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画十六观-入选央视《2013中国好书》
定价:178.00元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1219157
字数:690000
页码:6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南画十六观》荣获:
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3中国好书”;
《人民日报》、央视“zui受欢迎的29种大众读物”之一;
《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艺术好书”
凤凰网读书频道、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座专题推荐;
央视十套读书栏目《中国2013好书大赏》重点推荐。
《南画十六观》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通过倪云林,集中讨论“幽绝”;通过沈周,集中讨论“平和”,等等。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总体表述,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南画十六观》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行文流畅优美,富于韵味和意境,适于悦读,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审美享受。讨论真,而自身亦达于美,这是一本好书的境界。
href='#'>另有精装珍藏版,请点击
内容提要
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本书是作者研究传统绘画的一本新作,通过元明以来十六位代表性画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来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问题。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目录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一观黄公望的“浑”
一、序:神性与理序
二、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全: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境界
二观梅花道人的“水禅”
一、“渔父”的话题
二、超yue“隐者”的思路
三、破除“zhong极”的价值
三观云林幽绝处
一、幽深
二、幽远
三、幽静
四、幽秀
四观沈周的“平和”
一、落花下的感伤
二、当下即成的感兴
三、心与天游的自得
四、倪和沈:寂寞的江滨和温暖的溪岸
五观文徵明的“浅”
一、听玉
二、往复
三、近物
四、真赏
六观唐寅的“视觉典故”
一、关于视觉典故
二、古典与今典
三、旧迹与真性
四、用事与无事
七观陈道复的“幻”
一“殇”与“觞”
二“景”与“影”
三“病”与“冰”
八观徐渭的“墨戏”
一、画人间戏
二、脱相形色
三、开方便门
四、奏千年调
九观董其昌的“无相法门”
一、真性惟空
二、无法可说
三、懒写名山
四、无纵横气
五、放大光明
六、气韵不可学
十观陈洪绶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缥香
四、寒沽
十一观龚贤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为何总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笔墨
四、有新意的“画士”说
十二观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涵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十三观吴渔山的“老格”
一、渔山老格之建立
二、渔山老格之特点
三、天学与老格
四、渔山老格之于文人画传统
十四观恽南田的“乱”
一、呈现生命真性的“乱”
二、“乱”的悲剧性
三、“乱”之美
十五观石涛的“躁”
一、辟混沌
二、转动静
三、抹烟霞
四、弄恶墨
十六观金农的“金石气”
一、把玩金石
二、参悟净因
三、管领冷香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绕不开对古典艺术的体悟,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的结构编排非常精妙,像是导游带着你走过一条精心规划的艺术长廊,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惊喜和知识点抛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它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引人信服;另一方面,作者的文笔又极其流畅、不板结,即便是对艺术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中对“士人趣味”的探讨,揭示了南画区别于匠人手艺的根本所在,那是对个体生命经验和高洁人格的投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沉思,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时代文人们的雅集场景和他们的审美取向。这种深度的代入感,是很多艺术普及读物难以达到的高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书架上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摩挲、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知己之书”。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艺术史研究抱有敬畏心但又略感畏惧的读者,因为很多专业书籍的术语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但拿到这本著作后,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引导方式,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导师在身边亲自讲解。书中对“神似”与“形似”的辨析,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超越物理形态的精神传达。这种讲解,不是生硬的定义堆砌,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画作中对同一题材的处理差异,让读者自行体会到其中的高下之分。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审美阈值”被提升了,开始能分辨出那些以往忽略的、细微的笔墨变化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配得上它所获得的赞誉,它是一部真正的、能够让普通人登堂入室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关于“雅致生活”的沉浸式课程。它不仅仅讲述了绘画技巧或流派沿革,更深层次地关乎于一种生活态度的塑造。南画的精髓,我认为在于它对“闲适”与“超脱”的追求,是对俗世喧嚣的一种温柔抵抗。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许多与画家具体生活场景相关的轶事和记载,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着复杂情感与审美追求的个体。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温度和亲近感。我常常在阅读那些关于画家如何赏石、品茶、对竹而歌的段落时,感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涤。它让人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为自己保留一方属于精神自由的“净土”。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们构建这种精神净土的绝佳心灵地图。它教人如何在日常琐碎中,发现并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美的灵光。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著作,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南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流派。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史的梳理上,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读者去领会那些笔墨背后蕴含的文人精神与生活哲学。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宣纸上墨色的浓淡干湿是如何微妙地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读罢此书,我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从纯粹的视觉欣赏,上升到了对“意境”的探求。书中对几位核心画家的风格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特别是对他们各自的师承关系和地域文化影响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南画图景。特别是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阐释,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印刷的图版清晰度很高,使得即便是对着书本研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某些微妙之处。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抱有热忱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指南,它教人如何“看”画,更教人如何“懂”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南画”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与我们熟知的其他画派相比,似乎缺少那种直击人心的冲击力。然而,这本书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通过大量的篇幅,细腻地描绘了南派绘画如何以“写意”为核心,如何将书法、诗歌、印章融入画面,形成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艺术体验。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出历史的脉络,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画家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又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文人操守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笔墨趣味”的解析,那种将笔触的力度、墨色的层次视为画家心性的直接表达的观点,让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皴法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内敛”的艺术领域,以一种极其“外显”且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了当代读者,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美学的理解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