖、思想家、甚至是艺术家,都会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将民众的情感引向特定的方向,从而引发历史的巨变。我们并非要否定理性的价值,而是要认识到,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理性与情感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非理性力量在特定时刻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理解历史转折点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章:权力的两面:秩序的维护者与裂痕的放大器 任何社会都需要权力来维持秩序,但权力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它可能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当权力被滥用,当它成为压迫的工具,它就可能成为放大社会裂痕、催生动荡的根源。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权力运作的机制。我们将探讨,在不同历史阶段,权力的合法性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护的。这可能基于传统、宗教、军事力量,甚至是意识形态。然而,当民众对权力的合法性产生质疑,当权力的行使方式与社会的普遍期望产生背离,当那些掌握权力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民众疾苦,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便会动摇。 我们也将分析,权力是如何利用信息、宣传和制度来塑造社会共识,并维持其统治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有效控制信息流动的力量,往往占据着先机。然而,当信息传播的渠道变得多样,当民众的质疑声可以通过新的方式表达,权力的信息垄断能力就会受到挑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类特定的权力结构,而是探讨权力在普遍意义上的运作逻辑。我们将考察,当权力过度扩张,当它试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它试图定义一切真理,它自身就会变得脆弱。那些试图扼杀异见、消灭多样性的权力,最终往往会因为无法适应变化而走向衰败。 第四章:理想的幻灭与现实的重塑:乌托邦的召唤与“现实”的诱惑 人类总是有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更好生活”的追求。这些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催生了无数的乌托邦构想,也激发了无数的社会变革。然而,将抽象的理想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现实,往往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书将探讨,当理想化的蓝图遭遇严酷的现实,当最初的宏伟愿景被现实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局限性所消解,当为了实现“崇高目标”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人们可能会面临“理想幻灭”的痛苦。这种幻灭,可能导致对原有理想的彻底否定,也可能导致对另一种极端“现实”的拥抱。 我们将分析,在历史上,那些试图彻底改造社会、建立“完美世界”的尝试,往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对“完美”的追求变成了一种狂热,当对“敌人”的清除成为必然,当个体被集体目标所吞噬,理想的光芒就可能变成毁灭的烈焰。 同时,我们也考察,当理想的乌托邦叙事失效,人们又会转向何处?是对现有“现实”的妥协,还是对另一种形式的“秩序”的渴望?本书将探讨,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社会是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重塑的。这种重塑,可能意味着进步,也可能意味着反复,而理解其背后的动力,是理解历史周期性动荡的关键。 第五章:历史的镜鉴:从断裂中汲取智慧,走向生生不息 本书并非为了揭示某种“模式”,也非要预言未来。它更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试图映照出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可能导致断裂的潜在因素。通过对社会肌理的张力、情感洪流的涌动、权力的双重性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的审视,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相信,历史并非是简单的重复,但历史的经验,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理解那些导致文明裂痕的原因,并非是要陷入悲观,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去警惕那些可能重演的错误。 “重生”,是历史发展的另一面。在断裂之后,总有新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允许个体自由发展,如何平衡集体认同与多样性,如何让权力在约束下保持活力,以及如何将美好的理想落地于现实的土壤。 《历史的回响:文明的裂痕与重生》,邀请您一同走进历史的长廊,倾听那些低语的回响,理解那些深刻的裂痕,并从中找到通往生生不息的道路。这是一次关于人类社会内在动力与脆弱性的探索,一次关于文明如何在挑战中求索与重生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只是出于对这个话题的一点好奇。然而,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很快就彻底吸引了我。作者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即使是对于那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论概念,也能被他解释得通俗易懂。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够跳出传统的窠臼,提出一些非常新颖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回避争议、敢于挑战既定认知的勇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照。这种强烈的互动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启蒙课。

评分

这本《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为什么”的深入追问。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但却很难理解它为何会如此发生。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事件的陈述,而是不断地探究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从社会结构、经济困境,到心理动因、文化土壤,他几乎从每一个角度剖析了极权主义滋生的温床。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而是充满了因果关系的复杂网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和质疑。这种智识上的愉悦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不得不说,《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在信息量的呈现上堪称惊人。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多半来自于碎片化的历史片段,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全景式的画卷,将所有零散的线索有机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极权主义诞生的复杂图景。作者在文献考证方面下的功夫让我叹为观止,参考文献部分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足以证明其研究的严谨性。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繁复的研究压垮了叙事的流畅性。相反,他将那些冷冰冰的史料,通过引人入胜的笔触,转化为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叙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动机的个体。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

《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韧性”。它并非那种读完就抛诸脑后的一时之快,而是一种能够长久滋养思想的“慢食”。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梳理能力,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在叙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他总能精准地抓住核心要素,然后层层剥茧,直至揭示出事件的本质。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这种态度贯穿于全书,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之一。从封面设计到装帧,再到纸张触感,都能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产生了莫名的期待。我通常对历史类书籍的阅读速度不算慢,但在这本书面前,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如同电影镜头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历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关键事件。尤其是在探讨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生动案例,让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新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合上书页,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宝藏藏匿其中,等待我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